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游牧走向时代高地的勇士
内容
试读章节

1991年的冬天,在一个叫加尔塔斯牧业点的哈萨克牧民家里。

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张用木板搭建起来的大通铺上,只铺了一层薄薄的、勉强拼凑起来的毡子。一看就是自家擀制的,翘起的粗羊毛、蓬松的边角、粗糙的缝纫。不过,在毡子的表面,用各种不同颜色缝制出的图案,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哈萨克族固有的气息。这些图案有对称工整的花朵、变形的树木和其他象征性的植物;尤其是花朵的蕊上,用红色或黄色织成了简单而鲜艳的色调,表达着这家女主人的细心和热爱生活的心情。

整个房间除了摆在床上的几摞整齐的被褥外,面对大门,房间左边是简单而整洁的生活用品,一摞子摆设整齐的碗勺放在铝盆之中,还有几块被包裹得像砖头一样有楞角的食品;再就是炉子上吱吱响着的茶壶,可以感受到主人家浓厚的生活气息。房间的右边,竖放着几把铁锨和打草的钐镰;靠近门边处是两副木质的马鞍,马鞍的皮具整整齐齐摆放着,不留一丝凌乱的迹象。

加尔塔斯牧业点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落。村庄里除了居住的简易房屋外,更多的是一堆堆的干草垛和草垛边是用土块、石块或木杆围起的畜圈。为数不多的牲畜,低着头目中无人似的,细细地品尝着新鲜草叶、草茎的香味儿。它们慢慢咀嚼着,享受着咀嚼带来的快乐。在村庄空旷的四周,沿着地平线向外看去,不远处是一片初冬时节才能呈现出来的雾霭的景色。一群群外出觅食的牲畜向村子走来。其中排成纵队的牛群挺着大肚子,顺着被踩得坑洼不平的泥土小路,慢悠悠地迈着方步。田地像一块块随意涂抹的儿童画,在整个空阔的土地上显得极为狭小。这些小块土地上收获过的地方,如同一片褪色后状如疤拉的灰布块,漫无边际地向天边的远山伸展着。蓝色而直立的炊烟,泄露着食品与生命的密切关联,暗示着生命力的无尽延伸。村庄在夕阳里,慢慢地长出了它柔软而黑色的胡须,那是一条条影子被拉长的杰作,是影子一次次地利用时间的诱导,把村庄引向了黑夜的深处。

在这家贫穷却又干净整洁的房间里,灯具还没有打开,只有炉火在咝咝地燃烧着,忽明忽暗的炉火,映照在干燥的牛粪块上,又反射在人的身上,所有的光亮都闪烁着柔和而蓝色的光线。

通铺上面的木桌边,隐约可见有两个人,一个男人,是经过风雨和生活磨砺过的那种圆润、透明却又隐含着楞角的成熟的人,他的额角上已显出岁月的苍桑与无情。另一个男人,把手放在双腿上,用心倾听着外面牛马走步的声音,努力判断着夜色的深浅。这个男人的目光闪烁着,他有着一双能搜寻猎物的鹰眼,可以看出他有些不安于黑夜的压抑,稍稍地把头向后面的暮色里慢慢仰去,试图用背后的感觉去接触着不可知的温暖。看得出来,两个男人这样坐着已有很长时间了,到了现在,他们双方都在坚持着,没有放弃自己的看法,仍静静地盘腿坐在粗制的毡子上。

“哈特朗,那件事,你真的决定了?”老人罕加尔汗挥动了一下宽大的手,像要拂去一种隔得很厚的东西,他尖锐的目光也在淡淡的黑色里显现出来。这是一双充满着穿透力的眼睛,眉宇间尖锐的棱角处,隐藏着典型的哈萨克男人的特征。在鹰钩一样的鼻梁两端,是唇边两道深深的沟壑。凝固在这种目光中的是男人的力量和坚毅,也是在面对儿子时,才能流露出的温情和亲和力,他那具有刺透力的慈祥,能够让人顿生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罕加尔汗,雄鹰需要广阔的天空,男人就是要广阔的天地,我们必须走出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天天都可以收听到广播,党和政府关心咱们游牧民族,给予咱们现成的房屋、土地,让咱们去住去耕种,咱们为什么不要?哈萨克族是有志气的民族,靠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有什么不好?咱们早就应该有固定的家啦!等有了固定的家,我一定把咱们家收拾得漂漂亮亮。人家有的,咱们也要有。”年轻人就是哈特朗,他面对父亲的目光,缓慢而又坚定地把真实的自己,在闪着蓝色火苗炉火的房间里,刀锋般完整地裸露出来。  夜色越来越深了,他们没有开灯,借着窗外面微弱的光线和炉火,坐着的两个人剪影般地凸显出来。

此时的罕加尔汗老人,思想波动很大,他闭上了眼睛,仿佛陷入了久远的回忆之中……

那是一个被称为胡里勃拉提的部落,在平顶山下的北屯,在额尔齐斯河的两岸,他们是那样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强烈欲望,那是他和他的父辈放牧所在地。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从这里出发,骑在马背上,带着食物和用具,赶着牲畜带着狗,向着遥远的阿尔泰山深处一步一步地前进着。山谷里清澈的泉水,宁静而碧绿的草场,葱郁而茂密的森林,让所有的哈萨克人平等地享受着自由、平静的生活。到了草黄、透着凉爽的秋天,他们即收拾起住过的毡房和用过的家具,捆绑好放在骆驼的背上,又赶着膘肥体壮的牛羊从山里走出来。

仿佛是约定好了似的,许多牧民在进出大山的路口上,不约而同地相遇。隔了半年之久的哈萨克人,在搭起临时居住的三角形小帐篷后,形成了一个自然而临时的小村庄。女人挤奶、做饭、烧茶、收拾临时房间,男人却坐在溪水边的草地上,掏出皮袋子来,里面盛满他们放了许久的白酒,然后从老人、孩子问起,一边问候,一边你一口我一口地喝了起来。酒袋子在男人的手里轻声传递着,这种用羊内脏做的酒袋,不但抗挤压,封闭良好,而且能保持酒的气味长期不被外泄。

罕加尔汗是这群男人中的权威人物,当然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不是官方许可或加封的那种名称。因为在多年的生活相处里,罕加尔汗的勤劳能干、敢于承担责任和关心他人的思想品德,赢得了众多男人的信服。几乎每天都是一样的,当月光如水一般挥洒在他们的面孔时,他们的女人也到了该大声叫喊吃饭的时候,饭菜的香味也随风飘来。

游牧的日子就这样过的,快乐而又单纯。一代又一代,赶着自己的羊群,生活在美丽的草原上,也许命运就注定了哈萨克人这种生活吧!罕加尔汗暗暗想到……

“罕加尔汗,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有很多的哈萨克人,他们的祖先过去跟我们现在一样也过着游牧生活,可是现在呢,他们的生活比我们幸福一万倍。因为他们的父辈思想解放了,提前结束了游牧生活。为什么我们不行?我不甘心,我们虽然能够吃上肉,也不是很缺粮食,但是和提前结束游牧生活的人比,我们是穷人啊!我不想永远这样穷下去,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继续放牧。我决定了,必须改变现状,到农业村定居。”哈特朗仿佛看到父亲此时思绪的停顿,瞅准机会,在这一短促的瞬间,把自己的想法一句句灌进父亲的耳朵。

“哈特朗,你是我的儿子,我了解你的性格,决定了的事情九头牛拉不回来。既然要走出去,那就要做出顶天立地的事。”罕加尔汗仍旧低着头,如同早就想好了的回答的话。

“我们全家一起走。我们一起到农业村去。党和政府很关心咱们游牧民族,已经为我们建设了一个新村。咱们一起努力,我需要你的支持,相信我,一定会好起来的。”哈特朗不紧不慢地接了一句。

儿子如同一尊雕像,让做父亲的感受到了一种力量的威慑。就在此时,他突然发现儿子长大了,长成一棵成熟而执着的青杨树。这是额尔齐斯河边常见到的一种野生树木,树对土壤的选择很苛刻,土壤必须是沙土且松软,一旦长出苗来,它的生长期就很长,其质地坚硬,光滑无节,不但能抗拒着巨大的河谷寒风,还是一种能做多种家具和生产用具的优质木材。

P5-9

后记

说实话,和过去出过的几本书相比这是难度最大的一本书,无论是酝酿的时间还是写作的过程修改的次数都觉得很累。既然接受了写作任务,务必认真完成,我们就是这样两个爱跟自己较真的人。

在写作中,我们没有把哈特朗获得的荣誉记录下来,是想留在这里做一个概括的补充:在阿勒泰地区曾荣获地区十佳公民,在新疆受到有关部门表彰,并在2003年度获得共青团中央、农业部”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荣誉。

几个月以来本书的主人公扎扎实实地走进了我们的内心,因为只要闲着我们的话题就是巴旺塔斯村。

感谢在采访与写作中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各位朋友。感谢巴里巴盖乡党委胡继业书记、副乡长叶尔买克、乡政府秘书方斌。同时,也感谢地区农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的程箴华农艺师和我们的好朋友马禄滨、王志飞。

本书在写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此,敬请巴里巴盖乡政府、巴勒旺塔斯村的村支委批评指正,以利于将来修改。

初稿完成于二○○八年五月六日晚

修改于二○○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上篇

 艰难的生活

 第一次痛苦的抉择

 初期的艰辛

 动荡的初期

 坚定的信念

中篇

 父辈的艰辛

 成分带来的苦衷

 苦难中成长

 尝试一种生活

 失败里的思索

 柳暗花明

下篇

 依旧的村庄

 丰收的季节

 共同致富之路

 被大写的一个民族

结束语

后记

序言

历史总有极为相似的地方,当雅利安民族以四海为家的游牧形态,步入定居生活的农业社会形态时,把自己的文化融人的当地文化,使两者得到融合,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的文化发展。回过身来,我们发现,地处新疆的哈萨克族正经历着这个过程,由游牧到定居、由社会化程度很低的牧业生产,经过半牧半农阶段,最后选择了较之更为先进的农业定居生活。从而实现了由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民族,在短期内迅速迈进了商品经济的大门,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民族。

哈萨克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分布在世界的各个地域。自古以来,他们以善良勇敢和勤劳著称于世。数千年来,他们逐水草而居,在中亚大陆这片广阔的草原上,以不断改变生活的方式,以痛苦而无奈的抉择,在时间的滴漏中,被迫选择了一种背叛传统却又能寻求生存的生活方式。这种深刻而迟缓的改变,使哈萨克族人以崭新的面孔,以新的精神文化状态重获新生。他们保留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又不断地融入到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大潮之中,形成一种深厚而久远、独特而清新、充满着浓郁气息的文化。

阿勒泰地处中亚腹地,不仅是各民族的聚集地,而且也是欧亚文化在中国的集中交汇处。数以百年,不同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长、相互影响和交流融合。他们既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凝聚成以氐族特征为的民族群体,又以群体的汇集在时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地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内涵的文化体系,并以此促进和影响着自身的生长发展。这种以游走和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成为这个民族集中而具体的典型表现,形成了中华文化中一个既相对独立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阿勒泰是新疆一个毗邻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的一个重要边境地区,数百年来,它以”独悬于塞外”的地理位置,面对着随时丢失的可能,顽强而屹立地守卫着中国的边界。同时,它又以著名的黄金和丰富的矿物而引起了各代封建统治者的关注。因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元朝统一之后,至明清王朝以来直辖于当时皇廷、与其它省府视同的管辖地。在中亚,以著名的阿尔泰山为各国边境的分界线和中心点。在延绵数千里之长的山脉里,生活着一代代游牧的民族。耸立的峰峦上,终年的积雪使山的两边溪流密布,同时孕育了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这两条气势磅礴的大河,河的两岸以不同的方式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这种文明的文化内容里,既有着相同的习俗风情,也有着特色而差异的不同和区别,在相互辉映和遥相呼应之中,为阿尔泰山两坡的文化增添了生命的内容。

然而历史的渐进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提升过程。哈萨克族自古就生活在阿尔泰山里的民族。让他们走出大山定居到平原之中,又让他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这双重的转变和转轨,也使哈萨克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氏族、每一个村庄,都在渐渐变化的过程中,在长期以来传统而固有的凝结里,被外来的文化和文明以经济的手段突然激活了。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以痛苦并快乐的态度,完成了一种生活的状态的变化,完成一段生命的渐进,最终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清晰地形成了一个饱满而形象的哈萨克人新形象。

内容推荐

当雅利安民族以四海为家的游牧形态,步入定居生活的农业社会形态时,把自己的文化融人的当地文化,使两者得到融合,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的文化发展。地处新疆的哈萨克族正经历着这个过程,由游牧到定居、由社会化程度很低的牧业生产,经过半牧半农阶段,最后选择了较之更为先进的农业定居生活。从而实现了由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民族,在短期内迅速迈进了商品经济的大门,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民族。地处新疆的哈萨克族正经历着这个过程,他们保留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又不断地融入到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大潮之中,形成一种深厚而久远、独特而清新、充满着浓郁气息的文化。

编辑推荐

哈萨克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分布在世界的各个地域。自古以来,他们以善良勇敢和勤劳著称于世。数千年来,他们逐水草而居,在中亚大陆这片广阔的草原上,以不断改变生活的方式,以痛苦而无奈的抉择,在时间的滴漏中,被迫选择了一种背叛传统却又能寻求生存的生活方式。这种深刻而迟缓的改变,使哈萨克族人以崭新的面孔,以新的精神文化状态重获新生。

本书旨在给新疆巴勒旺塔斯村留下一个有着史实的历史记录,以此来讴歌那些在历史变迁中,面对连续不断的失败而依然为断地探索、创新、勇往直前的人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游牧走向时代高地的勇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永江//武琼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44961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4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