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造就了赵小兰(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的家世与人生)
内容
试读章节

在纽约皇后区森林小区内,在一室一厅的狭小公寓里,赵家五口在此安营扎寨。

人们常说:父亲是山,母亲是水。这下可好了,小兰每日能“依山傍水”,生活在“山水”的怀抱之中,不仅有“山”的支撑呵护,还有“水”的滋润爱抚。八年来的夙愿终于如愿以偿,小兰感到心满意足。

父亲是全家人所依靠的大山,白天身兼两职,晚上攻读学位,周末还要做零工。他像一只上紧了弦的发条,从不停摆地向同一个方向高速运转着。他恨不得把所有能挤出的时间都用来挣钱养家,可近三分之一的收入要交房租,家中依旧捉襟见肘,经济拮据。

那时,儿童服装很贵,妈妈便买来花布按照纸样自己动手剪裁。因此小兰姐妹们经常穿着同样花色的衣裙,像商店里同款不同号的洋娃娃系列。布料虽廉价,但经过妈妈的巧手,总能把女儿们打扮得衣着得体,花枝招展。

每日午后,门外常会响起沿街叫卖冰淇淋的铃声。那“叮咚叮咚”声像八音盒奏出的悦耳音乐,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总能不由自主地勾出孩子们肚里的馋虫儿。冰淇淋车欢叫着驶来,白色的车身上画满各色诱人的冰淇淋。有的孩子立即冲出家门,踮起脚尖往车窗里送点钱,窗内便会递出香甜的冰淇淋来,令人垂涎欲滴。那时小兰和妹妹积攒够了钱,便迫不及待地买来一个冰淇淋共同分享。你舔一下,我尝一口,半天合不得吃掉它。那冰淇淋又凉又甜又润,真好吃啊!迄今为止,小兰仍认为那是天下最棒的冰淇淋。

当年学校组织外出野营时,父母只给小兰四美分买一小罐牛奶。看到其他同学不仅能买糖果零食,还能买心仪的纪念品,心中自然羡慕不已。

儿时的点滴趣事,犹如被打上的生活烙印。多年后每每提及这些往事,小兰依旧记忆犹新。

喜欢洋娃娃过家家,是大多数女孩儿的天性,小兰也不例外。她乖巧懂事,深知家境窘迫,从不主动向父母提出任何奢求。父母自然也了解女儿的心思。小兰过生日那天,一个娇美的芭比娃娃似自天而降的小天使,来到她身边。她惊喜万分,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夜夜与芭比娃娃相拥而眠。可投胎到赵家的这个芭比娃娃没有时髦的衣服,没有漂亮的房子,也只能与主人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

“我们一起动手给芭比娃娃建造个家园好吗?”看着小兰眼中流露出的一丝遗憾,母亲安慰女儿。

小兰将信将疑,看着母亲的手像变魔术一般,在一只装水果的大纸盒上剪了一扇门和一个小窗,又用一块花布头缝了一个有褶边的小窗帘。母亲把面巾纸盒翻转过来即变成了一个舒适的小床,并缝制了与窗帘配套的床单和枕头。纸板房内还放置了一个纸叠的小书架和桌子,转眼间基本用具一应俱全。母亲当然不会委屈芭比娃娃,又缝制了几套漂亮的新衣,供小兰给娃娃更换打扮。

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此芭比娃娃拥有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小家。尽管简陋,尽管贫寒,但小兰用满腔的爱充溢了这个小小的空间,她和芭比娃娃都得到了无穷的快乐。

这份甜蜜,至今仍是小兰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美国法律规定,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单独在家必须有成年人陪伴。因此每星期到超级市场采购时,母亲只能一手领着大的,另一手抱着小的,与三个女儿同时出行。母亲需精打细算,货比三家,一分钱掰两瓣花,争取花最少的钱,买最多最好的商品。偌大的超级市场货架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令女儿们目不暇接,像到了诱人的糖果店和玩具店。她们兴奋不已,东瞧西望,让母亲总是忙不迭地叫了这个又招呼那个,唯恐有什么闪失。  有一次在超级市场出口处,母亲忙于照顾四处游逛的孩子,回头看时却怔怔地呆住了。她身后居然空空如也,那满满的购物车眨眼间不翼而飞,可能是被哪位“梁上君子”趁火打劫顺手牵羊了。这可是丈夫的血汗钱,是一家五口人一周的口中食啊!母亲十分焦急但又束手无策,只能悻悻地领着三个女儿再次回到超市重新采购。母亲当时并没有过多地责怪孩子,但她一脸无奈沮丧的神情,却印在小兰心里。

小兰虽年幼,但却善解人意。母亲的焦虑,家境的艰难,使她敏感而早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八岁的她决心担当起大姐的责任,多替父母分忧解难。看着妈妈每日为家务辛苦操劳,小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天,她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

“今天下午我来照顾妹妹们,你好好睡一个午觉。”

母亲小憩之后,看到小兰正悄声地给妹妹们讲故事,厨房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不久,小兰又拍着胸脯别出心裁地建议道:

“妈妈,星期六你出去玩儿,去玩一整天,中午在外边吃饭,晚上再回来。家里的事情我全包了。你放心吧,我能行!”

母亲看着贴心的“小棉袄”,心中涌上暖流,眼中溢出泪花。P51-54

后记

2009年深秋,我作为“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委,正在审读海外华文作家张翎的《金山》、严歌苓的《小姨多鹤》等作品时,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见到我,请我腾出时间看看《芝加哥“格格”》的作者——她的好友晓晓新写的一部书稿。我问小慧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她说记述的是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从政的成功经验。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部有关中美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作品,必须重视,便欣然应诺。在小慧的安排下,2009年11月23日,我和晓晓到基金会所在地文采阁见了面。第一眼看到晓晓相貌姣好、气质高雅、身材匀称、衣着得体,顿生好感。晓晓将一叠打印清楚的书稿郑重交给我审读。我邀请她几天后到我北三环路寓所详谈我对书稿的意见。11月28日,晓晓来到我家,我俩作了六个半小时的长谈,对书稿的结构和如何修改取得了共识。同时惊喜地发现我们年轻时都爱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迷醉于艾·丽·伏尼契的《牛虻》的故事情节,都爱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演员们演的戏。谈及《十月》发表的白桦写的剧本《吴王金戈越王剑》在人艺演出时剧场里出现的盛况,晓晓情不自禁、抑扬顿挫地朗诵了其中一段富有哲理的台词。我听了敏感到晓晓在朗诵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她说她从小学和师大二附中起就接受了人艺名演员周正和朗诵家殷之光的名师指点。她说她写的《芝加哥“格格”》一书就是自己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室向广大听众朗诵的,连续广播了四十七集。当时《广播电视报》称这开创了作家自己播作品的先河……我们谈得畅快淋漓,相见恨晚,成了忘年交。

晓晓的父亲和小兰的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她向我介绍了小兰父亲赵锡成、母亲朱木兰以中国传统礼仪、美德懿行严格教育自己的女儿,教她们尊师重道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刻苦耐劳,乐善好施,胜不骄,败不馁,做一个甘愿奉献、勇于担当的人。小兰当了美国交通部副部长之后,遇到家中高朋满座时,仍卷起袖子,穿梭于厨房与饭厅之间,站在长辈们身后殷勤侍候、热情照料,我听了很是感动。

鉴于赵家六个女儿,其中四个成了哈佛研究生,一个成了玛丽学院的硕士,一个成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她们出校后又富有成效地从事各自的职业,乔治·布什总统才对他夫人芭芭拉说:“应该向赵家父母学习怎样教育孩子。”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8月奥运会期间,挥毫给赵锡成博士一家题词,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从赵小兰及她妹妹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中西两种文化精华部分的交融、汇合,才培育、熏陶出了她们视野开阔、不断进取、勇迎挑战、敢闯善干的新一代,随即联想到国内学生负担重、学习苦、压力大,我们教师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家长的辅导方式,恐需做出重大改革,才能让青少年们在德、智、体、美方面,在动手能力方面,在解决棘手的实际问题方面,有轻松、健康的成长,并能走上成才、就业的广阔道路。

诚如2009年4月1日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召开之际,中美两国领导人会见时奥巴马总统向胡锦涛主席所表示的那样:“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本由年近九旬的第四十一任美国总统破例为域外中文版图书作序、搭建中美之间了解和沟通的金桥、启迪中国青年励志上进与奋发有为的纪实作品,其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

晓晓的女儿格格,因饱受生活磨砺而早慧,2002年选美时以其出众的综合实力戴上芝加哥华裔小姐的桂冠,后又在世界华裔小姐选美决赛中,进入前五名的行列。格格后任赵小兰部长办公室主任秘书,现已特聘为我国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的英语主持人。格格辞别华盛顿时,赵小兰与她依依惜别,祝她回北京之后为中美友谊做出新的贡献,并发扬光大华裔的爱国精神。格格收到了许多在华盛顿和纽约著名美国友好人士的鼓励和支持。她接获了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令人感动的电子邮件,表示他非常尊敬中国和中国人民,将竭尽所能对格格新的工作提供帮助。2010年1月中旬,格格携带着老布什总统所作之序的原件,聆听着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的谆谆叮嘱,离开华盛顿,飞到北京赴任。我祝愿旅美华裔小姐格格在京工作愉快,一切如意。

乔治·布什在本书《序》中最后说:“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他们的家庭。”我也相信,晓晓这部《谁造就了赵小兰》,将像我编发、出版的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会获得全国读者的热烈反响和媒体、图书界的关注与好评。当我正在总结半个世纪文学编辑生涯之际,有缘促进这本有益于励志的读物尽快面世,是我的幸运。

目录

序 乔治布什

第一章 大鹏一日同风起

第二章 美梦自伊始

第三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四章 赵家有女初长成

第五章 叶根情意浓

第六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

第七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八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九章 白宫丽人行

第十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十一章 寸草报春晖

第十二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十三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十四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

跋 赵锡成

编后记 张守仁

序言

赵小兰和她的丈夫麦康诺参议员是我们家非常亲密的朋友。无论是各尽其职还是携手并肩,他们伉俪为我们的国家,也为我们布什家族,做了不计其数的工作和贡献。

我第一次见到赵小兰,是在白宫学者的全国选拔活动中。当时我将一份入选证书颁发给了赵小兰。从那时起我一直关注着她的职业生涯和发展。她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工作者,一个全心全意的社会公仆,一个永葆热情的人。她对任何挑战都表现出“诸事可行”的积极乐观态度是有目共赏的。

我曾经主持了她荣任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的宣誓就职仪式。在我竞选总统期间,我请小兰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担任我总统候选提名人的附议人。1988年当选总统后不久,我提名赵小兰为美国交通部副部长。虽然她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部长之一,但我深信她的能力、性格和素质。

更令我自豪的是,我的儿子乔冶·沃克·布什总统选择赵小兰为他的内阁成员。她被任命为劳工部长,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任总统内阁成员的亚裔美国妇女。

多年来,我很高兴结识了赵家人并与之成为通家之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兰的母亲木兰女士,她是赵家的基石。木兰和锡成甘做终身志愿者和慈善家。他们的故事是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典型。

这本书讲述了像小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士,和像赵家这样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家庭。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他们的家庭。

内容推荐

祖籍上海、出生于台北的赵小兰(Elaine L.Chao),从八岁移民至美国,到2001年成为而米国第24任劳工部长,既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女性,又是第一位华裔内阁成员。这一政坛传奇,创多项华人历史记录,屡破美国政坛“玻璃天花板”,引发世界范围类华人族群的骄傲和关注。赵小兰的阳光人生和奋斗历程,是“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典型”,可为励志样本。这部传记同时也是家族传奇,穿插叙述了“赵家这样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家庭”(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语)中祖辈、父辈的故事。

编辑推荐

美国总统首次为域外中文版图书作序、力荐。

温家宝总理欣然为赵家题词:“积状况之家,必有余庆。”

《谁造就了赵小兰》是一部写实的文学作品,是赵小兰及赵家三代纵贯六十余年,横跨东西半球的真实故事。作者晓晓用细腻的笔法,以赵小兰的故事为主线,记述了赵小兰八岁远离故土,随父母来到美国,从一个不懂一句英文的小女孩,成长为美国劳工部长的心路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造就了赵小兰(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的家世与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晓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4397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7=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