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的由来
烹饪是经过参加劳动实践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尝试积累而逐步形成的。我们的祖先发明钻木取火之后,将过去难以下咽的肉食“炝生为熟”、“燔而食之”。“炝”和“燔”就是烧烤,所以,上古时代的人们最早的肉食就是烤肉和烤鱼。人们还渐渐学会了把含有丰富淀粉质的植物种子和根茎放到热灰或烧穴中煨熟了吃。这些煨熟了的食物,则可以称为古代最早的熟食素食了。
烹饪正是这样产生的,但这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烹饪,因为当时的人们还不会调味。后来,东部海滨宿沙氏部落发明了“煮海为盐”,即把海水盛放在陶制容器中熬制成盐。制盐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生活的一大贡献。人们每天进食适量的盐可以促进人体胃液的分泌,提高消化功能。人们食盐后,体质和智力增强了。盐成了人们最基本的调味品。有了盐之后才产生了完整的烹饪、烹调概念。
元宵的由来
南方人又称元宵为“汤圆”、“水圆”、“汤团”等。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口味各异,但都带有团圆的寓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元宵最初起源于宋朝,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浮浮沉沉,所以最早的时候被叫做“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为元宵。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所以,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名为“汤圆”。在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粽子的由来
中国人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南北朝的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可见,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发明的。
后来,善良的人们担心投入水中的粽子“为蛟龙所窃”,于是又改用楝叶包裹,以彩丝缠绕。据说楝叶和彩丝都是蛟龙所害怕的东西。楝叶是中药,用它来包粽子具有预防疾病的功能。早期民间包粽子用黍米,所以粽子又被称为“角黍”。唐代,粽子是宫廷节日中的佳品,唐明皇有“四时花竞巧,儿子粽争新”的诗句。《岁时广记》中介绍,除了九子粽、角粽外,当时还有“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等。到宋代出现了一种“艾香粽子”,“以艾叶漫米裹之”,具有特别的香味。陆游有涛日:“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这种粽子。明代,人们开始用芦苇叶做粽皮,出现了豆沙粽、猪肉粽等种类。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当时京都过节时,“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葚为正供”。
面条的由来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汉代的面食统称为饼,因为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和条状两种。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面条的种类已有增加。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喜欢,称其为“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很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宋、元时期,出现了“挂面”,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到了明、清时期,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和“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将诸多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了面中,堪称是面条中的上品。
油条的由来
南宋皇帝赵构和丞相秦桧,于1142年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消息一经传出,引起无数爱国民众的愤恨。有一天,汴梁两个油饼小贩谈到此事,他们气愤地说:“炸了秦桧才解恨呢!”于是,两人就用面捏成秦桧及其夫人王氏的模样,并用筷子将两个面人压在一起,投到油锅里。做成了一种食品。他们把这种食品叫做“油炸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食品的制作过程有所简化,叫法也通称为“油条”了。但有的地方仍沿用“油炸桧”的叫法,还有的地方叫“炸果子”,而“果”就是“桧”字的音变。这就是我们所吃的油条的由来。
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源于滇南蒙自,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风景优美,常常有文人墨客在此攻读诗书。有一位姓杨的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备好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特别刻苦,往往学而忘食,常吃冷饭凉菜,以致身体渐渐衰弱。为此,他的妻子十分焦虑,为了给他补养身体,就把家中的母鸡杀了并用砂锅炖熟了,给他送去。
过了几个时辰,妻子去收碗筷时,看到秀才仍在如痴如醉地看书,而送去的食物却原封未动。秀才的妻子很无奈,只好收起砂锅。可她拿砂锅时却意外地发现砂锅还热乎乎的,揭开盖子一看,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再加上陶土器皿传热不快,所以就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这位贤惠的妻子就用此法保温,另外将一些米线、蔬菜、肉片等食材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很多人都仿效她的这种做法,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从杨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所以,大家就把这种美食称为“过桥米线”。
萨其玛的由来
萨其玛是满族的一种风味糕点。“萨其玛”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傅恒著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其中写道:“萨其玛,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经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掺和。”光绪二十六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食品,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这里讲的是萨其玛的制作方法,而制作萨其玛的最后两道工序是:把其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是“萨其非”;“码”,满语是“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个词的缩写。
17世纪,清王朝建立,大批满族百姓人关。满汉人民开始杂居,风俗习惯和语言词汇愈来愈多地交流融合。萨其玛作为一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逐渐被汉族人民接受。萨其玛的汉名叫“糖缠”,这可见于《清文补汇》一书。但是“糖缠”这个名字始终没有传开,而萨其玛却成了满汉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月饼的由来
月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宋代更盛。月饼是中秋佳节人们祭拜月亮时供奉的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人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也称为“团圆饼”。《燕京岁时记·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十分相近。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