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河界的少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描述一对出自沧州的低文化穷夫妇,为摆脱贫困,带着他们的儿子迁家北京做生意,巴望他们的儿子,成为这个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和荣耀的象征。然而她们的儿子却立志以放弃学业为代价,换得事业上的早成,孤军奋战多年仍四面楚歌。

本书以一个中学生的口吻袒露心迹,以犀利得令人惊叹,催人反思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天真的,充满幻想孩子:“良子”梦想成为一名象棋大师,却一步步在父母、学校和社会“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孩子”的责难之下,最终前功尽弃,步入绝境。

书中戏剧性的人物冲突,着重突出了两代人的战争,以及父母孩子间心灵的隔阂,最后故事以悲剧告终。本书通过个体反映社会的问题、阐述应试教育的危害性,以及社会对此危害的漠视,警醒人们去改变。作者以学生的心境告诉社会:其实每一个少年都有英雄情结,所谓差生也许正是英雄情结更重的学生。王帅作品语言瑰丽,纯真虚幻,老辣深沉的况味超越了年龄,行文中,一位少年因为徒然憧憬而凄美苍凉的情境,撼人心灵。

内容推荐

青春的胸中涌动着激情的烈火,激荡着自我腾飞的梦想。

一对打工的夫妇,满心巴望自己的儿子——良子好好上学,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良子生性内向木讷,偏偏迷上了象棋,并怀着成为象棋大师的天真梦想。良子的学习成绩是中上游,父母迫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强迫他放弃象棋爱好,只允许他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按捺不住梦想的良子,只得采用各种方式偷偷学棋。他历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种种冷眼和嘲讽,从硬着头皮学习、厌学、逃学,到最后背负重重的谴责而悄然离去……

本书巧妙地揭示了家庭,学校、教育界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社会对时下存在的问题的漠视。以凄凉的笔调、犀利的文风,对一贯以来的中国应试教育,毫不留情地提出了深刻严厉的拷问,发人深思。

作者如诗如画的文字意境,瑰丽而纯洁,逾越年龄的老辣与深沉,撼人心灵。

试读章节

我的故事开始于上个世纪末。一个寒冬的傍晚,满世界被沙沙作响的大雪花充斥着,它们像计时漏斗里的流沙,精确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这是北京海淀区的一条小胡同,在雪地中行进的人们,大抵走起路来很有精神,似乎还感到了暖意。这条不宽不窄的胡同像条单行线,这个时段此处没有老年人和儿童,全部是中年人。为数不多的黄大发和拉达轿车停靠在路边,车轮都被雪没过了一半。

所有人行进的目的地大都一样——前面不远一所小学校,那里被漆白了。此时,校内回荡着长达二十秒的放学铃声,接着是小孩子们发出的欢快声音,他们边欢呼边向校外跑去。家长们在校门口越围越厚,眼神在忙碌地搜索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就赶快上前牵住,心里也就像放下了一块石头。

中国孩子的童年是极度的无忌和快乐,小孩子走路,往往是蹦着行进。较高年级的,放学后在路边玩雪,有的淘气包儿,把小石子包在雪球里打人,打哭一个即算胜利,倍感趣味横生。雪球像脱离地球引力一样横飞,路边也许会出现一个雪人,不知道里面是否会被埋进真人。小学生陶醉在雪里,完全忽略了被碰撞的可能。

小商贩红着脸满巷子叫卖,一个小青年骑着辆三轮车停下,车的拖斗三面围上了玻璃,上面贴有“x×烧饼”的字样。小青年裹紧了破薄旧脏的军大衣,黑心棉从一道口子里往外探头,他把手伸到烤烧饼用的炉边取暖。

街面上慢慢地安静了,人一点一点地减少了,此时,从学校里走出一个小不点儿的学生,从外观就可以判断出是一年级的学生,他抬不起头,像是在边走边自谴。他走到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笔直站着。他背着一个不小的书包,手在背后。这是他家长的指令,每天放学就站在这里等着来接,尽管他知道回家的路。这个小学生循规蹈矩,一动不动,手很快被冻紫了。十分钟过去了,他走动了两步。一年级的学生本来就矮得可怜,他又是班里个子最矮的,上身穿一件小羽绒背心,是红色的,便于被发现。裤子像是灯笼裤,一双棉鞋始终号码偏大。撇着外八字脚,像一个不倒翁,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手耷拉着朝后一甩一甩。小孩子长得快,父母怕他在长个子期间老要换大号的衣服,便一步到位给他要了一套大他三号的校服。这校服穿在他身上,怎么看都像是从别人身上扒下来的。

这个孩子的父母饱受贫穷之苦,他们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他们长年做生意却没发过大财,总是挣扎在生活的边缘。他们想学习但时间不允许了,于是就比其他家长更希望能拥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能按照他们的心愿好好上学,以后能有份比较好的工作,工资能稍多一些,再就是离贫苦远些。按他们的心愿,孩子好好上学就是最大的孝顺了,他们不求别的。于是在这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就给这个孩子起了一个好记的名字“良子”,一个意思是,他是良家的儿子,另一个意思就是,他是优良的儿子。这名字起得真是太好了。良子从降生就被这样叫,一年以后,他就知道所有喊这两字的,都是在叫他了。

良子从婴儿时对周围的声音就很敏感,敏感得好像什么声音都是在叫他似的。此时,他察看四周,没有人叫他,就继续老老实实地呆着。周围的人已经散得差不多了,小良子的身影也就越发显眼了。

良子的母亲终于来了,她悄悄走到他身后,一边快速又小心地牵住他一只手,一边牵住了他的童心。童真的良子一边随妈妈回家,一边哼起了在课堂上学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母子两人踩上一条新铺的雪路。他们专找雪厚的路走,这样不易打滑。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留下从学校通往家里的路线。

儿子唱着那首歌,一遍遍地温故。良母听着这感人的歌曲,心里在盘算一家人的生活。良母和良父在北京做小生意,赚小钱——他们冬天卖羽绒服,夏天卖海鲜。良母似乎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太好的母亲,听到这歌声,内心不停地叹气,哀求这孩子别唱了,心也像这雪一样地冰凉。想想这么多年是怎么活过来的——快十年了,他们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一直靠租房子住。他们找到哪儿租到哪儿住到哪儿,他们从没有过稳定的工作,更没有社会保障,他们现在回的所谓的家,是窄巷里的一间平房,当然,还是租来的。一扇破败的木门,连锁都没有,上面合页松了,下面合页生锈了,开门都是扳着开的,门不知哪会儿会直接掉下来,跨进家门向前走一步,就是睡觉的地方。

一张桌子摆在床前,这样椅子就省下了。一个煤气灶,摆在院子的窗下,权作厨房。这家就是一室,客厅、卧室、餐厅三合一。加上再也不能省去的日常生活用品,勉强构成了半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借用良父的话说,本来你就是以极小概率来世的,所以能活着就好过一切。

房主这种做大生意的人自然看不起良父、良母这种做小生意的,房主似乎不缺良家给的几个房钱,但是必须盯紧良家才不会拖欠。如果换租给一个比他们有钱的,可能就不会再有被拖欠房钱的顾虑了。所以房东总借良家做生意干扰他人生活为由,千方百计想把他们挤走。良父、良母每次一感觉房主对他们有成见,就知道又要搬家了。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房主对良父说:“你们可以找更好的地方去生活了,有人想出比你们多一半的价格租这房子。”良父说:“正好,我刚看到一个不错的地方。”他一点也不想示弱。

良父蹲在门前,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一个广告,那广告能指引他们搬到一个有温馨感的地方。那小广告是贴在马路边一个电线杆上的,上面打印的是极其不精炼的宣传语言:我有一个四合院,里面有七间小房我想外租,有意的朋友可到xx街xx号,联系人田先生,也就是我,您放心,这一片只有我一个人能被称呼田先生。来了就不会失望。欢迎您的前来。良父意识到那就是个好地方,马路广告成了从天而降的福音,他开始在大脑里过滤。还没见到“田先生”,那个田先生已经活在了他的心中。

良父是要去看房子的,因为一处好的房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但露宿街头的危机感使他不敢马上去看,他怕这地方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还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良父空想了两天。

眼看到中午了。今天下午良子没课。“又在惦记那破房子。该去接孩子了。我都连接两天了,今天你去。”良母看着坐在床上苦苦沉思的良父说。

良父抓起他的羽绒服披上,左边领子立着,右边领子趴着。这是他唯一的羽绒服,是从卖的羽绒服里挑出的一件次品,从那以后就再也舍不得多挑一件了。洗过一遍之后,不再像以前那么能抵挡寒风了。良父抱紧双臂,以向自己取暖。他身子瘦削,四肢像假肢一样,站着不动都让人担心要散架,寒风吹来他就缩得弓起腰,像秋末没收割的玉米秸。洗不净的西裤配老北京布鞋是他常年的装束,他所有的衣服是两件白衬衫,一件皮夹克和羽绒服,一件手工毛衣,两条夏西裤,一条秋裤,一双布鞋和一双老爷车皮鞋——一年四季的所有衣服就算齐全了。

一路上良父不断猜想那四合院是什么样子,右手两指不断地搓,默数将要付出的人民币。人也在不自主地自言自语。他心如乱麻。地很滑,化了雪,又结上了冰,像穿上溜冰鞋一样。“明天就要换家了,”良父对自己说,“价钱更低,房主更好,房子更大,这不正是我一直寻觅的嘛!”

良父心痒了,走路更快了些。“再差一站地就到学校了,接完孩子今天就换。”良父一念中定下了主意——已经忍不住了。

良父冲进学校,很快注意到了儿子的红色背心。他走上去抓住儿子的手说:“快走,赶快跟我回家,你爸今天中奖了。”

“爸爸真的中奖了?”

良父改说:“虽然没中大奖,但是比中大奖还高兴。”

此言一出,良父自己先承受不住了,好像那即将看到的新家不是普通的平房,而是别墅。牵着儿子的良父越走越快,终于走路不低头了。七岁的小良子在后面跟不上步伐,直喊:“爸爸慢点,爸爸慢点。”父亲回头瞪了一眼良子:“快点!吃屎都赶不上热的。”

良父看到儿子累得气喘吁吁,用手拉着他走,他被拉得几次险些摔跟头。身子矮跨步就小,假如他爹是侏儒,也许能体会到良子的感受。良父一直在赶“热的”,他停下脚步,呼出一口长长的白气,对小良子说:“累不累?累就歇一会儿吧。”说完忙着掏出手机,拨了半天号没打出去,研究一会儿,拔出天线,手机有信号了。良父拨通了良母的电话,说到家门口来吧,咱们马上就去新家看看。良父五十来秒就赶快挂断电话,以免到一分零一秒要交二分钟的钱。汇合后,三人就上路了。他们走到一个丁字路口停下脚步,良父盯着一条窄胡同发了会儿呆:“就是这里,好像就是这里。”

良父的脖颈儿平直而且上仰,眼前几户小平房的后面有一片高出的黑灰色瓦顶,人字斜坡,小瓦一片片顶着正午的阳光。良父心里一阵暖和:“就是这儿!”

“走,赶快进去。”爷俩顺着胡同往里走,到四合院门口盯住四合院门,大门是双扇的,带木轴,门口居然还有俩半截的门墩儿。大门和院墙都是一副破败相,但门前是少有的清洁,青砖墁地,虽有些坑洼,但是能看出主人早晨打扫过。

良父“咚咚咚”敲起院门来。

房主不在。一个比良子模样大一些的男孩子走出来。这孩子叫田庚,是房主的外甥。田庚已在自己屋里躺了半小时,很是迷糊,懒洋洋紧眯着一双难以睁开的小眼儿。敲门声越发显得有耐性,而且更加刺耳。

田庚开了门,见两个人堵在那里,愣愣的像两具人体标本。他只等那两人开口。

良父问:“听说你们这个院子有房可以出租?你家大人呢?”

田庚马上把房主田大舅教的话背一遍:“买饭去了,马上就回来,就在路边新开的小饭馆里。”

田庚的大舅喜欢光顾胡同口那家小饭馆,那饭馆刚开张不到半年,店老板好不容易给它起了个名字“无名餐厅”。几张简易桌椅,菜谱是手抄本,偶见那一次性筷子还没能成功掰开就先折成四截了。这低廉的饭馆是专为平民开的。田庚一路小跑过去,快跑到饭馆前时,饭馆的玻璃门敞开一道缝,田大舅从缝里钻出来,他五十岁出头,右手拎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两个饭盒。他朝田庚一路小跑过来,瞪着对称的大圆眼,嘴巴傻傻地咧开,进了院子,见到了要租房子的两个人。田大舅问:“你们要租房?”他应付这种事早已经很熟练了。

“田先生吗?久仰。”良父恭敬之间也显示自己的体面,“我们很看好您的院子,今天直接来租房了,而且我们还把钱都带来了。”他手插进裤兜准备亮钱。

田大舅一笑,从上到下打量着良父一身的穿着,上身是一件仿皮大衣,满是粘接剂的味道,下身穿一条西裤,长度不足以遮住脚踝,皮鞋是假名牌。按田大舅的习惯,遇上稍有钱些的,房价就高一些,反之就暂时低一些,好让穷人感觉租得值,就会一直租下去。良父被盯了两秒,左手还在裤兜里,右脚向右前方跨出一步,一个稍息立在原地,鞋底发出砸地的声音,问:“一共有几间?”田大舅缓缓道:“三个大间,两个小间。”

良父只舍得租一间,正想说“我不是很有钱,只能租一间”,但出于害羞,又害怕田大舅用以前房主的眼光看待他们,所以临时改了语气:“那我肯定要一个大间咯。”说着手一指最里面的房子,很有气势也很谦恭地说:“就这个,这个很不错。”

“好的。等一下,马上你们就能进去。”田大舅回到自己房间去找这房的钥匙。

P1-7

序言

《守望河界的少年》写的是一个顽固不化、特立独行的怪才子对自己怀才不遇表现出来的悲愤、茫然以及奋争的心路历程。创作灵感来源于《骆驼祥子》,书中的主人公不完全是作者本人,好比老舍不是个拉车的人一样。

这段话写在即将完稿的时候——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序言还是完稿后添上去的,此时我已经很不愿意再修改了。

在自认为已经完整的一本书上,再添字数是任何一个任性的作者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一直认为,一般来说,小说十万字以上都算不正常,因为天大的事也用不了十万字来细说,市面上那么多的小说都傻厚傻厚的,我觉得很多都没有必要。我最想做的事情并不是尽快将它出版,然后完事大吉,而是要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写在后三本书中——我已构思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一本散文集子,这些构思都是我迫切想要完成的。因为我是一个渴望让别人知道自己思想的人,一个渴望被别人了解的人。

我希望能在以后的书里,讲出我灵魂深处的故事,我想带领想听的人去某个地方遨游。这是一种特殊的力量,是作者成就感的来源。

这是一本关于象棋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象棋手的故事。

是为序。

后记

作者对社会有话要说。

似乎到此我可以收一收了罢。本故事属于虚构,见谅。在我看过阿城的《棋王》后,就一直想写一部此类题材的小说,因为我认为我完全可以写得比我见过的象棋小说都好,本书以我所观察到的人和事作为小说的线索,我知道《棋王》的作者是个象棋高手,我只是一个象棋爱好者,但是也在追求精湛的棋艺。言归正传,没有哪一个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相似。中国教育的失败是因为它在根本上违背了自然规律——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中国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太落后了。每个国民都总要从接受教育这个过程中走过来,每个国民也就都成了受害者。大家一起受害,也就不太感觉亏了,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适应。想想“适者生存”的另一个内涵吧。中国人口太多了,依我看,应试教育也就成了安顿浩浩荡荡的人的手段。中国能否在根本上改革教育体制,是能否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老师?学生?家长?还有谁觉得自己没有活在病态中。这时代什么都进步了,唯独最根本的问题落下了。

《守望河界的少年》字数较少,希望读者在阅读中不会感到太累。喜新厌旧的我早就不愿意跟它较劲了。我写这书当然还是想给学生的家长看的。论教育,还只是社会的冰山一角,仅此一角便有如此严重的问题,别的还有什么好指望的呢?面对问题大家常常感到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这是作者的悲哀与无能,还是应试教育的无药可救呢?为什么那么多作者写来写去都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呢?还是我们的家长和学生都没有真正出人头地之心呢?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个好的作者是不能以名利为出发点而去写作的,否则不如去经商。面对这样千奇百怪的社会,应该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虽然我也稍愤世嫉俗,虽然我认为它无药可救,但……

最应该反省的是教育部的高官领导。面对这么大的迫在眉睫的使命,你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

只要有一个真正的救世主,中国学生的明天也会阳光起来。

但愿那个救世主不会是我。

最后,将一位君子朋友告诉我的一句话,谨献给所有因世道压迫而被迫承受现实残酷的读者们:人不应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就此搁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河界的少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3991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