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随笔集。分为:内心之乱;半个红尘;丧志玩物;来去风景四辑,记录了作者一些独特的感受和有趣的经历。
瑞秋的文字,往往很短,千把字出头,一缕思绪,一份情思,一段往事,一个片断,一个电话,一个过客般的人物,她都能涉笔成趣,写出她的视觉和感受,记录下她生命旅程中的点滴。
图书 | 一个女人半个红尘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随笔集。分为:内心之乱;半个红尘;丧志玩物;来去风景四辑,记录了作者一些独特的感受和有趣的经历。 瑞秋的文字,往往很短,千把字出头,一缕思绪,一份情思,一段往事,一个片断,一个电话,一个过客般的人物,她都能涉笔成趣,写出她的视觉和感受,记录下她生命旅程中的点滴。 内容推荐 对于女人来说,不论是影迷还是球迷都未必是爱电影和足球本身,在这样叫人迷醉的天幕之下,搜寻自己想要的男人才是根本的目标,谁让女人天生喜欢那种叫做“爱情”的玩意儿。既然在生活中不易碰上,就在短暂的错觉里尽情享受吧!球场和战场,电视和电影,冲撞和冲突,女人在两种场景和两种氛围中拼命去实现自己的爱情白日梦。 本书是随笔集。半个红尘,就算只有半个红尘。瑞秋自得其乐,读书写字、煮饭洗衣、听音乐、看电影,收集着那些她所遇见的快乐。 目录 序:涉笔成趣叶辛 第一辑 内心之乱 对一个雨夜的抄写 带我去米克斯 内心之乱 我不是一块结婚的料 午睡不醒 和谁一起听香颂 韩剧让我如此憔悴 影迷·球迷·秘密 追赶村上春树的6300米 猜想之后猜想 吹笛少年,从秘鲁走来 我想啜饮的一种酒 史力牧老头儿的G'DAY 前往公鸡大厦 说,说爱 与一个词的告别 长长光阴短短指甲 黑夜美过白昼 从发尖看我 在清凉的水中醒来 眼泪与悲伤无关 听觉疲乏 最疼最疼的耳光 巴士穿过夜晚 你的影城我的影院 第二辑 半个红尘 闺密100G 与洋人老婆婆过招 拉我去机场 替身“的哥” 两个小人儿 忍耐的限度 在早晨现出原形 早恋防御攻略 身外的事心里的歌 回嘴之功 火锅女郎YHNL 假想 两个名字之间的女人 酸杏子甜杏子 上校的屋顶 女儿的房间 接骨木·接骨汤 骨医馆之门 闪回 一生为奴 密叶下的穿行 那些故事的女主角 干皮料草的一种解释 她卖她的衣服 菜市踪影 第三辑 丧志玩物 丧志玩物 风中有只瓷做的杯 洒花“诱” 红黑趣味 时间的叶片 孤独之杯 六角幻象 “壶”途 花儿开放 筷子夹天下 收藏的热情 一只硬壳面包 香气·香器 厨房里的气象 墙上心情 藏匿的食物 没用的东西 手电不再明亮 僵硬的抹布 冷热火钩 洗衣机在歌唱 木珠的神秘时尚 我爱女红 样衣的“样” 红的茶绿的茶 第四辑 来去风景 舞动的肚皮 埃及香气 列车驶向何方 梦幻街景 帝王之谷 拉里和哈桑 可以在任何地方死去 在台湾“化妆” 邓丽君小姐的山坡 带杜拉斯去普吉岛 东南亚裙子 一秒一百天 在马尼拉的一个夜晚 一眼青岩 浅草一小时 矛盾性情 难飞的南非 叫他小崔,崔正男 巴厘岛的时间 那一块空地 哦,邮局 病体难支 黄金海岸的中国厨娘 金边——错过的景象 歌唱里的悲情台北 就在最后 试读章节 内心之乱 “……我的心好乱……” 唱这首歌的歌手叫小刚,好像还叫周传雄。记得这是一首好听的歌,尤其是这一句唱得好,且不说小刚处理这句歌词的精当,就说他的嗓音唱出了一个男人被情所困的无可奈何和试图对这些无可奈何的挣脱。不过,那应该是所有人都有着的生命体验和内心呐喊,性别的差异不可能成为挡箭牌。 年轻的时候,每每遭遇心乱如麻,十有八九是因为恋爱所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像是在心里疯长的乱草,一遇狂风劲吹,就会纠结难解,头绪不清。梳理乱麻或是乱草的方式大多是和好友倾诉,就像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块这样的草场,都可以介绍自己的生长经验。 那个时候,我们的心太容易乱了,好像是今天你乱,明天我乱,后天他乱……我们有很多感受时常贴进别人的故事当中,或许是自己的故事里面。年轻时候的内心之乱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乱得容易也解得迅速。 后来,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内心之乱也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了。什么样的伤内心没有经受过?有的时候有些次数,仿佛内心已经进人绝症的晚期,只是等着那一刻的到来。后来……后来又渐渐地在时光的流淌中一点儿一点儿回转,好似康复。也不知是哪一天,哪一天的哪一刻,忽然发现自己面对风风雨雨的到来也是可以心如止水。随着生命的流逝,内心发生的动乱越来越少,就像是一块曾经的战场好久没有硝烟燃起,有可能慢慢就成了废墟。 再后来,人到中年,被工作和生活的重力时常挤压的内心越来越坚硬,越来越乱不起来了。我们甚至若有若无地怀念起我们年轻时候的内心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在记忆里拼接那些已经随风飘散的景象,企图回味并咀嚼那些曾经被叫做“心痛”的滋味和“心乱如麻”的片刻。那可是年轻的味道和景象呀!很像是陈年普洱茶,年代越久回昧越深,也就越是值价。的确,中年以后,人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生命的回望,这样的梳理是有序的有理的。因此,可以看见年轻时候的内心之乱。那种乱,有着疾风暴雨般的敲击。有着无处藏身的慌乱,有着不得要领的迷茫。只是如小刚的歌声:“……我的心好乱……” 可是现在,要让内心有一场风暴一定不会是一点爱恨情仇就可以爆发的了。 不妨,把我们生命当中不同阶段的内心之乱做些比较,就会发现我们已经拥有了不同形态不同色彩不同调性……以及不同余音的内心之“乱”。发现,中年的内心之乱是不易察觉的,是那种从生命中生长出来的东西,须根和枝叶已经不像年轻时代的内心之乱,附着在生命的表层,可以嫁接和剥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几乎不能在一天之内只看一本书,内心总是有浪费时间的慌张。同时看着三五本书,半小时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就会放下这本拿起那本。这样的读书方式让我以为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最大的效率。每次电话铃响,我都害怕有什么麻烦事儿找来。每一个和工作无关的电话我都希望三言两语就结束,担心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会被这个电话耽误。洗着碗就以为洗碗浪费了时间:开着车就以为开车浪费了时间:逛商店就以为逛商店浪费了时间……至于我的所谓时间要拿来做什么用并无清晰的打算和目的,总是以为我有重要的事情要重过眼下的一切事情。工作。工作!工作成了我生活的天空。 终于,有一天我忽然明白,这就是中年的内心之乱,被生存中的重力挤压变形出来的潦草、焦躁和零乱的景象。这是不能轻易擦洗的生命痕迹,或许说,它就是生命本身。我们之所以恐惧它,是因为,它可以毁坏我们的生命和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渐渐破损。我们之所以恐惧它,还因为,它不容易看得见也不容易摸得着。 我不是一块结婚的料 罗伯特·卡帕。知道吗? 我摇摇头回答:不知道。问我话的人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李伟中。我们同时在战区采访。我是文字记者,后来在很多报纸杂志上看见我的大幅照片。在战区,我哭。我笑。我伏在某个战士简易的床上奋笔疾书。我在阵地采访和唱歌跳舞。 那是很久以前的某个冬季,我21岁。李伟中把一个伟大男人的名字和生命故事留给我之后回了北京。虽然他的故事讲到了卡帕生命的最后时刻。但在以后的一个月里,我还是在枪炮声中一厢情愿地爱上了卡帕。我爱上了他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勇气和用快门定格战争中生命特殊状态的超人才情。于是我有了一个女人的通常想法——和他结婚,和他一起到战地采访。他拍照片我写文字。天作之合! 这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爱情向往。但是那个梦里,卡帕和另外一个名叫海明威的男人并存。不论是谁,我都想和他结婚。我的心里,一直偷偷藏着这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去结婚。去生子。去离婚。 近日,在一个打折书店,竟然看见一本《卡帕传》。翻开挑着读了几个段落,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照片也很少,简直不配一个摄影记者的传记,尤其是一个伟大的卡帕。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回来。 传记给了我卡帕人生的基本走向——勇敢、机智、自信、有趣、嗜赌、放纵、坚定以及瞬间的脆弱和善变。不管怎样,我还是爱他。而且,会一直爱他。我惊讶地发现,卡帕和另外一个我也爱着的男人海明威竟然是在同一个战场上结识的好友。在战区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谁是卡帕,可我已经迷上了海明威。我带到战区的几本书里,除了《海明威传》,还有卡帕另一个朋友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 卡帕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就像海明威的一切,一切的一切。我只能说我喜爱这一切! 这本《卡帕传》写得很是一般,翻译也文字平平。只有不多的几处震动过我的神经,尤有一处引我莞尔——爱上卡帕的著名美人英格丽·褒曼下定决心和他商讨婚嫁之事,卡帕对她只是耸耸肩,坦言自己不是“结婚的料”。他当然没有成为英格丽·褒曼的丈夫。也当然没有成为他生命中遇见的任何一位女性的丈夫! 常听人说:我不是读书的料;我不是唱歌的料;我不是做生意的料:我不是……好像不大有人会说自己不是结婚的料。似乎结婚,谁都难不倒。普通层面的认识以为’,不能成为一块建盖婚姻家庭的料子,除非有某种极为特殊还不便示人的原因。可是卡帕,他很有自知之明地勇敢地宣布他不是“结婚的料”。但他的确是一块摄影的料!一块品质优良无可替代的料!任何女人都无法保管和留下自用的料!他只属于自由和战场,速度和快门,天地和影像。 多年以来,我爱的就是这样一个卡帕。就是这样,我爱他。 我自己有过短暂的婚姻,似乎是婚姻里有太多的麻烦引来冲突和不快使我急切地奔逃出来。往后的生活,与爱情有关,与婚姻无关。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命运走向,它并不表示我生活的成功或是失败。 “我不是一块结婚的料!”——对于不想结婚又得面对渴望结婚的追求者的追问,这真是一个绝妙的答案。我想,我应该在恰当的时候。使用这个答案。 也难说,那个至今单身说是一直在等着我的人,本来也就不是“一块结婚的料”。 午睡不醒 沙发。书房里的躺椅。床。靠近落地窗的藤编摇椅。午睡的地方原来有这么多的选择。 近十年来,我几乎没有一次午睡。中午的时间正是最忙乱的一段。在食堂吃完饭,不得不回到办公室化妆,更衣,默记开机录像时要说的话。如果头发不够精神,还得上街找美发师打理。不录像的时候,中午正好去编辑机房剪片,或是配音。不是中午机房没人占据,而是人都得吃饭。利用这个时间差把住一台编辑机是需要一种积极态度的。因为,这一占就是一个下午或者就到了晚上。中午以外的时间,如果谁把机器让给你,那简直是你在前一天烧了高香。 这样的日子我一过就是八年。习惯了。我甚至忽略中午是可以用来睡觉的时间。工作一直贯通了我的八个、九个、十个,甚至十多个小时。我不能反抗只是承受。八年的时间里,工作的方式就是我的生活方式。直到,那么一天——我。辞职了。 记不清从哪一天开始,我在午间睡着了。不是在床上。是在沙发上。窗外是阳光还是阴雨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是搭在身上的棉毯改换着大小、厚薄、花色。还有,进入的梦境有所不同。 就在中午,沙发给了我最自然最轻逸的呼吸。阳光的气味和冷雨的气味都是可以闻见的。它们来自轻轻穿过窗帘的风中,从季节的深处来到末端,在我迷梦的深处滚动着,让我缓缓地吞咽。那些曾经有过的中午的苦斗经历,一片一片被时间解开,成为午睡之梦的游丝,五彩斑斓,时隐时现。醒来,尚可辨认某些退逝的往事。那些留在不远之处的工作。已经成为遐想。在棉毯的温暖中,想着过去从不会想的事情。从来不曾想到,午间的睡眠可以任意,可以不被时钟唤醒,可以把梦曼延至下午。一种空茫无边的闲适,怎么也会让灵魂的波涛涌起,又退下。 接下来。往往是这样,用一只小小的杯子装进茶汤,让茶汤从唇齿之间滑过舌面,喉咙。咽下的那一口该是下午的真正开始。 每一天,总是可以切割下一段来承担午睡。也许是半个钟头,也许是一个钟头,也许是更长的时间。午睡将失去弹性的生命重新复原,将一个上午的忙碌捆扎起来存放进岁月的仓库。那些从容而来的念头可能是在躺下的瞬间注视茶几上一个褐色陶罐中怒放的红色康乃馨,也可能是随手拿起一本在昨天和前天就已开始阅读的书本接着看上几段。之后,渐渐沉入梦乡。 原来午睡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一个决定。可以是草草应付,也可以是睡而不醒。它与生命的摆放方式有关,和生活的其他方式和内容相比,午睡是更为自由,更为散漫,也更为轻巧的一种姿态。午睡隔开了上午和下午的纠缠,把一些我们不想或是不能的事情挡在了心情之外。 午睡于我,还是喜欢那种舒展四肢的倦怠和清风穿过睡梦的凉意。那种倦怠和凉意使心情的温热保持在稳定和松弛的刻度。因此,午睡是可以珍惜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可以背叛夜晚亲近白天的勇气,是快乐的沉入时间又浮出时间的自由自在。 幸福,就是那一时刻的睡而不醒。 P8-14 序言 涉笔成趣 叶辛 有一次去昆明出差。云南电视台的副台长朱晓钟到住地来看我,除了给我带来七饼刚开始红火的普洱茶,还给我介绍了他们台里几位年轻的朋友。其中一位容貌俏丽的女子就是瑞秋。晓钟说她正是台里一档青少年作文节目的主持人和制片人,希望我在会议的间隙能去点评几篇获奖的作文。 我和晓钟认识多年了。他是上海赴西双版纳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因为这个缘由和这份情谊我挤出时间来到云南电视台,和瑞秋也就有了一次一次的接触。 言谈之中,我知道瑞秋读过很多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主持节目之余,还喜欢写一些散文和随笔。对于中国文坛发生的种种事件和评价。她十分关注,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因为她长得美又爱好文学。使得我对她的工作有了一些猜想。只是猜想,没去核实。 回到上海以后,她寄给我一本书,《过眼不是云烟》,书里收了七十多篇诗文,有朋友写的序,有散文和随笔,有事件特写,还有三十几首诗。其中一首《遥想松潘》,我因为也曾在松潘住过一夜,知道那是去九寨沟路上的一座小小古城,当即翻开来读了。想知道瑞秋这么一个女子,如何描绘这座至今还留着城墙、城楼的小城。读完了,记住她诗中的那一句:……松潘的气息,染透一个日子,在四季中回味。 似乎这就是她写这首诗的原因,还是有些诗情的。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瑞秋是军人的女儿,出生在某个代号为“58”的陆军医院,童年在外婆家的庭院里度过,17岁那年进了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岁出头分配到一个小城的中学教书,自然教的也是语文。 小城生活有其特色,但也难免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地枯燥和寂寞。是她常有作品发表吧,在一个冬天,《边疆青年》杂志邀请她和三个文友同去老山前线采访。那些日子加起来不到一个月,但对于瑞秋来说一生难忘。 后来她调进了省城,成为中央一份报纸驻昆明的记者。 再后来,她就进了云南电视台。 她的这本书是1999年出的。 时隔10年,她又有了这本随笔集《一个女人半个红尘》。瑞秋打电话来,请我为她的新书写序。 有几年不通音讯了,正好在国庆中秋双节长假收到她寄来的书稿,花了三个半天,读完了她近年来写下的100篇文章。我觉得,尽管年岁在增长,瑞秋还是一个性情中人,活得像她原先在我面前展示的那样,潇洒自在,随心所欲。《韩剧让我如此憔悴》可以说明她的这一份性情。我没想到,文学修养不错的她,看韩剧会看得那样入迷。《女儿的房间》活脱脱写出了她和女儿之间的母女情长。我还记得,有几次做节目、吃饭、游大观楼、驱车到昆明市郊的温泉,她都带着颇有主见的女儿茁茁。也是从书稿中,我知道小茁茁现已到澳大利亚去求学。以及她给女儿当伴读的情形。《厨房里的气象》那一篇,则给我展现了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总以为,像瑞秋这样的女子,读书、写作、做节目,肯定不会也不屑做家务活,没想到琐细的买菜、洗菜、做饭过程。她能经营出别有情致的趣味来。尤其是在给茁茁陪读的日子里,在澳洲不易采购到中国菜肴的那么多原材料,她竟也能给女儿天天翻新花样,实不易也。除了家居,除了陪伴女儿,过她喝茶、读书、写作、看电影、听音乐的生活,瑞秋还喜欢旅游。第四辑《来去风景》中收录的25篇文章,就是她的旅途见闻和随感。《矛盾性情》和《东南亚裙子》两篇,更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瑞秋的个性。 读完全书。我可以说了,瑞秋的文字,往往很短,千把字出头,一缕思绪,一份情思,一段往事,一个片断,一个电话,一个过客般的人物,她都能涉笔成趣,写出她的视觉和感受,记录下她生命旅程中的点滴。而统观全书,也便读出了她的书名《一个女人半个红尘》是贴切的。 是为序。 2009年10月4日 上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个女人半个红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瑞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3533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7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3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