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的意思吗?结发夫妻称原配,“结发”的来由你了解吗?家教对人们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代早就有这种教育形式了,但你能猜出它叫什么吗?……通过阅读《点读中国传统文化》,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化礼仪与历法》分册,书中包括了:古代的媵妾制度、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等内容。
图书 | 化礼仪与历法(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你知道“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的意思吗?结发夫妻称原配,“结发”的来由你了解吗?家教对人们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代早就有这种教育形式了,但你能猜出它叫什么吗?……通过阅读《点读中国传统文化》,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化礼仪与历法》分册,书中包括了:古代的媵妾制度、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等内容。 内容推荐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套有关国学文化的普及读本。作者以自然感性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俗、帝王将相、选官制度、教育科举、历法地理,包括姓氏称谓与避讳、以及国学等知识做通俗有趣的阐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翻阅此书,人们的心灵将再次浸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粹情韵。 本书是其中的一册,古人是怎么记录时间的、从孟姜女说到古代女子的称谓等问题。 目录 总序 关于人生礼仪 诞生礼仪漫话 冠礼和笄礼 古代的婚聘六礼 拜堂与洞房 拜见舅姑与试厨 从孟姜女说到古代女子的称谓 从“昭君出塞”说到古代的收继婚 古代的媵妾制度 古代的丧葬礼仪 说五服 守制与夺情 说九拜 叩头、顿首与稽首 拱手与作揖 长跪、避席与唱喏 投刺与执贽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讳言“死”的文化习俗 闲话避讳 关于避讳的趣闻 关于历法与地理之类 古人是怎么记录时间的 漫话十二属相 说干支 说月相 置闰与闰周 关于二十四节气 从“秋阳”说到“三正” 古代对地理方位的表述法 古代的堂室制度与座次尊卑 闲话六大古都之——西安与洛阳 闲话六大古都之二——开封与杭州 闲话六大古都之三——北京与南京 “省”的由来 说地望 说“左”道“右”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的一生与礼和礼仪相伴始终,关系密切,每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和时间段,都有相应的礼仪活动。这些礼仪活动大多在家庭或亲族的小范围内举行。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礼仪的制定紧紧围绕着人生。礼和礼仪不仅覆盖了现实生活的整个生命过程,还向前向后超越了人的生命过程,贯穿于信仰生活之中。从大的方面说,人生的四个重要时间段——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就有着四种相应的礼仪形式。本文先点读人生第一时间段的礼仪形式—诞生礼仪。 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是超越个体生命过程的,从诞生礼仪方面说,在个体生命诞生之前,就已有许多指向这个尚不存在的个体生命的礼仪,那就是五花八门的求子仪式和各种预测生男生女的习俗。 生育在古人是一件十分关心的大事,因为这关系到香火的延续。所以,如果结婚后一两年还没有孩子的话,人们就会采用各种仪式来求子,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求神拜佛。一旦怀孕便叫“有喜”,被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喜事,既是小家庭的,也是大家族的。所以怀孕期间,便有许多禁忌,同时还根据孕妇的反映和表现来预测生男还是生女。如:酸儿辣女(喜酸生男,喜辣生女),儿勤女懒(怀男勤快,怀女懒散)等。甚至梦见的事物也成了一种预兆,《诗经·小雅·斯干》就有 ‘“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话。梦见熊就生男孩,梦见蛇就生女孩。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人们却很相信。 那时还有胎教之说,《颜氏家训·教子》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屑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这些都是婴儿诞生之前的礼仪。 婴儿即将诞生时还有一些催生的礼俗,如吹着笙送喜糖桂圆,寓意催生;临产时打开箱柜房门等,寓意产门开,等等。婴儿诞生之后直至周岁,则又有五个重要的时间点:初生、三朝、满月、百日和周岁。这五个重要的时间点上各有一些相应的礼仪和礼俗。 一、初生礼 婴儿初生的第一项礼仪活动是报喜,向亲戚朋友邻居以及宗祠报喜。由于重男轻女宗法观念的影响,早在先秦时就有了弄璋、弄瓦之说。璋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玉器,代表男孩,预示所生的男孩长大后能执玉器为王侯,所以生男孩就叫弄璋之喜;瓦是古代女子纺织用的纺砖,代表女孩,所以生女孩便称弄瓦之喜。 报喜的同时,门口还要张挂婴儿诞生的标志,这既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报喜的作用,同时还能防止不知情者的贸然闯入,提醒一些特殊人物如孕妇、服孝者等能自行回避。这个标志通常是一种能说明性别的象征物,《礼记·内则》说:“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悦于门右。”弧是弓,弓是武士的象征,代表男性;悦是佩巾代表女性。 二、三朝礼 新生儿诞生之初,虽有报喜等礼俗,但都不能触及婴儿。一般要到第三天才举行一个正式的礼仪来庆贺新生命的诞生。届时亲朋好友带善贺礼来道喜,主人需设宴款待。这一天还要对新生儿举行几种仪式: 一是对脐带和囟门作礼仪性的处理,俗称落脐炙囟。 二是象征性的开奶和开荤。先是抹几滴黄连汤在婴儿的嘴上,边昧边说:“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蘸一些用肥肉、犬元糕和酒、鱼、糖等食品制成的汤水在婴儿的唇上,也边蘸边唱:“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毒屹了糖和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婴儿尝一口从别人那里要来的乳汁。 三是三朝礼中最典型的洗三,也叫洗三朝。用槐枝和中草药煮成的汤水给婴儿沐浴,也是边沐浴边唱祝词:“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洗完后用姜片、艾蒿擦脑门和身体的重要关节,以使孩子健壮;还要用新布蘸清茶水擦婴儿的牙床,让他放声大哭,以此为吉兆,俗称“响盆”;最后还要用大葱打三下,据说能使他聪明伶俐。 三、满月礼 满月礼很隆重热闹。生子满月值得庆贺,产妇出月也该纪念。婴儿满月后许多禁忌就随着解除了,所以主人要请亲朋好友来喝满月酒。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小儿满月时,主家在盆中烧了香汤,亲友就撒钱在汤中,称“添盆”。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馈赠仪式。 满月时还有剃胎发、出门游走等仪俗。剃胎发是满月礼中的一项重要仪俗,多由舅舅主持,是母系社会人际关系的某种遗留。剃头时额顶要留“聪明发”,脑后要蓄“撑根发”,眉毛则要全部剃光。剃下的头发还要收藏好。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满月游走也叫满晟廷街,是一种为婴儿祈求吉祥的活动。据《东京梦华录》载,宋代在满月礼落胎发之后,便“抱牙儿入他人房”,一般是由外婆或舅舅抱去礼节性地小住,谓之“移窠或挪窝”。目的是让婴儿能象征性地见见世面,以便将来能有出息、有胆识,成为一个精明能干的人。P3-5 序言 这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的随谈,共三本。 关于文化,历来有多种说法,至今难以完全一致。但文化的核心,是人和人的精神活动,凡人类创造性的思维与行为而非自然性的生物行为都是文化。我们从日常生活方面说,譬如吐痰是人本能的自然性的生物行为,人人都会有吐痰的行为,但吐在规定的地方如痰盂之类就是文化,随地乱吐就不是文化。又譬如走路也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但知道走在人行道上,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就是文化,随意乱行就不是文化。这些是行为文化,现在也叫文明。 又譬如吃饭也是人本能的生物行为,但吃什么,怎么吃,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时代却是各有不同的。西方人吃西点,用刀叉,分食制;中国人吃中餐,用筷子,共食制。以前我们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很少上饭店;现在有人经常上饭店,吃生猛海鲜,吃小龙虾,吃珍稀动物。这就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 又譬如结婚。结婚生子原是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与其他动物是一样的。但人类的结婚,却要讲究结婚的对象、年龄、工作,甚至学历和家庭等,结婚时还有许多手续、仪式乃至禁忌,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还各有不同的规定。这些是动物所没有的。 所以,文化的涵盖面是非常广的,从器用性的工具之类到艺术性的文学之类到社会性的制度习俗之类,直到抽象性的心理认识与语言哲学之类等等,都是文化,这些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行为,不是人类自然性的生物行为。从这个角度说,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非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文化就其本质说就是人化。 但文化有大小之别,大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概念,从物质器具到精神心理到语言艺术到制度习俗,无不在大文化的范畴之中。小文化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语言知识、道德信仰、法律制度、社会习俗、教育艺术、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是一些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也就是“文化”这个词的本义“以文教化”的范畴。但小文化和大文化不是割裂的,小文化蕴含在大文化之中,精神层面的文化同样受到物质层面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这是对文化的基本理解。而就文化的特征说,却还有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不同。 先说文化的民族性差异。 在古代埃及,法老死了之后是葬在地上的,所以留下了一座座金字塔;而在我国,皇帝死后是葬在地下的,留下的是许多看不见的地下宫殿。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小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以示亲热,男女见面也常用亲吻与拥抱的方式;而在我国则有严格的避讳制度,不要说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连长辈名字所用的字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也必须回避,男女之间则历来讲“授受不亲”,不要说拥抱,连握手也没有可能。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是很大的。 我们再就姓名说,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而名在后,所以叫姓名,很顺;美国人却是名在前而姓在后,也叫姓名这就不顺,应该叫名姓才对。中国人写信,收信人的地址在上面或在右面,寄信人的在下面或左面;美国人也相反,寄信人的地址在上面,收信人的反而写到下面去了。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敬重对方,和美国文化的看重自己的不同。此外如年月日的署写顺序也是相反的。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讲究顺序和整体,而美国文化则看重现时和当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庞朴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引用一个笑话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这种民族性差异。他说有三个不同国籍的客人在咖啡店里喝咖啡,招待端来的三杯咖啡里各有一只苍蝇。日本人首先发难,拍着桌子让招待把经理叫来,要教训经理该如何搞好经营和管理;英国人不说任何话就起身离开,但把一杯咖啡的钱放在了桌子上;美国人则勾了勾手指把招待叫过来,煞有介事地对那个招待说,如果在美国要请客人品尝苍蝇的话,一定是单独放在盘子里和咖啡分开的,爱吃几个由客人自己去加。三个人的表现完全不同,美国人比较幽默,英国人很绅士,日本人则注重管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中国人,或者说,如果就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种民族心理的不同,反映在文化上,必然也是有差异的。据庞朴先生说,他在美国看到一对中国的石狮子,它们摆放在门口的位置,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很别扭。因为在中国,门前一对石狮子一般都是脸微朝里相对称的,而美国的那对却是脸朝外互不理睬。庞朴先生认为这是摆错了位置。其实这或许并非错摆,应该也是文化的一种民族差异。美国人或许认为脸朝外才更像一个守卫者,看上去才更舒服呢。这种不同位置的摆放,似乎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更多一点。 文化还有很强烈的时代性差异。 譬如从事娱乐演出的人,在古代的传统社会里地位很低,被称为“倡优”或“戏子”,现在却被誉为艺术家、明星,甚至还形成了许多追星的“粉丝”现象。就教授而言,八九十年代似乎是一个分界,以前的教授是专心研究学问的,被称为老师或导师,与学生有一种学术的传承关系;现在的教授则被称为老板,研究的重心似乎转移到经济上去了,与学生成了老板与雇工的关系,学生为老师打工,老师按劳付酬金。再譬如阅读与写作,原来的纸质读本变成了电子文本,写作也很少用笔,变成了键盘打字,阅读习惯和书写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文化的时代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器具、制度、习俗、乃至艺术样式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古今文化就会有所不同。 但两者不是截然割裂的,虽说文化有古今的时代差异,但由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所以虽不断会有创新和变异,却都始终保留有自己的民族基因,也就是民族文化固有的特征和遗产。这些总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顽强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的继承性。 譬如中国文化很讲究人的社会等级,同时又很看重人的亲属关系,整个社会其实就是一个严格的宗法社会,是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大亲属系统。所以从历史上看,皇帝是君父,百姓是子民,官员就是大大小小的叔父和伯父,这样一来,社会的政治关系就成了一种家族关系。这种家族关系可以说最集中地体现在对县太爷的称呼“父母官”上。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里,始终把亲属关系当作人际关系最主要的主体。现在人们常把不是亲属的人乃至陌生人称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各种称呼上,就依然很清楚地延续着这种家族关系。而对等级的看重,则明显地体现在国人喜欢以职务相称对方的称呼上,如孙局长(孙局)、李处长(李处)、刘主任等,在这些称呼里具有区别身份的明确含义。这种体现等级的称呼是和中国文化密切相连的。 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说得精确点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汉族的传统文化,是小文化概念。第一册是有关人生礼仪和历法地理的文化知识,第二册是有关皇帝和古代官制的文化知识,第三册则是有关科举的选官制度和国学的一些文化知识,并示例性地对《易经》和《论语》的两段文字作了解读。 以上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点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曾是我十多年前在大学讲课时的讲稿,现在重新作了整理和补充,但大部分都是新写的。 古代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了,古代的那些文化也只是我们通过文献来了解的过去的历史遗迹,是一些早已消逝了的传统,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似乎更显得有点遥远。但作为一个民族,骨子里不可能不流动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因此还是需要了解一些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近来随着国学的升温,传统文化也热了起来,希望我的这本有关文化的书,能在这股文化升温的热潮中起一点引领作用,引领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一点古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民族传统。 陈璧耀于上海 2009-07-26 后记 这套《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古代文化常识百话》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百话》原由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收文章81篇。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2007年撤销建制后,宁夏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此书,于是就有了这套《百话》的增订本《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点读》与《百话》相比,除了改正原来的一些文字错误之外,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或增补,另外新写了24篇 其中有部分文章曾在杂志上发表过。 近来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热,尤其是2008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后,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希望拙著能在普及和宏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得到读者诸君的喜爱与赐正。 陈璧耀于上海 2009年8月9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化礼仪与历法(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璧耀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704269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2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4.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宁夏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