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收集的大部分文章在过去十多年里曾发表在《新德意志批评》或密尔沃基的威斯康星大学20世纪研究中心出版的《当代文化理论》丛书里。具体包括了:《隐匿的辩证法:先锋派——技术——大众文化》、《寻求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 | 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当代文学理论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收集的大部分文章在过去十多年里曾发表在《新德意志批评》或密尔沃基的威斯康星大学20世纪研究中心出版的《当代文化理论》丛书里。具体包括了:《隐匿的辩证法:先锋派——技术——大众文化》、《寻求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百多年来,现代性文化的特征表现为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多变的、通常是敌对的关系。尤其是高雅现代主义话语,它总是强调艺术品的自主性,坚持艺术与日常生活文化完全分离,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有计划的距离。当下对大众文化和现代主义这一大分野提出的挑战是以后现代的名义进行的。胡伊森认为,不能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是与过去的完全断裂,因为它的艺术和政治策略都深深地扎根于现代性文化的另一潮流——早期先锋派。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现代主义/先锋派不断自我反叛的继续。 安德烈亚斯·胡伊森是纽约哥伦比亚人学的德文教授,在此之前则是密尔沃基的威斯康星大学的德文和比较文学教授。他是《新德意志批评》的编辑,也是数部关于浪漫诗学和狂飙戏剧的论著作者。他还与人合编过《技术想象》和《后现代:对文化变迁的描述》。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消失的他者:大众文化 1.隐匿的辩证法:先锋派——技术——大众文化 2.阿多诺的反面:从好莱坞到理查德·瓦格纳 3.女性化的大众文化:现代主义的他者 第二部分 文本与语境 4.机器与妖妇:弗里茨·朗格的《大都市》 5.生产革命:海纳尔·穆勒的教育剧《毛瑟枪》 6.认同的政治:《大屠杀》和西德戏剧 7.记忆、神话、理性之梦:彼得·韦斯的《对抗美学》 第三部分 走向后现代 8.波普艺术的文化政治 9.寻求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 10.绘制后现代地图 注释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当代文学理论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安德烈亚斯·胡伊森 |
译者 | 周韵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07123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8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109.5-53 |
丛书名 | 当代文学理论系列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1 |
宽 | 15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0-2007-067号 |
版权提供者 | Andreas Huyssen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