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
内容
试读章节

日本,横须贺军港海边,青年男女在爵士乐中翩然起舞,与福州的时髦男女似乎并无二致。在他们身边是三笠纪念舰公园。在被日本人视作兴国之战的日俄战争中,三笠舰曾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立下功勋。然而我们一批中国人风尘仆仆,却是来寻觅三笠舰侧方一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历史残片,北洋水师致远舰的一门11毫米格林炮孤独地树立于此。

两个甲子之前,决定此后东亚数十年海权归属的大东沟海战定格于这门小小的机关炮之上。

格林炮是一种小口径速射武器,是今天重机枪的鼻祖。保存在横须贺的这门11毫米格林炮来自英国的纽卡斯尔,曾经安装在北洋水师致远舰的桅盘上。它是东亚近代史上曾经最大、最激烈的一场海战的无言证人。

这就是中日甲午大东沟海战。

甲午战争爆发后,早有准备的日军水陆并进:陆军从釜山汉城向北进攻,海军试图击败中国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中国陆军在朝鲜出师不利,退守平壤一线。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主力在提督丁汝昌率领下护卫增援陆军到达鸭绿江口大东沟一带,与伊东佑亨中将率领的日本联合舰队相遇。时近正午,中日两国海军的决战就此打响。

战斗打到下午3点30分左右。大东沟海面,拼死恶战的中国舰队战局危急。激战中一艘遍体鳞伤的中国战舰升起战旗,突出阵外,冲向日本舰队——那是北洋水师的致远号巡洋舰,在它的管带邓世昌率领下猛扑向最猖狂的日舰吉野。

很少有人注意到,致远号和吉野号竟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巡洋舰,属于清朝北洋水师,是一艘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的钢壳巡洋舰,1887年完工,并于当年11月回国。该舰全长76米,宽12米,吃水4.5米,排水量2,300吨,装备3门210毫米克虏伯主炮,安装在前后甲板的两座半封闭式炮塔中。其中舰首为一座双联装,舰尾单装。此外还有2门安装在左右舷耳台上的152毫米阿姆斯特朗架退副炮、8门57毫米机关炮和6门当时称为格林炮的11毫米转膛机枪。此外还有4支18英寸鱼雷发射管。致远舰船体无甲,但机舱上方的船体内部有一道2~4英寸厚的穹面装甲,故此也被称作穹甲巡洋舰。它装备4座锅炉,总功率5,5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节,是北洋舰队较新、较快的军舰。

吉野号巡洋舰则是日本联合舰队最新的高速巡洋舰,为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少将的旗舰。1891年,日本通过第四次扩张海军预算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造该舰。吉野号1892年1月开工,同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大东沟海战打响时其舰龄还不到一年。该舰舰长110米,宽14米,吃水5米,排水量4150吨。吉野号装备150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8门,安装在从首尾甲板到两侧各个耳台上的12座单装半开放式炮塔内。该舰还装备22门47毫米机关炮,5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水线附近敷设了纵贯全舰的穹形装甲,穹甲中央厚1.75英寸,两侧坡面斜向水线下的部分厚度为4.5英寸。吉野舰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水面军舰,装有12座燃煤锅炉,可以获得23,031匹马力的动力,双轴推进,航速高达惊人的23节。

这些冰冷的数据与中日两国曾经信奉的儒教文明有着极大的违和,体现着两个国家在追赶世界的脚步。两舰同为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设计建造,只不过吉野号更新,是在吸取致远号设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进和扩大而建成的。

虽然出自同门,在海战中两艘战舰的格斗毫不容情。致远号无论从吨位还是从装备上都处于劣势,但冲向吉野时极为凶猛。观战的英国官兵记载——它可能已经几乎打完了所有的炮弹,在它最后的航程中只有桅盘里的机关炮还在射击……  多元化带来了活跃和进步,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匪夷所思的质疑。例如邓世昌的最后一击,在网络上也有过反复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纯粹是邓大人头脑发热,因为性格过于刚硬做出的自杀式攻击行为,不值得提倡。

致远舰为什么要发起这次决死冲锋呢?个人英雄主义还是绝望中的反击?慷慨赴死还是战术需要?其实,只要研读史料,就会发现历史已经给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

历史的答案比我们猜测的更震撼!P6-9

书评(媒体评论)

19世纪的最后三十余年,外夷入侵,亚洲各国沉沦之际,只有中日两个国家奋起自强,开始探查走向近代化国家的轨道。一方是洋务运动,一方是明治维新。双方都十分努力,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两国的崛起已经具备基础。

甲午战争成为一场考试,是对两个国家自强图新成果的一次试炼,然而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考试。胜败一决,两个国家的命运就此改变。

——萨苏

目录

序 解读甲午,自北洋水师始

引子

第一章 海啸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不仅是军事的较量,也是两个国家在引领着自身的文明跨入近代化过程中的较量。它戏剧性地成为了两国国运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第二章 迷航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中尽管不乏望风而逃的将军,不能满足战场需要的装备,但战争的结果应该并不由这些元素左右。甲午战争的胜败不在某一战某一人,所谓体制问题才是关键。

第三章 梦断

甲午战争成为了一场考试,是对两个国家自强图新成果的一次试炼,然而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考试,胜败一决,两个国家的命运就此逆转。

第四章 潮生

他们的努力并非化作泡影,他们的成就已经把这个国家带上了近代化的轨道。舰队虽然灭亡,但梦想没有灭亡,120年前的海军梦、强国梦依旧生生不息,至今绵延不绝。

外一篇 北洋水师今何在

北洋水师的遗物,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外,简直可以说星罗棋布。著名的“八大远”中,每一艘都有遗物残存在这个世间。而每一件遗物,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曾经的故事。

附录 日本学者看甲午

参考书目

序言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也是当时亚洲中日两强几十年竞争发展的一次总对决。在这场强国梦的考试中,我们不幸考输了。

我们总得知道为什么。

一位历史学者曾经这样评价:长时间部分史学界人士习惯将这场战争的失利归结为“奸贼当道”“贪污腐败”“体制落后”等大而化之的原因,但缺乏在大历史观之下对这场战争进行具体的技术性剖析。

奸贼当道?“奸贼”如李鸿章之流好歹还在和敌人周旋,痛斥“奸贼”的老兄们比如翁同稣干脆连上阵的资格和能力都没有。

贪污腐败?为何我们的对手山县正乡和伊藤博文一个贪财,一个好色,却不影响日军的战斗力?

体制落后?“体制问题”不是一个筐,能不能给我们找出一个看得懂的例子来瞧瞧?

同时,这场战争尽管中国人的考试成绩不佳,但不能否认那一代中国人争取民族自强,追赶近代化工业文明的努力。在考察中,我们深切感到,中国当时战败不是因为走错了路,而是因为在这条路上走得还不够快,被日本超了车。

这一场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话题:

※甲午海战中,在日本舰队不得不以壁虎断尾的决心抛弃弱舰时,为什么没有日舰被击沉,北洋水师失去了什么样的获胜机会?

※海战中,北洋水师舰队摆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阵型为何还是会输?

※日舰的火药暗藏怎样的杀机,为何这种火药世界没人敢用?它给定远舰带来了怎样的危机?

※致远舰为什么去冲撞吉野?这与八路军冀南突围之战有怎样相同的战术目的?

※北洋水师的战舰为什么航速这么慢?为何说战败有一半是因为人祸?

※中日两国的巡洋舰为何是堂兄弟?在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中我们是怎么被时代抛弃的?

※户部禁购军火令和党争,深究起来,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问题。

※如何看甲午战前国防物资调拨与出口创汇的矛盾,赚钱重要还是国家重要?

※面对有利于海洋国家的近代化工业革命、海权意识的觉醒,中国有着怎样不甘落后的努力?

※忽视海洋,便输在海洋。北洋水师是怎样为中国争得东亚十年海权的?

※定远馆和三峡大坝,一艘军舰的诉说怎样拉近了一百二十年的历史?

※分析甲午之战前形势和国家战略,中日两国如何以不同姿态走入战争?

※十个幕僚对一个参谋部,中日两国战时的决策机构有何不同?

※北洋水师战前真是亚洲第一吗?海军为什么不去争制海权?

※中国人追赶世界的惊人步伐——北洋舰队竟然有一支航空队。

※从尊王攘夷到脱亚入欧,日本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在怎样奋发图强?

※龙旗飘飘的年代——从海参崴到新加坡,北洋水师活动的水域范围有多大?

※梦想的迷失——打领带的刘步蟾回国后为何又重新穿起了长袍马褂?

※无奈的北洋水师——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毕业生回国后为何还要去考高中?

※纸糊的大清国——八国联军告诉我们,失去海权对一个帝国意味着什么。

※梦回刘公岛——失守五十年后的起义,人民海军在北洋水师的伤心地诞生。

※那个时代的追梦人——怎样理解北洋水师军官林国祥与南海诸岛的主权?

※丁汝昌的抉择——怎样用自己的生命让一支舰队多战斗了五天?

※有公足壮海军威——北洋水师军官怎样用自杀的方式维护中国军人的尊严,海军的骨气?

※追随老长官而去的部队——安徽北洋水师陆战队员的军官与夫人的“夫妻合葬墓”。

※护法与共和的火种——北洋水师官兵在战后对中国的贡献与遗产。

※墓碑与鲜花——一名英国女郎对一名中国军官的百年承诺。

本书试图从实地实物考察入手,对照中外史料,从敌我双方角度观察,以大历史的视角解析这些话题。

内容推荐

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余年,外夷入侵,中日两个国家奋起自强。一方是洋务运动,一方是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成为了一场考试,是对两个国家自强图新成果的一次试炼,然而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考试。胜败一决,两个国家的命运就此改变。不幸的是,中国惨败。割地、赔款,我们自此堕入丧权辱国的深渊。

泱泱大国为什么会输?是奸贼当道?是贪污腐败?还是体制落后?

萨苏查阅中日史料,探访甲午战场遗迹,悉心创作《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本书披露了甲午战争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独特视角对中方战败的战场内外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清朝究竟败在何处?答案或许比我们猜测的更加令人唏嘘。

编辑推荐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甲午祭》策划人为您解读大理石下的甲午战争!

《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是萨苏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所作,其解读历史的角度独特,字里行间透露出真挚的感情,更有实地勘察历史遗迹的独家照片,并参阅大量文献,在文中引经据典,在诸多与甲午、北洋水师相关的著作中属上乘之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萨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7248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4200547
中图分类号 K256.30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