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哲学史提纲/宗白华别集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墨子的生活。

墨子是鲁国人,曾学于史角之后。[《汉书·艺文志》:“墨家,以尹佚(即史佚,佚与逸同)二篇列首,是墨子之学出于史佚。”史角,疑即尹佚之后。《吕览》:“鲁惠公使宰让清郊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后世子孙)在于鲁,墨子学焉。”《汉书》:“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第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以孝齐一贵族等级。]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至郢,见公输般与楚王,说攻宋之不义,楚遂不攻宋。

楚惠王五十年,墨子至郢献书于惠王。

[王欲以书社五百里封之,不受而去。

[其弟子公尚遇游越,王使其迎墨子于鲁,欲以吴故地五百里封之,不肯往。]

墨子曾见鲁阳文君,止其攻郑。

劝卫公良桓子畜士。

老而至齐,见太王田和。

[《庄子·天下》:“其学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墨子大约生于孔子卒前十年左右,寿七八十岁。

[治器尚象,太史掌天时历令。墨子治器,章太炎谓“出于阴阳家之徵”。(《诸子系统论》)

[《墨子·兼爱》云:“先圣六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缕于金石,琢于盘盂,传于后世子孙者知之。”(《明鬼下篇》引“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而隋李德林引墨子之言云:“吾见百国春秋。”《贵义》云:“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等械,将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至楚。十日十夜,因公输见王,与公输在王前以模型试验,公输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拒之。公输之攻械尽而墨子之守御有余。输曰:“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楚王问故,墨曰:“公输不过欲杀我,以为我死,宋莫能守耳。然臣之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楚乃止攻宋。

[生于鲁,仕于宋,墨子足迹,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文子》书称“墨子无媛席”。(又见(《淮南》)班固亦云:“墨突不黔。止鲁阳文君之攻郑,绌公输般以存宋,而辞楚越书社之封。”]

二、墨子的时代。

墨子正当春秋末战国初。当时大国为齐晋楚越。

三家分晋,田氏篡齐,乃墨子晚年时事。

春秋末战国初之经济政治情况,因记载缺略,史料不足,不易考见。可断定者为战争日多,土地私有制较春秋时更为发达,自耕农、自由工商业者,更加增多。

三、墨子的阶级。

墨子献书于楚惠王,楚大夫穆贺谓墨子曰:“子之言则诚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可见墨子属于贱人阶层。

[孔子曰:“吾少也贱。”《论语》皇侃疏:“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贵义》篇:“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矣。”]

然墨子以士自居,尝谓:“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自徙步之士。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

墨子说楚王勿攻宋,曾云:“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国也)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其守圉之器,当系自造,则墨子及其门人,“亦为制造战争器械之专家”。既能制造器械,亦可谓一种工人。墨子及其门人,可谓既能“说书”、“谈辩”,又“善守御”,并能制造器械之士,即一种与工农接近之士。

墨子尚贤,尝云:“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这显然是代工农说话。墨子反对盗窃,尊重私产,亦反映当时私有制度及商人之利益。总之,墨子是站在当时农工商人民大众的立场的。

[资本主义社会之二结果,为战争与奢侈。墨子所最反对者也。]P24-26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春秋战国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

第二章 孔子

第三章 墨子

第四章 孟子

第五章 战国时百家之学

第六章 稷下之学

第七章 庄周及其后学

第八章 论理学的发达

第九章 老子

第十章 庄子

第十一章 名家与《墨经》

第十二章 荀子

第十三章 法家

第十四章 《易传》(《大学》《礼记》《中庸》)(缺)

第十五章 邹衍与《吕氏春秋》(缺)

第十六章 汉初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缺)

第十七章 董仲舒(缺)

第十八章 严君平 扬雄 桓谭(缺)

第十九章 王充 仲长统(缺)

第二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

第二十一章 隋唐到宋初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缺)

第二十二章 中国佛学

第二十三章 周敦颐 邵雍(缺)

第二十四章 司马光 王安石(缺)

第二十五章 张载 程颢 程颐(缺)

第二十六章 朱熹(缺)

第二十七章 永嘉 永康(缺)

第二十八章 陆(九渊)王(守仁)学派(缺)

第二十九章 西洋文化的第一次输入(缺)

第三十章 明清时哲学思想(缺)

第三十一章 王夫之(缺)

第三十二章 颜(元)李(塒)学派(缺)

第三十三章 戴震 乾嘉学派(缺)

序言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阶级性。

(一)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的情况,决定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的面貌。

(二)在阶级社会之中,哲学是有阶级性的。哲学思想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

某一时代一定的哲学学派代表当时一定的阶级。一个哲学家,由其生活环境所规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必然采取一定阶级的立场,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即代表那一定的阶级。

(三)哲学有阶级性,亦即有党性。哲学中的主要党派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论为进步的革命的阶级的哲学,唯心论为保守的反动的阶级的哲学。

二、新哲学与旧哲学。

(一)旧哲学企图凭玄想以发现关于宇宙人生的绝对真理,建立包罗万象的系统,这种旧哲学已经终结。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哲学中的革命,哲学成为科学,可以叫做哲理科学。哲理科学为宇宙观、方法论、知识论的统一体。哲理科学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运动规律的研究,同时为其他一切科学的方法论,又包括普通所谓知识论。

三、哲学史。

(一)哲学史主要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史。阶级社会的历史,主要是进步的革命的阶级与保守的反动的阶级的斗争史,所以哲学史主要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的斗争史,亦即是唯物论在其和唯心论的斗争中成长发展的历史。

中国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

(二)哲学史的任务在于总结过去的思想。毛泽东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之一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便是研究哲学史的任务。

第二节 哲学史研究法

一、史料鉴别很重要。

鉴别史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不可将伪史料作真史料。对于史料应作全面的蒐讨,不当随意取舍。

[但伪史料在发觉之后,亦另有价值,如《管子》、《列子》等。]  二、考察哲学思想与经济政治的联系。

从社会历史的背景来解释思想,发现每一学说的具体的实践的意义。

三、揭示每一家的中心思想。

每一家有其中心思想,或属于唯物论,或属于唯心论,须加以揭示。

[《太史公自序·论六家之要旨》曰:“夫阴阳儒墨、名流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直,但也;省,察也。知道一面,夸大片面。]

四、推究思想学说的源流演变及学派离合关系。

注意考察每一学派思想的发生、发展,分裂、融合,以及不同派别的交光互影关系。

[韩非、孔墨。儒分为八,墨分为三。

[可见观某一学说,内含之丰富与矛盾成分,亦可见时代及社会史发展之影响。]

五、以新观点批判过去的哲学,发扬优良传统。

发扬历史中有进步作用的代表人民的思想传统,阐明唯物论学说与辩证法学说,并以斯大林所讲的历史观点,对于过去各哲学家们作批判。

[如老庄思想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是有价值的发现,即“先王”观念的解放。否定了先王,是人类思想之一大解放。

[易天下:孟子曰:“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是则以所贱事亲也。”

[墨子:兼以易别。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明世界,但问题是在于改变世界啊!”(《费尔巴哈论纲》)

[章实斋《文史通义》云:“诸子思以其学易天下。”

[庄子云:“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以上第一项是个学术问题,只有掌握正确的材料,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的批判;第二、三、四、五项是原则问题,四者具有相互关系,相互制约、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的时代划分

中国哲学的历史,可分为四大时代:

一、春秋战国时代。

即从“诸侯割据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过渡时代。

[经济的说明:东周以前经济上是贵族与农奴的对立,秦政以后则是地主和佃农的对立,而春秋战国正是这个转化的过渡阶段。]

斯大林论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区别:在奴隶制,奴隶主可以随意买来并杀死奴隶;在封建制,家奴仍可以随意买卖,而不能随意杀死。现存史料中并无周人随意杀死奴隶之记载。兹从毛泽东学说,认为周代为封建制。

二、秦汉至鸦片战争。

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代。又分为五阶段:

(一)秦汉,即初期专制主义封建时代。

(二)魏晋南北朝,即门阀的封建时代。

(三)隋唐五代,即门阀衰落,新的中央集权制度成立的时代。

(四)宋元明,即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停滞的时代。

(五)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即西洋文化第一次输入到资本主义东侵。

三、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即中国转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封建制度逐渐崩溃,资本主义因素发生的时代。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时代。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史提纲》是宗白华先生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著作。全书按照历史的系统,以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生平及其思想观点为重点,介绍了自春秋战同至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作者在书中广征博引,以大量古籍、史料为研究依据,在客观地论述史实的基础上,阐发了个人的学术思想,是一部有理有据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著作。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史提纲》是宗白华先生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著作。全书按照历史的系统,以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生平及其思想观点为重点,介绍了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作者在书中广征博引,以大量古籍、史料为研究依据,在客观地论述史实的基础上,阐发了个人的学术思想,是一部有理有据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著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哲学史提纲/宗白华别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宗白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86794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6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2014263871
中图分类号 B2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0
152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