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双绣花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解放初肃反特工创作的惊险之书,是文革“地下文学”第一书。

你再也不可能在其它任何小说中看到如此恐怖而迷人的场景了,这就是况浩文的《一双绣花鞋》那个著名的开头。它把恐怖、性感和神秘奇妙地烩成一锅。它是乡土和怀旧的,这就是真正的文学,在网络时代,它依然是一个毫不过时的美丽而惊险的梦。它在情节上也许并没有超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模式。它本来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穿着灰色中山服的红色特工响应主流文化而创作的故事。

内容推荐

况浩文的《一双绣花鞋》中收录了《一双绣花鞋》《宝笈疑云》《麒麟花》三部中篇反特小说。其中《一双绣花鞋》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重庆的肃反斗争为背景,讲述了中共地下工作者在重庆解放前后与国民党特务的殊死斗争,讴歌了一代富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人的坚贞和英勇;该小说曾以手抄本形式在国内广泛传抄,后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目录

在茫茫的夜色后面

 《一双绣花鞋》小说原稿

一双绣花鞋

 (电影文学剧本)

海棠依旧

 (电影文学剧本)

麒麟花

 (电影文学剧本)

槛外人语

试读章节

三、 扑朔迷离的案情

傍晚,沈兰和朱玉雯才回到局里。

沈兰走进办公室,拿起一个红色卷宗,斜倚窗旁,就着黄昏的光线,细细读着几份“敌情通报”。

小朱替他开了日光灯:“科长,休息会吧,不然你又要找医生要巴比妥了。”

沈兰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你也休息会儿吧。”

“我马上开始科学的休息。”小朱说着,向一张堆满化学药品、烧瓶、烧杯的桌子走去。

一听“科学休息”,沈兰知道她又要搞化学实验了。小朱丰富的化学知识在公安局可是大大有名的。她原是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因为技术检验需要,才调到市公安局一科。她热爱侦查工作,但怎么也忘不了心爱的化学实验。在一个夏月溶溶的夜晚,市公安局办公大楼的二三层楼上,突然弥散开一阵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人涕泪横流。技检室的同志很紧张,怕是特务扔进了毒气弹,四处找寻气源,马上就在一科“破案”。原来是小朱,她一边在紧张地思考问题,一边又心不在焉地把盐酸注入了二氧化锰瓶里,产生了氯气。刚巧,她背后一架电扇开着,把这些氯气都吹到窗外去了,自己一点没有嗅到,可苦了二三楼上的人。“破案”的时候这个倒霉的化学家,还侧着头用玻棒在烧瓶里搅呀,搅呀,弄得技检室的同志哭笑不得。从此,老方就叫小朱“生产喷嚏的化学家”。

想到这里,沈兰不禁微微一笑:“你这个化学家呀……”

小朱带点娇嗔地打断他道:“只会制造鼻涕眼泪,是不是?你可知道化学的重要性,它……”

“它,不仅在工农业中越来越重要,处处都要实现化学化;而且公安工作和它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像念经似的背完小朱的这套口头禅后,沈兰笑模悠悠地说,“我在大学念的外文系,但完全支持你的化学,不过赫尔岑说过,‘单单研究科学还不够,必须让它生活’。我只希望你的化学能适应公安工作的‘土壤’‘气候’,生活下去,开花结果。那样,人们就再不会因为不习惯而打‘喷嚏’了。”  小朱听着,在她黑盈盈的大眼睛里,最黑最亮的那一点上闪现出了一瞥沉思的笑意。她在想:“我们这位科长,开起玩笑来也是这样文绉绉地发人深省,怪不得老方在背后说他‘活像个副教授’,就缺几篇论文和一副牛角眼镜了。”

提到沈兰的性格,也的确够他下级捉摸的。工作起来,他对人对己都严厉得近乎苛刻;一切按计划办事,做什么就做什么,决不夹七夹八乱扯。长期的情报工作,把他锻炼得非常锐敏,有理智的勇敢,惊人的自制力和按逻辑迅速推断敌人心理的能力,活像一只刁猛的山鹰。这些都使他的下级钦佩不已,但同时又觉得他多少有点学者味。空闲时,谈笑风生,旁征博引,才华横溢,业余兴趣也是多种多样。小朱就怎样也统一不了这些“矛盾”。譬如说吧,沈兰喜欢雕刻,他的一幅套色木刻“山城晨曲”曾在全国美展中获得佳评;有人说,他如果用花岗石雕刻一颗心,这颗心也会勃勃跳动。小朱到一科才一年多,就收到沈科长送的三个精致石章。老方已经有他雕的五个“呵,你们都忙开专业咯。”

小朱忙不迭地问道:“查得怎么样了?” 

“别提这一章了,”老方沉重地坐到藤椅上,压得椅子吱吱直响,“跑了半天,怕刚够饭钱。”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叠大饼,大口啃着。沈兰连忙为他泡来一杯又甜又酽的红茶。

老方边啃边说:“那无名男尸确是一中的物理教员吴蒙,今年36岁,合州县人,工作表现平常,但私生活很乱,像个搞恋爱的运动员,为这事受过行政警告处分。从档案上来看,这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伪兵工局c城办事处工作过几年,直到解放。”

“啊哈,”小朱低低叫了一声,“兵工局办事处,有苗头。”

“呶,看吧。”老方从公事包里掏出一张吴蒙的简历表。

从表上看来,吴蒙参加过国民党,1946--1949年在伪兵工局办事处任科员,证明人丁正。

“你查过丁正这人吗?”沈兰问。

“大半下午都花在查询这个丁正身上,但所有认识吴蒙的老师,都不知道这人,学校人事部门也不了解。”  小朱轻轻叹了口气:“简直不科学。”

“姑娘,什么事都按你那氢二氧一变水的公式发展,那我就感谢上苍了。”老方耸了耸肩。

……

P9-11

序言

一段传奇

况浩文的小说《一双绣花鞋》,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段传奇,这毋庸置疑。

有幸的是,我是最早接触到这部作品的读者之一。记得那是1969年的某一天,我当时在大巴山区一个贫瘠山乡插队落户,当俗话说的知青。那个生产队真是穷得可以,每天全劳力工分十分大约值人民币一两分钱,而我这个文弱书生还靠生产队长照顾劳动一天可得22分八分,也就是零点几分钱吧。穷乡僻壤的困苦生活是很难熬的,所幸的是我还带了一批在“文革”中从各个渠道得来的中外名著,可以给疲惫苦闷的精神一点儿慰藉。更所幸的是那个山村虽然穷僻,却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从村边通过。也正是这条公路,使我和散落在其他山乡的知青们尤其是重庆知青们有了往来。当那些来自山城的知青们,知道我手上还有德莱赛的《马背上的水手》、泰戈尔的《沉船》、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上下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三侠五义》《金瓶梅词话》(残本,仅一卷)、《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选注)、《鲁迅选集》等中外名著,更还有当时年轻人最喜欢的歌曲集《外国名歌二百首》,简直就把我当作那一片山地的图书篓子了。通过阅读中外名著来弥补精神空虚和苦闷的重庆知青真不少,他们纷纷来找我交换图书,但我也是有选择和条件的,除非我真正喜爱的名家好作品,我那些宝贝书是不会轻易地交换和借出的。这也招来一些非议和诟病,甚至说我是书虫只供自己钻不让别人看,太小家子气了。可要知道,在那“文革”还在轰烈的岁月,每得到一本好书以至带好文章的纸片都多么不容易啊!我当时住在生产队的面房里,那些老乡拿来包面条的书本儿、报纸或者有字的纸片儿,我都会小心翼翼去寻找,每有发现都格外惊喜,连繁重的劳动带来的疲惫也会烟消云散。说我抠门儿就抠门儿呗,只要能守住我那些宝贝书籍就行。但有一次例外,就是这天,一位身材消瘦个子高挑的重庆知青登门换书,手里只拿了并不厚的皱巴巴的一个纸卷儿,却开口要换我两本书,点出的名字还是我从不肯轻易借人的名著!出于好奇我接过那个纸卷儿,瞄了一眼第一页上写的字就不由一惊——一双绣花鞋!就这么一个充满神秘和悬疑的名字,使我猛一下就被牢牢吸引住了,在匆匆看了正文中的几行文字后,就决定跟他交换着看,并彼此留下了地址约定了还书的时间。没等那位书友走远,我就迫不及待地跑进面房最里面那间黑乎乎的屋子,借着牛肋巴窗子透过的微光贪婪地看了起来,那复杂曲折的故事险象环生的情节,以及那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气氛,尤其那一双诡秘刺目却又让人过目难忘的绣花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只可惜那是一个传抄的手写本,而抄写人大概也只是一个初中一二年纪的学生娃,不但字体幼稚还有不少错别字。奇怪的是这些并没有影响阅读者的浓厚兴趣和特殊快感。手抄本是当时文学作品流传的一种方式,在知青中相当流行,这其中当然也有一些低下得不入流的作品.而《一双绣花鞋》肯定是好作品中的佼佼者之一。当时也不晓得作者是谁.只凭后来知青们的传闻知道作者是重庆的一位公安人员,不然没有丰厚的生活基础和现场破案的侦查经验,是绝对写不出这样扣人心弦的公安题材好作品来的。写到这里,我还能清晰地记起在插队山村小屋,借着破窗微光阅读这部作品的欣悦和赞赏,那么真实那么刺激那么发人思索,历历在目犹如就发生在昨天。

上世纪80年代,山城重庆是我的文学舞台之一,因此结交了不少文友。经重庆文联的老师李耀国介绍,我曾和《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况浩文大哥有过两次会晤和交谈。我的印象是浩文大哥的确是公安题材的故事篓子,谈起重庆地区解放前后发生的大案小案和奇案便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就那些龙门阵也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只可惜他当时先后担任重庆市外经贸委主任、重庆长发集团公司董事长等职,正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写小说哟。他还开玩笑地说,我讲这些故事不但有出处而且还很精彩,你们拿去写嘛。可是没有公安经历的人去写浩文大哥所说的那些公安题材,还是有一定障碍的,我虽然动过心但还是想想也就作罢了。记得到了2000年以后,我已经从成都移居北京成为文学影视的北漂了,耀国兄从重庆来与海润影视公司商讨修改以《一双绣花鞋》为蓝本创作的电视剧本,才又重新勾起我对这部著名作品也是传奇手抄本的记忆,并跟耀国兄一样认为以此改编成的电视剧一定会火爆,会受到全国观众的关注和欢迎,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我是从来坚信文学原创对电影、电视剧本的核心作用的,浩文大哥用独特敏锐的目光发现的那一双神秘绣花鞋,就是影视编导们所企望和渴求的文学故事核心。所以在该剧热播的时候,我一边观剧一边为浩文大哥喝彩。

这肯定是一段文学传奇,而在当代中国文坛这样的传奇也并不多。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为浩文大哥的文学作品结集出书的时候,我们这些曾经在知青年代受惠过手抄本《一双绣花鞋》的青年,而今已进入耳顺之年的老知青,应该向他致以真诚的敬意。

向一段传奇致敬。

雁宁

2014年9月9日,夜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双绣花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况浩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93272
开本 16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2014246083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5
16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