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南怀瑾解圣人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南怀瑾讲“道”数十年,著作不计其数,很多人想到学到南先生的智慧,怕是用尽精力也很难得其全部。本书精选与为人处世、谋事创业息息相关的内容,重点传述。旨在为读者破除生活的困顿和人生的迷惘,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战胜旅途的恐惧和欲望的折磨,迎来心灵的解放和诗意的栖居……

南怀瑾站在独特的角度解读圣人的智慧,常常一语道破心灵的奥妙,金言点醒迷茫的人生!

本书的醒世金言,均是从南怀瑾大师数百万字的著述中提炼出来的。为了使读者深入理解南怀瑾大师的金言要义,作者在传播大师的智慧时融进了个人的品味和感悟。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以他一贯生动流畅、引人入胜之语言魅力,讲述了9位智者的智慧。南怀瑾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解读圣贤,让你在闲暇之际享受一份逍遥,在得意之时谦恭淡然,在失意之时镇定泰然。

本书就是一服清凉剂,如汩汩清泉,流进人们的心田;它也是一服镇静剂,让人们在熙攘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澄澈。

目录

第一讲 孔子倡德行

◇别把自己关在门外

◇最亮的星辰

◇拔掉身上的刺,放下手中的剑

◇孤独只是暂时的

◇君子乘“风”而来

◇一言便九鼎

◇给爱留有空间

◇不可听信“道”上的话

◇滴水累积成河

第二讲 孟子重仁义

◇仁政之心花开,众人安居乐业

◇别把自己当回事

◇装满诚信的罐子

◇人性的微光

◇赤裸也是一种美

◇驱赶家里的冷漠

◇称王的方法

◇拿不起就放下

◇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个“苦命”的人

第三讲 老子言大道

◇站在天平上

◇给万物一个护身符

◇水的哲学

◇沉默如金

◇圣人有时也“作弊”

◇见钱不眼开

◇别在宠爱面前骄傲

◇有落差,才有美感

第四讲 庄子崇自然

◇逍遥之人,乐逍遥

◇站对人生的位置

◇幸福从何而来

◇别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

◇享受无为

◇无求品自高

◇只看“十之一二”

◇生命的自我挣扎

◇有花开就有花谢

第五讲 荀子教学力

◇后浪推前浪

◇另一种反省

◇不登山不知山高

◇千里马始于奋蹄

◇“上”学的路上

◇积累便是财富

◇最难的事是坚持

◇刀不用则钝,人不进则退

第六讲 孙子善计谋

◇兵不厌诈

◇没把握,不打仗

◇“厚脸皮”也是一种能力

◇谁夺走了你的好运

◇谦虚是一种技能

◇动脑比动武更有效

◇最高明的制胜之法

◇越紧急,越淡定

◇激水漂石

◇围着一件事情转

第七讲 陶潜守淡泊

◇强扭的瓜不甜

◇闲适是一种心态

◇换个角度“透”视

◇守节是一种人格

◇权贵的幻象

◇生活需要绚丽多彩

◇读书是一种享受

◇贫贱不失“傲气”

第八讲 屈原志向

◇把国家装进心里

◇追求你的信念

◇别让名声发臭

◇取义成仁的洒脱

◇“屈子”之由来

◇信念不倒,逆境终转

◇举长箭,射天狼

◇以身殉志,忠魂升华

第九讲 慧能修禅定

◇菩提门前的净土

◇执著的祸端

◇心在,目标就在

◇人生旅程的天书

◇心不能为身体所困

◇本性不乱皆为禅

◇种瓜得瓜

◇放下便是得到

◇简单就是完美

◇自然不需要“胭脂”

试读章节

◇仁政之心花开,众人安居乐业

南怀瑾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他最注重的就是“德”,他总是把孔孟之道所推崇的品德、德行、仁德等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前去听他演讲的学生们。南怀瑾认为,即使他所教导的学生里不能个个成为国家的栋梁,但肯定人人是个有品德的人,只要这个人有品德,他就必然被世人尊重。

南怀瑾告诉自己的学生: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他说:孟子一生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才会有“不忍人之政”,一个君主只有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才会长久治理国家。所谓推广仁德,就是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自己的国民,这就是仁政。

而孟子也明确地提出,要推行仁政,具体的措施就是要实行“王道”,就是要让百姓富足、安乐,也就是他所说的:“保民而王”。这样一来,民众自然会拥戴君主,国家也就自然会安定富强。

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一个国家,应把仁政放在第一位,把功利放在第二位,民众才能有道德,国家的一切措施才能合道德。这是典型的以德治国论。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有仁心。有仁心才能从思想上爱民,才能施仁政,才能爱护每个老百姓,国家也才能安定。

一日,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坚持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

孟子说:“一般人和老百姓都会问,‘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利害关系,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孟子是知道的,只不过仁义讲的利,是大义,是长远的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利。孟子所说的“何必日利”,是指不要贪小利和个人的私利。他认为,君主谈利国而不讲仁义,手下的人也跟着谈利家,天下人都只看重功利,而不讲信义,国家就会混乱。

近些年以来,随着四处以功利原则为标准,造成了人欲横流,贪官污吏泛滥,不要廉耻的人就到处都是。以功利为原则,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受破坏,资源滥开发,对于儿孙来说,这种行为便是一种犯罪。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为此,国家就得先使人民安居乐业。要使人民安居乐业,就得保护好使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得使生态不受破坏。这些话,对今天的人,是特别的警告。今人只看目前,而忘了长远。

孟子曰:“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享受,而是应该把民众的生活放在首位。如果统治者有许多肥马,但老百姓却在挨饿,这就等于率领一群禽兽在吃人。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这是孟子主张的仁政内容。那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误农时,让民众安居乐业,并给民众以仁义的教育,使民众和睦,社会安定。使民众奉公守法,行为不出轨。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孟子这里是说施行王道,就天下无敌。他说不爱好杀人的人,爱护民众的人,民众自然拥护他,他就能无敌于天下。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王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矣。”孟子认为,要施仁政,就要有颗爱民的慈善之心,孟子叫不忍人之心。这句话是孟子说梁惠王见有人将牛杀掉作祭祀时,梁惠王让其以羊换牛的事引发的议论。孟子认为,梁惠王有不忍人之心,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认为梁惠王若能将这种心用来对待百姓,就可施仁政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要求人们应当有颗慈爱的心。将别人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尊敬,将别人的小孩当做自己的小孩爱护,这是最具体的仁的表现。

孟子认为,只发展经济是不行的。当民众吃饱穿暖后,就该给民众以教育,使民众懂得道德和法律,使民众能老有所养,不至于到了老来,还没人供养。

孟子要求制民之产,使老百姓有恒心,这样民众才不会去犯罪。否则,老百姓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虽然孟子是为统治者的统治着想,但也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不让百姓安居乐业,迫使其犯罪,是陷害民众,就不是仁政。这里,他使统治者看到民众的力量:如果老百姓不安定,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孟子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之爱亲、爱人原则及自己主张的人性善理论用之于现实政治领域,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推之于整个社会,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果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还只是一些语录式的治国原则的话,那么,孟子的仁政理论则具有相当系统完整的内容表述。

P27-30

序言

国学大师南怀瑾讲“道”数十年,著作不计其数,很多人想到学到南先生的智慧,怕是用尽精力也很难得其全部。本书精选与为人处世、谋事创业息息相关的内容,重点传述。旨在为读者破除生活的困顿和人生的迷惘,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战胜旅途的恐惧和欲望的折磨,迎来心灵的解放和诗意的栖居……

南怀瑾站在独特的角度解读圣人的智慧,常常一语道破心灵的奥妙,金言点醒迷茫的人生!愚者看不清别人,也不了解自我;智者既能看清他人,更能认识自己。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可以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于是,人在接受教育之后,就会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责任,并且勇于实践,择善固执,终可止于至善。

这样的人是坦荡荡的,是俯仰无愧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同时也是快乐无比的。

在儒家的思想里,讲究帝王之道应该“内圣外王”,这便是“王道”。也就是说帝王不要被外在的影响所累,要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那么自然就会体现出王者之道,老百姓自然也就会尊重于你,主动服从你的王道。

圣人之道,是人人都应该追寻的一种人格操守,老百姓也是一样,如果能处理好自己的各种内部关系,顺势而动,不管别人怎么想,迟早也会成就自己的“王者之道”。千百年来,就是这种“圣人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百姓的生活。

随着时间把历史的长河不断推远,圣人这个概念在现代好像在人们的意识里越来越淡薄,“圣人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平民文化”所淹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人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看法:圣人之道总是高高在上,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圣人的道德标准太高,不是凡人所能企及的。

其实,这些都只是一种惰性的想法。一般来说,一个人从年轻的时候起便开始有了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良好愿望。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处理事情、克制情绪……处处都在警醒自己要用圣人的标准和模式去做事。可是,这种情况往往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这段时间过后与他的圣人典范相斥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本身的脾气,他便不再坚持,因为总觉得很累。其实,圣人之道不是要你去一味地克制自己,忍气吞声,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是从思想到行动要一致,真正的圣人之道没有那么多的格子,你不必步步留心,事事担忧,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圣人之道,是对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思想、人格等方面的综合考评,然而世人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古人有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他就是“取法乎上”,虽然只能得其“中”,但人生境界相对来说也是很高的。若不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就会自己纵容自己,心生怠惰,人生境界的高下也就无从谈起了。

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快乐吗?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何不向圣人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因为外来的东西可得可失,可多可少,且始终处在紧张的竞争状态中。真正的快乐出于真诚和自信,遵从内心的要求做人处事,就是对人生的肯定与感激,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亦在于此。

本书的醒世金言,均是从南怀瑾大师数百万字的著述中提炼出来的。为了使读者深入理解南怀瑾大师的金言要义,作者在传播大师的智慧时融进了个人的品味和感悟,也希望能为南怀瑾大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棒喝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南怀瑾解圣人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子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403938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