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的故事是好看的、耐读的,都表现了真实的历史,彰显了残酷背景下的人性,展示了前辈们艰难岁月中的情操和情怀。我们的文字,更多地注重“成长”,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的展现是在真实背景下完成的。
肖显志所著的《麻雀打鬼子》为其中一册:泪水从铁爷的面颊流下来,他轻轻地呼唤着死去的小伙伴的名字,喃喃地叨念着:“我的好弟兄们,你们看到了吧,谢谢你们魂灵的保佑,我们终于把鬼乎的专列整翻了……
图书 | 麻雀打鬼子/红色中国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红色中国》的故事是好看的、耐读的,都表现了真实的历史,彰显了残酷背景下的人性,展示了前辈们艰难岁月中的情操和情怀。我们的文字,更多地注重“成长”,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的展现是在真实背景下完成的。 肖显志所著的《麻雀打鬼子》为其中一册:泪水从铁爷的面颊流下来,他轻轻地呼唤着死去的小伙伴的名字,喃喃地叨念着:“我的好弟兄们,你们看到了吧,谢谢你们魂灵的保佑,我们终于把鬼乎的专列整翻了…… 内容推荐 《麻雀打鬼子》是《红色中国》系列之一,由肖显志所著。 《麻雀打鬼子》讲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铁蹄践踏下的东北民不聊生,满目疮痍。抗联的少年铁血敢死队政委“南瓜”巧遇“小乞丐帮”,鼓励他们加入“小抗联”,成立“麻雀别动队”。小队员们个个机智勇敢,打得鬼子闻风丧胆。他们装成花姑娘,智擒“花公鸡”,端鬼子炮楼;把鬼子引入野蜂阵,叮得鬼子哇哇叫;撒下辣椒面雨,迷了鬼子眼睛巧脱身;在辽河里头扮水鬼,闹得鬼子断了航道;在荒草甸子上设圈套,引鬼子沉入大酱缸……他们还完成了一项大任务——巧设圈套颠覆了日军的“鸠”号特别军用专列。 目录 引子/1 第一章 炮仗救了毡帽头/4 第二章 饼干变成了炸药/15 第三章 炸药换麻花/25 第四章 小丐帮被困/31 第五章 双枪救丐帮/42 第六章 洋烟卷,“砰砰”响/50 第七章 计擒“花公鸡"/60 第八章 辣椒面雨/83 第九章 野蜂阵/92 第十章 辽河水鬼/102 第十一章 火耗子/120 第十二章 “嘎嘎”叫的火球/128 第十三章 请君进入大酱缸/140 第十四章 大肚漂洋/154 第十五章 逗逗飞,老鸹喜鹊一大堆/168 第十六章 大黄狗,“汪汪”叫/180 第十七章 崩爆米花,“砰砰”/203 第十八章 滑吱溜,“扑通”/219 第十九章 雪人阵/233 第二十章 “鸠”号特别军用专列/241 第二十一章 牛皮长到铁轨上/248 第二十二章 尾声/258 试读章节 “在票房子那儿。”丫头往火车站方向指了下。 “啥事?”屁子儿边走边问。 丫头往屁子儿饭罐子里瞅了眼,摇头说:“不知道。” 屁子儿和丫头来到火车站的票房子里,小丐帮帮主铁爷和“军师”猴儿精以及五大三粗的二牤子早等在炉子旁了。 票房子当间有个用汽油桶做的炉子,可能是不好烧,时不时涌出一股烟,呛得候车的旅客不住地咳嗽。 屁子儿凑近铁爷,低声问:“帮主,有啥事儿?” 二牤子拿过屁子儿的饭罐子,往里头瞥了瞥,撇撇嘴,说:“没好玩意呀!” 屁子儿说:“要饭还嫌馊乎?” 铁爷让屁子儿坐下,敲敲饭罐子说:“这破玩意倒扔了,我们整好吃的去。” 屁子儿一听有好吃的,立时来了精神,问:“啥好吃的?” 猴儿精眨巴眨巴眼睛,手比量着说:“四方的,一匣一匣饼干。” 屁子儿问:“在哪旮旯?” 铁爷头冲票房子外头扭了下,说:“货车上。” “偷……”屁子儿赶忙捂住自己的嘴巴。他四下瞅瞅,见没人注意他们,又问铁爷:“帮主,啥时候去拿?” 二牤子说:“车站里头净是鬼子,白天想吃枪子儿啊!” 屁子儿一缩脖,咂了一下嘴巴,说:“饼干真甜哪!”就好像真的吃到了饼干似的。 二牤子说:“东洋饼干,哪有不好吃的。” 猴儿精突然低声说:“狗子来了。” “狗子”就是警察。 “滚!滚!滚!”一个四十来岁,穿一身黑棉袄的警察进了票房子,朝铁爷他们歪着脖子叫唤,“小要饭花子,都给我滚外头去!” 怎么歪着脖子? 这家伙天生的歪脖子,姓冯,人们管他叫冯老歪。铁爷知道冯老歪这人嘴损,可心倒不坏,跟别的警察比还算好人。 “快点儿走吧!”冯老歪嘴巴凑近铁爷耳朵说,“皇军随后就到,快走!”他很清楚铁爷的分量,要得罪了他,车站这片儿别寻思消停,麻烦多了。 “冯大爷说话了,我们走。”铁爷说着冲伙伴们挥了下手。 屁子儿掉过屁股,冲冯老歪“咕”地放了一个屁。 “小兔崽子!”冯老歪一举手里的哭丧棒子,说,“麻溜儿走!” 屁子儿朝冯老歪一龇牙,又挤出两个小屁,跟二牤子、猴儿精稀里糊涂地出了票房子。 小乞丐们刚刚出了票房子,一队端着步枪的日本兵就闯了进去。 屁子儿回头看着票房子说:“多悬乎!” 他们躲在离票房子不远的胡同口,探着脑瓜往票房子那儿看着。 丫头摸着屁股说:“鬼子的大头鞋踢人真疼。前儿个我让鬼子踢一脚,现在还疼呢!” 猴儿精拍了下丫头的屁股,说:“谁让你不机灵点儿呢!” 二牤子嘿嘿笑着说:“我看看屁股踢两瓣没有。” 猴儿精嘻嘻笑,说:“他妈给他的就是两瓣。” “看!”铁爷一指票房子说,“小鬼子又抓人了。” 果然,两个鬼子架着一个戴毡帽头的汉子出了票房子。 “吓吓小鬼子……”猴儿精转转眼珠儿,起了坏道道,“二牤子,你的炮仗呢?” 二牤子从裤兜里掏出几个手指头粗的炮仗,说:“就剩下这几个了。” “有洋火吗?”猴儿精问。 “有哇!”二牤子又掏出洋火。 铁爷猜到了猴儿精想干啥,说:“麻溜点儿。” 丫头问:“跑吗?” 铁爷反问丫头:“你说呢?” 猴儿精说:“跑啥呀!一跑不就露馅了吗?” 铁爷冲二牤子下令:“点炮仗!” 二牤子用胳膊肘拐了屁子儿一下,说:“我点,你扔。”把炮仗给了屁子儿,“嚓”地划着了洋火。 屁子儿把点着的炮仗使劲扔出胡同口。 “砰”! “啪”! “砰砰”! “啪啪”! 那两个架着毡帽头的鬼子吓得一激灵,赶忙扔下毡帽头,“扑通扑通”就地卧倒,动作真挺麻溜的。 毡帽头趁机就跑,猫着腰兔子似的蹿进胡同,转眼间便没影儿了。 “开溜!” 铁爷一挥手,小乞丐们撒丫子就跑,旋风似的。 卧倒的鬼子见要抓的人跑了,爬起来“哇啦哇啦”叫着就追。 小乞丐们对胡同旮旯非常熟悉,三拐两拐就拐到了他们的老窝——鬼楼。 这是一座两层的白色小楼,原来是一个俄罗斯商人住的,后来日本鬼子来了,占了小白楼。住在小白楼里的是关东军银州守备队队长小野少佐。鬼子没住上半年,就一个接着一个地神秘失踪了。既没有枪声,也没有暗杀人的影子,鬼子就无声无息地没了。 恐怖一时笼罩了整个小白楼。 是什么原因导致日军死亡呢? 小野下令把小白楼围个水泄不通,严严实实,非要抓住潜入小白楼的暗杀者。可是,围了一个礼拜,连个人影儿都没发现,倒是又有三个鬼子死得莫名其妙。 鬼子翻译官陶明启悄悄对小野说:“这楼里头有鬼……,’ “哪呢?什么鬼的干活?”小野不信。 陶翻译官说:“死亡的皇军既没有枪伤,也没有刀伤,更没有拳脚打伤,就活活地死了,不是鬼所为,是什么呀!” 小野还在犹豫。 “小野少佐,为了皇军宝贵的生命,还是快点儿搬出小自楼吧!”陶翻译官继续劝着小野,“鬼可惹不起啊!” “那就……搬出去。”小野终于耷拉脑袋了。 小白楼空了。 在小白楼里死了六个鬼子,没人敢接近,更别说在楼里住了。 一天,猴儿精对铁爷说:“帮主,我们在破庙住着,又漏风又漏雪,冻死人了,倒不如住住楼房。” 铁爷明白猴儿精说的楼房就是那个鬼楼,说:“你们不怕鬼?” 小乞丐们说:“我们就是鬼,怕谁呀!” 屁子儿打起牙板骨,唱起数来宝: 说是鬼,就是鬼, 三条胳膊四条腿。 P6-11 序言 一套别开生面的书 ——写在“红色中国”出版之际 我们想了很久,想不出为这套丛书起个什么样的丛书名,后来,索性就用了现在这名。“红色中国”,直白,朴实,但至少不雷同,一目了然。 红色中国是一段历史,一截记忆,是前辈走过的足迹和奋斗的实录。关于这段历史,人们常常用这样的文字来形容:波澜壮阔,激情澎湃。这并没有错。但我们认为,用这样的词语描述更客观:纷繁杂乱,万象丛生。所以,反映这段历史,故事应该更丰富,题材应该更开阔,值得回味值得书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很多。以往,我们看多了冠以“红色”或者“革命”的文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同类的儿童文学创作更多地注重教化功能,这使其题材和主题显得单一和狭隘。更何况,文字中多有激烈和偏颇,这导致了许多错误的阅读,也招惹了一些人对红色文学的误解。 我们不想这套丛书是这么一种文本。对于近代历史,我们充满了敬畏,有着足够的虔诚,但我们也有着更多的清醒。图解和戏说是我们摒弃的,也不是我们的主张。站在偏激的立场上涂抹和片面的歌颂,会让我们在历史和读者面前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 我们希望这套书在童书的海洋中显得别开生面。 除了历史的背景,我们没有给作者设置太多的框框。其实就是这个条件,原本也是不该划定的:好的作品是在更自主和自由的想象中完成的。出于一些实际的考虑,我们给作家提出了一些要求,虽然宽泛,但多少会影响到创作。非常感激作家们的努力,整体上,每本书的文字都很精炼、很优美,平实中体现出了成熟的语言技巧。我们知道,这对于少年读者的学习来说也有独到的好处:许多人不只是在课堂里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更多的实例证明,一个人具有很高的作文水准,有益的阅读必定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青少年读者能在欢愉的阅读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 九位作家,呈现的故事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这是我们所希望的。这九部小说中,有传记体文本,有悬疑惊险的样式,也有幽默喜剧的风格,但核心的一点是相同的:故事是好看的、耐读的,都表现了真实的历史,彰显了残酷背景下的人性,展示了前辈们艰难岁月中的情操和情怀。我们的文字,更多地注重“成长”,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的展现是在真实背景下完成的。 对于作者,我们有过刻意的选择:最佳的应该是老中青皆有的一种结构。但非常遗憾,显然70后、80后的作者难于寻觅。可能是由于他们对那段历史的陌生或者疏远,也可能是别的原因,结果九个人中六人是60后。想来,这绝不是一种巧合。60后这代人,其经历决定了他们对历史的判断和理解的水平。 我们还对作家生活的地域有过考虑。写历史小说必须熟悉历史,这是无疑的。这种熟悉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那种熟悉,而是立体的,比如人文背景、语言、风俗民情……只有将文化揉人文字中,人物才更鲜活,故事才更有血肉,文字才更具张力。还有,由故事发生地的作者来写故事,他会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其态度和投入会是不一样的。 出于对丛书的特色和品质的考虑,还有着某种探索的因素,我们特意从传统上写成人文学的作家中精挑了四位。这四位作家的名字对儿童文学的传统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但他们的小说却写得清新精致。这些作者在各自的创作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成熟的有实力的作家,他们没有包袱,少顾虑,下笔从容。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只想创作者保持一份清新和极强的责任感,这些往常从事其他门类创作的作家,可能缺少圈内所谓的知名度,也缺少所谓“经验”,但我们看中的是清新。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作家参与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来,给这个领域注入更多的活力。 主编张品成 2013年1月18日于海口花语庭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麻雀打鬼子/红色中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肖显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少儿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76471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7 |
出版时间 | 2013-02-01 |
首版时间 | 2013-02-01 |
印刷时间 | 2013-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87.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15 |
宽 | 15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