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风流
内容
试读章节

朱自清,原籍浙江,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名自华,号秋实。寓意春华秋实的意思。六岁时,随父母定居扬州。一九一二年,朱自清十五岁时,做官的祖父菊坡公去世,从此家道衰落。

一九一六年暑假,朱自清考入北大预科。同年十二月,与武钟谦结婚。一九一七年二月三日,婚后不久,即到北京上学。这一年暑假回扬州时,因感觉家庭经济困顿,希望跳级考入北大本科,遂改名自清,字佩弦。后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一九一九年一月一日,《新潮》杂志创刊,朱自清成为会员之一。《新潮》杂志由傅斯年等人创办,在当时的影响仅次于《新青年》。孙伏园回忆说:“佩弦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虽然那时我们都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他的这种性格近乎少年老成,但有他在,对于事业的成功有实际的裨益,对于纷歧的意见有调解的作用,甚至他一生的学问事业也奠基在这种性格。”一九二。年五月,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提前一年毕业,暑后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来的还有中文系毕业的俞平伯。这是朱俞二人相识订交的开始。俞平伯后来回忆说:“我开始做诗,朱先生也开始做,他认为我的资格比他老,拿他做的新诗给我看。……但我们的关系却一天一天的深了。”俞平伯在一师只教了半年就离开了,朱自清一直教到第二年暑假。同年十一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朱自清成为会员。一九二一年暑假,朱自清就聘扬州江苏第八中学教务主任。因与校长意思不合,很快就辞职了。

不久由北大同学刘延陵介绍,就聘上海中国公学,教授国文。叶圣陶当时也在中国公学执教,共同的志趣爱好使二人很快成了朋友。朱自清在中国公学待的时间并不长,因学生风潮,朱自清又离开中国公学重回杭州一师教书。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五日,《诗》月刊创刊,创办者主要有刘延陵、叶圣陶、俞平伯、朱自清等人,杂志由中华书局印行。一九二三年八月,朱自清与好友俞平伯同游南京,夜泊秦淮河,领略秦淮风韵。这次泛舟河上,给两人留下湛深的印象。用朱自清的话说,“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离开南京时,二人相约作同题散文纪念这次夜游秦淮河。同年秋天,朱自清到温州十中教书。十月十一日,完成著名的游记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后被时人称为“白话美文的模范”,至今仍被视为描写秦淮河的名作。朱自清对待写作一丝不苟,教书也十分严谨。在温州时,他的学生陈天伦回忆:“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的四方脸。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最初我们对他都无好感,至少觉得他比旁的先生特别噜嗦多事,刻板严厉。”但他教书的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

一九二四年八月,俞平伯、叶圣陶、朱自清等人诗文集《我们的七月》出版,朱自清担任该书的主编。嗣后,朱自清离开温州,应夏丐尊之约到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与一帮热爱文学的同人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不久由于发生学生风潮,夏丐尊、朱光潜、丰子恺等人都先后离开,朱自清也开始考虑离开的事。一九二五年,朱自清先后给俞平伯、叶圣陶写信,告诉他打算离开教育界,想到商务印书馆谋一职,但未成功。这一年暑假,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在好友俞平伯大力推荐下,朱自清被聘为清华教授。八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住在清华古月堂。这是朱自清服务清华的开始,从此正式走上大学讲台。

一九二五年暑假后,朱自清就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由于教学的需要,朱先生走上了研究‘国学’的道路。他从研究古近体诗和词人手,以拟作为方法,诗就正于黄晦闻先生,词则与俞平伯先生相切磋。朱先生以‘国学为职业,以文学为娱乐’。国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有矛盾,但也不是绝对没有联系。清华学校于二七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杨振声先生与朱先生商量办系方向,两位先生都注重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联合,这是清华国文系与当时其他大学的最不同的特点,就是主张研究新旧文学和中外文学。这个主张当时是崭新的,也是对的,朱先生一生贯彻始终。平时我们见朱先生读书作文,总是中外古今同时并进。”(季镇淮《回忆朱佩弦自清先生》)

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七日,国民政府决定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为校长,杨振声为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成为重要的骨干。杨振声后来回忆说:“系中一切计划朱先生和我商量规定者多。那时清华国文系与其他大学最不同的一点,是我们注重新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融合。”十月,朱自清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这本散文集的出版,奠定了朱自清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散文成就从此得到世人公认。

一九三0年暑假后,杨振声出任青岛大学校长,朱自清代理清华国文系主任,并在燕京大学兼课。一九三一年八月,按照清华的规定,朱自清公费游学海外,历时一年,于次年八月回国。回到清华即被任命为中国文学系主任,这是朱自清正式主持清华中文系的开始。由于武钟谦病逝,这一年八月,他与陈竹隐女士在上海结婚。

此时,闻一多也自青岛大学来北平,任清华中文系教授,这是二人同事论学的开始。

朱自清在清华教学,主要担任“诗”、“歌谣”、“中国新文学研究”三门课。

P50-53

后记

这本小书的诞生,完全属于偶然。

由于职业的缘故,几年前,我策划了一套“大家散文文存”,共有三十种之多,基本涵盖了现当代主要的散文大家。其中一部分作者既是现代著名作家,又是知名教授,书中一些自述性文字谈到他们当年在北京、上海、武汉、广东,以及抗战时期大后方昆明、重庆、成都等地高等学府的教书生涯和生活经历,透过这些文字,我第一次对民国时期大学教授这一特定群体的生活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忽然产生了写这本小书的冲动。

从那时起,我有意识地开始资料的搜集工作,业余时间跑书店。钻图书馆,逛旧书市场,查阅相关资料。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对这一群体也越来越敬佩,他们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一个个从字里行间和褪色发黄的照片中鲜活起来,像浮雕一样凸现在我的眼前,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不畏艰辛的民族气节,献身教育的牺牲精神,万世师表的人格风范……给我留下了湛深的印象。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文化之魂,正是他们的默默耕耘,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这个知识群体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许多人间传奇,至今仍高山仰止,令人兴叹。本书所写的约二十位学人,都是民国时期显赫一时的知名教授、学者,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有的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社会了如指掌,又把中华文化介绍到西方,令洋人心折,如辜鸿铭;有的既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受到过西方文明的洗礼,真正学贯中西,如鲁迅、陈寅恪、吴宓和刘半农;有的终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国学大师,如王国维、章太炎、黄侃;有的拥有外国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开一代学风,如胡适、刘半农、吴宓;有的虽只有小学和初中学历,却自学成家,登上大学讲坛,如沈从文、钱穆……这些教授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而且多才多艺,有的蜚声文坛,影响广远,如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有的叱咤政坛,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如傅斯年、胡适;有的在书法、雕刻、绘画等方面成绩卓著,名动一时,如台静农、苏雪林;还有的精通多种,甚至十多种外语,令洋人刮目,如辜鸿铭、陈寅恪……可以说,他们是民国教授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以自己的杰出才华和多方面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一代名教授风范,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座座令后人景仰的丰碑。

本书由二十一篇文章组成,并没有一个严格的体系。每一篇文章也不求面面俱到,只是选取这些知名教授人生中的精彩片断,力求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展示其独特的个性,表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另一面。如刘文典的名士风度、吴宓的浪漫、黄侃的“狂狷”、辜鸿铭的怪癖、章太炎的“疯”、傅斯年的好斗、胡适的宽厚……等等,其鲜明的个性,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共同组成了民国教授的群像。

本书希望真实地展示这些文化名流、知名教授当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经历,无意于追求野史、传奇的阅读效果。因此在写作时,主要依据史实和史料,既不虚构,也无猎奇,书中特意大量引用有关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年谱及回忆文章,一切从事实出发,尽可能还原历史,给读者真实的感受和印象。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大量参阅了前人的资料和回忆性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他们的劳动,就不会有这本小书。当代作者撰写的一些传记作品和回忆文章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考虑到涉及作者太多,且书中引用时已标明作者和出处,恕笔者不再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在此,我谨向这些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敬意。

还需说明的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原名《民国教授往事》,二00八年四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现在这个版本属于修订版,笔者根据出版者的要求,不仅对原书进行了校订,删去了个别篇目,还对个别篇名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新增了《绅士陈西滢》、《哲人冯友兰》和《“我的朋友胡适之”》三篇新作。在篇目编排上,也完全按照传主的出生先后排序。此外,为便于一般读者了解,还把书名改成了《民国风流》,望读者明鉴。

由于时间的关系和资料的限制,这本小书前后花了近四年的时间,其中近一半文章曾在《人物》、《名人传记》、《传记文学》、《温故》和台湾的《传记文学》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过。在此,我对这些杂志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对张明先生、河南文艺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及相关编辑人员表示真诚的谢意,感谢他们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作者

二0一0年五月十八日

目录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往事知多少

台静农的三栖人生

沈从文:寂寞的教授生涯

朱自清:最完美的人格

是是非非苏雪林

绅士陈两滢

书生意气傅斯年

哲人冯友兰

一代儒宗钱穆

性情教授吴宓

顾颉刚其人其事

“我的朋友胡适之”

独立不羁的刘半农

“教授之教授”陈寅恪

名士刘文典

钱玄同三二事

国学狂人黄侃

鲁迅与顾颉刚的恩恩怨怨

文化殉道者王国维

“疯子”章太炎

怪杰辜鸿铭

内容推荐

本书涉及民国著名教授二十余人,都是当年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流,堪称民国教授的一个缩影。作者试图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具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人炎的“疯”……同时,还以翔实的史料,披露了鲁迅与顾颉刚、苏雪林与鲁迅、噸颉刚与胡适、傅斯年,以及林徽闪和徐志摩、金岳霖等人之间的是非恩怨与情感纠葛,展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再回首,民国文人的陈年往事原来竟如此鲜活精彩!

编辑推荐

本书由二十一篇文章组成,每一篇文章只是选取一位知名教授人生中的精彩片断,力求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他精彩的人生,展示其独特的个性,表现他与众不同的另一面。如刘文典的名士风度、吴宓的浪漫、黄侃的“狂狷”、辜鸿铭的怪癖、章太炎的“疯”、傅斯年的好斗、胡适的宽厚……等等,其鲜明的个性,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共同组成了民国教授的群像。

本书希望真实地展示这些文化名流、知名教授当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经历,无意于追求野史、传奇的阅读效果。因此在写作时,主要依据史实和史料,既不虚构,也无猎奇,书中特意大量引用有关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年谱及回忆文章,一切从事实出发,尽可能还原历史,给读者真实的感受和印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风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修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55906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1
164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