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三篇,分别从“优秀企业家必须做好的三件事”、“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生动翔实地论述了企业文化。书中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丰富的管理理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企业案例分析,可以说这是一本能即刻提升管理档次的书。
如果你一生只看一本管理的书,那就看这本好了!
图书 | 企业文化(附光盘管理的终极智慧)/方与圆管理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三篇,分别从“优秀企业家必须做好的三件事”、“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生动翔实地论述了企业文化。书中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丰富的管理理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企业案例分析,可以说这是一本能即刻提升管理档次的书。 如果你一生只看一本管理的书,那就看这本好了! 内容推荐 文化是无形的,物质财富是有形的,但这种有形却正生于无形。 为什么一流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 为什么中国许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 为什么企业发展越来越大,管控却越来越无力? 为什么下雇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地争取成果? 为什么企业有完善的制度,但却总是高高在上,无法落实? 为什么企业待遇很好,但仍然留不住人才? 这不仅是“商术”的问题,更是“商道”一的问题。 企业运营无非是战略和执行,而战略和执行都是靠人、靠团队来完成的,所以打造一个杰出的团队才是企业的核心问题。而打造团队的最高级、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通过企业文化来塑造。 管理就是管理人,管人首先管思想,带作风。观念左右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导_致结果。所以人的观念和思想才是管理的关键,而企业文化正是通过改变观念,统一思想来为企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要雇佣躯体。而是要抢占心智,引导思维,驱动行为。 目录 序 开篇 上篇 优秀企业家必须做好的三件事 第一章 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一、创新方式 二、企业发展趋势 三、创新思路 四、创新的捷径:资源整合 五、创新机遇的五大来源 六、聪明的创意 七、集思广益 第二章 建设优秀的企业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 一、产权制度 二、激励机制 三、人力资源制度 第三章 打造能与企业商业模式、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一、创新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中篇 企业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 企业文化的力量 一、用企业文化树起企业的大旗,统一思想 二、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的语言传递 三、用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来影响、培育人 四、用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五、做产品的最高境界——做出文化 第二章 第三代管理——企业文化 一、第一代管理——经验管理(1769~1911年) 二、第二代管理——科学管理(1911~1980年) 三、第三代管理——企业文化(1981年至今) 第三章 企业文化是什么 第四章 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企业文化的“四性” 二、企业文化的“三化” 下篇 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章 企业使命 一、企业使命就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企业使命能让人们感受到工作的意义 三、使命感是最强大的内驱力 四、企业使命是企业的道义宣言 五、如何树立使命 第二章 企业愿景 第三章 企业核心价值观 一、伟大的原则产生伟大的公司 二、用国学精粹构建企业之“商道” 第四章 企业精神 第五章 企业核心经营理念 第六章 人本管理 一、尊重、重视员工,平等对待员工 二、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果实 三、随时、随地、随人、随事促进员工成长 四、真正的“人本管理”是“以神为本” 第七章 企业风格(企业作风) 第八章 企业目标 一、人生是从树立清楚而明确的目标开始 二、在尝试中把握未来 第九章 学习型组织文化 在行动中学习 一、模仿 二、反思和探询 第十章 企业文化布道 一、增强危机意识 二、重点突出 三、寻找切入点(引爆点) 四、领导做表率 五、反复地教化 六、树立榜样 七、强制 八、奖罚 九、仪式 结束语 试读章节 1.让“管理者能上能下” 企业普遍存在着一个难题:那些为企业作出过贡献的“老”功臣,当他们落伍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怎么办?简单地炒掉,会让“老人”寒心,引发管理层对企业的信任危机;不让他们走下舞台,新的人才就上不去,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中国有个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那些重臣哥们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众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大家听出话音来了,都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众人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大家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邓小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设立顾问委员会,让老同志退下来,扶持新人上去。我们现在各级政府采用的方法,是让老功臣退居人大、政协等二线岗位。而西方的选举文化则很好地在政府层面解决了这个问题。选上了就担任领导,没选上就回去当普通公民,所以才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居然为了赚出场费来中国为竹叶青酒做广告,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一帮与你同舟共济打天下的功臣,当企业发展大了,他们落伍了,如何请他们让出舞台? 华为采取的方法,是通过一个叫孙亚芳的市场部主管,带头写下了市场部领导的集体辞职信,表明了要勇敢地走下舞台,重新接受公司的挑选。任正非又适时提出了一个理念:烧不死的是凤凰。你现在是领导,下到基层,如果又能重新站上领导岗位,那你就如“凤凰涅槃”,在火中重生,才是真正的英雄。 任正非通过这样的理念塑造,将领导干部的能上能下,变成了人的意志品质在火中的洗礼,变成了对人的一种挑战。 我去云南铜业,发现他们的矿长都在30岁左右,非常年轻,我当时就很奇怪,问:“你们也是国有企业,怎样让那些老同志退下来呢?”他们回答:“总公司给那些老同志发了扶植后辈奖、伯乐奖,鼓励他们提前退下来。” 而微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依靠企业文化。微软是一个高科技的IT企业,这种行业的特点是知识更新率极快,技术日新月异,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因此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容易“老化”,舞台永远是后起之秀的天下。所以微软一定要保持非常高的流动率,它的流动率也高达80%。 如此高的流动率,如何保持员工的忠诚度?比尔·盖茨又用什么方法让企业中经常性的更新换代源出自然,而又不让人觉得亏待了“功臣”呢? 这就是用文化打造出一种“比聪明”的氛围。比尔·盖茨在微软中倡导“谁比我更聪明”,微软的员工不比学历、资历,只比谁聪明,聪明的人就得到尊重,地位、威信也自然高。在微软的员工中,他们认为得到的最高奖赏就是提出来了一个方案,被比尔·盖茨骂上一句:“你简直荒谬!”这意味着他的想法连比尔·盖茨都觉得意外。正是这样的一种“比聪明”的文化,形成了微软员工能上能下、能主动让贤的良好氛围。 微软的员工本身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甚至要通过脑筋急转弯考试的精英,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崇尚聪明,自尊心强,而且他们的位置很多都是前辈让贤而来,因此他们也更容易让贤给新人,况且他们的贡献也通过期权得到了回报,这样微软的“比聪明”文化才能落实,才能让企业更新换代、人才辈出成为自然。 微软的比聪明文化,就是倡导结果导向。 比尔·盖茨本身就是一个怪物,他读书期间搞软件研究的时候,一工作就是36到40个小时,然后大睡一天。工作的时候,旁边就放一块比萨饼,饿了就吃,吃完了再继续研究。因此他知道编程人员的工作都是很特殊的,所以微软崇尚高度独立的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微软没有设定工作时间表,你可以晚上工作,白天睡觉,你感觉跟哪几个人投缘,你们可以自己组成研发团队,微软的办公环境也像大学校舍一样,员工可以将自己的工作问按自己的心愿布置得花里胡哨,可以骑自行车、穿溜冰鞋一直到自己的工作问。但微软的一切考量标准,均以结果导向。 微软是一个奇怪的公司,它从不标榜企业文化,其实它却有着真正的、自己的文化。 企业管理者要“能上能下”,首先要解决好激励机制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功臣”的贡献有了较合理的回报,让他们退出舞台才相对容易。P64-66 序言 现在一些企业热衷于企业战略、运营、营销,积极推行ERP、6S等管理方法,但效果始终不彰,原因何在呢?因为这些都是为了管好事,但事是人做的,没有管好人,是不可能做好事的。因此只有先管好了人,才可能做好事。 各种管理理论、战略思想、营销法则实质都只是“商术”,“术”是技巧,是表,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商道”,“道”才是根源,才是本质。只有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术”,才能发挥作用。那何谓“商术”,何谓“商道”呢?“商术”是以管好事为目的,“商道”则是以管好人为出发点,因此“商道”即“人道”。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何在?这不是职位高低的区别,而是管理方式的区别。领导者是确定长远的方向,联合群众朝着此方向前进,并激励和鼓励他们。是以目标、方向为导向。管理者是确定具体的计划,然后配备人员等组织资源,并监督和控制执行过程。是以事情、工作为导向。其实我们只能管理“东西”,人只能“领导”。领导就是要“领”,要“导”、引导。因此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要转变思想成为领导者,就要从管好事出发转变为先领导好人,让人去做好事。 那怎样才能领导好人?这就是企业文化要解决的问题。值得高兴的是,现代研究证明,领导并不是天生的英雄,领导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力,既然是技能和能力,那就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学会思考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办得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眼球,弄得央视很尴尬。一个地方电视台资源远远不及中央电视台,但却办出了如此轰动中国的节目。于是2006年央视经济频道重金打造了一档商业赛事——《赢在中国》。该赛事历时大半年,奖金丰厚,第一名可获1000万元人民币奖励,第二名。100万元,两个第三名各可获得500万元。因为赛事隆重,所以节目也邀请了一些中国经济界的风云人物。我做嘉宾的那一期节目,做嘉宾的就有中国富豪榜上排名第一的黄光裕和排名第二的严介和,还有分众传媒的江南春等。 严介和可算一个传奇人物,2004年他个人资产才15亿人民币,可是2005年他就一跃拥有了总值125亿的个人资产,排名中国富豪榜第二位,但2006年他的资产又急跌到70亿人民币。严介和出身于书香世家,本人做过民办教师,但他在节目中却公然宣称他20年不读书不看报,他说读书有什么用?读MBA有什么用?当他知道嘉宾中北京物美的老总和嘉德拍卖行的老总是博士时,他马上来了一句:“博士、博士,啥都不是!”听说王志东是北大毕业的,他就说:“如果你是北大毕业的,那就认为自己是北大荒来的,这就对了。” 为什么有很多的实业家鄙视读书,鄙视学校的学习!那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 问一个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毛主席?” 有人说毛泽东喜欢看书,我开玩笑说我也够喜欢看书的了。其实这是一个带点调侃的问题。毛泽东的第一个夫人叫什么名字?杨开慧。对了,毛泽东就因为找到了杨开慧,所以才成为了毛主席。如果你想当国家主席,就去找一个叫“开慧”的人吧。 读书、学习重要的是为了开启智慧。三流的教师应付考试,二流的教师教授知识,一流的教师是培养思维。人最重要的是要开启智慧,变得聪明。 其实善于运用头脑和智慧,才是人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江南春原来只是上海一个中小型广告公司的老板,个人身家也只有2000万人民币。他说有一个春节,别人都度假了,他却独自去书店呆了7天,这7天里他手里都拿着一本书,但却并没有看进去,头脑里一直在思考问题。7天下来他就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他做广告总在帮别的企业思考如何创意、如何塑造品牌等,其实动脑是最重要、最值钱的工作,他把自己最重要的工作都拿去为别的企业服务,不划算。7天下来,他做了一个决定,以后将为别的企业思考、策划的事全部交给艺术总监,他的主要精力就用在思考自己企业的发展上。 有一次坐电梯时,他等在电梯口很无聊,突然想到中国的大厦里面电梯都相对较少,大家都有等电梯的时间,这时人是很无聊的,当然看广告也很无聊,但如果电梯口边上有电视放广告,这些无聊的人不是会用看广告这种无聊来打发更无聊的时间吗?而且这种广告方式成本低,目标对象明确,既便宜又有效,一定会吸引众多的广告客户,于是他决定将设想变为现实。 他当时还比较保守,只拿出了1000万元作为投资,准备万一失败了还有1000万元可以在黄浦江边喝喝小酒,写写诗,他是学中文的。他决定先主攻上海50栋大厦,将分众传媒的电视挂进这些大厦。开始没有一栋大厦愿意接受,他就亲自出马找到一栋大厦的物管,要求先试挂两天,只要有一个客户投诉,他就将电视拆走。结果电视挂上后,大家都觉得很新奇,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业主还纷纷夸奖物业管理公司想得周到,连他们等电梯的无聊都想到了。从此分众传媒就开始被各大厦接受了,现在全国几万栋大厦里都挂有分众传媒的电视,他们的电视反而成为了一种标准,没挂的大厦就显得没有档次。 结果就这样一个偶然的创意,加上他不懈的努力,短短几年间,就让他小小的广告公司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户外传媒公司,并成功地在纳斯达克上市。2005年分众传媒的市值高达35亿美金,成为了纳斯达克里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江南春本人也被纳斯达克邀请,敲响过两次纳指开市的钟声,成为了中国企业家里的唯一。 我们说一个人懒,不只是懒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懒在思想上,不喜欢动脑筋。人不仅要在行动上勤快,更重要的是要勤于动脑。 比尔·盖茨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典型。他每年都有一个著名的封闭周,在那一周里他将自己封闭在姥姥家,这时谁也不许找他,连夫人也不行,他在那里静静地思考。结果每当他从那一周后出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就要因他而发生变化了,微软很多大的战略行动就是他在那一周里想出来的。后来听说他要将封闭周扩大为两周,上半年一周,下半年一周。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与众人和,但却独到、不同;小人与众人同,但却不能与众人和。中国的古圣先贤强调“慎独”,要求在独处时也要注意修身养性,但我想更为重要的是人需要有一个独处的理性空间。 生意场是一个浮躁的名利场,人在浮躁中,住住会迷失方向。就像一杯水,浑浊了,你越搅,它会越浑浊;我放下来不动它,静静地,渣滓就会沉淀,水就会变清澈。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一定要学会在浮躁中寻找一片清静地,冷静地思考一下。 其实伟大的人物都喜欢思考,善于运用头脑,毛泽东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就是这方面的楷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么重要的时刻,毛泽东却将自己封闭在韶山滴水洞,足不出滴水洞狭长的二三里,目的是为了专心思考政权的问题。11天后出来,他就将刘少奇赶下了台,自己重新执掌政权。 世界是因人的思考而改变,推动人类进步的,正是人理性的思考。 我们谈到人要有知识,知识是由两个层面组成,“知”和“识”。 “知”是指学习到的理论、信息和资料等; “识”是指对所知的东西进行分析、研究、批判、再创造,即理性思维产生思想的过程。有知无识是书呆子,所以我们历来崇尚“有识之士”,而不是“有知之士”。 人要有“知”,但更要有“识”。成功者不一定是“有知之士”,但一定是“有识之士”。这是一个理性的世界,聪明的人就是理性的,成功的人也必定是理性的。 在中国,唯一能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是曾国藩,他由一介儒生,在38岁才回乡创建湘军,投笔从戎,并最终剿灭太平军,成为清朝文人而入武侯的第一人。他的成功之道何在?曾国藩强调:“致功之处,仅二者而已:日格物,日诚意。” 《大学》的纲领有8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曾国藩认为关键是格物和诚意。格物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诚意是按其所知而力行之,知一句便行一句。曾国藩说:“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在带兵初期,战事频频失利,曾国藩在绝望中投江自杀,所幸被随从救起。从死亡边缘回来的曾国藩,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将战况“屡战屡败”改为了“屡败屡战”,将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变为了英雄的百折不挠。 而后曾国藩谨守“格物、诚意”的思想,不断总结经验,穷究战事的道理。经过分析,他认识到太平军骁勇善战,实战经验丰富,而他的优势在于代表政府,掌握了丰富的国家资源,这是太平军无可比拟的,因此他提出了针对太平军的战略,“稳战求实,奇谋少用”,不比战术,不用风险大的奇谋,因为这最多只能取得暂时的成功,而要比资源,拼消耗。曾国藩围攻安庆用了两年多,围攻天京更是长达三年,这种战略思想最终成为了战争的分水岭,成就了曾国藩力挽狂澜的清代中兴名臣之誉。 格物是学习,是思考,是辨理明事,把握规律。诚意是行,是按照规律,采取正确的行动,并笃行不怠。孙中山给中山大学提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人要知行合一,谨守“格物、诚意”的做事准则,这样,就没有不能成就的事业。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企业文化(附光盘管理的终极智慧)/方与圆管理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丁远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4783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0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270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1 |
宽 | 169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