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来吧巴芭拉(祈祷回来的女儿)
内容
编辑推荐

约翰·米勒、巴芭拉·米勒·朱利安尼所著的《回来吧巴芭拉(祈祷回来的女儿)》故事发生在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教授、新生命教会牧师的家里,是基督化家庭教育的活教材。看似是青春期叛逆的老旧话题,实则是信仰在基督徒家庭如何传承的警钟长鸣。特点是父亲叙事,女儿逐一回应,观念不同,气氛剑拔弩张,暗潮涌动,问题最终水落石出。一对原本因价值观不同而面临决裂的父女,终在爱里和好如初。为心中因儿女叛逆冷漠而充满挫折失败的父母,提供一个很好的答案,让读者知道该按照什么原则解决亲子冲突问题。

本书绝不是个案,而是每个家庭正在发生的事。发生在米勒和巴芭拉生命中的故事,一定在某个角落酝酿、生成着,一定会在某个时刻、以某种形式,在你我的生命中爆发出来。本书为我们用谦卑、勇气和希望面对磨难提供了无价的指导。

内容推荐

约翰·米勒、巴芭拉·米勒·朱利安尼所著的《回来吧巴芭拉(祈祷回来的女儿)》描述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儿如何影响和伤害父母,最终在上帝的爱中和好如初的真实故事,也让我们切实体会到“爱一个使你心碎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米勒博士不仅身为牧师,也是神学院的教授。他与妻子深信,他们的五个子女都是上帝所赏赐的礼物,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抚养儿女的过程中,他们用心教育每个孩子,竭力成为儿女的知心好友。然而,在如此充满爱与浓厚信仰的家庭中,却出现了一匹“黑马”。

女儿巴芭拉表面上做到了一个牧师的女儿当做的,从小在教会主日学长大,上教会,读教会学校……16岁加入教会,是众所周知的“好基督徒”。实际上,那是“心里悖逆,外表顺从”,整整10年将父母蒙在鼓里。直到她“心里悖逆,外表也不顺从”地向爸爸、妈妈宣称“我不要再活在你们持守的原则和道德下,我不要再像一个基督徒一样生活……”一心要过一种只有自我没有神的人生时,米勒师母感到天要塌下来了。她根本招架不住,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惧怕,无法克制、冷静,无法聆听巴芭拉的心声,心里只有背叛与羞辱感。

而一直认为自己生活缺乏乐趣、刺激和物质享受的巴芭拉,从此一头扎进了她所向往的极乐世界:喝酒、吸毒、辍学、结婚离婚、同居、到处旅游、拥有豪宅、名车、美服和16只猎犬……

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长大了,却往孽坑里跳,而苦口婆心的规劝和争吵一点都听不进去,令伤心欲绝的父母不知所措。刚愎任性的父女在矛盾重重、紧张对立中走过了8年的痛苦旅程。当米勒终于承认他们无力改变儿女,承认女儿是个非信徒身份,以谦卑、悔改、祷告的心来到上帝面前时,上帝的恩典就在他们身上完全彰显,使他们能坚定地爱他们迷路的儿女。也才真正明白,爱能使人恨恶罪恶,却不厌弃罪人。爱能使人忍耐到底,决不放弃。

《回来吧巴芭拉(祈祷回来的女儿)》将父女二人的罪性表露得透彻无比,为的是提供一个污黑的背景,好让上帝的赦罪之恩像珍珠一样在暗中闪闪发光。

目录

献词

人物介绍

作者说明

克莱布序:暗夜里,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的恩典

米勒序: 赢回来的女儿

巴芭拉序:诗里诗外的人生

出版序言:无数家庭正在发生的事

1 回来吧,巴芭拉

2 一击命中要害

3 靠祷告渡过难关

4 儿戏婚姻

5 不戴降落伞跳伞

6 饶恕的生活

7 天父儿女的祷告

8 学习用权柄祷告

9 西流溪

10 友谊日深

11 最后一仗

12 终于回家了

13 荣耀之网

14 父母们,化危机为转机吧

试读章节

去瑞士之前,萝斯·玛丽和我的祷告大致是这样的:“主啊,求你拯救巴芭拉!父啊,求你使她归回你的怀抱!上帝啊,求你保护她脱离罪恶,带她回家!”虽然祷告比不祷告强,但是疲于奔命的父母往往忘记,祷告要有效果,我们必须全心全意。若不根据《圣经》所赐的智慧寻找问题的关键,我们的祷告多半是胆怯、模糊、敷衍了事。这种残缺的祷告即使一再地重复,可能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或许祷告的人心里根本就不期待有任何效果。

可是,当萝斯·玛丽在瑞士经历上帝后,她体验了天父上帝的丰富,这一经历提升了我们的信心。萝斯·玛丽为巴芭拉献上的祷告开始显得格外有信心、有权柄,因为她知道自己在基督里的地位,也知道天父所赐的圣灵居住在她心里。加上默想、查考《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使得她信心十足,满有上帝儿女的样式。她谦卑,但却像先知一样挑战上帝,求他应验他的话语;又像一个孩子同父亲理论,求他守约,成全拯救信徒全家的应许(《创世记》十七章7节;《诗篇》七十八篇1~8节;《使徒行传》二章38~39节;十六章31节)。

就在这时,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当我们带着新的权柄为巴芭拉代祷时,发现这样的代祷有些弱点,就是当我们按照上帝的应许为巴芭拉祷告时,我们发现她在我们脑中的形象是那么地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若不刻意去想,根本就不会留意到。

你想,受尽折磨的父母在祷告的时候,脑中想的是什么?他们常有的是挫败感,这种感觉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头顶上久久不散。即使做父母的已经原谅儿女,也确实爱他们,仍然免不了有这种感觉。问题在于父母通常对孩子有一个固定的负面印象,就是认为这个孩子是不会改变的,而这个坏印象更被孩子多次失败的纪录一再地加深,如他们叛逆的行为、叛逆的言词和叛逆的表情等等。

魔鬼知道如何利用这种印象削弱祷告的效果,他让这些不小心的父母认为孩子那冷酷、抗拒的形象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个孩子始终都会保持这种形象。“这个忘恩负义的孩子是改不了的”,黑暗的魔鬼在你耳边鼓噪。父母若不觉醒而听信谗言,自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倔强上。人的思想若被这种强硬的抗拒心理所笼罩,他的祷告怎么可能有效呢?

想战胜这种状况,只有一招,就是把思想意念转向圣经给我们的应许。上帝的恩典在这方面是够用的。做父母的要借着默想《圣经》,集中思想,使信心的眼睛牢牢锁定在上帝身上。《路加福音》十五章就是一段上好的经文,在此你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信心,你也会发现天父恩典的作为:失去的找到了,死亡的复活了;牧羊人找到了迷失的羊,妇人找到遗失的银钱,慈爱的父亲张开双臂欢迎误入迷途的浪子回家。思考这些经文,不难发现,上帝连你这个像浪子一样误入迷途的父母都用爱寻回了,难道他不会像爱你一样地爱你的孩子吗?

《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节是一扇通往天上的窗户,记载着浪子回头的比喻。它提到一个原本悖逆的儿子,被父亲那无法抗拒的爱所吸引,终于愿意回家了。当我伸长脖子往窗外看,我看见的是一个充满了爱的父亲,关心他误入迷途的儿子,这份关心驱使他快步冲出大门。虽然这是个比喻,但却表明上帝为了改变一个刚硬的人,使他成为上帝的儿女,不惜向这人伸出他慈爱和大能的手。

基督徒父母要好好查考这段经文,相信这个比喻描述的正是他们迷途儿女未来的光景。做父母的必须认清,《圣经》里的上帝愿意把死了、迷失了、疯狂了的叛徒,改变成为有生命、意志清醒的人。这段经文象征上帝要在我们祷告的时候掌控我们的思想。我们需要了解上帝的伟大,他的心装满了难以抗拒的爱,吸引了无数的奥古斯丁、约翰·班扬、约翰·牛顿和巴芭拉。他们的人生后来变得多么美好啊!当上帝把他们拉回他的怀抱后,他们光芒四射,多么灿烂啊!

千万要记住,上帝有能力使他们改变,与永生的上帝之子的形象有分。这种思想一旦占据了我们的心,我们即使是为最倔强的叛徒祷告,也不会看不见效果。

学会了带着权柄的祷告之后,我们开始特别为巴芭拉祷告。萝斯·玛丽和我同心祈祷,求上帝将巴芭拉生命中的荆棘向她显明,并且用这些尖锐的荆棘刺痛她,领她离开波科诺山罪恶的网罗。最后,我们终于鼓起勇气,求上帝让她因受不了跟约翰一起生活而离开他。我在前面提过,1977年初,上帝应允了我们的祷告。一连好几个月,巴芭拉心里一直不安,经常生病,跟约翰也不断争吵,最后她不得不下定决心放弃一切。

后来,她回想这事时说:“我突然决定离开约翰。跟他在一起生活实在太苦了。他经常将各种毒品混合食用,这使他患了妄想症。他确实有心使我跟家人疏远。我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跟他拖了这么久,我一定是脑袋有问题了。”

同样重要的是,巴芭拉事实上对她认为多彩多姿的这种生活已经厌倦了。起码她意识到快乐不在于穿昂贵的衣裳,开绿色的跑车。我们美国人很难摆脱青少年时期的一些幼稚想法,巴芭拉就是这样直到被榨干最后一滴水。她经受的痛苦肯定相当剧烈,可后果却是说不出的轻松。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我们为女儿的祷告更加有效了。正在这时,我们看到一份宣传单,是归回圣经广播公司出版的,题目是《如何为失丧者祈祷》。这份传单很短,指出学习带着权柄为失丧的家人祈祷是何等的重要!此外,它还强调,要为不信者的思想生活祈祷,又指出魔鬼会让人的心智盲目,仿佛瞎眼不能看见一般。其中一段主要的信息是这么写的:  奉主耶稣的名祷告就是祈求并宣告:凡借着基督宝血已经救赎回来的,都是属于我们的。因此对每位我们代祷的对象,我们都应该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靠着他所流的血,提名宣告:他是神已经买赎回来的。

我们还应该宣告:撒旦在他们身上的作为,例如错误的教义、不信、仇恨等,都要被拆毁;这些都是仇敌在他们心中散布的毒素。我们必须祈求神,让他们的心意被夺回,顺服基督。

萝斯·玛丽和我都觉得这份单张激发了我们的信心,但我们不知从何着手。我们先是在德州休斯顿的一个特会中读到这份单张的。后来,我们在大会的空档散步时彼此对问:“巴芭拉最关键的盲点到底是什么?绑得她最紧,使她动弹不得的又是什么?”

我们想出四个方面:一是欺骗和说谎;二是不诚实的生活方式;三是享乐主义;四是喜欢找借口。巴芭拉受这些罪恶的辖制,已经麻木到了没有知觉的地步。

我一边在休斯顿的街上走,一边领着妻子做了四个简单的祷告,很平静。头一个祷告是:“圣洁的父,我们奉耶稣的名,靠他的权柄,祈求您斥责那些使巴芭拉眼瞎、受骗,以至被谎言辖制的权势。我们求您开她的心眼,让她看出欺骗和谎言是罪。我们恳求您感动她,使她愿意承认所犯的罪,愿意悔改,好借着信靠基督的宝血得蒙洁净。现在我们就感谢您垂听了我们的祷告。阿们。”

我们求上帝唤醒巴芭拉的良心,让她看出一些罪恶的本性,继而恨恶罪恶,愿意回转,归向基督,使她的罪得赦免,并脱离罪的权势。

P84-88

序言

巴芭拉序:诗里诗外的人生

我是一个叛逆者,只不过我把自己伪装了起来。

孩子们会用一些毁灭性的行为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正因为上帝和爸妈这种无条件的爱,

《天之猎犬》终于将我寻回……

我站在同学们面前,紧张地介绍我要朗读的一首诗。我说:“这是一首诗。描述一个一直在躲避上帝的人。可是,无论他逃到哪儿,他都会遇见上帝。最后,他不得不接受上帝对他的爱。”接着,我朗读了弗朗西斯·汤普森的《天之猎犬》:

我逃避他,沿着日头,沿着月光;

我逃避他,沿着岁月的拱门;

我逃避他.沿着迷宫的小路。

是我自己的意愿;

双眼满了泪水,双耳满了讥笑,

我躲避他的面。

瘦小的我站在那里,一个初二的学生,完全没有料到我刚才朗读的诗,正是我以后二十几年的写照。其实,这首诗甚至不是我自己选的,而是我父亲建议的。在同样年少的朋友们面前朗读这首诗,我浑身不自在。但是,我却将这首诗存记在心。多年后,当我醒悟过来,明白了上帝对我的大爱,再重读这首诗时。不禁泪满眶盈。

那时,我自认为是个基督徒,事实上不过徒有外表、虚而不实罢了。凡是基督徒当做的我都做了。比如说上教会、读教会学校,可私底下却是另外一码事。

纸包不住火,真相总有显露的时候。有一回,我的一个老师请我父亲到学校谈话。我们仨人坐在一起,老师用“不诚实”、“没有发挥潜力”和“欺骗”等字眼向父亲形容我。事后,父亲就“诚实”一事问了我几个问题,我都支支吾吾、敷衍了事。

老实说,我是一个叛逆者,只不过我把自己伪装了起来。其实这个故事相当普遍,在无数的家庭中都会发生这样的事——孩子们会用一些毁灭性的行为表达与父母之间紧张的关系。我在生活中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决定也在预料之中。然而,本书叙述的故事之所以突出,乃是由于上帝借着爸妈对我锲而不舍的爱,使我体会到他对我的大爱。正因为上帝和爸妈这种无条件的爱,《天之猎犬》终于将我寻回,本书值得一读的原因即在于此。

书评(媒体评论)

败在孩子手中,使我们感到赤身和失败的羞辱。但倒脏水别把孩子也倒掉!

——约翰·米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来吧巴芭拉(祈祷回来的女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米勒//巴芭拉·米勒·朱利安尼
译者 赵郑简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701128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