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的回忆文字,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季老谈读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从中可见出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真减与崇敬,读者亦可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一般入门途径。
图书 | 季羡林读书(纪念珍藏本)/宁静致远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的回忆文字,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季老谈读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从中可见出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真减与崇敬,读者亦可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一般入门途径。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纪念追思季羡林先生特别策划编的宁静致远系列丛书之一,精选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书的经典文章,主要包括《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一个故事的演变》、《印度文学在中国》、《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我的处女作》、《我和外国语言》、《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漫谈“再少”问题》等。旨在呈现先生博学宏大的学术人生。 目录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谈翻译 一个故事的演变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猫名”寓言的演变 印度文学在中国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十王子传》浅论 《谚语手册》序 《朗润集》自序 《季羡林选集》跋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关于《大唐西域记》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序 《胡隽吟译<学术论文集>》序 《惊梦记》中译本序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沙恭达罗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 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薄伽梵歌》中译本序 《中国纪行》中译本序 《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 我的处女作 我和书 我和外国语言 为考证辩诬 再谈考证 关于神韵 他们把美学从太虚幻境拉到了地面上 治学漫谈 说“嚏喷” 《季羡林序跋选》序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藏书与读书 六字真言 漫谈古书今译 汉学研究所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天人合一”新解 推荐《吴宓与陈寅恪》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关于临清的一个掌故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写文章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寅恪诗集》 汉语与外语 负笈德意志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哲学的用处 论恐惧 我最喜爱的书 《范曾<庄子显灵记>》序 分析不是研究学问的唯一手段 “华林博士文库”总序 唐常建的一首诗 我为什么热爱序跋 漫谈“再少”问题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季羡林先生手写的最后一篇散文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我们学习外国语,不是在大学里才开始的。从中学起,有的人甚至从小学起已经学起外国语来了。但是小学生和中学生智力发达尚未成熟,所以他们应该有他们独特的学法,我们在这里不谈。 我们要讨论的只是大学里外国语的教学法。 我这里说的外国语是指的平常所谓第二第三外国语,就是在大学里才开始学的。在中国读过大学的人大概都有学习第二外国语甚至第三外国语的经验。有的学一年,有的学二年三年甚至四年。学习的期间虽有短长,但倘若问一个学过的人,他学的成绩怎样,恐怕很少有不摇头的。 我也在大学里学过两种外国语。教务处注册股的先生们或者认为我已经学成了。因为在他们的本子里我的分数都是非常好的,而且还因了其中一种的分数特别好而得到出国的机会。但是我却真惭愧。送我出国的这一种外国语还是我到了他的本国以后才学好的。另外一种也是在那个国度里学到能看书的程度。同我同时学的朋友们情况也同我差不多。当然,这里也正像别处一样天才是缺不了的。他们念上十页八页的文法,一百个上下的单字,再学会了查字典,以后写起文章来,就知道怎样把英文的As if翻成德文的Als ob,括弧里面全是洋字,希腊,拉丁,德文,法文全有。这样就很可以吓倒一个人。至于他们能不能看书呢,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虽然有这样的天才撑场面,但人们还是要问,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学外国语的成绩这样不高明?难道他们的资质真不行吗?我想无论谁只要同外国大学生在一块念过书都会承认,我们中国学生的天资并不比外国学生差。原因并不在这里。 但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问题我觉得也并不难回答,我们只要一回想我们自己学习外国语的经过和当时教员所用的方法就够了。普通大概都是这样:教员选定一本为初学者写的文法,念过字母以后,就照着书本一课一课地教下去,学生也就一课一课地学。速度快的,一年以内可以把普通文法教完;慢的第二学年开始还在教初级文法。有的性急的教员等不到把文法学完就又选定一本浅明的读本一课一课地讲下去。学生在下面用不着怎样预备,只把上一次讲过的稍稍看一看,上堂时教员若问到能够抵挡一阵,不管怎样糊涂,也就行了。反正新课有教员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只需在半醒半睡中用耳朵捉住几句话或几个字就很够很够了,字典是不用自己查的。于是考试及格,无论必修或选修都得了很好的分数,堂皇地写在教务处注册股的大本子里。教员学生,皆大欢喜。 就这样,学上两年甚至三年外国语,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以外,普通学生大概都不能看书。最初也许还能说那么十句八句的话,但过上些时候,连这些话也忘净了,于是自己也就同这外国语言绝了交。 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大好光阴白白消耗掉,这已经很可惜了。但更重要的却是放掉一个学习现代学者治学最重要的工具的机会。现代无论哪一国哪一门的学者最少也要懂几种外国语,何况在我们这学术落后处处仰给别人的中国?而且这机会还是一放过手就不容易再得到,因为等到大学毕业自己做了事或开始独立研究学问的时候,就很难再有兴致和时间来念作为工具用的外国语了。 这简直有点近于一个悲剧。这悲剧的主要原因,据我看,就在教学法的不健全。自从学字母起,学生就完全依赖教员。教员教一句,学生念一句。一直到后来学到浅近的读本,还是教员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从来不需要自动地去查字典,学生仍然不能知道直接去念外国书的困难,仿佛一个小孩子,从生下起就吃大人在嘴里嚼烂的饭,一直吃得长大起来,还不能自己嚼饭吃,以后虽然自己想嚼也觉得困难而无从嚼起了。 我们既然知道了原因所在,就不难想出一个挽救的方法,这方法据我看就在竭力减少学生的依赖性。教员应该让学生尽早利用字典去念原文,他们应该拼命查字典,翻文法,努力设法把原文的意思弄明白。实在自己真弄不明白了,或者有的字在字典上查不到,或者有的句子构造不清楚,然后才用得着教员。在这时候,学生已经自己碰过钉子,知道困难的所在,而且满心在期望着得到一个解答,如大旱之望甘霖,教员一讲解,学生蓦地豁然贯通,虽然想让学生记不住也不可能了。这样练习久了,我不信他们会学不好外国语。这方法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在外国,最少是在我去过的那个国度里,是最平常的。我现在举一个学俄文的例子。第一点钟教员上去,用了半点钟的时间讲明白俄文在世界语言里尤其是印欧语系里的地位,接着就念字母。第二点钟仍然念字母。第三点钟讲了讲名词的性别和极基本浅近的文法知识,就分给学生每人一本果戈理的短篇讽刺小说《鼻子》,指定了一部字典。让每个人念十行。我脑筋里立刻糊涂起来,下了堂用了一早晨的力量才查了六行,有的字只查到前面的一半,有的字根本查不到,意思当然更不易明白。心里仿佛有火在燃烧着,我恨不能立刻就得到一个解答。好容易盼到第二堂上课。教员先让学生讲解,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讲一个整句。结果还是他讲,大家都恍然大悟,不自觉地轻松地笑起来。他接着又讲了半点钟的文法,才下了课。就这样,在一个学期内念完了初级文法和果戈理的《鼻子》。 这教法或者有点霸道,我承认。学生在课外非有充分的时间来预备不可。但是成绩却的确比我们大学里流行的教法好。除非学生低能,在两年内一定可以看普通的书。与其让学生不痛不痒地学上两年结果是等于自学,何如让学生多费点力量而真得其实惠呢? 十九世纪德国大语言学家Ewald就用这方法教学生,而且应用得还特别认真。跟他念过书的学生一谈起来没有一个不头痛的。后来他自己也听到了,就对人说:“学外国语就像学游泳。只是站在游泳池旁讲理论,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我的方法是只要有学生到我这里来,我立刻把他推下水去。只要他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我希望中国的教员先生们有推学生下水的勇气,青年同学们有让教员推下水去的决心。P1-4 序言 在家父季羡林先生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里,这一套宁静致远系列丛书让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在自己的生命轨迹里对父亲的感受是有些冷漠的甚至无情的话,那么这套书让我真正懂得了父亲的精神世界。他是一个舍“小我”追求“大我”境界的非凡的父亲,我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他。慢慢读起这套书,我对他的为人有了新的感受,对父亲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了新的认识。围绕着父亲的名字,我们的家庭成为名人之家,我们也感受到了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无论是怎样的人间闹剧,我相信,时间自然会对一切评议给出答案,无论是人性的善还是人性的恶,都会给出答案。所以,我感觉这套书是父亲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也是父亲送给所有大众读者的好的礼物。感谢牟洁女士的努力,家父临终前题赠给她四字长寿之道——宁静致远,她在编辑这个书系的时候,觉得用这四个字作为书系的名称,非常恰当,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套别致的版本。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的支持! 正如编者对我所讲的,编书的过程是走进老人丰厚内心的过程,也是接近他那令常人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的过程。这套书还原了这位老人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他是一位一生勤俭、谨慎、讷言的老人——一位把研究学问当作毕生兴趣之所在的老人…… 我从来都是仰望着父亲您而不可及,今天终于可以走近你,这是命运的安排。 是为序。 后记 记忆中的季老淡定谨言,睿智无边,慈善深远。 他从来不曾把自己当作一个象征,只倾心生命的本质,学问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永恒的本质。 他走了。 他曾教给我一句梵文:真理必定要胜利。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想,作品的命运就像一个人的命运,从诞生到完成然后……或者在历史的检验中被淘汰,或者脱颖而出,成为传世之作,那肯定是遵循了永恒的原则:真理必定要胜利。 没有人这样知道他内心的孤高,知道他的智慧矗在那里,无人企及…… 现在是他去世后的第一个年头,清晨寂静,但并不寂寞,千万读者和他在一起。 也许这是一个能以来生角度观察现世的时刻,它只属于回忆。 “宁静致远”这四个字,蕴含着多少豁达和未尽善意,似乎永远耐人寻味。他的文字里一直有慈善情怀。在《慈善是道德的积累》一文中他这样写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 他的眼界高远,社会责任心极强。他的慈善情怀大处可以论世,小处字字都是真情。他常常把自己投射在高远的境界,淡淡几句话,应力而起。智者孤独,而他自诩在读书思辨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编这套宁静致远系列丛书是为了纪念季老。 因为存世真实,所以版本独特。围绕着五大主题——读书、读史、读人、读世、读景进行的选编工作并不容易,因为季老的很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单一,而是相互融合贯通又有学者的精研在里面,涉及书、史、人、世,个体与天道之融.小我与大观之势,内容极为丰沛,文字蕴含极为深远。尤其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文人心趣,令我慨叹不已。 按生命轨迹选编是这套丛书的特色,书中凡摘选处均做了说明,其余依旧。原文中的写作时间统一提到篇首,并把季老当时的年龄标了出来,目的是请读者和我一起感受季老的生命痕迹,并做一个年龄参照,当我们在耄耋之年,是否也能像季老一样保持敏锐而清晰的思辨能力。 最后要感谢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王树英老师通校了部分书稿并提供了部分照片,在此一并感谢!感谢季老,您的信任让我的人生变得厚重,笔名也因此改为季诺,是为了兑现对您的承诺,请您安息,对一切,我都会尽力。 编者 2010年6月11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季羡林读书(纪念珍藏本)/宁静致远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季羡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324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0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7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7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