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兰河传(名师导读美绘版)/暖心美读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名师导读美绘版)》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萧红以独特的笔触,描述一个北方小城镇民众的善良与愚昧,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名师导读美绘版)》,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轻盈的文笔,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战战兢兢,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梁的卖了高梁。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奈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P1-5

序言

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

——读《呼兰河传》

肖培东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想要求学的萧红,不顾父亲安排的婚约,悄然来到北平。娜拉式的出走使得她断绝同家族的关系,从此走上了漂泊的人生旅程与文学道路。萧红先后与与萧军、端木蕻良两位东北作家相识并缔结婚约。1935年,鲁迅的推崇使其作品《生死场》在文坛一举成名。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得她成为黑龙江、哈尔滨、呼兰河畔的文化印记。此后萧红因战争颠沛流徙于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多个城市,在短暂的一生中先后创作了《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优秀的作品。生命末期,萧红宿疾越发沉重,辗转病榻的她怀着对战争的恐惧与被人抛弃的焦虑处处转移,痛苦不堪。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萧红在法国医院设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弃世,享年31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如同流星划过天际,然而人们没有忘记她的人生传奇和她的文学。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红的这部巅峰之作,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呼兰河传》动笔写于武汉时期。多年的辗转流徙,让萧红难有安宁的写作环境,到香港后,萧红终于可以潜心完成它。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萧红沉浸在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无限感怀与怔怔思念中,同时也融入了她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与思考。作为呼兰河孕育出的极具个性的女作家,萧红的才华在《呼兰河传》中得以最大凸显。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名噪一时的作品旋即湮没无闻,但《呼兰河传》却常读常新,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与之对话。《呼兰河传》让萧红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也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的歌唱。

《呼兰河传》开篇就以一种宏阔的视野,关照中国北部一个偏僻小城的气候风物、人们的精神状态。叙述节奏舒缓,让人在“慢”阅读中感受闭塞的呼兰河那迟滞的历史进程。随着情绪的充分酝酿,作者开始传达那份关于生死的虚无。这种淡淡的感伤自然而然奠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呼兰河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写法,人物和故事迟迟没有出场,前几章持续呈现呼兰河小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与小城迁延流转的风俗,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等。这些仪式填补了小城居民的精神空间,制造出一个个诗意的高潮。而萧红在呈现这些儿时记忆里的精神盛宴时自然融入了自己深沉而伤感的人生感悟,于是呈现在其笔下的风土人情,就具有了别样的功能和内涵。如在呼兰,每年四月十八都举办娘娘庙大会。面对娘娘庙里的塑像,萧红以戏谑的口吻,发出一番关于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命运的议论,嬉笑中寓有庄严。在生命后期,萧红远远超越同时代女性之处,就在于其内心早已生成强烈的女性意识,她对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生存处境有着独到的认知。

《呼兰河传》中,萧红用女童视角关照儿时记忆,基于简单、清丽的文字,构建起一个自由无虑的特定时空。萧红短暂的一生都是在战争的驱赶下辗转,从异乡奔往异乡,期间夹杂着感情的痛苦与病痛的折磨。而在生命的后期,这对故园和童年的精神往返,却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即便写到祖母的死也难以掩抑这份童年的喜悦。在当时灰暗的社会背景下,萧红创造了一个光明的大自然的童话世界。回忆能让人安静,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一直平静缓慢地叙述着,很久以前,那片遥远乡土上的人和事。通过她坎坷的人生历程来遥看记忆中的童年,童年的故园就成了萧红的精神家园。如此诗意的时空,与成人世界的阴冷、焦虑、愚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萧红的特殊之处在于,即使这种明显的回忆性的叙述姿态里,她对记忆中故园人物的关照,也常常在流露同情的同时,带有淡淡的讽刺,表现出她基于国民性弱点而做出的属于自己的思考。这样,文字在平和温馨背后,亦有让人省思的深刻。于是,故园回忆就不再落入乌托邦建构的清浅与甜俗。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萧红笔下的小团圆媳妇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通过女童叙事者的眼睛,萧红不仅在为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叹惋,更为深沉的,却是她对看客们的出于国民批判的审视与不时流露出的讽刺。对于有二伯的刻画,萧红采用的女童视角自然无法体察有二伯悲剧的根源与内涵,所以童稚的观察所得,消解了有二伯的悲剧感,使之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滑稽与喜感。萧红还见证了冯歪嘴子收获女人和孩子的喜悦以及他一家接踵而至的苦难。然而,生活在流言蜚语中的一家,只是静静享受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幸福。卑微求生者那份坚定的生活态度,被作者描写得分外动人。在叙述过程过,萧红始终对笔下人物怀有深深的认同,充分彰显其内心深处自然而生的悲悯情怀。

正是萧红笔下的这些风土呈现,刺激了人们对这块土地的想象。萧红和她的文字,久而久之变成了这块土地的独特标识。《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一种完全有别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独特品格。优雅而任性、感伤而婉讽,令人迷惑。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徐徐倾诉,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情感与理性的熔铸,让时年29岁的萧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如此特别的存在,这个名字因其独创性的文字而不朽。而呼兰河早已成为且不断成为众多读者的一处精神故乡。《呼兰河传》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小说,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这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去不断传说她那坎坷、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打开这本书,进入别样人生。合卷而思,《呼兰河传》里那个粉坊总是恍恍惚惚。住在摇摇欲坠的房子里,吃着不干净的粉条也不会生病的粉坊里的人总唱着歌。“那唱歌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这歌唱,就是萧红式的歌唱,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的歌唱。

书评(媒体评论)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兰河传(名师导读美绘版)/暖心美读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4658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7051745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5.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