做—个快乐、智慧的女性主义者
——给尚未出生的女儿的信
妻子孕育孩子的时候,我的身份是一名自由作家,已经出版了十多本书,并将两性问题选定为自己终生关注的目标。而性别问题,恰是我当时最感兴趣的。作为一个“准父亲”,我幻想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女儿,并将关于未来女性的理想寄托在她的身上。在这组我写给尚在母腹中的女儿的信中,初步表达了我对于生育、子女教育,特别是理想女性的个人思考。其中许多在12年后整理这本书的时候看来是极不成熟的,而且许多观点与观念在后面章节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对于养育孩子的意义的理解。这种变化也正好说明了一个男人在与孩子一起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这组信在一些报刊发表时,编者加评语道:“行文直爽大胆,引人深思。”◎为什么生你
医生告诉妈妈,她怀孕了。爸爸那一刻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爸爸和妈妈谈恋爱时,都说一生不要孩子。养育一个孩子是十分繁重的工作,我们自觉无力承担。生命短暂,我们向往二人世界的轻松与快乐,更想多做些事业。
人在年轻时的许多想法,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改变。妈妈过了30岁,开始向往平凡、安详的人生。而这时,爸爸还很犹豫。
爸爸一直没有想明白,生育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探讨生育的意义的,生育就是为了生育,这无需回答,也无法回答。一些常规的想法,如养儿防老,早已经过时了。为了增加生命的乐趣?我们又何必通过这种对人力、财力、精力都极为耗费的事情来寻找乐趣呢?为了避免晚境的凄凉?在世界大同的未来社会,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将孩子圈在身边?即使将他圈在身边,我们又怎能保证他不是一个逆子,不会使我们感到更多的凄凉呢?更何况,这些想法不都是很自私的吗?不是将孩子当做一个玩偶了吗?
为了人类的发展与延续?地球不是已经人满为患了吗?
还有一种古怪的说法: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在爸爸看来这绝对是自欺欺人,根本无法挽救我们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我们生育的生命与我们有天壤之别,而且他也将结束,他再生育的生命还将结束,人类这一物种都注定是宇宙的过客,如此脆弱的生命何必延续又怎么能够延续呢?
妈妈是这样劝爸爸的:你就当多一种生命体验吧。但是,我们在短暂的生命中未能体验到的事物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体验做父母的感受,我们将失去多少呢?!
在爸爸看来,盲目的生育,特别是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是典型的未开化的农业社会的产物。而在技术时代,人的许多工作正被机器和社会取代,个体生命的价值应该受到更多的推崇。
但是,爸爸还是决定生育你。爸爸最初做出这一决定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妈妈想生育你。生育是两个人的事情,爸爸不能为了自己的快乐便牺牲你妈妈的快乐。
◎爸爸的理想和痴想
那么,爸爸是否很不情愿地等待你的出生呢?恰恰相反,爸爸一旦决定要你,便开始了全身心的期待。爸爸要做一个最优秀的爸爸,要让你成为最幸福的孩子。但是,爸爸也在采取措施将你的出生可能带给我事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爸爸买下了北京远郊一套宽大的三室二厅复式公寓,爸爸将书房安排在楼上,这样,你的啼哭便不会惊扰爸爸工作了。
另外,爸爸还在想,要使你成为爸爸事业的一部分,我要把自己关于人类的种种理想都在你的身上付诸实施。
P4-5
宠爱孩子,就让他做“中等生”吧!
这不完全是一本私人的记录,而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的心路历程。从中,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获得多种启发。
这本书中,我提倡“宠爱教育”,也提倡“养儿当做中等生”。儿子成长经历的点点滴滴,都为这两个理念做着注脚。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一般的“中等生”,“中等生”不一定不好,“优寄生”不一定好。
我写完这书的时候正值2010年高考过后,媒体有调查和总结,过去20多年那些身为“高考状元”的优等生,工作后都成绩平平,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那些昔日的中等生,许多人却成为精英人才。因为“优等生”太规矩了,可能丧失了很多创造力,而中等生一方面应付着规训,另一方面保存着自己的创造力。
我还告诉孩子:规规矩矩、老实听话、成绩永远100分的“优等生”,你确实不是。你就是一个淘气活泼、经常惹祸、不听训教的中等生。但是,让父母自豪的是,你拥有太多的快乐,你保持了太多孩子的天性,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你的心灵是开放的,我们从你身上看到了潜在的优秀品质。今天的中等生,很可能是明天最优秀的人才。
我对儿子说,我要给中等生正名,让为人父母者、为人师者,知道他们是杰出的好孩子,珍惜他们。
我们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仍然是一个充满等级偏见的社会,当我们使用“优等生”、“中等生”,甚至“差等生”这些名称的时候,就强加了污名与歧视。因为,我们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做这样的划分的。
但是,学习成绩的中等,可以被说成一个学生是“中等”的吗?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格整体素质,又该如何划等呢?
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对一个个幼小心灵进行规范的时候,在把他们往“等级”里面强塞的时候,又剥夺了多少快乐、自由心灵的成长呢?在“优等规范”下长大的孩子,保持了多少反思的能力、独立的精神,以及创造力呢?
当我们哀叹中国没有产生世界级的顶尖人才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这个将学生按等级规训的教育体制,在这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我的儿子,以我们的眼光,在他的学校,他应该算是优等偏下、中等偏上的。但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牛孩”太多了。一比,他就是绝对的中等生了。不是我们不够“优秀”,是“优秀”的太多。不是我们不可以“优秀”,而是我们不愿意承受“优秀”的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很自豪:我的儿子是一个中等生。
您会看到,这是一个在父母宠爱而非溺爱下长大的中等生,这是一个生活中充满着爱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快乐的中等生,这是一个自由的中等生,这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具有创造力潜质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完好地保存着纯净心灵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在以思考的目光看世界的中等生……
这,就是财富。
这是一个普通男孩儿的成长历程。他既不是神童,也没有显出任何一方面的异乎寻常。所以,这不是一本你想培养“天才”时可供借鉴的书。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也从未想将他塑造成天才。我们只是希望他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享有快乐、自由、幸福的幼年,以及整个人生。所以,本书记录的,是如何使一个孩子更快乐与自由的心得。
让孩子真正拥有快乐与自由,其实绝不比塑造出一个“天才儿童”容易。
天才儿童也好,快乐儿童也罢,在我看来都需要我们加倍宠爱才有可能。
我在本书中论证说:好孩子都是宠爱出来的,所以,让我们充分地宠爱自己的孩子吧!
中国文化一向反对宠爱孩子。但是,宠爱并不是没有章法的溺爱,本书试图探讨一些宠爱而非溺爱的“章法”。其中许多观点,对传统的育儿理念提出了挑战。
我想告诉人们:
孩子其实从来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总是成人。如果孩子不接受一种规则,则一定是这规则本身有问题……
孩子从来不会说谎,说谎往往是上进心的表现,而成人误读了他们……
世界上没有“问题孩子”,认为孩子有“问题”本身便说明有问题的恰是这些成人…… 孩子不会“淘气”,也不会“捣乱”,成人斥之为“淘气”与“捣乱”的行为,都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孩子的心……
要鼓励孩子的虚荣心,虚荣心同样是成长的动力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天使。我们不会游泳,但我们还是婴儿时不会淹死;我们以为自己跑得不快,但我们最初其实都是跑得最快、最有激情的那枚精子。
为人父母者,为你的孩子是一个“中等生”而自豪吧!
每逢高考时节,便可见社会媒体和商家对“高考状元”们大张旗鼓的宣传和炒作,社会风气诚然,“学习第一通吃所有”的社会现实也逼迫家长们纷纷实践“虎妈狼爸”的育儿训诫。
然而,过去20多年间的“高考状元”,工作后大都成绩平平,而许多昔日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却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方刚博士的《从一般到优秀》记录了其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专家,在教育儿子的亲身实践中大胆探索反传统教育模式的心路历程。
《从一般到优秀》作者心理学教授方刚引领孩子个性化自由发展
突破影视教育功利枷锁
宠爱育儿理念挖掘平凡少年非凡创造力
宠爱教育,不是简单溺爱,而是基于理解的理性呵护
对于孩子,父母必须:尽可能地疼爱、抚慰;尽可能满足他提出的所有要求;尽可能不批评,必须批评的时候要紧跟着表扬几句;尽可能让他自由地行动,对他想做的事,在不伤害他自身的前提下不加任何限制;尽可能避免打骂,实在气急时打骂了,事后要向他道歉和解释。
宠爱教育是欣赏和鼓励。由此长大的孩子,是自信和上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