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包头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主编的《包头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草原地区古代民族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时”、“空”、“人”三维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以期对草原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制度体系进行客观定位,进而揭示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内容推荐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主编的《包头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文物点的年代并不一定遵照当初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时认定的年代,要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确定文物的年代;根据文物点的不同类型,有的仅列出始建年代,有的则一一列出文物的沿用年代。保护级别及批次方面,遵循文物点的最高保护级别原则,如一个文物点曾经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今已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仅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统计。

目录

前言 陈永志

内蒙古文化遗产概论陈永志

包头市文化遗产综述张海斌

文化遗产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战国秦汉时期

 魏晋北朝隋唐时期

 辽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附录

 表一 包头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二 包头市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三 包头市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呈东北向西南斜伸的狭长形,总面积约118.3万平方公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山、草地、平原、盆地、沙漠戈壁等复杂的自然环境风貌。这些复杂的自然环境,同时也造就了内蒙古地区多元化的人文环境风貌。从旧石器时代的“大窑人”,到新石器时代的“红山人”,再到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人”,一直到后来的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这些草原民族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形成了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遗产。对这些草原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的正确认知,是深入发掘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资源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区的必要保障。

一内蒙古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文化遗产包括遗存与遗物两大部分,主要涉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诸多方面。遗存主要有古城市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还有长城、界壕、驿道等复合型的特殊遗址;遗物主要有金银器、青铜器、碑刻、岩画、货币、雕塑、陶瓷、丝织品等。目前已初步查明内蒙古自治区有各类文物遗址点2.1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处,盟市旗县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构成了草原文明的主体,展现出草原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

旧石器时代是草原文化的滥觞时期,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同样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目前为止,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达三十余处,其中以呼和浩特东郊发现的大窑遗址、鄂尔多斯发现的萨拉乌苏遗址、锡林郭勒发现的金斯太洞穴遗址、呼伦贝尔发现的扎赉诺尔遗址最为典型。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大窑村南,以发现的旧石器制造场及四道沟典型的地层剖面为重要的考古学依据。第一层为表土层,形成于全新世;第二层为马兰黄土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第三层为淡红色土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第四层至第七层为离石黄土层,形成于更新世中期。在第四层底部发现有肿骨鹿化石,还有远古人类打制的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刀和石核等石制品,其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50万年。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22年,其后经过多次调查,在此地相继发现了顶骨、额骨、枕骨、股骨、胫骨、腓骨19件化石。其中有六件人骨化石是从晚更新世原生地层里发现的,学术界命名为“萨拉乌苏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至3.7万年。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遗址,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到青铜时代的连续地层堆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中发现了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晚更新世晚期的动物骨骼化石等珍贵遗存。经C测定,距今约3.6万年。金斯太洞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北方草原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现代人的起源、迁徙、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转变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扎赉诺尔遗址发现于1927年,先后共发现15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及其他化石。该遗址出土有石镞、刮削器、石片、石核等细石器,刀梗、锥、镖等骨器,并出土有夹砂粗陶器残片,同时出土有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化石,是典型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具体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

在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及内蒙古中南部的黄河流域及环岱海地区。以赤峰红山命名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核心。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相继发现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等一系列草原考古学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源辐辏”、“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西辽河流域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其后是位于敖汉旗的“赵宝沟文化”和以赤峰红山后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以及以巴林左旗富河沟门聚落遗址为代表的“富河文化”。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发现的哈民聚落遗址,是近期在内蒙古东北地区发现的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被定名为“哈民文化”,也属于红山文化系列。这些考古学文化早到距今约8000年,晚到距今约4000年,以之字纹筒形罐、C形玉龙、楔形石耜为主要考古学文化特点。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流域及环岱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属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序列。最早的以凉城县王墓山遗址为代表的“王墓山下类型”,其年代大约距今6000年,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其后有托克托县的“海生不浪文化”、包头市的“阿善二期文化”、察哈尔右翼前旗的“庙子沟文化”、凉城县的“老虎山文化”等,以彩陶钵、小口尖底瓶、双耳罐为主要考古学文化特点。

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址有七千余处,其中以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为典型。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于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以赤峰药王庙、夏家店、蜘蛛山、大甸子遗址,范杖子墓地为典型,其后又有赤峰三座店山城遗址、二道井子聚落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南边老哈河流域以宁城县南山根遗址为代表,北边西拉沐沦河流域以赤峰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为典型,时间为夏、商至春秋时期。

P04-P07

序言

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特定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与生态环境,形成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的这套《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将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以盟市为单位编列成书,系统地向社会展示,显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的突出优势,这在当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草原地区人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是草原文化的滥觞时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发现的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石器制造场与其他的人类遗迹,将内蒙古地区人类的历史提升到了50万年。另外,在内蒙古其他地区还发现了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河套人”以及“扎赉诺尔人”,由此证明了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是草原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以赤峰红山命名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核心。在内蒙古地区相继发现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庙子沟文化、小河沿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一系列草原考古学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源辐辏”、“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秦汉、魏晋之际是草原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位于阿拉善盟的居延遗址群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汉代边疆城市遗址,以出土“居延汉简”著称于世。呼和浩特地区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遗址是内蒙古中南部最大的都城遗址。呼伦贝尔市鄂伦舂自治旗的嘎仙洞遗址,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石刻祝文,证明了此处是鲜卑贵族的“先祖石室”、拓跋鲜卑的发祥地。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实物见证。辽金元时期草原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历史上是辽王朝的京畿地区,契丹人的政治中心所在。在这一地区分布有辽上京、辽中京两大都城,还分布有辽祖陵、辽怀陵、辽庆陵三大皇族陵寝,以及轰动世界、闻名遐迩的辽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辽墓。元代的内蒙古地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起点。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最大的元代都城遗址,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等重要建筑遗迹,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皇城的宏伟规模,极大地彰显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价值,是内蒙古自治区极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乌兰察布市的集宁路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市肆遗迹及多处器物窖藏,出土了釉里红玉壶舂瓶、青花梨形壶、卵白釉“枢府”铭盘、青釉龟形砚滴、青釉荷叶盖罐等大量完整瓷器,以及其他珍贵瓷器标本上万件,堪称中国的“庞贝城”。另外,内蒙古自治区也是我国古代岩画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以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最为典型,岩画总量多达十万余幅,时代纵跨上万年,这是内蒙古草原地区现存最为壮观的古代艺术画廊。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拥有当今世界上保存最长、辐射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特殊文化线路——长城。全区共查明有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代、西汉、东汉、北魏、隋代、北宋、金代、西夏、明代修筑的长城墙体7570公里,有与长城相关的马面、敌台、烽燧、障城、关堡等各类遗存近万处,其附属遗址的数量、跨越的时代及墙体长度,都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珍贵的文化资源,是草原文明的重要实物载体,也是草原文化薪火相传的实物例证。

《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草原地区古代民族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时”、“空”、“人”三维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以期对草原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制度体系进行客观定位,进而揭示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起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十大科学课题之一,草原人类从何而来?草原文明从哪发端?这也是困扰当今学术界的重大问题。内蒙古草原地带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洞穴遗址、扎赉诺尔遗址等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同样也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也是世界学术界倍加关注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广泛分布在蒙古草原地带的一些古代遗址与墓葬逐渐地被揭露与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精品大量破土面世。特别是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内蒙古同样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三位一体,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三大主流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建构,草原文化功不可没。

草原文化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还在于她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蒙古高原的南部,作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这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和碰撞的特殊地带。特殊的区域位置与人文环境,创造了种类繁多、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城市文化遗产。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北魏的盛乐都,辽代的上京城,元代的上都、黑城古城等中外闻名的城市遗址,围绕着这些大遗址,群星点点地分布着各类古代文化遗存,构成了草原丝绸之路商品交换的大通道,东西文化传播的主干线。所以,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庞大内涵,是草原文明最为直接而又形象的体现。文化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和、升华的结果,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构筑的一个重要板块,深化草原文化研究,考察草原文化的发展演进轨迹,探索草原文化与华夏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进程,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同时要求我们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对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一个总体要求,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总方针。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草原文化研究欣欣向荣,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民凝聚力与向心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展示草原文化遗产的点睛之作,《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研究内蒙古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旨在进一步弘扬草原文化,传承草原文明,这是这套丛书付梓的重要意义。

是为序。

后记

《包头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依照时代序列分别介绍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75处,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部分未定级的重要文物点。对这些文物点的介绍,包括了文物的基本状况、前人工作与研究概况等文字内容,并配有文物本体、周边环境与出土遗物等的图片。

本书文物点的年代并不一定遵照当初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时认定的年代,要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确定文物的年代;根据文物点的不同类型,有的仅列出始建年代,有的则一一列出文物的沿用年代。保护级别及批次方面,遵循文物点的最高保护级别原则,如一个文物点曾经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今已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仅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统计。如果一个文物点分布在多个旗县(区),则大体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依次列出所在旗县(区)。

本书撰稿人员有张海斌、苗润华、牧乐、杨建林、王晓玲、王英泽、姚旭、邢燕燕、王艳君、刘媛、魏长虹、李静、落和平、杨帆、高锦哲等。同时邀请包头博物馆刘幻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建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孙金松等同志撰写了部分稿件。张海斌搜集和提供了本书大部分图片,杨建林、邢燕燕为本书出版做了较多工作,包括资料补充、完善等,杨建林初审了稿件。姚旭、王艳君做了具体整理、编排工作。本书由张海斌最后统稿,陈永志审定稿。

本书的资料来源,包括了自治区、包头市几代文物工作者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其他文物单位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相关专家学者的考古研究成果,等等。由于篇幅所限,书中未予一一列出,敬请谅解。

本书承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乌兰部长撰写了序言,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此书成书较为仓促,错讹与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4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包头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40384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106
CIP核字 2014146713
中图分类号 K292.63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5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