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江东流海门宽
内容
编辑推荐

大江东流海门宽,是2011年春夏之交数位著名作家来海采风,由上海虹桥机场途经苏通大桥时对浩荡东涌的长江及依偎在江岸之左海门风貌的高度概括与深情感叹,其诗意、其气魄、其对海门的冀望与真挚情感,无出其右者。当然这是作家们灵感和智慧的瞬问碰撞闪耀出的星光,更是千年海门沧海桑田、浩浩荡荡的真实写照。

江苏省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的《大江东流海门宽》,旨在记录海门人文发展履痕,展现海门地域文化风貌,弘扬海门新时期城市精神,扩大海门对外影响,为建设美好幸福海门出一点微薄之力。

内容推荐

江苏省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的《大江东流海门宽》由市委书记姜龙作序,收录了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和王充闾、雷抒雁、赵丽宏、徐怀谦、王开岭、肖凤、丁亚平、李晓虹、王兆胜、姜琍敏、顾伯冲等全国著名作家两度来海采风所撰写的赞誉海门的美文。同时,《我心中的海门》征文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以及部分在外的海门籍作家回乡随笔也被收录其中。

《大江东流海门宽》流淌着浓浓的乡情乡趣,充分展示了海门市富有特色的文化韵味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海门、了解海门、认识海门并为海门留下优美的人文印记。

目录

文学海门的母亲河(代序言)

美哉,海门!

寒夜早行入

多么鲜嫩的一片叶子

遥望海门

凝神倾听来自海门的尘无

“寻根”海门

记忆中的小河

童年琐记

离别

海门令我惊喜

 ——兼谈林非与我

日夜涛声下海门

弃官从商贱古今

那些消逝的歌

海风推开一扇门

海门的几个特色词

老屋杂忆(外两篇)

一件残器

江风海韵

一个村?一座城!

天下奇观蛎蚜山

别梦依稀青龙港

悠悠麦笛

夜色东洲

冲着“海门山歌”来

后记

试读章节

既然说到曾国藩了,那么,我们就来研索一下:论者当时所“独服”的是什么。叩其主要依据,不外乎在近代中国他是唯一真正探得“大本大源”,达致超凡人圣的人物;“世之不朽者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曾公乃“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也就是传统上说的立功而兼立德、立言;实质上,亦即曾公所毕生追求的“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在晚清浊世中,曾公诚然是一位不同凡俗的佼佼者,堪资令人叹服之处多多,仅其知人善任、识拔人才一端,并世当无出其右者。但也毋庸讳言,他的头上确也罩满声闻过实的炫目虚光,堪称是被后人“圣化”以至“神化”的一个典型。泛泛而言“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固无不可;如果细加检索,就会发现,他的精神底蕴仍是恪守宋儒“义理之学”的型范,致力于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克己省复、困知勉行,以期达到自我完善,成为圣者、完人。说开了,就是塑造一尊中国封建社会夕晖残照中最后的精神偶像。志趣不可谓不高,期待视阈也十分宏阔。可是,即便是如愿以偿,终究是个人的事;到头来又何补于水深火热中的苍生?何益于命悬一线的艰危国运?至于功业,举其荦荦大端,当属“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这又怎样?无非是使大清王朝“延喘”一时,挽狂澜于既倒罢了。

再说张謇。观其抱负,实不甚高:“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没有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天纬地、惊天动地之志,不过是“不与草木同腐”而已。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到这一点,也绝非易事。

张公活了73岁。前半生颠扑蹉跌于科举路上;状元及第之后,做出重大抉择——毅然舍弃翎顶辉煌、翰林清望,抛开传统仕途,转过身来创办实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他确立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发展思路,先后创办了二十多个企业,涉及纺织、印染、印刷、造纸、火柴、肥皂、电力、盐业、垦牧、蚕桑、油料、面粉、电话、航运、码头、银行、房产、旅馆等多种行业,涵盖了轻重工业、银行金融、运输通讯、贸易服务等门类。看得出,他所说的“实业”,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第一、二、三产业。在他所兴办的三百七十多所学校中,中小学之外,重点是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师范、女子师范和农业、医务、纺织、铁路、商船、河海工程等);同时创建了工科大学、南洋大学,并积极支持同道创办复旦学院,将医、纺、农三个专科学校合并为以后的南通大学,还联合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酝酿高师改为大学,东南大学因而正式成立。他的设想,是“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从而创建了从学前教育的幼稚园到中小学直至高校,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特种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的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兴办规模如此宏阔的实业、教育,显示出他的远大抱负与惊人气魄;而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荜路蓝缕,勇为人先,进行大量开创性的探索,则凸显了他的卓绝识见与超前意识。实业方面,他成功地摸索出“大生模式”,推进了中国近代企业股份制,最早创办了大型农垦公司和企业集团;文教事业中,他所兴办的博物馆、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刺绣艺术馆、新式剧院、戏剧学校、盲哑学校以及气象台等,都是在全国首开先河。他在创建图书馆、伶人学会、更俗剧场和多处公园、体育场的同时,还将目光和精力投向弱势群体,兴办了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栖流所、济良所等一大批慈善事业。而无论是办实业、兴文教、搞慈善,全都着眼于国计民生,为的是改造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思想理论建树,有所谓“照着说”与“接着说”的差别。前者体现传承关系,比之于建筑,就是在固有的楼台上添砖加瓦;后者既重视传统,更着眼于创新、发展,致力于重起楼台,另搭炉灶。张謇作为开创型的实践家,当属于后一类。两类人物,各有所长,缺一不可。但从历史学的角度,后人推崇某一个人,总是既考察其做了何等有益社会、造福群黎之事,更特别看重他比前人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我说“颇服张謇”,其因盖出于此。

如果说,曾公的言行举止,与其所遇时代、所处社会、所受教育完全统一、若合符契的话;那么,张公则在许多方面恰相背离,甚至截然相反。为此,人们总是觉得,这位“状元实业家”身上充满了谜团、悖论,从而提出大量疑难问题:

——张謇4岁至20岁,从名师多人,读圣贤之书,习周孔之礼,可说是浑身上下,彻头彻尾,浸透了正统的儒家血脉。那么,就是这样一个由封建社会按照固有模式陶熔范铸的中坚分子,怎么竟会走上一条完全背离传统仕途的全新道路?岂不真的应了那句俗话:“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明清两朝制度,非进士出身不得人翰林,非翰林出身不得做宰相。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攀上科举制金字塔顶尖、获授翰林院修撰的状元郎张謇,距离相府、天枢已经“近在咫尺”……

P19-21

序言

自人类逐水而居以降,几乎所有的优秀文化都发源于丰沛的水系,尤以文学艺术的滥觞为甚。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咆哮的黄河飞流直下,成就了大河文明,谱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黄河大合唱”;沸腾的大江奔流到海,激荡出长江文明,恢弘的“长江之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在长江之尾,黄海之门,江与海的水乳交融,孕育了浑然天成的冲积平原,与生俱来地赋予这方水土以水的灵动。这里沟河纵横,港槽密布,水草丰茂,鱼龙共生,莺歌燕舞,沃野绵延。沧海桑田间,无论水利抑或水患,都从未改变过先民和子民对她的眷恋,从未阻挡住择木而栖的良禽和择善而从的迁徙者对她的心驰神往。因为海纳百川,这里地灵人杰,不同来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翘楚,都因大肚能容分别找到自己的皈依;因为百川由此归海,物产丰富、生态多样也成了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地理坐标。盐垦渔牧的原住民吼着粗犷的通东号子,越江拓荒的江南人唱着绵软的江口情歌。闻鸡起舞时,吴歌细语长;渔舟唱晚中,檄日楚天舒。南北对流的冲突与和解,长江与黄海的交叉与包容,孕育了江海门户活力四射的地域文化。

千百年来,文学海门的母亲河,哺育了灿若星辰的才子佳人,也笑纳了近悦远来的八方贤达。颠沛流离的“唐初四杰”之骆宾王隐居于此,投亲访友的“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著义于此,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漂流到此……探花崔桐情系桑梓,编修《嘉靖海门县志》,有诗书传世,妙手丹青“扬州外八怪”丁有煜亦有诗书存焉;诗人龚自珍镌《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兼歌兼赋;状元张謇“父实业母教育”,其人其事可歌可泣,其文其诗风采斐然。

文学海门的母亲河,氲氤在新月派卞之琳“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故乡的梦里,凝固在学院派陆侃如的史书里,激扬在评论家陈辽的宏论里,流淌在散文家林非和小说家陆星儿笔下玉带环城的小河里。  今日海门,沿江开发,风起云涌;沿海开发,风鹏正举;开门见桥,左右逢源;桥港并举风雷动。江海共赢旌旗奋。这是一个众志成城、鼓舞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波澜壮阔、值得沤歌的时代。阔别故乡的散文大家林非、肖风伉俪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之邀,呼朋引伴,携各路名家笔会海门,览胜东洲,留下了字字珠玑的美文新篇,那是绿叶对根的思念,是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也是游客对他乡的敬意.为海门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聚财献宝。本土作者热恋故土,或咏或叹,其心也诚,其情也切。黄钟大吕之音与小草低吟的协凑,合成“海门河”畔的天籁,长成华夏文学大树上一片鲜活的嫩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也许是大江大河,也许只是一条小小的溪流。无沦足名流还是默默无闻者.他们创作的初始源泉,都源于母亲河不离不弃的滋养。于是,我们才有幸看到了龙腾的壮观,鱼跃的炊畅;听到凤鸣的清音,百鸟的歌唱;读懂了鸟语,也闻到了花香。在社会进步一日千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活节奏争分夺秒的当下,我们尤须建设精神家园,推进文化民生,铸就和分享文学艺术的曼妙与舒缓,品尝如酒之甘醇,如茶之芬芳的神韵,进而唤起文化的自觉。

大江东流海门宽。是的,她广纳万泉,不拒细流,纵然是一滴水,也能汇入洪流化作绚丽的浪花;即使是一滴酒,也因窖藏为经典陈酿,“滴酒”天长。市文广新局组织的这一活动并结集成书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这是海门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有的贡献,是献给祖国母亲的花朵。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就让我们携手开启海门“文化强市”建设的伟大征程。

后记

大江东流海门宽,是2011年春夏之交数位著名作家来海采风,由上海虹桥机场途经苏通大桥时对浩荡东涌的长江及依偎在江岸之左海门风貌的高度概括与深情感叹,其诗意、其气魄、其对海门的冀望与真挚情感,无出其右者。当然这是作家们灵感和智慧的瞬问碰撞闪耀出的星光,更是千年海门沧海桑田、浩浩荡荡的真实写照。

2009年金秋与2011年暮春,我市与中国散文学会两度合作联合举办了著名作家来海采风活动,十几位全国著名作家兴致勃勃走进海门,用他们敏锐的目光和文化的心态探寻和发现海门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采风后他们纷纷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倾情撰写赞美海门的美文。这些美文有的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有的在《人民日报》发表,还有的在全国其他主流报刊杂志上刊发,影响颇大。为充分展示海门富有特色的文化韵味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更多的朋友关注海门、了解海门、认识海门并为海门留下优美的人文印记,我们特把作家们两次来海分别撰写的美文组编成书,旨在记录海门人文发展履痕,展现海门地域文化风貌,弘扬海门新时期城市精神,扩大海门对外影响,为建设美好幸福海门出一点微薄之力。

本书的出版发行得益于海门籍文化名人、散文大家林非先生的悉心关照,林老不顾年事已高,策划联系作家来海、撰文、编书等事宜必亲力亲为,对家乡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可见一斑,我们不敢言谢,也不敢不言谢。同时我们也对著名作家肖凤女士、著名学者丁亚平先生、文学博士李晓虹女士对本书的出版所作的努力深表谢意。

本书摄影图片由海门市摄影家协会提供,书名由上海作家赵丽宏先生题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共收录的24篇佳作中,大部分作品由来海采风作家撰写,也有部分作品是在外地的海门籍作家的回乡随笔及我们举办《我心中的海门》征文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对提供作品的作家和朋友们也深表谢意。

《大江东流海门宽》是滔滔江海文化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缺点、差错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赐教和补正。对支持关心本书出版并为之出力的各界朋友如有不周之处,诚请谅解。

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江东流海门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苏省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53248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