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忠贞(开国元勋的夫人们)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为了追求真理,寻求民族的解放,同她们的丈夫一样,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所从事的事业。她们中有家境贫寒的童养媳,有出生豪门的大小姐,还有单纯可爱的女学生。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她们在中国革命历史激流的搏击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一名成熟的革命者,一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

是本着平实的视角,着重表现了她们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是怎样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演绎得如此多彩绚丽。

内容推荐

她们功勋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她们资历深厚,却依然谦虚谨慎;无论丈夫是在顺境中身居要职,还是在逆境中饱受挫折,她们都与之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她们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但又把照顾丈夫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忠贞不渝。她们深知丈夫肩上承载着的是一个民族的解放与崛起。她们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夫人们。

该书由大型文献纪录片《忠贞》(原名《开国元勋的夫人们》)制片人姚贤玲(笔名姚言)根据自己的拍摄记录整理而成,真实记录了16位开国元勋夫人的光辉人生。希望《忠贞:开国元勋的夫人们》能感动每一位读者,也希望人们能记住她们,那些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目录

前言

陪伴着丈夫一路走来——张闻天的夫人刘英

“我们党的无名英雄”——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

与丈夫同出黄埔军校——徐向前的夫人黄杰

将爱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

从“童养媳”到“高官太太”——宋任穷的夫人钟月林

将党和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彭真的夫人张洁清

从巴山蜀水走出来的川妹子——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

“我只有坚强”——贺龙的夫人薛明

她的一生都是在忙碌中度过——陈云的夫人于若木

与丈夫牵手同行——杨成武的夫人赵志珍

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每一个人——邓小平的夫人卓琳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

勇敢面对生活——罗瑞卿的夫人郝治平

“比刘英大姐她们,我没做什么贡献”——王树声的夫人杨炬

“和你在一起生活,我觉得很幸福”——习仲勋的夫人齐心

“谢谢啊,你们挺辛苦”——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后记

试读章节

机关找不到,家又不能回,在老乡的帮助下,刘英坐上一条帆船返回上海。刚回到上海,便从中央机关的同志那里得知,丈夫林蔚牺牲了。

林蔚是在乡下召开会议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的。那是个漆黑的夜晚,得到敌人包围的消息,开会的人立即向田野撤离。林蔚因为高度近视,落在最后,被敌人一枪打中右腿,跌倒在水田里。为了掩护同志和群众,林蔚将敌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并对追上来的敌人说:“你们不要追了,我就是负责的。”林蔚被捕后坚贞不屈,敌人怕劫狱,很快就把他杀害了。没想到与丈夫的新婚竞成了永别,刘英心中万分悲痛,幸亏来上海之前答应了林蔚的求婚,不然会让她悔恨终身。周恩来知道刘英的情况很是同情,他安排刘英暂时去苏联学习。

1929年,刘英来到苏联,进入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无线电知识。在苏联期间,她结识了在这里留学后又留下来当教员的张闻天。刘英对这个温厚、诚恳,又有着儒雅气质充满着才气的老师颇为佩服。当时刘英刚刚失去丈夫,还没有从思念和哀痛中走出,而张闻天也有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太太,两人也只是一般学习上的接触,却不曾想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夫妻。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感染着刘英,渐渐抚平她心中失去亲人的创伤。四年后的1933年,刘英回到祖国,来到当时中国的红色首都——瑞金,在少共中央先后担任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

少共中央当时大部分都是一些与刘英年龄相仿或比她还小的年轻人,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革命的乐观精神。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人物的邓小平、胡耀邦都在那里工作。当时邓小平正在编辑《红星报》,与刘英很熟,常常在一起进行“精神会餐”,一个夸湖南家乡的腊肉如何好吃,一个夸自己四川的回锅肉如何诱人,只说的对方馋虫勾起。最后,两人哈哈大笑算是完事。

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权落到“左”倾教条主义者手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面对中国革命的严重挫折,红军急需扩充。不久,刘英被指派为“扩红”突击队长。她连夜带着从当地抽调的十几名干部,骑马奔向于都。

在于都,刘英他们走家串户,借用当地老百姓喜欢的打山歌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和发动群众参加红军,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保卫红色苏区。一批批优秀的青年经过编团被输送到前方。由于刘英他们工作做得扎实,在他们动员参加红军的青年中,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原本三个月的任务,只用了一个半月就扩红3300名,超额一倍半完成。在回瑞金的路上,刘英碰到邓小平。邓小平一见到她,就竖起大拇指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刘英不知他指什么,后来才知道因工作出色,刘英受到当时苏区《红色中华》刊物的表扬。“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是项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夸奖她时说的。

1934年10月,蒋介石完成了对中央苏区的合围,并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形势十分危急。而在白区的党组织也纷纷遭到重挫,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红军被迫放弃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

一天,刘英正在于都忙着动员群众。这是她第二次进于都扩红,还没有接到部队和中央机关突围西行的通知。这时,毛泽东带着警卫在回瑞金的时候路过此地,看到刘英时感到很诧异,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西行,怎么这个小老乡还在这里。可是,当时的行动不能公开,按照组织程序,也不能直接通知她。于是,他对刘英大声喊道:“刘英,你怎么还在这里,马上回机关,有任务。”刘英问:“什么任务?”毛泽东说:“回去就知道了。”说完策马就走了。刘英从毛泽东的语气里,听出了事情一定很急,连忙收拾东西,赶回瑞金,这才知道战略转移的事情。多年后,刘英提起此事,非常感谢毛泽东,要不是他及时让刘英赶回瑞金,脱离大队伍的刘英人生之路将是另一个轨迹。

在中央红军西行的队伍中,活跃着刘英娇小的身影。长征初期,刘英担任中央红军第三梯队政治部主任。第三梯队是个运输队。所谓运输队,就是由五千新兵和挑夫,负责将印刷机、兵工厂的机器、制钱币的设备等肩扛人抬,几乎红军的全部家当就挑在他们肩上。

革命失利的教训,让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不久后的一天,刘英与几个战友正在遵义的街上走着,忽然听到街对面有人叫她,抬眼一看,张闻天正在对面向她招手。刘英跑过去忙问有什么事,张闻天笑着邀请她到自己的住地聊天。刘英高兴地接受了他的邀请。P7-8

序言

世界是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

然而,人们的目光往往聚焦在那些叱咤风云的男人身上,对于他们身后的女人却一无所知,大型文献专题纪录片《忠贞》的镜头焦点恰恰是对准了这样一群鲜为人知的女性身上。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为了追求真理,寻求民族的解放,同她们的丈夫一样,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所从事的事业。她们在白色恐怖的乌云笼罩下,同自己的丈夫一样出生入死,活跃在对敌斗争的战线上;她们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用自己纤细的双手,举起沉甸甸的武器,与丈夫并肩冲锋在炮声隆隆的战场;她们在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时期,默默地站在丈夫身后,用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甘做无名英雄;她们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坚定地与丈夫在一起,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一片蓝天,为丈夫保留一块净土。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她们都会给丈夫一个充满温情,而又坚如磐石的家。

她们中有家境贫寒的童养媳,有出生豪门的大小姐,还有单纯可爱的女学生。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她们在中国革命历史激流的搏击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一名成熟的革命者,一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特殊女性,多少年来却鲜为人知。她们功勋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她们资历深厚却依然谦虚谨慎;无论丈夫是在顺境中身为高官,还是在逆境中深受挫折,她们都与之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她们坚定的步伐总是义无反顾地紧紧跟随在丈夫身后。她们放下自己的事业,把照顾丈夫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忠贞不渝。对丈夫的忠贞源于她们对革命的忠贞,因为她们深知丈夫肩上承载着的是一个民族的解放和崛起。她们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夫人们。

我有幸走近她们。

从1999年到2006年,整整七个年头,我同我的摄制组用镜头忠实地记录了她们的人生轨迹。

拍片子的初衷,我们只是觉得好奇,用老百姓的话来讲,这种生活一定充满了神秘,一定是很浪漫舒逸。随着拍摄的深入,听老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太多太多的感动,那蓬勃的激情一次次在胸中涌动。正是那一桩桩、一件件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正是老妈妈们那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让我们抵御住了大千世界物欲横流的各种诱惑,心甘情愿地守着一份清贫,用长达七年的时间,终于将片子呈现给观众。

记得一位伟人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的年轻一代,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大多知之甚少。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过去的一代,是无法承担起民族兴旺的重任的。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认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那是几个领导人考虑的事,而他们的目光更关注的是商业巨头、科技精英、演艺大腕、体育明星。我觉得拍摄《忠贞》这样一部描写开国元勋夫人们的文献纪录片,其意义不仅仅是弥补了中国妇女史上的一个空白,更重要的是让那些“不知愁滋味”的青年一代,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那些生活在蜜罐罐里还不觉甜的青少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那些整日沉溺在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的孩子们,明白自己肩上还有责任;让那些只知道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年轻人懂得应该向社会奉献;更让那些发奋努力正在打拼的创业者们多一份激励和信念。也不仅仅如此,对于今天的年轻干部它何尝不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各种新鲜事物的到来,各种诱惑也不约而至,于是,腐败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纵观那些纷纷下马的贪官,哪一个不是从一个贪字开始,贪财、贪权、贪色……他们身后的女人往往比他们更贪。而《忠贞》的女主人公们,她们的丈夫虽然身居高官,但她们远离丈夫的权力,从未为自己谋求私利。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现在一些干部家属效仿的楷模?还不仅仅如此,《忠贞》的意义还在于它在老百姓和高级领导之间搭起一座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领导人的家庭很少对媒体开放。在老百姓的眼里,那些高级领导的夫人们,一定是养尊处优,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但是,通过我们的镜头,人们会从老妈妈们点点滴滴的事情中,感受到她们平实朴素的生活,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崛起,所付出的奉献和牺牲。

老妈妈们是伟大的。之所以说她们伟大,是因为她们几十年如一日,把每一件普通的事都做得很好,就显得不普通;把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做得很完美,就显得不平凡。《忠贞》也正是本着平实的视角,着重表现了她们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是怎样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演绎得如此多彩绚丽。

拍摄《忠贞》,使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我一次次被老妈妈们的故事感动着。人是需要感动的,被别人感动,也感动着别人。希望我们的《忠贞》能感动每一位观众,也希望人们能记住她们——那些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后记

有人说,拍摄《忠贞》这样一部大型文献片,如何敲开每一扇门是最难的。十六位老妈妈,十六个漫长而华彩的人生,相当于十六部片子啊!从不信任到信任,从不配合到积极配合,我们没有秘诀。真诚、执著、坚守,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用忠贞的精神拍《忠贞》,是我们坚定的选择。

在片子的拍摄制作过程中,虽然因为经费原因,剧组最后只剩下我和导演两个人。但是我们的背后,却站着许多人。没有他们(她们)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我们是很难完成的。想起他们,心中充满感激之情。

首先,特别感谢此片的主人公——老妈妈们。是她们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以八九十岁的高龄,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拍摄。她们深远的回忆,精彩的叙述,动人的故事,还有她们绚丽的人生,构成了我们这部宏片巨作的灵魂。而老妈妈的子女们,还有那些身边工作人员,他们的理解与配合,为我们打开大门,铺平道路,使拍摄能顺利进行。感谢全国妇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是他们从立项到片子完成,为这次抢救性的拍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全国重大题材领导小组。他们的及时指导,严谨的把关,为我们把稳了脉搏,确定了方向,使片子得以圆满完成。感谢所有参与撰稿的人员,是他们的劳动为片子的创作夯实了基础。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同志,他们的讲述,使片子更加丰满生动。我还要感谢剧组的所有的工作人员,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以及为这部片子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特别感谢国家厂电总局总编室主任金德龙老师,是他带领着重大题材领导小组的专家们,一次次一丝不苟地为片子把关。即使在“非典”肆虐的时期,也依然如此,而我们每次给他们的“招待”仅仅是廉价的盒饭。感谢《国际广告》杂志社刘立宾社长,是他无偿提供的住所,使我和儿子能有一个栖身的家,让我得以安心地坚守存工作岗位上。感谢导演彭辉,能与我共同坚守到最后,并为这部片子的创作献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同时,还要感谢山西电影制片』一,以及西藏电视有限公司、成都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成都金龙包机有限公司几家投资方,感谢你们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更要感谢李水合厂长对我的信任,把这样易部分量的作品交给我,为我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我经历了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

要感谢的太多,这些提到的还有那些没有提到的,借此机会一并一谢过。(附摄制组人员名单)

大型文献纪录片《忠贞》摄制组工作人员名单

总顾问:顾秀莲

出品人:李水合 李光明 郑抗美 徐大庆 林平

顾问:黄晴宜 云公民 谷安林 申维辰 苟天灵 黄忠莹

总监制:洪天慧 黄小同 田惠爱 梁志祥 唐水江 郝康理

周梦棋

监制:王乃昆 刘益涛 王卫 国董育中 韩辉 严小琴

总策划:张小媛 袁丁 沈大进 李烈 李青 王向英

策划:王建昌 杨青 王济华 房迪通 段荣鑫

文稿统筹:龙平平

制片人:姚言

导演:彭辉

撰稿:刘亚瑜 赵越 许高哲 夏杏珍 蔡庆新 罗小明

高佩甫 李静 黄小同 乔东光 迟爱平 王双梅

武市红 曲维甲

摄像:彭辉

副摄像:陈洪

导演助理:陈洪 李向明  摄像助理:俞鸣 彭柯 程禄 钱知天 张洲涛

解说:张北丽

灯光:陈洪

外景制片:白大晏 张忻喜

特效制作:黄峻

后期录音:向海燕

后期助理:彭柯 夏海军 俞鸣

片尾曲《忠贞》作曲:梁军

监制:韩乘光

录音:杨刚

演唱:常安 钟惠常 吴哲铭

音乐改编制作:黄峻

片头制作:紫禁之巅

制片主任:朱小征 宋小辉

制片:李金龙 程禄 小唐 黄玲 赵霞飞

技术支持:王和平 万里 薛英军

名誉制片人:刘立宾 向斌 郭鲁晋 郭宁

承制:山西电影制片厂 成都电视台

联合出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山西电影制片厂 山西电视台 成都电视台

书稿写完时,正值片子在电视台播出,我的心似乎可以放松下来,终于可以向老妈妈们有个交待。

然而,不知为什么,坐在屋里看着电视里播出的《忠贞》,本来应该高兴的我,心情并不觉得舒畅。说老实话,完成这样一部大片,成就感是有的,但每每想起儿子,就把心中的喜悦冲淡一半。这种对儿子的负疚感一直不能得以释怀。所以我想在书的最后,给自己和儿子留一个小小的篇幅,借以释怀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歉疚。

接拍此片时,正值我患药物肝炎住院。我和前夫是老夫少妻,那时已离婚六七年了,我独自一人带着儿子。每天输完液,就急急忙忙赶回家给孩子做饭,由于没有大人督促,孩子迷上了游戏机,渐渐地他开始逃学,好几次我都是从网吧里把他拎出来的。后来我索性先把他“押送”到学校,然后再去病房输液。

一天,做好晚饭,估摸着儿子快回来了,我便把饭盛好一边看电视一边等他。《新闻联播》播完了,电视剧也播完了,我拿着遥控一个一个无聊地搜寻着节目,临近夜里12点了,还没见儿子回来,我再也沉不住气了,给弟弟打了个电话就骑上车子到外面寻找。这一回,我没有奔游艺厅,而是医院的急诊室。因为孩子这一段上学率还是蛮高的,而且他从未晚上去游艺厅,我担心会不会出意外。

一进急诊室,我就先找到登记的护士,询问是否有出车祸的男孩,确认没有后,我就又跑下一家医院。大约跑到第三家,bb机响起来,我急忙拿起,只见二弟发来一条短信:“孩子已回家。”看到这条消息,我心里放下一块石头,但很快就不安起来。这么晚才回家,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我心里一边嘀咕一边加紧往家走。

当我火急火燎地回到家,一进家门,眼前的一幕让我终身难忘:儿子双腿跪在门口的水泥地上,客厅里父亲、大弟、二弟都来了。哥住的很远,也赶了过来,估计刚才大家都以为儿子出什么事了。这时候,哥像一头困在笼子里的狼一样,围着儿子直转,嘴里咬牙切齿地说:“你妈病成这样,你还不懂事,你是人吗?要不是怕你妈难过,我杀你的心都有!”大弟也在一边气哼哼地:“你妈每天住着院还要给你做饭,你还让她半夜三更的到处找你,你像话不像话。”性格内向的二弟坐在一边闷头抽着烟,老爹也气得走到儿子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今天不给你妈承认错,你就跪在这儿别起来。”

打从一进门看到儿子跪在地上,我的心就揪得疼。虽然儿子不懂事,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十_二四岁的孩子。我恨儿子不懂事,恨他不好好学习,我打他骂他都可以,但我却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他。我知道亲人们为我好,也是为他好。只是这种教育方法对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造成什么伤害,也许大家都顾不上去想。儿子跪在那里,就如同我自己跪在那里,那种感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自尊和他一起受到伤害。如果是别人对儿子做出这些,我会拼着命去保护儿子。可是,现在我不能。因为,我知道我的亲人此时像我心疼儿子一样心疼我,我不能去伤害他们。可是,儿子呢?谁来心疼他!谁去体会和感受一个孩子的自尊?!哦!我怎么办?一边是我的至亲,一边是我的至爱,此时我的心已撕成了碎片。

大家气急败坏地训斥着儿子,儿子自知理亏,跪在地上一言不发,似乎有些麻木,不知此时他的自尊是彻底摧毁了,还是根本就不在乎,至今我不知他那时是何种感受。

过了一会儿,大弟拨通了孩子父亲的电话。

大约半个小时后,孩子的父亲敲响了房门。他从一进门就没有说一句话,不用问就知道一定是孩子犯错误了。我们家向来家教比较严,除了我儿子,其他兄弟姐妹的孩子学习都好。前夫拉起儿子说了一声“走吧!”,就往门口走。一听到儿子要走,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想到以后每天见不着儿子,我整个人就像要被掏空了似的。我没有丈夫,现在生病住院,又没有了健康。没有健康也就不能工作,不能工作事业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几乎是一无所有的我来讲,儿子就是我的全部。尽管他不太懂事,但他仍然是我的最爱。我泪眼婆娑的眼巴巴看着儿子跟着前夫往门外走,我却不能把他留下,我为我自己的无奈、无能、无助感到悲哀!

儿子虽然跟在他父亲身后往外走,但脚底下却挪的十分缓慢,看得出来,他不愿离开我。他一定指望着我会把他留下,他一定盼望着我喊他,因为他知道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他,我一定会救他的。可是,我没有喊,我一句话也没说。就在儿子将要迈出房门时,他突然扭回头,看了我一眼。那一眼,让我此生不忘。失望、哀怨、恳求、无助,还有怨恨,那眼神像把利剑至今仍插在我的心上。

儿子走出大门后,我再也控制不住,不禁大声哭起来,不,是嚎。心痛得已经不是心碎两个字可以表达的,在寂静的夜晚,那哭声,就像一头失去狼崽的母狼在哀号,肝肠寸断凄厉而哀伤。

儿子接走后,我不用每天再赶回去做饭,身体得到了休息,转氨酶也很快恢复正常。不久,我就到剧组报到,走之前我买了一堆儿子爱吃的零食去看他,他似乎对我很冷淡,话也不多,可从他偶尔向我飘来的眼神中,我仍然看到了一种渴望和企盼,但当时因为时间太紧,不得不依依不舍的离开。

一到北京,我立刻就投入到工作中去。我这个人能力一般,但责任心很强,一旦有工作,工作肯定是放在第一的,工作的责任压倒一切责任。白天根本无暇顾及想念儿子,到晚上做完笔记,把第二天要处理的事按轻重缓急顺序拉好单子,我才躺在床上想儿子。那时候,剧组已经给我配备了一部手机,隔三差五地总断不了给他打个电话。日子就这样在忙碌的工作和思念儿子中匆忙度过。

一天,安排好一切已经是接近午夜,我躺到床上拿出手机准备拨前夫家的电话。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听到儿子的声音了,最近不知为什么,每次电话打回去,他不是睡了就是在洗澡,总接不上。问前夫儿子的情况,他说孩子表现还行,我心里也放心了许多。

电话很快就拨通了,我期盼着这次能和儿子说说话,可一听到声音挺让我失望,话筒里依然是前夫的声音。

“喂,谁呀?”话音有些含含糊糊。听得出来,他已经睡了。

“是我,儿子睡了吗?”我问。

“嗯,早睡了,这么晚打什么电话。”语气中透着些不满。

“能不能把他叫起来接一下电话,我太想他啦。”我说。

“唉!”他突然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怎么啦?”

“实话告诉你,他到现在还没回家。”

我心头一紧:“这么晚,会不会出事?”

“出什么事,肯定又在游艺厅。”

怕什么来什么,挂了电话,我的睡意全无,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我又拨通电话。

“喂,儿子回来了吗?”

“没有。”

电话那头挂了,其实我也清楚儿子这个时候肯定是在游艺厅厮杀,可我心里就是不放心。又过了十几分钟,我重新拨通电话。

“回来了吗?”

“没有,回来我让他给你打电话。”

就这样,我隔一会儿打一个。那时候,我和西藏公司的制片主任宋晓辉,还有剧务小唐住在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床头挨着床头。怕影响她们休息,我把电话拿到被子里,蒙着头打。天很热,一会儿头发就被汗水浸湿了。大概打了有五六次,电话那头终于忍不住了:“你干什么,十几分钟打一次,这都快三点了,还让人睡觉不让啦。实话告诉你,你儿子已经半个月没有回家了。”说完“咔嚓”电话又挂断了。

放下电话,我顿时懵了。半个月不回家?他在哪儿吃住?靠什么生活?是否出意外?

想着儿子此时不知在什么地方,而我却无能为力,我又心疼又歉疚,不禁伤心地哭起来,我蒙着头紧咬着枕巾,生怕吵醒同屋的人,泪水和汗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巾,那一晚,我通宵未眠。

第二天,我依然用笑容迎接着新升的太阳。因为那一天要有一个重要采访,我不想把坏情绪带给别人,没有人知道在那漫长的一夜我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还好,过了几天,儿子总算蓬头垢面地回来了。

知道儿子回来,我很想回去,可是当时拍摄很紧张,每天除了带队采访,还要联系安排几天的拍摄对象,根本没有时间,加上拍摄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题材和责任重大,绝不能有任何松懈,我强忍着自己回家看儿子的欲望,每天依旧奔波在十几位老妈妈家之间。

家是暂时回不去,但电话却不少打,几乎天天晚上安排完工作就会给儿子打一个。每一次电话,我都会对他说:“儿子,妈妈想你。”我很想听到对方也说一句:“妈妈,我也想你。”但是电话那头总是一阵沉默,我不知道儿子是怎么想的。终于有一天当我再一次对儿子说这句话的时候,电话里传来他不满的声音:“想我?为什么不回来?”

握着听筒,我不知道怎样给儿子解释,对一个十三四岁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对一个整天只埋头游戏中厮杀的孩子,你给他讲什么开国元勋,讲刘少奇、邓小平、任弼时,讲这个片子有如何重要的意义,他是不会理解的。更何况这是一个八岁就经历了父母离异,渴望着亲情母爱的孩子。他的世界只有那么大,好多事情如果强加给这个正处在反叛阶段的孩子身上,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他需要的不是母亲每天的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关爱。因为那是他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才是可以相信的。可是我恰恰给不了他要的,我给不了他一个安全、温暖的港湾,除非我放弃手头的工作,可是我做不到,因为我感到肩上的责任。但是对儿子的责任呢?我体会到那句“忠孝难两全”的分量与痛苦。面对儿子的质问,我无言以对。

以前,孩子到游艺厅,不管怎样从不在外过夜,可是有了这一次后,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已经是常有的事了。我不知道孩子在外面是怎样生活的?是否安全?交往些什么人?会不会学坏?学业怎么办?这一切问题都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像恶魔般的缠绕着我。

2000年7月,是孩子参加中考的日子。我仍然回不去,因为那两天正是拍摄卓琳妈妈家的时候。中考是迈向大学的一步台阶,大多家长都会在这天陪着孩子一起到考场,儿子的爹没有陪他去,想着孩子孤零零的奔赴考场的身影,我心里就特别难受,也不知他看到别的考生有家长作伴是何感受。不久,中考分数出来,孩子没有考上高中,这个结果是早已料到的。从我到北京后,他基本上就没有上几天学。尽管有思想准备,但我心里还是替他难过。那天晚上,我想了许多,主要是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事情。儿子从小天资聪明,弹钢琴、画国画、游泳、滑冰样样都出类拔萃,学习也总是前几名。曾几何时,我是那样地为他骄傲和自豪。如今这样的结果让我深深地感到自责,不知不觉泪水伴着我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紧接着我又带组到北戴河。因为,每年7月15到8月15,老妈妈们都有一个月的避暑期,到北戴河可以集中拍到她们,儿子的事只好暂且放到一边,8月中北戴河的拍摄一结束,我立即回太原解决儿子的问题。

补习班很快就找到了,正好拍摄工作暂告一阶段,剧组得以休整一段时间。我利用这个机会在家照顾孩子,儿子那段时间没有逃学,只要我在,他心里就踏实。记得当初离婚时,我曾和8岁的儿子商量,至今我仍然记得我们之间的那次谈话。

那是儿子上小学二年级,那天,我照例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接他,儿子坐在我的身后。

“儿子,妈想和你商量一件事。”我说。

“什么事?”

“妈和爸爸要离婚。”怕孩子紧张,我尽量把语气说得轻松一些。

“为什么?”

“这是大人之间的事,你以后会懂得。妈妈想听听你的意见。”

“可是,不管爸爸怎么不对,他总是一家人,你要和爸爸离婚,以后谁帮你呀?”儿子严肃地说。

“妈妈有好多朋友,都可以帮妈妈,只是妈妈不知你想跟谁。”

身后一阵沉默。

“爸爸妈妈分开后,家里的钱都给爸爸,因为爸爸年纪大了,妈妈可能没有钱。但是,只要有一分钱,妈妈都会用在你身上的。我不强迫你,你自己选择。不管你选择谁,你记住,爸爸永远是你的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妈妈。”

他想了一会儿,终于作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我愿意跟你。”

可是我却没能守在他的身边,给他呵护和关爱。我辜负了他纯真而稚嫩的信任。

短暂的休整结束。不久,我又开始继续拍摄。接下来的日子,一如以往,孩子又开始半月半月的不回家。

第二年,儿子依然没有考上高中,我只好把他送进了一所民办学校。刚进高中的第一学期,儿子还能克制自己,基本上很少逃学,可是过不了多久,老毛病又复发了,他父亲似乎对他已失去信心。我曾想过把孩子接到身边,可我知道,外地人在北京借读要好多钱。那时我每月工资也就一千多,根本负担不起,加上剧组的工作不敢分心,所以只好打消念头。  就这样,时间一长,大家反而不担心了,知道他不会乱跑,只是不知道他在哪个游艺厅。可是作为母亲,我却从来就没有洒脱过,心里那根弦永远紧绷着。多少次在拍摄现场,听到儿子离家出走的消息,我默默地忍着眼泪,揣起手机继续工作。多少个不眠之夜,因为担心儿子的安危,我蒙着被子偷偷痛哭。

2003年12月初的一天夜里,大约11点多,我突然接到电话,儿子又是二十多天没回家,刚才听人说他到一个熟人家要饭吃。我急忙告诉前夫,赶紧赶过去,把儿子带回家。可是十几分钟后,前夫来电话告诉我,他没有抓住儿子,儿子又跑了。

宁可去别人家要饭吃也不回家,这也许就是儿子对我这个常年不回家的母亲的一种惩罚。知道这个结果,从没有失态的我,像野兽一般嚎叫着,似乎要把几年来,压抑在心中对儿子的歉疚、担心、心疼全部爆发出来。

第二天,我带着一个学生,坐上到太原的头班车赶回山西,下午回到太原,顾不上喘口气,我们便骑着自行车开始在太原星罗棋布的网吧寻找儿子。

不知道走了多少条街,也不知道找了多少个网吧,直到晚上近9点,依然不见儿子的踪影,跟我们一起寻找儿子的学生说:“姚老师,不如我们先回去,后半夜再出来找,天这么冷,夜里他肯定不会在外面游荡,找到他的可能性大些。”我觉得他说得有一定道理,就先回去了。这时,我才想起从早上到现在,我们还没吃一口饭。

回到家,随便吃了点东西。学生倒头就睡着了,我吃不下,也睡不着,跑了一天,确实也觉得累了,打了一大盆热水,把脚泡进去,一个人坐在昏暗的客厅。12月初的太原,正是秋冬交替的季节,听着窗外刮着的北风,想起儿子这次离家出走时,天还不太冷,穿的衣服还很单薄,心里又是一阵心疼。

好不容易捱到夜里两点多,我叫醒睡的正酣的学生,又一头扎进夜色中。

夜里两点多,正是人们睡的香甜的时候。可是在2003年年底这个冬日寒冷的夜晚,我不得不像幽灵一样,游走在黑漆漆的夜空下。我的儿子,你在哪里啊??

也许是我心底的呼唤感动了上天,很幸运,临近黎明,大约4点多,终于在一家网吧找到了我的儿子。

走进那家网吧,我一眼就看到儿子。他正站在屋子的中间,和什么人说着话。他两颊消瘦,脸色晦暗,头发老长且乱,身上套着一件不知从哪里借来的棉坎肩。看到儿子的同时,儿子也看到了我。他微微一愣,没有说话,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惊诧、怨恨和渴望,还有一份踏实。

我径直走过去,只对他说了两个字:“回家。”

回家的路上,我们一路沉默,谁也没说一句话。

打从回太原之前的那个晚上,接到儿子的消息那一刻起,我就拿定主意,这一回无论如何不管有天大的困难,我也要把儿子带到身边。第二天,我和儿子就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到北京之后,多亏龙平平夫妇帮忙,给孩子联系了一所学校。《国际广告》杂志社的刘立宾社长无偿提供了一处住房,使我和儿子结束了五年分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的家。但是由于儿子初中、高中几乎没有上,担心他听不进去又逃学,我们给他约法三章:不许逃学,不许离家出走,不许上网吧。这三条,儿子后来都做到了。

人一生成长分几个阶段,而青春期,无论是就身体发育来讲,还是世界观的形成,或是对文化知识的积累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而我在孩子成长的这个关键阶段,没有陪伴在他的身边,没有陪伴着他成长。尽管后来给他找了学校,但是他已经落的太远了,从而给孩子造成内心的创伤与自卑。

从1992年离婚到现在,为了儿子我没有自己的感情生活,作为一个女人,17年没人疼没人爱的日子,不管多少酸楚苦涩我都吞得进咽得下。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也从没有退缩过。可是,唯独面对儿子,每当想起由于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孩子的前途,看到孩子因自卑而孤独的身影时,我的心就深深地自责,无法原谅自己,我现在真的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奈与无助。

在拍摄《忠贞》的七年里,我的心因儿子而痛,但对自己在心痛中作出的选择,我从来都不曾后悔,人生就是有失有得,有取有舍。我想,我用自己痛苦的选择,为诠释《忠贞》这部片子的主题,所交出的一份答卷吧!我但愿儿子能够看看我的这本书,希望他知道妈妈离开他的那些日子是如何度过的。希望他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他,希望他明白妈妈不仅仅对他有责任,妈妈身上更有一份对社会的责任!但我更期待他振作起来,努力学习恢复自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儿子,相信你一定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忠贞(开国元勋的夫人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贤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87115
开本 16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