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位海归的人生轨迹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位海归的人生轨迹》作者张栓林遵循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敲击键盘,宛如用长焦镜头,将主人公七十年深深嵌入时代的人生轨迹拉到读者眼前。其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概括性强,不落窠臼,史料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且文字简练,描述生动,语言文雅不失质朴、幽默规避低俗,使用了大量j匕京话和那些特定时代国内外流行影视的经典话语.仅妙趣横生的歇后语就用了不下几十个,读来倍感风趣。

内容推荐

张栓林著的《一位海归的人生轨迹》里主人公是抗日战争期间中美混血私生子,自呱呱坠地便由三八式老革命抱家培养教育。1966年以优异成绩修完本科新闻专业,其后陪“知青”下过乡,还在“五七干校”劳动四年。当义母驾鹤西去后,于1979年赴美相见生父,并在纽约中医学院求学深造,通过孜孜不倦的奋斗,以三级跳的方式先后攻下中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职称又破例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和主治医师。给父亲养老送终后,面对犹如一匹脱缰骏马,以日奔千里的高速朝前奔驰的祖国,自然有着历史的参与感。此时得到国内某高校慕名而来的邀请,很快便辞职回京就业。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但其生活轨迹一直是围绕着医学,他的心一刻都没离开过学生和患者。

目录

生不逢时

校园回眸

田野琐忆

义母恩泽

旧金山情

苦心孤诣

心系北京

试读章节

校园回眸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大致算起来足有二十个别称,但在近800年来的不同朝代,主要称谓是北平和北京的交替轮回地循环着。

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于1368年灭掉元朝,夺取天下,即皇帝位,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后于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民国时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为北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寇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又重新更名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城从此永离战火,千年古都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当日中午1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列着整齐的队形,雄赳赳、气昂昂意气风发地由明清时期内城九门之一——西直门开进北平城,开始接管北平防务,北平市民自发地涌上街头,欢呼雀跃迎接亲人解放军。直至十月一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迎风飘扬,从此北京开始进人一个新的历史篇章。

那时西直门的老城门、城楼、箭楼、瓮城还依然完好。如今,西直门已经成为北京城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最繁华的地方之一。造型独特而时尚的西环广场,西外金贸中心,与高大复杂的西直门立交桥和现代化的北京北站,北京二、四号地铁以及13号城铁构成现代城市的观光图,也使西直门成为现代城市的代表。站在西直门的街头,身边奔驰而过川流不息的车流,仿佛组成一个奔驰的时光隧道,而这段时光隧道的长度已达六十五载。

三天后,即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阳门箭楼举行隆重人城仪式。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此时的北平,本来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三、四九”天,可是,我军举行人城仪式那会儿的天气,并没有为此谚语所应验。恰恰相反,天宫伴随人们欢乐的心情,风和日丽天湛蓝。

这天上午9时许,有关领导登上巍然屹立的正阳门箭楼,准备检阅人城部队。10时正,整个人城仪式在北平城中最热闹、最激动人心的地方——正阳门开始。先是有关领导人讲话,后是解放军代表发言,辛大海和另一位小姑娘代表全市少儿向解放军代表献了鲜花。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终生难忘的荣誉,在辛大海的人生中,时时都在激励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随着4颗照明弹升上天空,庄严隆重的入城仪式开始了。人城的队伍前面,军乐手们手持闪着金灿灿光芒的铜管乐器,吹奏着雄壮的进行曲。参加入城仪式的整个解放军队伍,在一辆插着红色指挥旗的装甲指挥车的引导下,缓缓从前门大街进入会场,装甲车列队在最前面,接着是炮兵车队、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骑兵方队、步兵方队,队伍浩浩荡荡走在大路上,显示了人民军队强大、威武的英姿。北平市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

入城队伍分永定门和西直门两路进人北平城,从外城门永定门人城的队伍,经过正阳门,向右开进东交民巷,再绕过东单牌楼、东四牌楼、北新桥,经地安门到太平仓与另一路从西直门入城的部队会合,再折向南行,经西四牌楼、西单牌楼,沿西长安街转向和平门,一直持续到下午4时,最后从广安门出城。

北平市民自发地涌上街头,欢呼雀跃迎接解放。解放军沿途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欢迎市民,欢腾的人群宛然大海的波涛。他们有的呼口号,有的手摇彩色小旗。广播车在路边高声广播:“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有组织的活泼热情的男女学生、工人以及街道大妈,在部队行进的队列左右,敲锣打鼓扭起了西北大秧歌,一边扭一边唱,他们的装束格调虽然颇具“老区味”,用现代青年人的眼光来看,甚至可以说“土得掉渣”,但的确释放出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后当家做主由衷的喜悦。街道两旁的屋顶上、窗子里,也都挤满了人,无不热情挥手、鼓掌,热情洋溢地观看解放军队伍的仪容,不知有多少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

P29-31

序言

我的《一位海归的人生轨迹》是穿越时空、国土界限,追随主人公七十人生脉络,以局外人视角,以其主要经历为原型所创作的一部传记体小说。全书由七大块组成,分别标题为:生不逢时、校园回眸、田野琐忆、义母恩泽、旧金山情、苦心孤诣和心系北京。虽然既未涉及影视或文学大作中的千万投资的空泛肥皂内容,也未特意描述美女、大宅、豪车和名牌,亦不失震撼心灵。

第一部分“生不逢时”首先揭露了日寇在北平和周边烧杀抢掠的罪行,进而描述了大批难民纷纷外逃,一路生死未卜的困境.同时赞扬了白洋淀一带军民英勇杀敌的动人事迹,由此烘托并凸显出京城难民大学生辛招弟受革命潮流所裹挟,逐渐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及其后成为本书主人公——中关混血私生子孤儿辛大海养母的过程。

第二部分“校园回眸”以新中国建立为背景,以家庭、学校和社会良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描绘了有点小淘气,但浑身细胞都浸透着聪明、灵敏、好学、喜兴,人见人喜欢的辛大海的校园及其家庭的美好、快乐和坎坷的生活,并赞扬了他对我国控制人口的前瞻性观点的毕业论文。

第三部分“田野琐忆”以红卫兵的概念和来历为铺垫.以1968年发表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最高指示为先导,扼要解析了在“文革”的特殊年代,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五七干校”等的新名词,并以表面看似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为衬托,生龙活现地描绘了人们对此自觉或不自觉的复杂心情。

直到1978年10月,国务院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于是上山下乡运动落下帷幕。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各地干校陆续宣告正式撤销。五七干校也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相继消失。

辛大海作为“北京知青办”,临时借调人员,曾先后多次亲临“知青”所在地。自己也先后两次赴五七干校劳动4年。插过秧、锄过地,浇过田、割过麦、收过秋、起过猪圈、挑过牛粪……甜酸苦辣经历,无疑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由于历史原因,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五七干校渐渐淡出人们的话题。但其负面反映颇多。比如不少知青喜欢用“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等的话语来调侃那段蹉跎岁月。在辛大海看来,正是由于广大知青在农村中经受过许多艰难困苦,所以造就了他们的坚强性格。因此,他们抓住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机遇,咬牙复习迎接高考,一次不行,回头再来。由于他们有着心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其中许多人实现了名人们“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人生”的格言:他们利用自己接受过正规严格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完整,思想活跃,了解社会底层的生活,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的诸多优势,不少人成为知识青年的精华和杰出代表,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栋梁之才,诸如:国家领导人、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等等。

第四部分“义母恩泽”彰显了革命领导干部辛招弟对辛大海“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古人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将义母对他的关怀培养比拟一串珍珠项链,那么她的每一循循善诱的教导就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母亲自幼就一再教导辛大海,书是不开口的老师、智慧的钥匙、精神的食粮、人生的向导。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人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正因为母亲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并热切期望和要求辛大海,一定要勤奋学习,深深影响着辛大海,使他自幼就牢记母亲的暮鼓晨钟,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与书有着不解情缘,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万卷。又如,辛大海的下身遭遇不测后,在母亲面前曾一度蔫得像霜打了的茄子,整天跟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有时彻夜不眠。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虽然感到悲恸欲绝,无时不在为儿子揪心、煎熬,但表面还是泰然自若,总是高屋建瓴原则性的正面引导,以慈母的宽阔胸怀,一再安抚劝导辛大海,教他学会严于自己,宽待他人,“善”是力求之本,体谅同学年幼无知,一时冲动做出傻事。尤其是当儿子有了轻生的念头时,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他看到了光明。可以说妈妈的励志格言,融化在辛大海的血液中,始终成为他勇往直前的动力。再如,1969年,辛大海到河南五七干校,母亲时时在牵挂着儿子,生怕从小让姥爷姥姥娇生惯养的他,吃不消乡下的苦,几乎每周都要写信告诫、开导或叮嘱,让其正确面对时代要求,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不断洗刷脑海中的污垢,认真改造世界观。

如今,母亲虽然辞世多年,但每当辛大海想起母亲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和亲切难忘的谆谆教诲以及富有人格的魅力,就会心潮澎湃,充满感激之情。在辛大海心目中,母亲是人世间最美妙、最令人心醉的称谓。母爱博大无边,深沉如海,崇高如山,纯洁如云,无私如田,可以说无论怎样描述与形容,都难以概括和表达其深邃的内涵。

第五部分“旧金山情”首先描绘了辛大海初次与生父会面的激动场面,尔后抒写了旧金山的美景:这里三面环海,常年有着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海水,蜿蜒的海岸,澎湃的浪花,奇形的礁石,怪异的古树,翱翔的海鸟,可爱的海狗,懒散的海狮徜徉其间。该城冬暖夏凉,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其无与伦比的都市和自然景观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是美国最吸引游客的海滨城市之一。同时还简介了金门大桥、金门公园、九曲花街、渔人码头、卡斯楚街,以及唐人街等主要景点。其中详细叙述了一条名叫卡斯楚(rnle Castro)的街道,总长只不过一公里左右,虽然是条小街,而且也不在最繁华的闹市区,却是闻名于世的同性恋聚落、集中点。该街的特立独行,博得一个颇为耸动的绰号——世界同性恋之都。同时还凸显了具有120多年历史的旧金山唐人街,该街既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唐人街,也是亚洲以外最大的华人社区,是美国华人和华侨最大集中地。

第六部分“苦心孤诣”,首先概述了辛大海赴美留学前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英语和坚持收听国内外英语广播,以便提高英文水平和开阔视野,同时还认真学习了一本本《中医史》、《生理学》、《内科学》、《人体解剖》、《针灸学》等中医名著,并请教专家指导、示范,由此奠定了初步的中医学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和通过实践深化知识,并得到技能的提高,同时还与郊县一家农村集镇卫生站取得联系,利用星期天到那里帮忙、实践。

中美建交后,辛大海以赴美留学的名义申请到签证。其后靠旧金山生父的血亲关系,又顺利获得绿卡。此部分彰显了美国的大学不仅数量多,而且教育水平高,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中将美国的教育水准列为世界第一。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学排名都能进前10名。美国高等院校类别众多,灵活有效的学分累计方式使中英文基本功扎实,勤奋好学的高龄留学生辛大海缩短时间完成了学业,使他以“三级跳”的方式,提前完成了中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位深造。其后不仅留校工作,又先后晋升副教授、教授和主治医师。他的中医卓见也屡见刊物或报端,成为小有名气的专家学者。为此,由衷感谢纽约中医学院对自己的培养。

第七部分“心系北京”高度评价了美国是世界上教育、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其教育体制可分为初级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美国的大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公立和私立院校教育水平都很高,诸多因素使美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在这里,留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学习和了解最前沿知识。

随着时光的流逝,尤其是给父亲养老送终后,年近五旬、骨子里有着诸多北京元素和痕迹的辛大海,茕茕孑立的海外生活,使他对京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越感深有情缘,面对蒸蒸日上、方兴未艾的祖国首都建设,由衷产生了历史的参与感,于是渴望“回家”。此后,不由自主地梳理了来关后的心境和感悟:首先,中医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尚待年月;其次,生活习俗与当地主流文化很难理顺;再者,种族歧视时隐时现,等等。

经过lO年的海外打拼,可以说已是功成名就,小有发迹的辛大海。此时恰巧得到北京某著名中医高等学府的书面邀请,后经协商,没过多久,便办理了辞职手续,并将父亲遗留的旧金山房产变卖后,与亲朋好友和院领导、同事道了别,带着父亲的骨灰,毅然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十多个小时后便在首都机场与前来迎接的高校领导和同仁握手相拥。

如今,年逾古稀的辛大海虽然业已退休几载,但其生活轨迹一直是围绕着医学,他的心一刻都没离开过学生和患者,实际上是退而不休,他的高大身影有时还会出现在医学讲座课堂,本人当年其声如洪钟的嗓音虽然不在,但坐在台前讲起课来总是那样掷地有声。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在特殊情况下,医院有时还会邀请他参加专家会诊。

本人遵循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敲击键盘,宛如用长焦镜头,尽量将主人公可褒可贬的主要人生经历拉到读者眼前。其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概括性强,不落窠臼,史料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有较强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而且文字简洁,描述生动,语言文雅不失质朴、幽默规避低俗,使用了大量北京话和那些特定时代国内外流行影视的经典话语,仅妙趣横生的歇后语就用了不下几十个,读来倍感风趣。

此书如果能使读者通过主人公深深嵌入时代的人生轨迹,进一步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努力进取,从而对我国正在着力建设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将倍感欣慰。

在撰写的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史料,请教了不少老北京,并得到许多朋友和中央财经大学老教授协会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张栓林

2014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位海归的人生轨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栓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93082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425626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