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精美的图片,详细介绍了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和习俗,以便广大读者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端午节文化。
图书 | 端午/节日中国 |
内容 | 编辑推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精美的图片,详细介绍了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和习俗,以便广大读者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端午节文化。 内容推荐 端午,中国人最有代表性的节日。它历史悠久,节俗丰富。 端午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而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夏至节。古人认识到夏至这一自然现象,并围绕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到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思想流行。“五”被神圣化,“午”也和火相联起来,五月五日和午月午日分别和夏至的阴阳变化观念结合,形成了端午节的基础,并不断生长出丰富的节俗,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的传说,如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等。其中,屈原传说后来居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围绕夏至的阴阳变化,许多地方不断创造出各种节俗,最终演进形成今天以龙舟竞渡、铸器与采药、避毒与禳辟、阴阳斗争之模拟等为特征的端午节体系。 潜含于端午节俗中的对夏至阴阳转换的认识,是中国文化调和精神的体现:它调和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中和与中庸,强调与自然共生。这种观念作为东亚岁时文化的核心,直到今天仍旧是有价值的。本书的透视,将使读者获得一把打开端午节俗迷宫的钥匙。 目录 编者的话 引子 又是引子 还是引子 最后一个引子 壹、关注我们的端午 (一)了解端午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贰、端午正名 (一)说端说午 (二)“端五”与“五月五日” (三)关注“端午”称谓的背后 叁、端午与中国古代时间体系 (一)中国古代的时间体系 (二)中国古代时间体系中的五月 (三)端午节在中国古代节日序列中的位置 (四)戴上“二五眼”看五月 (五)端午节的节期 肆、端午探源 (一)屈原传说 (二)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结合的过程 (三)有关端午起源的其他传说 (四)端午节与水神 (五)端午:一个复合性的节日 伍、端午的节俗 (一)龙舟竞渡 (二)争斗之节 (三)铸剑造镜的圣日 (四)采药、制药与炼药 (五)驱邪避毒 (六)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陆、端午的宗教习俗 (一)张天师 (二)钟馗 (三)关帝 (四)瘟神 (五)韦陀、雷神与其他 (六)蛊毒 柒、端午在东亚 (一)日本 (二)韩国 (三)越南 捌、端午与现代社会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端午/节日中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晓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324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0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3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