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拉林河畔
内容
编辑推荐

《拉林河畔》作者余立重回谢家屯,再次验证了那些他脑子里恒定的记录,梳理和补充了那已经残缺的记忆,撷取自己生命历程中近40年中发生的往事展开抒情性的回忆,涉及“我的现实生活”“搜索谢家屯”“等待春天”“四十年前的房东”“记忆中的离别”等生活片段。

内容推荐

余立著的《拉林河畔》稿是一本回忆性散文,作者撷取自己生命历程中近40年中发生的往事展开抒情性的回忆,文字优美,叙述流畅,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对建筑学的深厚感情。

目录

一:引言

二:我的现实生活

三:下放谢家屯

四:搜索谢家屯

五:寻找谢家屯的路上

六:抓赌

七:等待春天

八:重回谢家屯

九:拉林河畔的悲剧

十:四十年前的房东

十一:记忆中的离别

十二:故友重逢

十三:归途中的意外

十四:悲剧后面的悲剧

十五:结尾

试读章节

激昂亢奋的人占据大多数。他们忙碌着,不停地参加集会、游行、宣传演出、贴大字报……他们宣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保卫毛主席,这也是他们活着的全部意义。他们会在毛主席像前虔诚地表达对领袖的忠诚,他们也会对另外一类人表现出愤怒和憎恶;每当面对这一类被认为是反对毛主席的人,他们会毫不留情,绝不手软。那些困苦绝望的一类人就是被认定为反对毛主席的人,他们从不同的角落里被揪出来,送进批斗会场,受到清算和审判。除了批斗会,这一类人一般不会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们尽可能待在僻静的地方,而且总是低着头、沉默着,几乎从不正视别人,也从不主动与别人说话。而这会儿,占大多数的一类人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态度不是蔑视就是横眉冷对,对他们说话的口气不是讥讽就是训斥。

东北城建学院的教学楼是我童年最熟悉的地方,因为父母和他们的同事经常把子女带到学院,这楼里成了我和小伙伴们一个相聚玩耍的场所。但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这个教学楼变得越来越恐怖,走廊里贴满了大字报,阶梯教室变成了批斗会场。会场里不时传出激昂的口号声和愤怒的叫骂声,被批斗的人被粗暴地从会场押进押出。如果被批斗的人在批斗会后还能自理,在楼道昏暗的角落里就可以看到他们孤独地坐在那里写东西。据说,是写自我检查或反省的材料,偶尔还会发现有人站在不远处监视着他们。

一天,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我看到几个年轻人把一个人从一间教室里拖出来,那个人的胸前挂了一个大牌子,似乎已没有了知觉。我当时感到非常恐怖,以为这人已经死了,但那几个年轻人对他仍然是连踢带打,嘴里还凶狠地骂道:“别装死!你给我老实交代问题!”“你想逃避革命的审判?休想!”那人被拖进了厕所。不一会儿,他又被拖了出来,浑身湿漉漉的。这个人当时可能真的是在装死,因为几天后楼道的另一个角落里多了一套桌椅,坐着的就是这个我曾以为被打死了的人。

但是没过太久肢体的冲突,号称保卫毛主席的人竟自分成两个派别,他们从口头的争吵演变为打斗。最后,两派之间发生了战争。城建学院的教学楼变成了战场:教学楼被其中一派占领,另一派准备攻打。一天,听说晚上要攻楼了,我和几个伙伴约好去观战,这对我们来说既新奇又刺激,因为能让我们亲身体验到电影里那种战斗的场面。那天晚上,我们躲在马路对面的树丛里,看到城建学院教学楼四周站满了头戴安全帽、手持棍棒准备攻楼的人,他们情绪高昂地喊着口号,就像渴望着立即投入战斗的士兵。

天黑了,扩音器里发出进攻的命令,第一次冲锋开始了。攻楼的人们蜂拥般地向教学楼冲去,但是很快就被楼上扔下来的砖块及玻璃瓶击退。就这样反复了几次,进攻者都是无功而返,他们不得已改变了战术。他们找来草垫子,这是一种用稻草绑成的床垫,当年中国东北的大土炕上几乎都铺着这种垫子;他们把垫子顶在头上,每四个人顶一个。重整旗鼓后,进攻者又开始了新一轮冲锋。接下来是我这天晚上看到的最惊心动魄的场面:当顶着垫子的人们移动到教学楼跟前时,楼上的人好像已早有准备,他们向窗外推出成组的暖气片。这种暖气片是用铸铁制成的,每一组的重量都在五十公斤以上。一组从五楼坠下的暖气片正好砸在一个草垫子上,垫子下面的四个人应声倒下,再也没有动弹过。

在混乱的那几年里,父母经常不能回家,我对他们在忙些什么也几乎是一无所知,我的生活一直是由家里的保姆王姨照料。开始时,王姨每天过来为我做饭,后来,一旦父母连续几天不在家,她就把我带到她家,连续几天吃住都在她家。

1969年的秋天来了,哈尔滨已经开始变得有些冷飕飕的,父母从“文革”开始时的热情高涨变得越来越焦虑和消沉。一天,父母的同事郑钟博和他的夫人何倩惠来家里串门。他们的到来让父母有些意外,因为从“文革”开始,他们同事间的相互走访变得极少。郑叔叔和何阿姨是沉着脸走进我们家的,他们带来的消息,让情绪本已低落的父母心情更为沉重:郑叔叔全家和我们全家都要搬离哈尔滨,要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了,而且是长期下放,这一去就不知何时能再回来了。

当时,我对下放去农村完全没有概念,只是从郑叔叔他们和父母谈话的神态上看,感觉这对他们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我在边上昕着他们的谈话,却没有他们那样的失落和伤感,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改变现状的机会:去一个全新的地方、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所要被下放去的农村正是一个让我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这个消息对于我父母来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

从正式接到通知到搬家的日子好像只是数天的时间。由于郑叔叔他们提前传递了消息,父母还算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处理家当、准备搬家。P13-15

序言

谢家屯是一个在所有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庄,但它对我来说既是记忆,又是梦境,是我生命的重要部分。它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多种体验,包括生死、情感、快乐和困惑。在过去的四十年里,谢家屯的一个个场景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梦里。特别令我不解的是,有些梦中发生的事情与谢家屯的记忆毫无关系,但那些事情总好像发生在谢家屯的某个地方。

其实,从四十年前离开谢家屯的那一天起,我就期待着有一天能再回去。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重回谢家屯的初衷虽然有所变化,但这个期待从来都没有从我心里消失过。时隔四十年的这个秋天,我终于动身了。这个决定似乎出于很多的原因,但我却又说不清楚是哪一个原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哪个原因让我为之非去不可的。或许可以说,是一种感觉引导我回到了谢家屯,这种感觉就是寻哉心灵慰藉的本能需求。这个小村庄成了让我从茫然和困惑中得以摆脱、得以释怀的去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往事在大脑里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思维光顾记忆的频率越来越高。一直以来,我都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记忆是最真实、最准确的,以至于我时常用往事作为参照,来评估和判断自己现实的处境和生活价值的取向,而且,每当思维涉及往事,我都会对记忆中显示出的信息确信无疑。

但是,近一两年来,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记忆并不完全真实,它往往掺杂了很多主观的意念,特别是对于那些久远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当初就一闪而过的情节已经慢慢淡出。沉淀下来的,更多的是自己当时最深切的感受,以及自己当时的主观判断,而淡出的部分,会带走大量原本真实的事实信息。这样,记忆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残缺、越来越偏执。回想起来,谢家屯除了带给我童年最尽情的快乐之外,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些许疑惑,特别是谢家屯的人们对我们家人的态度的突然变化,不仅在当时让我感觉_无奈和无所适从,一直到现在我也没能找出答案。而四十年的时间几乎把这些疑惑磨灭了,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了那段随心所欲的快乐时光。

2011年,我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生活改变,现实的体验让我意识到,过于信赖不完整的记忆会导致自我迷失。我一直认为,现实的努力正给自己带来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周围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它带给我的是自我价值的证明。这次生活的变故让我发现:证明自己,已经慢慢地成为我做事的起点和动力,同时,这也是我屡屡挫败、渐渐变得懦弱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我的思维惯性面对了现实的无情挑战。过去让我自信的理由不再可以完全依赖,我突然感觉脚下的地面在松动、在塌陷。我必须立即逃离这尴尬的境地,对此,最直接、最本能想到的去处就是那些美好记忆的产生地。而第一个从脑海里跳出来的地方,就是谢家屯。

我本想通过记录回到谢家屯的过程来解释清楚是什么驱使我回到那里,以及这段记忆到底能给我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什么。然而,对故地和故人的访问,让我得知了更多当时所发生的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而关于这些背后的故事,我要么当时全然不知,要么是对一些迹象没有关注或完全忽略。这次谢家屯之行,让我有机会解开长达四十年的、几乎快被淡忘的困惑。我突然发现,那些伴随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记忆居然与真相相去甚远,过去我一直信赖的记忆,竟有如此多的缺失和误解。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变化,这个变化包括自身和周围的事物。但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之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变化,是因为我们同时也感受到了恒定,变迁的发生一定要有恒定的陪伴。人们往往把关注几乎给了周围发生的变化,却对固定不变的事物视而不见,总是忽略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来说,固定不变的事物不是一种物质,它们是我们大脑里的一种符号,这就是记忆,是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记录,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记忆,让记忆保持清晰、准确和完整。重回谢家屯,让我再次验证了那些我脑子里恒定的记录,梳理和补充了我那已经残缺的记忆。这个过程让我体验到了修正记忆是如何重要、如何美妙、如何让人震撼。它们可以给予我的现实生活巨大的帮助.让我能更准确地感受到自身以及周围的变化。

我们应该关注和适应自己身边的变化,但同时,也不要忽略不曾变化和不会变化的往事,不要低估它们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让我们的记忆保持健全,让事实尽可能真实地、完整地留在脑子里。这就是我要写下这次谢家屯之行、讲述这四十年前的故事的初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拉林河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026260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2014046257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