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的父亲朱光亚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朱光亚的长子朱明远和大儿媳顾小英所写的一部朱光亚的人物传记。

宁静而致远,这就是朱光亚这位“两弹元勋”的人生境界,他正是以这样的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成就了科技强国的伟业。他与老一代科学家们,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研制出的“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的民族树立了丰碑,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挺直了脊梁,也奠定了我国作为大国的国际地位。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写一位爱国科学家的故事。他把此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随着“两弹一星”的轨迹,借助这部书稿构筑的文字平台,将朱光亚其人其事,真实写出,那主要是源自许多年以来,朱光亚以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缄口不谈他所从事的工作,加之他本人的低调与不事张扬,以及沉默寡言的个性,使人们对他知之甚少。

目录

代序

满江红·恭贺光亚主任八十五华诞

 

一 爱国篇

 1.父亲的赤子情怀

 2.一封公开信的由来

 

二 立志篇

 1.童年的颠沛流离

 2.苦读出真知

 

三 报国篇

 1.新中围与父亲的梦想

 2.父亲的军大衣与吐烟圈

 3.科学家与教书育人

 

四 事业篇

 1.梦想·理想·巨响——父亲与“两弹”

(1)自力更生,为祖国铸起核盾

(2)父亲与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人才储备

(3)研制“争气弹”的背景

(4)铀矿石的发现与核事业的起步

(5)慧眼伯乐识帅才

(6)塔姆院士说:“朱光亚是位有才华的科学家。”

(7)“两边跑”的领导

(8)研制从缺少资料开始

(9)用“五自”方针指引理论研究

(1 (1)原子弹研制中的高屋建瓴

(11)为了核安全凝聚心血

(12)在17号工地

(13)核研制队伍的组建与管理

(14)关于原子弹试爆的“两年规划”与两个纲领性文件

(15)父亲第一次向周总理汇报工作

(16)“草原大会战”

(17)千里戈壁上的考察

(18)亲拟“596”试验大纲

(19)毛泽东主席提出早试

(20)东方巨响威震寰宇

(21)如虎添翼的核武器化

(22)周总理请喝的庆功酒

(23)鲜为人知的记录

(24)犹如苍龙呼啸而过

(25)探索氢弹原理的奥秘

(26)氢弹原理试验成功

(27)周总理说:这份报告写得很好

(28)大漠上空升起一颗“人造太阳”

(29)“停止核试验是一个大骗局”

(30)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

(31)第二次平洞地下核试验

(32)一次惊险的核试验

(33)中国停止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34)领导研制潜地核导弹与中子弹

(35)小型化的核武器

(36)《禁试条约》达成以后

 2.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1)父亲的战略眼光

(2)淡泊名志与虚怀若谷

(3)出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4)父亲的中国科协岁月

(5)呼吁全社会尊重科学

(6)儒将与学者

(7)“863计划”与父亲的学术思想

(8)着眼战略性高技术

(9)重视总体概念研究

(10)不断深化发展战略研究

(11)重视国内外信息评估分析

(12)重视先期技术集成实验

(13)重视基础研究

(14)父亲对“863”计划的贡献

(15)利用核能为民造福

(16)父亲与军备控制

 

五 生活篇

 1.父亲与母亲

(1)共同的岁月

(2)简朴家风

(3)关于爱

 2.患难中的师生情

 3.莫逆之交的友谊

 4.父亲与我们

(1)童年的记忆

(2)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3)父亲说明远是“马大哈”

(4)抽烟、喝酒、少锻炼

(5)父亲辅导明远考大学

(6)像做物理实验一样做一切事情

(7)认真读使用说明书

(8)结婚礼物

(9)一份特殊的关爱

 5.父亲与艺术

 6.孩子眼中的严父

 7.父亲的工具箱

 8.父亲的拿手菜

 9.父亲的自行车

 10.一副旧套袖

 11.孙女们眼中的好爷爷

 

六 晚年篇

 1.晚年的父亲

 2.父亲的80岁感言

 3.父亲退休了

 4.父亲的军礼

 5.对马兰永远的记忆

 6.父亲和身边工作人员

 7.亲切的看望

 

后记

试读章节

身着西装、手提简单行李的父亲,与和他一样有着爱国情怀的其他海外学子们,经过了远涉重洋的艰辛,终于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绕道香港,通过深圳罗湖口岸,回到他们在大洋彼岸曾无数次梦牵魂绕、日思夜想的祖国,轻拂去海风留下的风尘,自由地深吸一口散发着祖国泥土芳香的空气,所有的疲惫荡然无存,而有的只是百感交集与心潮澎湃,因为从此报效祖国的宏愿,终于可以在这片热土上圆梦了。特别是对于父亲这样一个有着一腔爱国激情的海外学子来说,他早就期待能有这么一天,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能抚平战争的创伤,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这一天终于来到时,从他的双脚踏上祖国的土地那一刻起,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就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了。同时,作为一位学有所成的年轻的核物理学博士,父亲也在这一刻抱定了一个愿望,那就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到的与祖国建设和民族强盛有关的学识,包括自己的智慧,全部奉献给亲爱的祖国。当时的父亲就是怀着这样一颗年轻而赤诚的心回到了阔别数年的祖国怀抱,虽然那时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一面要抚平战争留下的创伤,一面又要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父亲正是在祖国建设大量需要方方面面建设人才的时候,回到祖国的。

春回大地,春天是一年之首,也是一年中万物吐绿、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时刻。父亲先是取道广州,风尘仆仆地将母亲托他带给家人的家书与东西送去。据母亲的小弟弟也是我们的小舅舅许锡挥回忆,他第一次见到父亲时,父亲高挑的个子、真诚的为人与谈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没聊得很多,但父亲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与了解,一点都不比当时在国内的人知道得少。这样一下就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大家七嘴八舌地聊着,毫无初次见面的拘束之感。当被问到在美国怎样生活、是否习惯,父亲诙谐地说除了在美国要吃西餐以外,其他没什么了。再就是母亲在信中向家人介绍父亲时所说的“好朋友”这简单而含蓄的三个字,算是暗指了他们之间超出一般朋友的特殊关系,所以,父亲受到了特别的款待,那就是他第一次见了母亲的家人并与他们一起吃了饭。珍惜时间的父亲,在办妥了母亲托付的事情之后,就匆匆告别了她的家人,直奔自己的故里。是呀,海外游子谁能不思乡呢?父亲回到他阔别10余年的家乡——武汉时,看着滚滚的长江水,这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之水,他的眼眶又一次润湿了。他带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心情叩响了自家的屋门,望着由里面走出的年迈的父母和多年不见的兄妹,不知有多少远在大洋彼岸的思念与牵挂,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当时的父亲真是有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觉。端详着双亲看到他时脸上那洒落的喜悦的泪花,和兄妹们围做一团,好不亲热地操着久已未用的乡音,聊着说着叙着离别之情,那种回家的幸福与甜美,那种与家人相聚时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其乐融融的温馨是多年来不曾享受到的,父亲被充满亲情的氛围包围着也陶醉着。真是普天之下谁无父母,又谁无儿女之情呀!望着双亲的苍老面容,以及家人无须用言语表达的期盼与挽留,此时的父亲多想在家人身边多留些时曰。原本就很知道孝顺双亲的父亲,很想借此机会在双亲身边尽尽孝心,也算是弥补多年来留学异国他乡,不能陪在双亲身边的遗憾。对于这一点,父亲一直是很歉疚的,正如他回忆的:“游子离家多年如今又要远行了,总是不能伺候年老的双亲,深感内疚。”

然而此时,一封由北京发来的加急电报,再一次让父亲不得不带着他心中已有的内疚,改变初衷,应召赶往北京了。原来,这份电报是希望父亲能尽快赶往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面对着祖国的召唤,想着当时急切回国的初衷,就是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尽心尽力。父亲当时毫不犹豫,即刻起身,唯有安抚双亲、告别兄妹,脱下那归国时风尘仆仆的西装,换上当时流行的列宁装,匆匆打点起自己简单的行装,带上他在国外采购的有关物理实验的材料,只身赶往北京任教。这就是父亲,不是他不讲亲情,当国家需要时,当党的事业在召唤时,他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且无怨无悔。都说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不容易做到,而父亲那辈人是默默地这样做了一辈子而从来不思回报的。仅此一点,就让我们由衷地为之感动。我们从父亲的情感与内心深处看到,对于祖国、党和人民,他永远都是怀抱一颗赤诚的忠心。

待父亲赶到北京,时间大约为1950年4月。当时,北京大学为这位由海外归来的年轻学者在如今已成为历史文物的北大位于沙滩的红楼校区安排了一套平房,包括书房、卧室和卫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这样的宿舍就算很好的条件了,足以见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新中国建设对知识分子的需要。父亲除了从美国带回来不少书籍,以及他上学时用的笔记本;再就是唱片,其中有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亨德尔和冼星海等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作品,这些唱片都是父亲省吃俭用购买的,足见他对古典音乐的钟爱。这些物品都堆放在他的书房里,一向以整洁著称的父亲,还来不及一一仔细打理好它们,就一头扎进北大物理系任教,置身于那些青春焕发的学生们中间。其实那时的父亲也很年轻,据母亲回忆说,父亲当时年仅25岁,就已经是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了。好多人看他年纪轻轻的样子,还以为他是新来的研究生呢!而父亲自己也好像又回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在这里,他一方面教同学们光学课程,另一方面还兼授普通物理课。父亲做事一贯认真、精细、踏实。他不仅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还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经过他深入浅出的讲解,看似枯燥的物理学概念,便有滋有味地生动起来了。此时,他恨不得把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毫无保留地灌输给他的学生们,使他们一口气就能吃成个“大胖子”,因为父亲深知祖国建设是太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了,早一天把学生们培养出来,就能让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出力。这就是当时已为人师的父亲的一个美好心愿。

P28-31

序言

满江红·恭贺光亚主任八十五华诞

高山仰止

心澎湃,如旗飘扬

为中华,呕心沥血

豪情万丈。

高瞻远瞩有宏略,

披荆斩棘开新航。

终生愿,国防坚如磐,

回首望。

好领帅,纳言广;

善战者,自担纲。

“两弹”撼世界,大国形象

历史功绩谁与比,

才德双馨不可量。

圣诞日,举世寄深情,

祝安康。

后记

这本书是写我们的父亲,一位爱国科学家的故事。他把此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随着“两弹一星”的轨迹,借助这部书稿构筑的文字平台,将我们的父亲朱光亚其人其事,真实写出,那主要是源自许多年以来,父亲以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缄口不谈他所从事的工作,加之他本人的低调与不事张扬,以及沉默寡言的个性,使人们对他知之甚少。

其实,父亲把写他也好、宣传他的精神也好,都看得很淡,他甚至不愿意让人去写他、宣传他。也许他深信“是非功过,历史自有评说”的唯物史观,所以他才活得平实。宁静而致远,这就是父亲这位“两弹元勋”的人生境界,他正是以这样的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成就了科技强国的伟业。他与老一代科学家们,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研制出的“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的民族树立了丰碑,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挺直了脊梁,也奠定了我国作为大国的国际地位。对于这些,在父亲那里,仍然是以一颗平常心处之。这就是父亲,多年来,一直是习惯于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思考,默默地奉献,默默地以行动来影响与感召他周围的人。他以思想的深邃与智慧、做事的求真与务实、胸怀的博大与仁厚、待人的真诚与坦然,去对待他的事业和善待他周围的人。他的这些品格,让人受益匪浅,也让我们铭记心间。随着父亲年事愈高,他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很少谈自己的功劳,而总是赞赏、表扬别人的成就,特别是年轻人的成绩与才干,而且寄厚望于年轻一代,因为他真诚地希望,有志有为的年轻人,能比他们这一辈做得更好,能使祖国更强盛。而他自己也并未停步,仍然用他那勤于思考的大脑,去进行科学的探索,因为他知道,探索科学的奥秘,需要深刻的思索。如今已进暮年的父亲,仍旧壮心不已。望着他以日渐沉缓但仍坚实的脚步又向办公室迈进,想着他为事业而一生不曾停歇的步伐,它们无声地记述着父亲的人品、风范。

让我们的笔去跟随父亲的足迹,记下他在我们心中的一切,因为这是来自一颗纯洁无私的高尚心灵的心语。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来自父辈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心灵馈赠,它胜过世间一切有价的财富,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以纯洁而高尚的道德情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人生境界,这也是父亲用他一生不断默默地为我们送出的礼物。现在,我们把这份珍藏着的礼物,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你们有用,也期盼能给你们以滋养,因为这是一份爱的礼物。它既是一份父爱,也是一份亲情,其间包容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意,现在从我们这小小的笔尖涌出,堆积成为一种大写的爱。都说大爱无垠,那就让这份充满爱的礼物,带着美好与祝福,跨越时空,滋润每个人的心灵,让人们在这大爱的氛围中品味世界上的和谐之美。这就是我们要送出的礼物。

最后,借此感谢为本书编写、出版提供帮助的所有人。由于篇幅有限,就不逐一提名答谢了!

顾小英 朱明远

2009年11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的父亲朱光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小英//朱明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85593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6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1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