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甲午沉思录(以此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曾跃林编著的这本《甲午沉思录(以此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总结了中日甲午战争那段历史深刻而沉痛的教训,正逢其时,有益于我们圆好民主文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虽然本书着重于19世纪末的那场中日之战,但其视野则涉及中日两国自古至今的悠久交往史。

全书围绕中心论题,把中日两国的有关史实,从纵向和横向作了鲜明的比照。比较对照的方法,说服力特强,往往能起到震撼读者心灵的作用。

内容推荐

曾跃林编著的这本《甲午沉思录(以此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对甲午战争的爆发、经过和结果进行了梳理,以时间为线,以史料为据,为读者重现了甲午海战的历史,并对战争格局的形成、军力对比以及中国战败原因进行了剖析。总体而言,语言通俗易懂,史实清晰,对于普及历史、反思历史都有一定的价值,是一本不错的历史通俗读物。

目录

序一 场明新

序二 黄立松

序三 曾跃林

序篇 甲午,那些沉重的日子

第一章 战争,其实从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

 第一节 那个年代,中日两国同时被列强轰开了大门

 第二节 国门被打开的原因

 第三节 沉思一:痛定之后

第二章 两场运动,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败

 第一节 中国人的求强——洋务运动

 第二节 日本人的觉醒——明治维新

 第三节 沉思二:悲哀与崛起

第三章 两个国度,让我们沉思至今

 第一节 日本,一个让我们一言难尽的国家

 第二节 朝鲜:一个让我们抚今追昔的民族

 第三节 沉思三:我们丢失了什么?

第四章 两支海军,上演了回肠荡气的一幕

 第一节 北洋水师,中国人的强国之梦

 第二节 联合舰队,日本人的扩张之本

 第三节 两军相逢谁敌手

 第四节 沉思四悲歌一曲缘自何?

第五章 两组人物,留给我们的自豪与反思

 第一节 甲午英雄谱

 第二节 甲午败类篇

 第三节 沉思五:英雄败类之我见

第六章 120年后的沉思

 第一节 中国,革命与改良

 第二节 日本,崛起与野心

 第三节 沉思六:我们共同缺乏的东西

参考书目

附:甲午战争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历史相近,际遇相似。

中国作为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历经了夏、商、周上千年的纷争战乱之后,于公元前221年走向大一统。秦始皇的金戈铁马第一次勾画出中华民族的宏大版图。以后的历史,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皇暴政肆虐,陈、吴揭竿而起。在历经三年楚汉战争后,大汉王朝雄踞天下。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终于公元581年至907年盛于隋、唐。经五代十国、辽、宋、金、元,再强于明、清。这期间,出现过王安石、张居正的改革图新,也造就了文景、贞观、康乾盛世。

日本的历史,步趋中国,波澜起伏,有异曲同工之处。据专家考证,约7000年前的“绳纹文化”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日本祖先文化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居民移居日本,带去了农耕文明,日本迅速进入到铁器时代,史称“弥生时代”。这时期的日本分裂成大大小小上百个国家,经历长期战乱,邪马台国成为盟主,其首领就是著名的卑弥呼女王。邪马台没落,大和国兴起,并完成统一大业,史称“古坟时代”。公元592年,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即位,立外甥厩户丰聪为太子,即圣德皇太子。圣德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颁布了日本第一部宪法——《十七条宪法》,推进了日本的发展。圣德被誉为“日本的孔子”,但他比孔子小了1000多岁。

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即位,创立了日本最早的年号“大化”,开始了“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这一步,它比中国晚了800多年。

公元701年,文武天皇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改国名为“日本”。再后来,日本留唐僧师空海发明了日本的正式文字“平假名”。这标志文明的一步,它比中国晚了两千多年,中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体系。

从1180年开始,日本先后经历了镰仓、室町、江户三个幕府时代。其问,忽必烈两次征日均被“神风”挫败;这期间,日本群雄割据、战乱不止;这期间,源赖朝家族、北条家族、足利家族以及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英雄辈出,奸佞并存。

直到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面临了同一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问题……

1840年6月下旬的一个早晨,中国广州珠江口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这支由47艘舰船、4000多名士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在海军少将懿律和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带领下,准备用大炮轰开这个古老国度闭关自守的大门。

英国自1640年工业革命开始之后,需要开拓广阔的市场作为商品的倾销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条件。1793年,英国曾派遣乔治·马嘎尔尼来华,准备与清廷洽谈商务贸易。而自傲的乾隆皇帝以为这些“外夷”遣使仅仅是来向他朝圣贺寿,便要求马嘎尔尼行三跪九叩之礼,双方在礼仪上发生争执。最终马嘎尔尼以一膝跪地了结了这场风波,而他所提出的开放商埠、两国贸易的要求自然被拒绝了。1816年,英国再次遣使阿美士德来华访问,希望改善中英贸易关系,也同样因为拒行三跪九叩之礼而被嘉庆皇帝柜见。

P11-13

序言

我和跃林相识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们经常在一起长谈……现在回想起来,谈得最多的还是历史。我们经常就着一杯清茶或一碗牛肉面,海阔天空、各抒己见。大约两年前,他告诉我,他要写一本书,一本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书,我听了很替他高兴。从那开始,他经常找我谈他的构思、观点、写作过程……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我是他在写作中交流最多的朋友。所以,当他邀请我为他的书写序时,我也欣然应允了。

作为一场发生在120年前的战争,甲午海战已经成为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我们民族历史的肌体上。一百多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论文、小说、戏剧、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一些事件和人物都耳熟能详。从这点讲,作为一个民间历史爱好者,要写出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书,不是那么容易。让人高兴的是,跃林做到了。这得益于他自身的两个特点:一是勤于学习。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办公室、家中、出差的飞机上,他总是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且写了很多读书笔记,这是他能够写出这部书的主要原因。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听他说,有时为了写一个章节,就要读几本甚至十几本书;为了弄清一件事,就要在图书馆泡上几个周六、周日。如果没有勤奋好学的精神,没有平时的积累,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的。二是善于思考。他是个“有想法”的人。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而且经常思考一些和自己本职工作并不相干、且属于“肉食者谋之”的事情。我们曾在一起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历史是什么东西?政治家说历史是小姑娘,可以任意装扮;历史学家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见兴亡,知得失;历史对于老百姓,只能算作饭后茶余的谈资了。可是能在这谈资中不断地积累、深入地思考并有所收获,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但曾跃林做到了。他的《甲午沉思录》以史买为依托,以沉思为重点,古今对比、内外相照,提出许多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问题。尤其是书中关于民族性,关于如何对待历史,关于革命与改革、改良的关系等,都凝聚着他深深的思考。

我喜欢这样的人,更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这也是我们20多年友谊的基础。

作为朋友,我衷心地祝贺他,并祝愿他不断努力,再出佳作!

后记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而且经常思考一些和自己本职工作并不相干且属于“肉食者谋之”的事情。

二○一一年,我和一个朋友闲来喝茶,他问我,你看过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哪一部?我几乎毫不思考地回答:《甲午风云》。该片20世纪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李默然、浦克、庞学勤主演。朋友说再过几年就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了,你不想写点什么?朋友一句无意间的提示,倒勾起了我的写作欲望。于是二○一二年一整年,我几乎都在搜集资料。我曾经两次赴威海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也曾专程凭吊过邓世昌墓,参观过他在广州的故居……其间,我阅读大量有关甲午战争的文献、史书以及与之有关的资料。

二○一三年年初,我在家中“鑫源阁”书房内,面对着满桌的笔记和资料,几乎整整呆坐了一个下午。

我不知道该怎么写……

写一篇甲午历史故事吗?我不会比历史学者写得更详实,更真切。

写一部甲午英雄赞歌吗?我不会比作家写得更宏伟,更嘹亮。

我开始对手中的资料反复阅读、思索,我忽然发觉120年来,我们故事和赞歌已经写得不少,我们缺少的是思考。

于是,我把自己在阅读中头脑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然后反复去思索,去验证,去寻找,然后再把这些思索、证实、寻找的东西付诸于文字,就形成了这部近十万字的《甲午沉思录》。

说实话,最初动笔时,没想到写这么多,只是想写成一篇文章,可拿起笔来却思如泉涌。于是我把当时脑子里想到的,对的、不对的,有条理的、没条理的,一股脑地先写出来,然后再仔细推敲、修改、整理。就这样,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多。

我不是历史学者,所以引用的史料未必全部真实可靠,但我能保证这些均有出处;我不是作家,字里行间难免有文粗字俗之处,但我保证都是言之由衷;我不是思想家,我能思考和提出的问题、观点未必全部正确,但我是在用心去想。

感谢我的好友、领导黄立松给我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我能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写作。他也是就这部书与我交流讨论最多的朋友。感谢我的老领导武润身经理,他在看完我的书稿后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对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给予-一一指正。特别要感谢已退休的原广东高教出版社总编辑杨明新老先生,他不但认真阅读了全书,而且以一个专业人员的眼光对我进行悉心指导,并亲笔写信,非常热心地向有关方面推荐此书,使我深受感动。令我感动的还有我的好朋友、镇海炼化建安公司总经理都跃良,作为企业家的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去年写下了他的企业管理专著《良石问路》。对于我这本书,他不但认真阅读,提出修改意见,而且多次热心联系出版社,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青岛石化检修公司的王绍成主任两次陪我去威海采访。我的同事区淑桢、梁洁云也为我提供了许多技术帮助,我的同事陈思涛帮我完成了部分文字录入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两年来对我的支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甲午沉思录(以此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跃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8372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2014231470
中图分类号 K256.30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6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7: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