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纪实虞洽卿(慈溪文史资料)
内容
编辑推荐

楼鹏飞和方印华编著的这本《纪实虞洽卿(慈溪文史资料)》搜罗大量资料,从“人脉关系”“重要事件”“亲属轶闻”等三个方面,以纪实的手法,将宁波帮中这个举足轻重的传奇人物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书中也阐述了虞洽卿对当时社会、家乡以及对后代的影响。本书具有较强的资料性。

内容推荐

楼鹏飞和方印华编著的这本《纪实虞洽卿(慈溪文史资料)》不再以虞洽卿创办航运业和银行业等为主线,而是通过他及他相关的一些生活片段,来反映他处世为人的基本立场和行为准则。编者把本辑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这样的编排方式打破了以前以时空为经线,以活动为纬线的传统格局,多角度、立体化,令人耳目一新。

在人脉篇中,介绍了当年虞洽卿结交之广和影响之大。结交人物中有时代伟人、军政要人、社会名流,也有商界巨头、青帮大亨、艺术大家等。

事件篇中所选择的内容,都具有相当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作者尽可能地回避了在《三北虞洽卿》一书中曾出现过的一些事件,这使得本书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新颖的视角。

附篇亲属篇中,虽然所涉及的人物只有四人,但他们的经历照样可以为读者提供民国时期旧上海的诸多信息。

目录

前言

人脉篇

 一/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

 二/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

 三/追随孙中山矢志不渝

 四/同陈邦瑞的浓重乡谊

 五/对蒋介石亲密私交

 六/跟贝润生的同门之义

 七/荐鲁迅管理煤矿始末

 八/和各类艺术家的交往

 九/聘请康生做私人秘书

 十/毛泽东对虞的二次批示

 十一/为黄楚九游说两大亨

 十二/端方推荐成同济校董

 十三/梅龙镇酒店背后的故事

 十四/替陆连奎求情蒋介石

 十五/为顾竹轩打外国官司

 十六/与王嗥南生隙成对头

事件篇

 一/三次赴日的探索之旅

 二/中国博览会的开山鼻祖

 三/武松墓与西湖博览会

 四/提倡并推广新生事物

 五/风光一时的房产开发

 六/航运、教育与家乡并重

 七/五卅运动中忍辱负重

 八/杜家祠堂庆典的总管

 九/破釜沉舟壮举义薄云天

 十/为抗日募捐竭尽全力

 十一/虞洽卿路命名之盛典

附篇:

亲属篇

 一/风靡沪上的名媛虞涵澹

 二/名动申城的大律师江一平

 三/诗人虞岫云和鲁迅的恨怨

 四/虞顺慰重振三北公司

后记

试读章节

虞洽卿,1867年(清同治六年)6月19日生于浙江省慈溪龙山山下村。原名和德,字洽卿。1881年,虞洽卿14岁时,到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不久他由学徒升为跑街,负责联系业务。之后,他出银二百两加入瑞康行,成了股东。

为了更好地跟外国人打交道,他进了一家私人办的补习夜校学习英语。他注意阅览《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一次,德国洋行急于脱手一大批颜料,一些商行怕颜料质量有问题,而虞洽卿通过看报知道德国人急于将货出手是因为欧洲正在打仗,德国人要马上回国。于是虞洽卿将颜料全部买下,瑞康行因而发了大财。仅此一事,就可以看到他的敏感性和经商才能。

1896年,虞洽卿花了四百多两银子,向清政府捐得候补道台官衔。这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虽然花了他四百多两白银,但他觉得物有所值。除了利益输送之外,这份投资也让虞洽卿有了政治上的荣誉身份。

1892年,虞洽卿任鲁麟洋行买办,1902年改任华俄道胜银行买办,次年又改任荷兰银行上海分行买办。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法、日等组成了八国联军侵犯中国,攻入北京城,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签约庚子赔款条约,赔款总额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清政府急于支付各国赔款,不得已向各国组成的银行团借款。华俄道胜银行、荷兰银行都参加了筹款银行团,虞洽卿有机会参与借款的工作,使他与清王朝的皇亲大臣有了攀附交结的机会,他屡次进言建议,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1905年的中国,是近代史上最激进的年份。清政府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推出了政治、社会和财经等多项变革,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震撼之强早已远远超出百日维新。

清政府在财经上的除旧立新显得最为大胆,这一点很少被后人观察到。因为不涉及政体,所以,晚年的慈禧对财经变革的奏折几乎是“从善如流”。然而,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以及国家主义的模式,晚清的经济变革宛如一个怪胎。

清政府在经济领域接二连三地释放出来的变革决心和措施,曾经让帝国气象为之一新。1905~1908年,全国新设厂家201家,投资合计达4581万元。年均设厂数分别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是甲午战争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跟经济变革上的大刀阔斧相比,清政府在社会变革上的力度明显不足,而在政治变革上则是迟疑摇摆。

1905年12月初,上海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大闹会审公堂案。

当时,一名广东籍的官太太黎黄氏因丈夫亡故,带着15名婢女由川返粤,路过上海时被上海英租界巡捕房以贩卖人口罪名拘捕。租界会审公廨审理此案时,中英两国会审官对女犯应当关押在何处又发生了争议,英方会审官与中方会审官两相争执,并引发了血案。英租界的华人商号纷纷罢市抗议,而洋巡捕也不甘示弱,竞一律罢岗,使原本秩序井然的租界顿时陷人混乱。

英国人在中国势大而傲慢,清政府却胆小怕事,懦弱无能,不敢正面应对,便委请商人出面协调。那些被派去交涉的华商大佬们一一出场,却都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这时候,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上海商人虞洽卿出手了,他扮演的是一个调停者的角色。

与同时代的上海商人相比,虞洽卿当时的产业并不是做得最大的,不过,他却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位。他游走在洋人、劳工、资本家、政治家以及帮派之间,是最有斡旋能力的中国商人。虞洽卿很快摆平了这场棘手的风波,从而让他在上海滩初露头角。

虞洽卿的方法是在洋人和民众间做“危险的游戏”。一方面,他以买办的身份跟英人斡旋沟通,另一方面则又找来“短档朋友”(底层群众),请他们在自己的公寓里聚会暗谋,他鼓动说:“华官尚复侮辱,若不力争,商民之受辱必日甚一日。”在他的策划下,租界内各个阶层的华人宣布实行无限期的总罢工。当事态闹到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转而找到德、俄、法、日、荷等国的驻沪领事馆,恳请他们出面协调平息此事。靠着这番纵横捭阖,英租界当局终于退让。

过去数十年间,华夷相争几乎都以中方的隐忍和妥协收场,屈辱避让已成惯性,此案得以完胜收场,当然让朝廷和所有华人大呼痛快,虞洽卿也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会审案”后,虞洽卿写信给租界的工部局,提议增设华商董事。此事几经周折,1906年2月,虞洽卿等七人终于成为了首届华商董事。

虞洽卿自此以“一品百姓”自居,在乱世之中,他始终艰难地坚持商者的独立人格。他见朝廷官员时必穿西装,见洋人时则一身对襟大衫,见商贾同仁和帮会兄弟时,则西装、长衫或道台顶戴按需轮换,从容行走各阶层之中,宛若一名大侠。

先来说说虞洽卿与袁世凯那段戏剧性关系。P3-5

序言

改革开放以后,对虞洽卿的研究,以丁日初、杜恂诚的《虞洽卿简论》(发表于《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为起始,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其间,上海、浙江、宁波、慈溪政协文史委所编印的文史资料贡献尤为巨大,基本勾勒了中国近现代这位工商界巨子的生命轮廓。进入新世纪,对于虞洽卿的研究更是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研究的视角从他的生平述略向经营理念、政治主张、金融思想、爱国行为等多元方向展开,使虞洽卿这一在宁波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得以多维度、更全面、有个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历史之幸,也是学界之幸。当然,也有不少小说、电影、电视剧,以虞洽卿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构建了旧中国工商界人士转型之难、创业之艰的辛酸画面和风光背后的黯然长叹。这些旧时代的烙印或许可以为今天提供某种借鉴。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尘封的档案不断地被解密,被披露,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使研究工作有了新的发现和升华,令人倍感兴奋。如慈溪市档案文化研究会整理编辑的《上海滩视野下的慈溪商人》一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关于虞洽卿或与之相关的资料,对我们追寻历史、修正观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如中国第一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对冯雪峰等人和华东局的指示电文,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对这些上层人物的基本态度。尤其是随着苏联档案的解密,我们发现,虞洽卿这个特殊人物不但随着中共的文件出现在斯大林的办公桌上,也出现在斯大林的笔下。这些历史文件的重现,无疑为虞洽卿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虞洽卿的孙子虞寿铭曾说过一件事,希望等条件再成熟些,修复还原虞洽卿在伏龙山上的坟墓,墓碑上刻上应该刻上的名字,还历史一个真相。

真实地描述虞洽卿鲁莽而勇敢地进行着现代文明的创造和探索的一生,这是本书编写的起因和目的。如果当下能领略到这一点,就可以算是与民国有了深度的精神共鸣与交流。欣赏先人走过的路,回眸一下曾经的风流,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

有位名人说:“又想到潘天寿笔下的那只秃鹫,那样的利喙,那样的尖爪,那样深沉而无畏的眼睛,仔细想来,也该是同乡虞洽卿的形象。”虞洽卿那双深沉而无畏的眼睛,曾使那些在1843年用灼热的火药强迫上海开埠的洋人们感到了扑面的寒意。

企业家冯仑说:“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对话,我选择虞洽卿。”

作家黄亚洲曾有一个设想:“假如今天阿德哥(指虞洽卿——编者注)满面笑容地向我们走来,阿德哥会说什么呢?”

一百年前虞洽卿说过:“上海滩有啥,龙山也有啥!”今天如果虞洽卿站在伏龙山顶,俯视四周,一定会有种真正的喜悦。因为他魂牵梦萦的家乡,除了“天叙堂”这幢大宅面貌依旧之外,其他地方已是焕然一新,贫瘠的家乡已经化蛹为蝶了。如果虞洽卿现在眼望着他家乡腾空而起的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想起百年前自己为建龙山码头花了数百万巨资,还不为乡亲们所理解,甚至说他是“洽卿老板大糊相,钞票丢到海中央”。而现在有了大桥,上海与家乡只间隔一顿饭工夫,他的眉毛眼睛应该笑成一个疙瘩了。

我们认为研究虞洽卿,核心是要通过他接触交往过的人来追究虞洽卿的精神世界变化和探索虞洽卿对现代文明追求的思想依据。虞洽卿在清末对改革维新寄予厚望;对孙中山十分敬佩;和早期中共领袖建立了深厚友谊;与蒋介石亲如家人;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合作与竞争并存。从这些高层的交往合作中,虞洽卿自始至终扮演着一个时代文明探索者的角色,当然也是既得利益者。

虞洽卿不但政治联姻场场出彩,儿女联姻也为其庞大商业帝国在复杂多变的商海中乘风破浪。叶澄衷、盛宣怀、吴锦堂、蒋百器等与虞洽卿都有姻亲关系。虞洽卿颇有女人缘,一生有数不清过继囡、祭拜囡,当这些名人之妻、大亨之女、交际名流、舞台优伶亲切地叫虞洽卿一声“爹爹”时,使虞洽卿的人脉关系犹如一张铺天大网,其社会关系也因此而渗透到了社会每个角落。

由于历史的原因,虞洽卿的后人现分散在世界各地。慈溪香港商会会长虞寿铭先生曾多次往返两地,仍为家乡经济建设出力。生活在美国洛杉矶的虞刚年每年返乡捐资捐物,其眷恋乡土之情依然是如此强烈。当然,今天我们仍忘不了为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下海摔香槟酒的虞洽卿孙女虞岫云。上海滩第一次选美桂冠获得者虞澹涵是虞洽卿的女儿。虞洽卿在历史上有精彩人生,他后人的足迹同样亮艳。身在上海的宁波人中流传着一句话:做人要做阿德哥,学人要学叶澄衷。昨天是今天的镜子,也是今天的营养。

为避免资料罗列的重复性,本书采用的是篇章结构。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是虞洽卿与历史人物的关系,这样的体例就有别于以前或以时间为主轴,或以事件为主线的格局,也避免了蜻蜓点水式的叙述。当然,因为篇幅所限和尽可能提供新材料,我们也只能是截取与之相关并且以前鲜为人知的一些片段。第二篇是虞洽卿一生中较为重要的事件。同样,对于他创办四明银行、宁绍公司、三北公司、证券物品交易所等人们已耳熟能详的内容,则尽可能避开。对于他创办南洋劝业会以及他在五卅运动中的态度等这些重大事件,根据新资料,提出新观点。再如沉船封江一事,以前也曾有过不少资料,在本辑资料中则更为详尽,并结合时代背景给予综合阐述。附篇是亲属篇,我们选了四人,分别是儿子虞顺慰、女儿虞涵澹、女婿江一平、孙女虞岫云。这不仅是因为这四名亲属在当时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一个时期内有着众多的社会活动,各类报刊上都报道过他们的消息,是虞氏家族众多成员的一个缩影。尤其是虞顺慰先生,作为虞洽9即的小儿子,曾来慈溪故地重游,“文革”结束之后,不顾已近七十岁的高龄,往返于香港和上海之间,为延续父辈事业呕心沥血,其精神确实令人钦佩。在他的身上,既可以看到三北公司由盛而衰的经过,也可以觅见企业发展兴盛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关系。所谓“国运昌,一切昌;国运衰,一切衰”,在这里可以找到最完整的答案。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做到“三亲”资料与文选资料的比对,力求准确。如三北公司的公私合营时间,回忆资料说是在1957年,但查阅相关档案后,发现公司合营的时间是在1953年至1954年,对于这类记忆失误现象,均予以纠正。但是,限于我们的资料和水平对一时无法确定的,只能采取多说并存的方法。虽然我们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错误依旧难免,恳请知情者能及时指正,不胜感激。

编者

2014年4月

后记

一本书的编写过程,常常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纪实虞洽卿》当然也不例外。从2013年初慈溪市政协同意立项,4、5月份开始动笔,历经半年有余,初稿得以完成。在此期间,得到了虞洽卿先生嫡孙虞寿铭先生、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杨大年先生的关心和支持。2013年12月12日,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专门召开了一次稿件评审会议,与会的政协学习文史组成员对本书的内容、观点、结构、注释、篇幅、标题、文字等都进行了全面评析,并提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自这次会议后,我们对所提意见进行了全面梳理,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条。一是对书名和标题的建议;二是对相关观点的阐述应慎重的建议;三是对注释应明确统一的建议;四是在结构上予以调整的建议;五是在篇幅及相关内容可予删改的建议;六是对文字标点应予校正的建议。在众多的建议中,其中有一个“散”的问题较为集中,在此略作说明。

“散”与“不散”,说到底是个人阅读经验的一种体会,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衡量。我们的看法是:文史资料不同于戏剧、电影脚本,不受空间、场景、人物、台词、时间等约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这是其一。其次,无论是时代背景的介绍或相关人物的简释,其本身也是一种资料,并非空疏之文,读后能起到补正作用,有利于加深对主人公的理解。再次,文史资料虽不是专题性研究文章,但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新的材料和思路,甚至可以让研究者从一条不引人注意的资料中找到重大突破。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修改时对于删节部分始终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当然,对于其他的一些建议,经综合分析后,大多予以采纳。从中也可以看出,市政协学习文史组这一团队具有基础扎实、知识广博的优势,同时也说明大家对这本书的重视与厚爱。

感谢市政协副主席戴南璋先生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也感谢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益女,副主任陈幼萍、童银舫及参与审稿的周乃复、王清毅、俞强、王孙荣、励双杰、阮万国、康华君、邱雄飞、陈墨、许其能等诸同志为本书质量提升所作的贡献。他们不但于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出时间,通读全文,而且对一些谬误之处一一订正的认真负责态度,确实感人至深。在此再致谢忱。

为增加本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了一些照片。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有的弥足珍贵。这些照片有的来自私人赠送,也有的是从旧照片中觅得,另有几幅摘自网络。由于来源较散,在此不作一一说明,同时因相隔年代较长,照片的质量可能不尽如人意,敬请见谅。

编者

2014年1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纪实虞洽卿(慈溪文史资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楼鹏飞//方印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7597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2014197015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