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爸妈胜过好老师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在本书中,纠正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30个误区。这30个误区,会毁掉孩子一生必须具备的6大能力——安全感、自信心、探索力、学习力、社交力、生活力。同时,本书又为家长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方法。

本书重视亲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将现实社会的常见教育迷惑,分成六个主轴,分别提出具体明确的建议。通过阅读这本书,爸妈们可以有系统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盲点存在?是否有需要再调整?是否符合孩子的本性?……所有的爸妈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成为充满安全感与自信心,拥有生活力、探索力、学习力和社交力的人!

内容推荐

传统教育的误区,会让你越是用心教育孩子,亲子关系就越疏远。修订错误的教育理念,升级落后的教育模式,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成功教育出——充满安全感,自信,并拥有生活力、探索力、学习力与社交力的好孩子!

本书作者引导父母亲解开最常见的教育迷惑,协助父母在不破坏亲子关系的前提下,避开毁掉孩子六大能力的30大误区,翻开本书,你将领略高EQ的全新教育方式,让教育变得轻松又愉快!集结教育界及医界各方专业人士的经验分享,利用短篇及学理分析的方式,剖析现在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教育及情绪行为时,常会出现的情绪反应,不论是负面的言语或是行为上的冲突,可能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

本书分成六大章节,教导现在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行为反应时,应先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特质及需求,再提供大原则的技巧给父母,来降低因为不当教育所筑起的高墙,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让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不会再感到挫折及求助无门,用心阅读,一定能让教育更轻松、愉快!

目录

Chapter 01 毁掉孩子安全感的误区

01 没时间好好陪孩子/3

02 仰赖打骂来教孩子/10

03 漠视孩子的感受,直接命令他/15

04 总是不辞而别/21

05 混乱的家庭作息/26

Chapter 02 毁掉孩子自信心的误区

06 常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35

07 常对耘子说“不可以” /41

08 朝令夕改的规定/46

09 用比较来驱策孩子/52

10 当众批评孩子的错误/58

Chapter 03 毁掉孩子生活力的误区

11 全包式的悉心照顾/67

12 家务不用你操心/73

13 舍不得孩子受挫/79

14 凡事都由爸妈做主/84

15 孩子有求,爸妈必应/89

Chapter 04 毁掉孩子探索力的误区

16 要孩子别乱动,当个乖孩子! /97

17 要孩子乖乖坐着就好/103

18 叫孩子不要整天只会玩! /109

19 阻止孩子问“为什么” /115

20 重用电视保姆/121

Chapter 05 毁掉孩子学习力的误区

21 迷信名校/131

22 紧盯孩子的学习进度/137

23 靠奖励来诱发学习/143

24 用分数来评量孩子/149

25 输人不输阵的才艺竞赛/155

Chapter 06 毁掉孩子社交力的误区

26 侵犯孩子的人际界线/165

27 叫孩子不要再胡闹了! /171

28 剥夺孩子交朋友的机会/179

29 侵犯孩子的隐私权/185

30 干涉孩子交友 /190

试读章节

03 漠视孩子的感受,直接命令他

教养情境

“小平,不要动妈妈的东西!”、“小平,马路很危险。不要乱跑啦!”……3岁的小平,让爸妈很伤脑筋,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自己家的孩子却总是那么不听话。叫他别做的事。他偏偏爱做,总是要挑战大人呢?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很适合当做某些亲子关系的主题曲呢!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当孩子还是婴儿时,只要他一哭,爸妈就会说:“怎么啦?肚子饿了吗?尿布湿了吗?……秀秀喔!”一边安抚孩子,一边猜测孩子的心情。再大一点,等到孩子牙牙学语时,无论孩子说了任何只字片语,爸爸妈妈都会努力地翻译孩子的意思。虽然,这个小人儿还不会说“人话”,但他总感觉爸妈很懂自己。

可是,等到孩子会说“人话”以后,爸妈这种细致、体贴的“猜心”技能,就慢慢地退化了。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你会说:“哭什么?讲清楚为什么啊?”当孩子兴奋地说:“妈妈,看公~公~公交车”时,冷淡地响应说:“公~什么,好好说一次‘公交车”;孩子在学校打架回来,一进门就破口大骂:“为什么又打架,我不是说过不可以了吗?”……慢慢地,你的孩子只能高唱:“其实我用不在乎,掩藏真心,怕自己不能负担,对你的深情,所以不敢靠你太近!”亲子之间的代沟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想让孩子不听话,就命令他吧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他努力地探索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建立出“我也会”的自信来。

在友缘基金会工作12年的资深专职老师詹纯玲,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家庭与孩子,经常提醒爸爸妈妈们,亲子之间也该谨守“人际界线”:包含身体的、心理的与所有权的界线,才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

然而,爱孩子的爸妈,常常“越俎代庖”做出踩线行为,总是用命令句来指挥孩子,代孩子感受与思考,比方对孩子说:“怎么吃这么少?赶快把这碗饭吃完才能下桌……”“天气变冷了,穿外套才可以出去玩。”“那边很危险,不可以去那里玩!”“你又在揉眼睛了,一定是困了,马上去睡觉。”……

但是,你又不是孩子,怎么知道孩子的感受呢?面对爸爸妈妈的命令,性情温顺点的孩子可能就“放弃自我”,自己不去感觉、不去思考,反正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等着爸妈来指挥就好;个性强一点的孩子,不是听而不闻、我行我素,就是在爸妈拿出权威的时候,才勉为其难配合一下,等到爸妈不在身边,就为所欲为。

将心比心地想一下,谁会喜欢一天到晚被人呼来唤去呢?就算我们长大了,也当了爸爸妈妈,每当我们的父母又用“我为你好”的理由来命令我们时,是不是也会在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干嘛老爱管我呢!”而我们的小宝贝虽然小,但他也是个独立的个体,身为爱他的爸妈,我们有责任协助他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人,如果只一味地命令他,是绝对没办法帮助他的。

用说理取代命令

那么,该怎么协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呢?关键就在于:“不要命令孩子,而要和孩子讲道理”。人本教育基金会副执行长谢淑美,常和爸爸妈妈分享最重要的两个秘诀:不要说教,而要说理;先说“怎么啦”,再说“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的心中或许会浮现出一个想法:“孩子还那么小,就算讲道理他们也听不懂吧!”然而事实上,讲理不是要你和孩子说一长篇的大道理,而是“在真实情境中,协助孩子理解状况,掌握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因此从婴儿时期,就可以开始和孩子讲理。

当一个小婴儿哇哇大哭时,爸妈不会直接塞奶嘴给他,而是说:“怎么啦?是尿布湿了吗?还是肚子饿了?……秀秀喔!”一边安慰他的情绪,一边拼命地猜他要表达什么,你不会生气地觉得他是在给你找麻烦,这就是在和孩子说理。

说理要从小就开始,从孩子还是个婴儿时开始,在他哭的时候安慰他说:“怎么啦?”就算孩子长大后也是一样,继续通过“怎么啦?”来理解孩子的状态,表达我们的关心,也协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状态’,弄清楚自己的感受,之后就能发展出思考接下来“怎么办”的能力。这一个过程,看起来很像只是在关心孩子,然而,这却是很重要的“练习说理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关心能够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转化为旁人也能够理解的话语,自然而然,孩子就越来越能够表达自己的感觉,不再只会闹情绪,越来越有好好讲理的能力。

倾听孩子的感受

想要跟孩子说理,建立亲子间好好说理的习惯,一定要愿意聆听。和理解(协助你理解孩子,也让孩子理解你),然后基于理解厘清状况,再来想怎么做比较好,怎么做是自己最不会后悔,是自己能够承受得来的。这个过程,是理性的发展,不管多大的孩子都一样,就算孩子很小,也可以用比较清楚简单的语句,多帮他一起猜想,让他理解情形。

比方说,当小孩进到厨房玩煤气罐时,除了赶快把孩子带离现场,也要问孩子:“怎么啦?为什么你那么想去碰这个,是因为觉得很好玩吗?”有时候,也许他只是想要来找妈妈,到了厨房才突然兴起想碰煤气罐开关。

当孩子有情况发生,比方说和同学吵架,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时,其实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大人如果不能通过倾听,理解孩子的感受,只会一股脑地说教,对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孩子当然没办法承担这种庞大压力,只好逃走了。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会傻傻地听训,长大以后,他自然就学会把自己的问题隐藏起来,不让爸妈知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而电视与平面媒体中的青少年自杀新闻,受访者的爸妈和家人也常说:“他平常都很乖巧听话,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这样!”这就是孩子承担太多压力所造成的结果。

允许孩子“做不到”,允许“再等一下”

孩子不是爸妈的附属品,你应该认真地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情感、有知觉,独立的生命来对待,当他发出任何信息时,愿意多去了解,协助孩子弄懂到底怎么了,多花一点心思,协助孩子理解和感受,并经历这些选择,培养出孩子面对这个困境所需的各种能力。

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再慢慢引导孩子考虑到周遭的环境、人的感受,陪孩子以他的基础作出最好的选择。然后,有耐性一点,因为孩子不可能一天就从“不会”变成“很会”。过程中要允许孩子“做不到”,允许“再等一下”,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成长过程。爸妈不只是照顾孩子的身体,更要陪在孩子身边,理解他的感受,当那个很亲很亲的人。

照顾孩子的心情绝对比照顾身体重要。身体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照顾以基础的需要就好;感情的照顾则要特别用心,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这样孩子就算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觉得:“我能行的!”并持有“我知道这很困难,不会责怪自己”的自信。

每次的说理,都是爸妈陪着孩子厘清感受,然后培养出解决能力的过程,这样的成长经验,将让孩子充满安全感与自信心!  多以激励代替指责,孩子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差。

先问“怎么啦?”陪孩子厘清感受,再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P15-19

序言

找出最适合的教养方式

这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教出具有挑战21世纪能力的孩子!

我自己在小学教书教了45年,从老师、主任,然后担任校长,一直觉得“我们给孩子什么,他就会是什么”。身为一个有使命感的教育者,我认为教育者要有能力“跳出教室的围墙”,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质量,我们的下一代才有可能拥有前瞻性,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

教育的主体是每一个孩子,教育的责任是通过人本的陶冶、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孩子能够找到独一无二的方向,经营自己的幸福人生,并愿意与人合作、奉献自己的良知良能,共同营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

对孩子来说,他生命中最早、影响最深的老师,就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从我的经验来看,体制内的学校尽管经过这些年的改革,还是比较偏重于智育,身为爱孩子的爸妈,我们不要只看重孩子的智育成绩,更要重视真正的学习内涵,应该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气质,将孩子的多元潜能引导出来。

真正的学习力,不代表每科都要求孩子考满分,学习力应该来自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爸妈和老师应该像个探险家,带着孩子四处体验、感受生活,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将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和好奇,“厚植”而成为终生的学习力。有这样的学习力,孩子自然能在日新月异的未来挑战中,不怕困难与挫败,不断地创新与应变。

《教孩子,用对方法最有效》这本书,重视亲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将现实社会的常见教育迷惑,分成六个主轴,分别提出具体明确的建议。通过阅读这本书,爸妈们可以有系统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盲点存在?是否有需要再调整?是否符合孩子的本性?……期望所有的爸妈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成为充满安全感与自信心,拥有生活力、探索力、学习力和社交力的人!

前台北市新生小学校长、现任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格林菲尔托儿所校长 刘美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爸妈胜过好老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翁舒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4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9: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