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敦颐思想地图
内容
试读章节

周敦颐一心向莲,一生爱莲,莲花是他的人生理想和修养境界,莲花最终成了周敦颐作为贤者的君子情怀和圣人的精神化身。

周敦颐一生都在禅莲,莲花是他的精神寄托。如果说《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最高经典,那么《爱莲说》便是理学的普及读物。

《爱莲说》是周敦颐厚积薄发的神来之文。厚积指的是他一生都在爱莲、禅莲,让莲的品格渗透到了思想和灵魂的深处。薄发就是他在虔州的快意生活让他在一个瞬间触发灵感,一气呵成。

这个瞬间是在嘉祜八年(1063)的五月,于都县令沈希颜在罗田岩善山上建起了书院——濂溪阁,并在山顶上修了一座高山仰止亭,书院和亭都是为周敦颐来于都讲学而建的。建好后,沈县令请周敦颐为濂溪阁撰文。接到请求,周敦颐高兴惬意,辗转反侧多个日夜,仿佛前不久滕子京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范仲淹一时灵感激发,将自己毕生的士大夫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进文章。周敦颐学着自己的政治偶像,写下《爱莲说》一文,并将自己对莲花的最高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进文中,一时成为莘莘学子和官宦士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接到周敦颐寄来的文稿后,沈希颜欣喜万分,立即找来好友钱拓、王抟共赏佳文,并决定刻碑长存。于是,五月十七日,沈希颜亲自书写,王抟篆额,钱拓镌刻,将《爱莲说》首次以碑刻的形式发表在于都罗田岩的红色摩崖石上。全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虽然只有短短的120个字,但它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朵无比硕大而又鲜艳无比的莲花。

这朵莲花的盛开是时代所致,是个人修养所致。

宋代是儒释道融合的时代。宋初,统治者总结五代时的经验教训,在“矫累朝藩镇之弊”的同时,向往以清静无为为宗旨的道家政治思想,出现排佛崇道倾向。北宋建立后,鉴于儒学的衰微,统治者利用道教为其政治统治寻找合法依据,从而大肆扶持道教,不仅整修北岳、西岳等道教寺观,祭祀名山和宫观,而且还大肆祭祀道教的民间诸神。到宋真宗时期不仅利用道教,礼遇道士,粉饰太平,并且还亲自导演了一系列“天书”“圣祖”等天尊降临的闹剧。真宗成了道教狂,四处遣使修庙祀神、上神仙尊号、度道士等崇道活动,崇道之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周敦颐正好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正是崇道的高峰时期。他的父亲周辅成也是崇道之人,任桂岭县令才一年多就辞职归隐道州故里。在这样一个崇道时代和崇道之家,周敦颐耳濡目染,深受道风影响。他在学习儒学的同时,不得不研读道家经典,掌握道家思想知识。

周敦颐在援道入儒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就是援引道家本体论的思想,对儒家本体论进行重构,建立起自己的宇宙生成论。体现他全部哲学思想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就是源于道家的《太极先天之图》。特别是他那“无极而太极”的哲学命题,将我国传统的宇宙本原学说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为理学的创立奠定了本体论方面的基础。

宋儒们在援道入儒的同时,对佛学也由排斥到容纳。北宋中叶后,士人习佛成风,一些大儒大量地汲取佛学内容来改造和充实儒学。周敦颐正处在从排佛到援佛转变的时期,不可避免受时代影响。他曾与三大寺院的高僧过往甚密、交流甚深:一位是润州鹤林寺住持寿涯,一位是庐山兴国寺大师常聪,一位是庐山大林寺住持佛印。周敦颐与这些名僧或师或友,他们在佛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对周敦颐的思想带来了一定影响。他的修养论,明显吸收了佛家思想。特别是“无欲”“主静”学说就是源于佛教的禁欲主义。

《爱莲说》一文充分显示了周敦颐的佛学因缘。莲花是佛教的吉祥物。《华严经》载:佛祖释迦牟尼是从他母亲的右胁生出来堕在莲花上的,莲花象征洁净,因此佛祖塑像大多坐在莲花上。华严宗日莲花有四义:一、如世莲花,在泥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二、如莲花自性开放,譬如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若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花为群蜂所采,譬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真如有四德,谓常乐我净(《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这四德便是《爱莲说》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等性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犹如佛教所说的自性清净,不为世法所染。

学儒援道研佛,三位一体,集于莲花一身。周敦颐在莲花身上读出了儒释道的禅义。大智慧,大圣人!

虔州,让周敦颐难舍难分、不离不弃的快意之州。这里是他君子之交的关键期、讲学立说的鼎盛期、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三期叠加,怎么能不快乐似神仙呢!

P182-185

后记

2017,周子千岁,千载一遇,在我的心里是一份文化最重。

它是中华理学的千禧之年。道州的濂溪故里,九江的元公墓园,千年生死两地情,我的脚步在两地穿越。楼田古村,新建的濂溪书院生机勃勃:再现旧时盛貌;莲花峰下,兴修的濂溪文化园高尚气派,又传理学薪火。道州、九江,为同一个人骄傲,为同一条溪鼓舞。

它是君子人生的莲花之年。先生在衡阳西湖梦莲,在赣州罗田刻莲,在邵州府署凿莲池,在庐山星子建莲亭,这四地的莲花因先生手植而格外美好。先生视莲花如人,赋予莲花以君子精神,活千年不枯败,历千载不凋零。

它是中国文化的濂溪之年。屈原投江有了端午节,如果周子千年要设立文化节庆,那就设立濂溪年、濂溪节。道州的濂溪圣脉,庐山的濂溪书堂,两地的濂溪圣水浸染过先生肌肤,滋润过先生肺腑,又被先生的文章浸泡过,为先生的思想渗透过。水是文,文如水,濂溪之水万古流,濂溪之文天下传。

周子属于世界,属于中国,属于湖南,更属于永州。为了这份文化的最重,我想尽一份永州人的菲薄之力。2016年5月12日,有幸参加湖南省委党校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在岳麓书院畔开始《周敦颐思想地图》的写作起笔。恰恰历经565个日日夜夜,今天,又是3月12日,我陪同省内书画名家来永州采风,在潇湘之源的蓣州书院敲下全书最后一个字。这种时间和地点的巧合完全是文化的情缘。在这份情缘里,我搭上了一半的双休日和节假日,沉浸在这一文化的辛劳与快乐之中。写长篇就像是女人生孩子,要经历相识相爱、结婚怀孕、十月怀胎、破水分娩的漫长时光,每一步有辛劳有快乐,但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我将这本书的写作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成果、祭拜濂溪先生的一份祭品、周子千年诞辰盛会的一份礼品,有了这三股动力,虽历尽辛劳,亦收获快乐。

书已脱稿,佳期临近。周子生活和工作过的市县和周氏家族纷纷借千年诞辰良机,掀起传统文化的学习、宣传、研究、传承热潮。神州大地,一项项研究成果推陈出新,一场场纪念活动接踵而至,一处处濂溪新景拔地而起。我为自己的拙作成为这场文化浪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一滴小小水珠感到欣慰。衷心祝愿周子思想和濂溪文化光耀世界,走向未来!

2017年3月12日于永州殒州书院完稿

目录

伫立道州

 福岩洞:东亚人的“伊甸园”

 玉蟾岩:古人类定居时代的“摇篮”

 象封有庳,舜德天下

 唐宋四贤

 塑像前的凝思

楼田朝圣

 祖墓:哲人的基因

 圣泉:灵魂的涤荡

 道山:道学的启蒙

 濂溪:文化的流淌

月岩得月

 东洞读月

 中洞画月

 西洞拜月

石鼓书影

 千里姻缘连衡阳

 西湖夜放白莲花

 半个雁城留遗迹

 蒸水喜添新故里

汴京追梦

 依舅而读

 冠礼成家

 荫补入仕

鹤林怀圣

 追随政治偶像

 跟随思想大师

 邂逅改革明星

修水口碑

 断案主簿:老吏不如

 讲学新秀:于公斋者甚众

 旷世粉丝:胸中洒落,光风霁月

南安创道

 倔强罢官名声起

 倾心授程开理学

 道源书院千古存

 星落南安万年怀

郴县造福

 倡县学以教民

 谦为师以授官

 真立诚以处世

活在汝城

 千年县令

 千年书院

 千年图说

 千年莲花

南昌威望

 加冕京官

 闻风而治

 桃李之蹊

 清贫知县

 悄然离任

合州养心

 娶亲讲学:留下千年古镇

 结交学士:留下千年古亭

 师友才俊:留下千古佳话

 蜀人感怀:亘古第一立生祠

 朱子高徒:毕生精力献濂溪

快意虔州

 君子之快

 讲学之快

 禅莲之快

嵛峰守拙

 一段拙情:近乡情怯怯

 一首拙诗:寄语言凿凿

 一篇拙赋:明志心耿耿

 一串真迹,金石声琅琅

邵州莲花

 千年不易的学堂:启民智,传圣学

 千年不散的诗会:种莲花,修官身

 千年又开的莲花:建地标,塑城魂

岭南伏枥

 恩公推荐

 治廉典范

 勤政楷模

 后裔遍南粤

庐山休致

 抱病退隐的南康知军

 永不湮灭的千年莲池

 虽废犹存的千古书堂

 百年之后的守墓弟子

墓园凭吊

后记

序言

千年穿越

2015年夏天,在拥有一段相对轻松自在的时光后,我便想到要在文化上做点人生旅途中有意义的事情。我选定了一个非常美妙的题目,叫作:千年诚祭、万里寻踪。

我决定去拜访一位古代美男子。总说是异性才能相吸,可在历史上,竟然有三位名士赞美他的容颜。北宋时,理学创始人二程的父亲程垧是个不一般的人,与他第一次见面,就说他:“视其貌非常人。”可见他美得出众,美得不一般。孔子的后裔孔文仲见过他,后来有幸做了他的学生,称他为:“公年壮盛,玉色金声;从容和毅,一府皆倾。”听说过古代有倾城倾国的美女,而这位美男“一府皆倾”,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肯定是德才兼备,德貌双全了。在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著名政治家宋濂见到了他的画像,这样详尽地描绘:“濂溪周子,颜玉洁,额以下渐广,至颧而微收。然颐下丰腴,修目末微耸。须疏朗微长,颊上稍有髯。三山帽后有带,紫衣褒袖,缘以皂白,内服缘如之,白裳无缘,乌赤色。袖而立,清明高远,不可测其端倪。”看来他不仅美颜似玉,而且人格高尚,魅力四射。古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美女,而如此详细刻画的美男并不多见。

我决意去拜见一位古代思想巨人。是他为中国理学启蒙,他的一图一说一书,精炼经典,上接孔孟之圣学,下启程朱之理学。一生著述仅流传下来6248字,可字字千金,句句珠玑,以至成为中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湘文化的源流宗师。因他形成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成为北宋后七百多年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由他形成的湘学,被后人夸耀:“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位屹立东方的思想巨人,在世界的思想文化之林中排名第三十六位。

我决心去拜会一位千岁老人。这位老人1017年五月初五日出生于湖南道州,1073年六月初七日逝于江西庐山,享年五十七岁。可他的学说千年不绝,他的思想万载永存。他五十七年短暂人生走过的山山水水,至今仍留有深深的印迹,回响着浩浩的磬音。在历史的天空中,他皓首白发,鹤颜玉须。他以生地之水为自己命名,为葬地命名,从此濂溪在大地永流,先生在人间不逝。岁至丁酉,周子千岁,炎黄子孙,齐来拜寿。

我有太多的问题要去寻问。我像风一样追寻他的背影,轻轻呼唤周子的名字;我像云一样在大地飘荡,与遇见的每一个人亲切交谈。濂溪先生当时并非科举入仕,为何历代大儒和饱学之士要尊他为师?濂溪先生并非当时的文化名人,为何在彼时及此后不同时期均具有极高评价?濂溪先生并非朝廷大员和封疆大吏,为何备受百官敬仰、享有国家祭祀?濂溪先生留下的文字极少极短极精,为何能成为道学宗师和一代圣贤?濂溪先生若活在当下,还能否成为中国的思想巨人?我百思不得其解,百问难求一答。青山起伏,白云悠悠,问苍茫大地,芸芸众生,谁解我胸中的难题?

我有太多的企划要去完成。我想进行一次古代与当代的穿越,在千年周子行走过的大地,思千载悠悠,寻千年故事,读濂溪新景,现当代风貌。一古一今,缩短时空距离;今昔对应,拓展历史空间。我想进行一次学术与文学的穿越。理论是灰色的,学术是深奥的,而文学之树长青。让思想哲人的宣传推介由学术到文学的过渡,是实现受众普及方式的跨越。我想进行一次高深与通俗的穿越,让理学从高高的学术殿堂走下来、走出来,以文学为表达方式,通俗地讲述周子的生平事迹。我想进行一次圣贤与凡俗的穿越。人人皆可为尧舜,圣贤来源于凡俗,而高于凡俗,圣人来自凡俗的修养历练。孔子如此,周子如此,做一个优秀的你我他亦如此。我希望以这些一次次的穿越完成对周子或深或浅的解读。

我有太多的心愿要去实现。我要让自己的旅行拥有一段“周子之旅”,任何旅行应当是有目的的、有主题的,越是主题鲜明,越能完成旅行的目的。丰富多彩的旅行带给你丰富多彩的生活。我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千年诚祭、万里寻踪”的主题旅行,给自己的人生旅途标上一段周子的名字。我要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一段“修养之旅”,对周子的祭拜和寻踪是一次身体之行,更是一次灵魂之魂。饮一口圣脉泉,文气养心;掬一捧廉泉水,净欲去贪。爱莲池畔细读《爱莲说》文,养心亭里轻诵《养心亭说》。读圣贤之文,修君子之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要让自己的思想拥有一段“哲学之旅”,儒学博大精深,理学玄奥精妙,探月岩读《太极图说》,游汝城听《通书》解义,登嵛峰明《拙赋》,攀庐山悟佛道。静心以观物,独坐而思道。寻周子之踪,知周子之人,读周子之文,明周子之理。让人生增智慧,给生活添哲理,庸碌的人生,定会多一些精气神。

我要想方设法联通两个世界。尽管我无法去到阴性的物质世界,但我想借千年的月光来做光缆,与周子进行漫游通话,我要将周子从阴性物质世界邀请到阳性物质世界,回到他先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与他进行一场场旷世访谈,然后由我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一生的神秘光环告诉世界。

我想精心绘制一幅地图。我不想假借任何现代科技和精密设备,只用脚去丈量,用手去描图,一地地走,一页页画,一篇篇写,以织女般的辛劳,为先生千年诞辰盏典献上一份礼物。

这份礼物就是《周敦颐思想地图》。

2016年3月12日于长沙岳麓山下德政楼起笔

内容推荐

刘翼平著的这本《周敦颐思想地图》是纪念周敦颐千年诞辰系列图书之一。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理学鼻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本书共17篇,记录了作者重走濂溪先生一生游学、任职、从教所到17地的所思所感,是作者力图理解濂溪先生与传统文化、感悟北宋理学的一次情感历程与文本尝试。

编辑推荐

周敦颐作为中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湘文化的源流宗师,他的学说与思想千年不绝,至今回响着浩浩磬音。《周敦颐思想地图》借千年的月光来做光缆,与周敦颐进行一场旷世访谈。思接千载,万里寻踪,作者刘翼平精心绘制了一幅走近周敦颐的思想地图。让我们一起翻开书卷,走进周敦颐的传奇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敦颐思想地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翼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116874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2017118356
中图分类号 B244.2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