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精装修订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这本《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精装修订版)(精)》介绍了,明帝国九边防务建设的来龙去脉;土木堡之变种种疑团之抽丝剥茧大揭秘。明蒙双方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行军路线、战略战术分析。堪比斯巴达勇士的三百明军死战护卫皇帝的最新考证。王振身上的责任、污名以及死亡真相新解。

内容推荐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这本《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精装修订版)(精)》通过深入辨析明蒙双方的众多史料,揭开土木堡之变的众多谜底,还原出土木堡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胜败原因,以及三百锦衣卫最后死战捍卫明英宗的一系列历史真相。以此为基础,详细讲述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以及明朝边防重心的转移。系统介绍明帝国创立的具有相当“性价比”的火器战车战术,以及“俞龙戚虎”这对军事天才在其中的作用;首次揭示女真人是如何以明代车营战术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从而最终摧毁明帝国的。

目录

前言

土木堡之战兵力之谜

历经千年的宣府防线

土木堡之战的布局与较量

力挽狂澜的北京保卫战

从土达之乱到红颜池之战

明代边防的火器与战车

“俞龙戚虎”的车营改革

来自女真八旗的终极挑战

试读章节

“四十万蒙古”倾巢而出

土木堡之战也先两万兵力的数据,其实出自明代《否泰录》,后世的史料多沿用此记载。事实上,瓦剌南侵的大军,兵额数量远超于此。

也先在正统十四年七月南侵之前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动员工作。正统十四年正月,有一个名叫吴良的锦衣卫指挥使在出使瓦剌的时候被也先扣留。吴良既然任锦衣卫指挥,出使瓦剌的任务之一自然便是刺探情报。果然,被扣不久,吴良便秘密派人逃回密奏,密奏的内容是:本年初秋的时候,蒙古诸部将入犯明帝国。事实证明,也先果然在秋七月大举入犯。也就是说,也先对明帝国的入犯是经过大半年甚至更久的预谋和动员以后才进行的。那么,瓦剌到底动员了多少人?土木堡之变中瓦剌的真实出兵数到底是多少呢?

在《蒙古源流》的清译版本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托欢太师之子额森(即也先)……遵其父遗言杀蒙郭勒津之蒙克拜。本日带领都沁·都尔本二部落行兵于汉地。

这里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也先南侵的时候所部为都沁·都尔本二部。“都沁·都尔本”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在蒙语里意为“四十四”,实谓四十四万户。蒙古人沿袭蒙古地区古老的传统,号称那里有四十万户,即“四十万蒙古”。这初步说明四十四万户包括了中东西三方全部的蒙古人,即鞑靼、兀良哈与瓦剌的人口总和。在元末明初时期,瓦剌部尚未统一周边诸部时就有四万户之规模。而此时瓦剌早已统一蒙古,东西蒙古、兀良哈、哈密、沙州乃至女真皆在蒙古部的统辖之下,可见统一之后的漠北蒙古人口相当可观。

从这一史料来看,也先所率领的蒙古大军的数量是相当恐怖的。因为就算每一户蒙古家庭出丁一名,也有四十四万大军的规模。当然,这四十四万户主要是虚指。不过,按照《李朝实录》的记载,瓦剌征服女真时一度出动过十万兵力。如果没有夸张的话,就是说四万到六万户出兵十万。东蒙古的动员能力当不低于西蒙古瓦剌部,排除镇守瓦剌王庭及弹压东蒙古、哈密、兀良哈的兵额,当时瓦剌可动员的兵力在二十万上下。第二点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叶向高的《四夷考》,根据记载,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尽发其所率部落犯边,进一步说明也先基本派遣了所有能动员的兵力进犯明帝国。根据这几部分史料考证,也先率领的都沁·都尔本二部兵力应不低于二十万之数,这一战已经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明帝国与瓦剌的“全面战争”了。

至于土木堡之战中瓦剌具体投入的兵力,历来鲜有史料数据。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后来的北京保卫战逆推出土木堡之战的瓦剌兵力。也先直扑京师时,将兵力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由自己率领,一部由脱脱不花率领,另一部由阿剌知院率领,分道而进。根据《明实录》记载,土木堡之变后,也先乘胜进攻京师,不克远遁。镇守大同的定襄伯郭登抓获了瓦剌方面的奸细,械送至京师,并命“锦衣官鞫之”。通过锦衣卫的拷问,瓦剌奸细招供称:土木堡之战前的大同之战中,把八平章战死;北京保卫战中,卯那孩平章及其弟孛罗又相继阵亡;也先一部的人马共计九万,其中战死及疫死已不下万余。也就是说,北京保卫战时,仅也先一部,手中可用的人马便有九万之众。此段记载是否对蒙古人马做出了夸大处理?答案是否定的。

正统十四年十月五日,也就是土木堡之变过去一个多月后,宣府总兵官、昌平伯杨洪奏称:本月四日,蒙古军三万人马过顺圣川洪州堡,欲入犯北京;同月九日,明帝国叛阉喜宁引蒙古骑兵攻紫荆关,明军力战不支,紫荆关失守。也就是说,这三万人马是自宣府入境,直扑紫荆关的。那么这三万人马是哪一方面的?根据《北征事记》的记载,正统十四年十月初三,也先一部至阳和,向当地明军守军讨了牛羊和酒;初四日,又移动到紫荆关北空地驻扎。两边记载的时间大致相同,顺圣川是到紫荆关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也先的三万部队即是这路人马。

到这里可能就有人有疑问了,既然前文说也先部进犯京师有人马九万,为什么杨洪仅仅奏报了三万多人?是不是数据存在谬误?其实,数据并没有错,因为也先在攻破紫荆关后,又在紫荆关增加了兵力。

也先兵临北京城下时,在最后一次与明廷的议和以失败告终后,盛怒之下说了这么一段话:“北京已立皇帝,要领人马来交战,终无讲和之意。我今调军马再去相杀,令彼南迁,与我大都。”

这说明也先在和明朝政府议和失败以后,又通过已被攻破的紫荆关调集主力,欲与明帝国决战。这是有资料可验证的。根据《国朝献征录》记载,北京保卫战胜利以后的十月十五日,也先因战败首先奔窜到居庸关下,欲和居庸关外的阿剌知院一道内外夹攻居庸关。进攻居庸关的也先一部有兵马五万余人,也就是说,十月十五日,也先在配合还未攻破居庸关的阿剌知院攻打居庸关的战斗中,共动用了五万余人的兵马,已经比前文的三万余人要多。此记载当不是错误记载,因为这在后来的史料中亦有体现。

另外,也先在南侵的过程中,为了补充军需,会派遣各部进行劫掠。这些部落参与劫掠的人有基本固定的规模。在也先军最强盛的时期,入犯明帝国的蒙古部少则五七千,多则一二万。他们围攻明帝国沿边各城堡,以至于在边军民不敢出城樵采收割。可见也先出兵劫掠的规模是非常大的,就算最少的一路也远远超过了正统以前的入寇规模。这样的兵力,沿边仅有百人戍守的军堡自然不是对手。也先这种毫无顾忌的入寇,留下了不少关于其入寇的人数和规律的记录。P7-12

序言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一日,统一了东西蒙古的瓦剌太师也先,以“大元一统天下”为口号,率领着蒙古铁骑在明帝国数千里的边境线上展开了猛烈进攻。也先的大兵压境,让这场战争几乎没有从小战到大战的过渡。明蒙双方从一开始就投入了大兵团作战:七月十一日,明帝国大同右参将吴浩领兵于猫儿庄遭遇也先大军,兵败身死。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督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路将领统兵四万到阳和,寻求和也先主力的决战。但不幸的是,阳和之战明军再次全军覆没,仅少数人仓皇逃回。

边境烽火接踵而至,持续的战败让朱祁镇这个年轻的明帝国皇帝再也无法安心地坐镇北京城。在内官王振的怂恿下,血气上涌的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决意亲征。朱祁镇仅仅准备了两日,便于七月十六日告别太庙的列祖列宗,率领数量庞大的亲征军浩浩荡荡地离开皇城,向前线挺近。 然而,朱祁镇这一血气上涌的仓促决定,让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的京营将士惶恐不已。明军没有足够的粮草,没有充分的动员,几乎什么也没有。随行人员也都很沮丧,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皇帝到底要干什么。二十三日,当亲征大军驻跸宣府的时候,本该秋高气爽的华北天空却突然乌云密布,风雨大作,原本就惊惶不已的亲征官军更加觉得这是上天的警示。负责观察天象的钦天监监正彭德清劝说王振:天象有变,应该立即回师。但却遭到了王振的厉声斥责。二十八日,明军到达阳和,这里是大同官兵和瓦剌军战斗的战场。只见这里尸横遍野,阵亡明军的尸体已经腐烂得臭不可闻,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诉说着他们的苦难。亲征大军就在这种惶恐不安的心态下,缓慢地到达了大同。

然而明军到达大同后,却没有见到瓦剌军的踪迹,这让朱祁镇很是沮丧。最后,他考虑到巨大的后勤压力,低落的士气以及不明朗的战场态势,决定班师回朝。

八月初十,亲征军自大同返回京师。然而“赶巧”的是,一路不见踪影的瓦剌军,却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土木镇)附近出现了。朱祁镇和王振很紧张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遇见了敌军。也先太师同样很紧张、很高兴,因为蒙古人已经在这里等待很久了。

于是,血腥的会战展开了。

残阳如血,两军厮杀在小小的土木堡,喊杀声震撼天地,响彻山谷。不知道过了多久,喊杀声渐渐平息,一切归于平静。

八月十七日,北京收到了土木堡战败的消息:亲征军大败,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的名字也因为这次大战而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这场大战给明帝国和瓦剌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明军土木堡之战的战败直接导致同年十月的北京保卫战,此战也对后来明帝国边境的军事部署和明对蒙古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这场在当时震惊了整个东亚大陆的战役,在史书上却很少有详细记载。史书上的记载或寥寥数笔,或语焉不详,甚至连双方兵力都是一个谜团,更不用提其中诸多秘而不宣的运筹和谋划了。因此,土木堡之战衍生了诸多的传说、妄言,甚至是阴谋论。

更重要的是,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日后明帝国虽然边防重心不断变化,但其国防政策、军事布局以及建军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土木堡之变的影响。更由于土木堡之变的刺激,明军发展出了更有针对性、更具性价比的火器战车战术。这其中不乏能臣良将的不断探索与尝试,更有“俞龙戚虎”这对军事天才所进行的划时代军事改革。然而,一切努力和变革,都受困于明帝国日益崩溃的财政与政治,更随着女真八旗的崛起而付之东流……

一切的一切,还是要从那场著名的土木堡之战说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精装修订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14543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7142361
中图分类号 E294.8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