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内容
编辑推荐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作者陆支羽精选23位世界级导演及其经典代表作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独具特色的笔触,鞭辟入里的有趣分析,糅合热爱、分析、提炼、鉴赏,在这个全民影评家的时代,教你成为一个真正会看电影的人,体验电影带来的迷影人生。

随书附赠经典电影刷卡片单,电影发烧友必备;双封套四色全彩印刷,高清电影剧照重现。

内容推荐

资深电影爱好者、著名影评人陆支羽,在《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这本书中精选23位世界经典导演及其代表作品,142部至爱的电影片单,带你一起体验电影带来的迷影人生。除了我们熟悉的杨德昌、蔡明亮等中国面孔导演,书中还包括伯格曼、阿巴斯、阿莫多瓦、今敏、法斯宾德、费里尼、小津安二郎、帕拉杰诺夫等外国经典导演。

书中还收录了对第53届台湾金马奖佳影片《八月》导演张大磊的采访, First西宁青年影展佳艺术探索奖《中邪》导演马凯采访,First西宁青年影展佳影片《喜丧》导演张涛的采访。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马戏团,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的小丑,而电影给了我们再造幻想、重塑灵魂、直面自我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序言:雾这么大,你要去哪里

23位导演的吉光片羽

 伯格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阿巴斯:大师的眼睛永远是睁开的

 松本俊夫:眩晕,从自戳双目开始

 阿莫多瓦:万花筒里的欲望迷宫

 杨德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塔可夫斯基:书写长镜头的潜行者

 今敏:没有梦想才是死期

 法斯宾德:无政府主义者的轮舞

 寺山修司:抛掉面具上街去

 费里尼: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小津安二郎:世界上最伟大的宅男

 蔡明亮:郊游者的“慢”世界

 帕拉杰诺夫:诗人是最好的献祭

 阿彼察邦:身体里住个老灵魂

 洪尚秀:做爱后,动物感伤

 帕索里尼:罗马海滩上的伟大尸体

 敕使河原宏:我们是准备通奸的陌生人

 罗伊·安德森:公共场所与死亡群像

 大岛渚:浪潮在感官王国之外

 哈内克:冰冻的火焰编年史

 路易·马勒:你看见独角兽了吗

 希区柯克:抓住后窗那个偷窥狂

 金基德:只做三年阿里郎

独家私人专访

 乡愁不分南北

 —专访《八月》导演张大磊

 王家卫眼中的《东京物语》

 —专访《喜丧》导演张涛

 灵异事件与恐怖冒险

 —专访《中邪》导演马凯

私人推荐片单

 我最爱的50场爱情

 我最爱的36种死亡

 我最爱的60种超现实

试读章节

伯格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当伯格曼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肯定没想到,在他去世整整十年之后,会有一个远在遥远异国的影迷,为了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而写下这篇天真的文字。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一本以死去的电影大师作为开篇的书注定是晦涩难懂的,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伯格曼曾经也是小孩子,就像我们也曾有过蹒跚懵懂的童年。

2007年7月30日,伯格曼在法罗岛病逝,至此,世人公认的影坛“圣三位一体”(另两位是塔可夫斯基和费里尼)全部陨落。同一天,罹患失语症的安东尼奥尼也在罗马去世。两位电影大师的讣告传遍欧亚大陆,也给当年未满20岁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记。

而在伯格曼去世一个月前,华语影坛也已然失去了最会讲故事的导演杨德昌。一时之间,关于“电影已死”的说法此起彼伏。在黑暗中,对着电视屏幕,我看到伯格曼在法罗岛低调落葬,瑞典为他降下半旗;我看到文德斯在安东尼奥尼的灵柩上敲下最后一颗钉子。太多人悲叹,欧洲人文电影真的落幕了。然而,我对电影的热爱,却是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在我的迷影记忆中,伯格曼是一个拥有深度童年阴影的电影大师。他怀疑上帝,却又无法否认上帝的存在,这种痛苦的矛盾伴随了他的一生。出身于路德宗传教士家庭的他,儿时经常跟着父亲去布道。很长一段时间,厄普兰地区的乡村教堂是他的秘密基地。

不同于那些在大自然中被“放养”的孩子,伯格曼的童年更像一场私密的室内剧。我们谁也无法知道,当伯格曼第一次走进教堂的时候,当他从父亲的素黑色长袍后探出眼睛的那一刻,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究竟思考了什么。我们只知道,伴随着痛苦的好奇心,他就像一个孤独的骑士开启了漫漫宗教之旅,甚至穷尽一生都在与上帝对抗。

伯格曼对电影的热爱,始于小剧场。伯格曼九岁的时候,曾经用他心爱的锡兵玩具换得了一台电池式摄影机,这是他童年的重要时刻,这台摄影机被称为他生命中的“魔灯”,也是他的电影梦真正的起点。从这台小小的摄影机中投射出的那束光,就像伯格曼眼中的秘密花园,不断地吸引着他去窥探更大的世界。

在伯格曼晚年的自传《魔灯》中,他袒露了太多从来不曾对外公开过的隐秘往事,包括他的情欲,他的病史,他的虚荣,他的政治不正确。可以说,这本成书于1987年的《魔灯》,就像伯格曼宣布息影后进行的一次伟大而痛苦的忏悔。然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将我们引向他孩提时的那套造梦玩具,引向他与电影之间的心灵故事。

九岁那年,深爱斯特林堡戏剧的年幼的伯格曼,便孤独地开始了他的光影探索。借助“魔灯”的力量,他用自己制作的场景、木偶与灯光自导自演,一步步从他的生命体验里牵出历史的幽灵、远古的骑士、神父的阴影与死亡的恐惧。假如有一天,伯格曼的一生被后辈拍成传记片,“魔灯”无疑是最好的片名。

伯格曼式充满宗教烙印的童年,我们终究不曾经历过,我也无法切身体味伯格曼的痛苦。在很多影迷的记忆中,与伯格曼的灵魂靠得最近的华语导演,或许是李安。早年,李安受伯格曼《处女泉》的启发走上艺术电影之路。按他的话说,当年看完《处女泉》就像被夺走了童真一样。而在拍《色·戒》拍得特别痛苦的2006年,李安飞去瑞典法罗岛拜见了伯格曼。或许是缘分使然,曾经拒绝过无数人(伍迪·艾伦、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拉斯·冯·提尔等)的伯格曼,却在玛丽妮露的劝说下答应了见面。自此,李安拥抱伯格曼痛哭的那一瞬间,成为了我们迷影生涯中的珍贵记忆。

尽管与宗教隔得很远,但死亡我是懂的。这两年,每次重看伯格曼的电影,我都会想起自己在外婆葬礼上“直面死亡”的那个瞬间。当母亲掀开灵幔,我终于得见外婆最后一面时,我忍不住伸手去触摸了外婆的额头。我试图感受她一点残余的体温,但沁人我掌心的却是彻骨的寒冷。我仿佛觉得,外婆的身体空了,灵魂不知道飘去了哪里。那一刻,我想起伯格曼电影里那些冰冷的尸体,想起幽灵马车,想起手持镰刀、收割灵魂的死神。

或许,正是因为命运中有太多痛苦的时刻,才促使伯格曼在1982年拍摄了以“小舞台,大世界”著称于世的《芬妮与亚历山大》。按伯格曼的话说,这是他毕生电影生涯的真正压轴之作,也是他终其一生无数次想拍,却又不知从何入手的家庭编年史。假如不是后来有人苦苦邀请,可能拍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后,伯格曼便会早早息影了,后来的《在小丑面前》《排演之后》《萨拉邦德》等影片也不会诞生。

在极具自传色彩的《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伯格曼将他充满阴影的童年生活、父母不圆满的婚姻,以及死亡事件带给他的恐惧,悉数道尽,彻底倾吐。印象中,世人常以“集大成之作”“返璞归真之作”来形容《芬妮与亚历山大》,但我深知,伯格曼更是想借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即便世事有再多艰辛困苦,终究还有一些真正甜蜜的时刻值得我们去铭记,比如全家人的烛光晚餐,比如母亲的爱。

纵观伯格曼漫长电影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我们固然忘不了《呼喊与细语》《野草莓》或者《芬妮与亚历山大》这样的重量级影史杰作,但注定绕不开的巅峰可能还是那部拍摄于1957年的《第七封印》。这是伯格曼电影在国内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部。而2017年也正好是《第七封印》上映60周年,重温这60年前的黑白光影,无疑是伯格曼影迷们要做的重要功课。P21-24

序言

雾这么大,你要去哪里

谈论爱情时,常有人说,这个夜晚,我们可以做很多,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很多时候,我对电影的感觉,也同样如此。刚刚爱上电影的时候,我曾有过“伟大”的妄想,恨不得看尽世间所有电影,恨不得把每个导演毕生的作品都细细研究殆尽,恨不得召集全天下所有的影迷围成一圈促膝夜谈。或许,这便是我当初决意将自己的公众号定名为“看电影看到死”的重要原因,也算是对自己整个青春时代为电影迷狂的一场祭奠。

然而,越长大越觉得,电影变成了另外一种测不准的存在。印象中,文德斯在他的《公路之王》中说:“假如没有电影,会比有电影更好。”理解文德斯导演的影迷都心知肚明,他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绝非出于对电影恨之入骨,而是对电影太过执迷。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的视线掠过山丘、蹚过河流、落尽人群,看似历经万般神迹,最终却都逃不过生活本身。而我也从来都不信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拨云见日的真相,电影也注定无法带给我们这些。正如有人曾经问我,你觉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说,生活的本质是“雾”。

看不清,摸不透,抓不着,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生活如此,电影作为生活的某种投射,同样如此。犹记得六年前,我读到祝凤鸣老师的一首诗,里面有一句“雾好大,像一堵墙”,曾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后来,与好友不流在“保罗的口袋”书店策划费里尼分享会,翻到《阿玛柯德》中有这么一句台词:“雾这么大,你要去哪里?”很长一段时间,这句台词伴随着我孤独远游,也成为我生命旅途中艰难寻找灯塔的状态写照。

事到如今,我的生活里没有雾,只有霾。在弗里茨·朗去世后,在费里尼去世后,在塔可夫斯基去世后,在安东尼奥尼去世后,甚至在安哲·罗普洛斯去世后,似乎再也没有哪个导演能把雾拍得更美了。而北京的霾,则活生生玷污了雾。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成文于雾霾暗涌的北京。对于我这样一个长居北京吸霾的南方人,很多故乡的朋友或许并不十分理解。但在我心目中,北京,并非一夜建成的梦想虚无之地。电影的手把我牵引到这里,就像马戏团牵引小丑。马戏团到哪里,小丑就义无反顾地跟到哪里。执迷一点说,北京之于我,就像罗马之于费里尼。即便终将一事无成,但我内心饱有满足。当然,冷酷的北京也从来不曾给过我任何故乡感。对于我这样自恃痴狂的影迷而言,真正的故乡恐怕依旧要像毛姆的“认故乡”一样指向电影的王国。

遗憾的是,北京的生活永远都那么沸反盈天,全然没有真正静谧的时刻。在这个电影大师们纷纷落幕的时代,我们依然庸庸碌碌地浸泡在电影的光束里,即便再也没有比过去更好的电影诞生,即便我们火热的心被一次次浇灭。

接天连月的电影节,几乎全年无休的首映礼,以及我们试图标榜档次的鲸鱼放映室。在这样的马不停蹄中,我也终究无法像隐士般活着,以至于在书写这些我心爱的导演时,往往也只能仓促成文。假如你还能从这些多少带着些许真诚的文字中认出我真实的模样,那请不妨原谅我这个尚且年轻的、沉不住气的、怀揣马戏团梦想的影迷。因为事到如今,除了继续奔向电影尽头,我别无他途。

遗憾的是,本书只收录了23位导演的吉光片羽,而值得书写的导演还有太多。所幸终究还是凑齐了“圣三位一体”的伯格曼、费里尼和塔可夫斯基;近两年去世的阿巴斯、松本俊夫、大岛渚等大师也都收录其中;还有电影史上极具个人风格的阿莫多瓦、法斯宾德、寺山修司、阿彼察邦,等等。当整本书的目录被打印出来的那一刻,我看着这些闪耀的大师们的名字,突然有些恍惚,他们每个人都足以被书写成厚厚的一本,而我却妄图将他们塞进同一本书中,或许只有我这种野蛮生长的影迷才会这么做吧。

而在“独家私人采访”部分,我特别挑选了三位当代中国青年导演的访谈,张大磊的《八月》、张涛的《喜丧》和马凯的《中邪》。或许会有人觉得,将身为后辈的他们与电影大师们置放于同一本书中,会有点违和。在此我想引用一句伯格曼《野草莓》中的经典台词:“你们已功成名就,而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即便如今已然不再是大师辈出的美好时代,但希望终归是有的,因为爱电影的人永远都生生不息。

本书中的不少文章曾经散落在各种报纸、杂志、网站上,相比于更面向自我的日常私语,这些文字显然要更通俗一些。但在整体增删、修改的过程中,我也注入了很多全新的思考。我相信,电影带给我的那些为灵魂造梦的动人时刻,从来都不曾丢失。非常感谢凤凰联动图书公司,感谢悉心筹谋、字斟句酌的王小马同学,感谢鲸鱼放映室小伙伴们的鼓励,感谢各路导演、作家、影评大咖们的支持!希望这本书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支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08983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7-09-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7175001
中图分类号 K815.78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