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乐土
内容
编辑推荐

那时的金马寨还不叫金马寨。

那时候,金马寨还没有寨墙。那时,人们把这个村子叫朱楼。至今金马寨姓朱的人还是这么说,他们这一支姓朱的人家祖祖辈辈就住在这里的草房子里,在黄土地里刨食儿。

小说讲述了这个名为“金马寨”的村庄,在近一个世纪的变革中,从典型的农村向都市村庄的嬗变。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乐土》,用淳朴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中原地区一个名为“金马寨”的村庄,在近一个世纪的变革中,从典型的农村向都市村庄的嬗变。解读农民和土地、工业与农业、种植与建设、做工与务农等多种产业、职业、经济关系交织中的世态百相,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民、干部以及社会上三教九流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描写他们的爱与恨、情与仇、幽默与纯真、固执与狡黠;彩绘出一幅当代都市村庄的风俗长卷。

试读章节

谁当皇帝给谁封粮,种地拿差事的庄稼人,是数着节气过日子的。上古的中原人发现了一年里有很多重要的气候变化的时刻,就把那些日子定为二十四节气,每月的第一个节叫“节”,第二个节就叫“气”,庄稼就按着这些节这些气,该种的种,该收的收,该藏的藏。

人们说的节气,涵盖了过年之外的所有值得喜庆、值得纪念的日子。像五月端午,八月十五,这是人们念想的日子。人活在阳世上,不管享福受罪,也不能忘记祖宗,忘记那些成了仙做了鬼的先人,于是,除了清明之外,就又有了七月十五,十月一儿的鬼节。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都有说处,大小也得算个节。每家每户的老人寿辰,小孩做九,过世人的周年,修房盖屋,婚丧嫁娶,虽不算节气,也是当节气过了。至于庙会,神会,唱戏说书,也是早多时就巴望着的日子,跟节气差不了多少。在这些日子里,庄稼户至少有两种享受:歇歇身子;吃点好的。节气成了人们生活的支点。

三十岁就成了六百亩地的掌柜的朱承训,哪一天都像是过节气。

作为老举人的第五代嫡孙,朱承训是他爹的老生子,在自家跨院的临街屋里,念了五六年私塾,还没等到下考场进个秀才,科举就取消了。他到中州城里,住在比他大了两轮的大姐家里,读了几年洋学堂,年过花甲的父亲就卧病在床了,那么一个大家,就靠他来支撑了。几年后,父亲去世,不到三十的他,开始被人称为老掌柜。

当了十几年的家,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朱承训还是很得意的,常常拈着几根胡子偷着笑。他常说,知足常乐。朱承训颇有自知之明。他没有祖爷爷老举人那样的本事,经他手没再盖过一间房,没再置过一亩地。不是自古就有创业难,守业更难的话吗?他能在兵荒马乱的年头,守住祖传的家业,也算不容易了。军头多,世道乱,他七灾八难的也过来了。经他手还开了十来亩菜园,打了一口井。菜园地中间的井台上,常套上一匹骡子,拉起水车,那清凌凌的井水,就从木制的水斗里带了上来,倒在水槽中流到一深一浅两个砖砌的水池里,再流进龙沟,最后到菜畦里。两个池子时间长了,里边长满了绿苔。深一点的池子是方便人们挑水,外边浅一点的池子专门是为了让人洗衣裳。那深池子里总是满满一池清水。路过的人多会绕上几步走过来,捧起水喝两口,说上两句,夸夸他们的菜园,夸夸他们的骡子,指指水车,嘴里喷啧地发着赞叹:看看这菜长的,一亩园十亩田哪。在菜园庵里吸水烟的朱承训,噗的一声把烟灰吹出来,从里面走出来,对来人一笑:游来啦,去黄瓜地摘几根黄瓜给恁爹(娘)捎回去,让他(她)尝个鲜吧。老掌柜知道这家有老人。.要是那人家里老人不在了,他会指指井台一圈的桃树说,给孩子们摘几个桃吧。来人往往也不客气,因为训爷说过话了,你不摘,他会生气的,咋啦,叫我给你下手摘呀!见你动了手,他端着水烟袋扭头就走了。你随便摘吧,他知道你也不会多摘。带了一手巾兜黄瓜呀、桃子呀回到家里,把孩子们叫到跟前,那人得意地说,这都是训爷叫我给你们捎回来吃的,以后不要再去训爷家的菜园里赞手了,也不要去他家的梨园偷瓜果了,我要是知道了,看不把你的爪子剁了。孩子们该吃就吃,可不管这啊那啊的。谁家的瓜果偷着得势,就偷谁的,哪怕是自家的,也会领着小伙伴去偷。偷个生瓜梨枣的,准也不会当成贼,何况训爷家的果园有好几处,桃杏梨枣、柿子石榴有的是。他家还有几十棵苹果树,这在当时当地是稀罕物。刚落花挂了果,园子没人看,孩子们就会开始偷着摘了。虽说果子熟了,训爷会让人给各家送去点,那也没有自己偷的涩梨青杏吃着得劲。水果大下来了,村上的人会吃多少?更多的还是让贩子们车推人挑地送到了城里。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中州城有一个说法:“城北的瓜子儿城南的梨,西南山的烘柿甜似蜜。”说的就是州北边种捏瓜的多,只要有熟瓜了。到地里随便吃,留下瓜子就行,等到捏瓜大部分熟了,家家户户都把木制的轧子机搬到地里,把砍开的捏瓜放进去,轧出汁水瓜瓤,留下又大又饱的瓜子卖到城里,成为书棚、戏园、茶馆、妓院的爷儿们、太太们的闲嘴儿。那一地的瓜皮、汁水成了好肥料,下一季就成好麦子。

城西南多为山坡地,柿树多,品种也多,有的柿子削了皮,晒成了柿饼,柿皮晒干了,也可以当馅儿包包子,吃起来跟放了糖一样。有的柿子要在温水或石灰水里泡上几天,除去涩味,叫漤柿。漤好的柿子吃起来脆甜。在树上长熟的只有烘柿,又软又甜,被小贩们挑着走街串巷叫卖,谁秤受(柿子的土音)呕——,卖受哩!不大会儿,大人小孩围满了挑子,捏捏这个说,这个不软,放下又拿起那个一捏:这个也不软。又拿起一个,连声说:这个中,这个中。放到了贩子的秤盘里。到后来,那不软的也给捏软了,买回去,吃着就有点涩,卖柿子的已经走远了。这种烘柿,最对没牙老头儿老婆儿们的口味了,买回家去,小孙子小孙女也会和他们抢着吃,吃得脸上、鼻子上红赤赤的,老奶奶就拉着他们的手,叫奶奶给你擦擦,我给你破个谜,猜着了再吃,猜不着就不叫吃了啊。小孙子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奶奶。

破谜猜,破谜猜,狗咬叠洞血出来,猜吧。

小孙子猜这个,老奶奶说不是,猜那个,也不是,实在猜不出来了,瞅奶奶不留神,一手抓一个,扭头就跑,背后传来了奶奶的一声笑骂:这个鳖孙。孙子知道那不是骂他,是奶奶待见他。有时候他也会歪着头想:骂我是个鳖孙,爷爷奶奶不成了鳖了吗?还小,他不知道,这是中原人骂孩子的幽默:拿自己说事,爷爷奶奶骂什么什么孙,父母只能骂什么什么娃:你个兔娃孩子,你个狗日的。如果也骂一声鳖孙,爷爷奶奶就会不高兴,外人听了,也会笑话。

小孙子聪明,指指筐子里的烘柿说,就是这,烘柿。奶奶笑了,抓起几个塞到他手里,夸他说:这个鳖孙不憨,比恁爹强,小时候,恁爹就没猜出来,一边吃去吧。小孩也知道:吃烘柿拣软的捏。就挑了几个软的,一蹦一跳走了。

说到城南的梨,那是以金马寨的最为有名,金马寨的梨,又数朱承训家的最好,不但好,而且多。去他的园子里发水果的也就多,常常跟赶会一样。他家的梨,品种也多:水白梨吃着脆甜;沙白梨有点发艮;最好吃的是甜瓜梨,还有香蕉梨;大鹅梨疙疙瘩瘩的,又涩又硬,但放一放再吃,酸中透甜,还有点面。这都是小贩们的抢手货。这些没有了,那些灰不出出的算盘子大小的沙梨,土黄色中透出红头的药红梨,小贩们也要。这些梨,生吃不中吃,但煮熟了吃,可以败火刹食气。老掌柜朱承训半晌午到几个园子转一圈,就把一天的进项估摸了个八九不离十。

场光地净了,老掌柜还是像往常一样,吃罢清早饭,出寨门到地里转一圈。最远的一块坡地,有三里来路,转一圈到家,正好晌午,到自家酒馆看看,他家每到这个时候就开始做酒了。要想富,卖酒醋。这酒馆是经他手开的,一天蒸三甑白酒,多了出个二百多斤,少了也有个一百七八十斤,每天都有人或挑着或推着外面编着荆条、里面衬着油纸的酒篓往城里的饭馆里或小铺里送。回来交柜的就是现洋。这进项,比卖瓜果还多。

朱家的酒馆里,靠墙一溜摆着七八个大酒篙,伙计们正在忙活,有的在往锅底下加煤,有的在往锡锅里换凉水,还有一个师傅在看着接酒。屋里热气腾腾,房顶上聚着一层水蒸气。人们纷纷跟老掌柜打招呼。老掌柜从当中盘的大锅台转到后面,见火上坐着大铁锅,大铁锅上架着蒸酒用的桑木箍成的半人高的木甑,像一只立着的大水桶,里边装满了秫秫、玉米等杂粮磨成的糁,加曲发酵后成了蒸酒的“料”。火上来了,甑里发出一股甜丝丝、酸溜溜有些刺鼻的曲香。甑上面是个大铁盖,铁盖中间有一个盆大的圆窟窿,锡锅放上正好压得严严实实的。

P9-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乐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墨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2274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6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50
17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