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北京,恰如一本大百科全书,它既能给人们提供丰富有益的宝贵知识,又能让人们体验到香醇味厚的文化享受。本书采用了赵先生、钱先生两位“北京通”一问一答聊侃的方式撰写,让读者在通俗风趣的语言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相信这本书对人们了解、认识和研究古都北京,多少能够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资料,亦相信本书会受到各方面人士的欢迎和喜爱。

内容推荐

京城尤其是皇宫,以其森严的权威,而最为神秘和令人敬畏,也以其无尚的光华荣耀而成为最令人向往和梦寐以求的所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让古老、神秘、威严的北京城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同时不断地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为了让更多的国人和全世界人民全面了解认识历史文化古都——老北京,本书采用了赵先生、钱先生两位“北京通”一问一答聊侃的方式撰写,让读者在通俗风趣的语言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目录

第一章 元世祖忽必烈与元大都城门/1

 一 元世祖忽必烈/2

 二 忽必烈与元大都城门/3

第二章 明成祖朱棣与北京的内城、外城和十六座城门/7

 一 明成祖朱棣/8

 二 龙子蠵龟驮燕王朱棣过江坐天下/9

 三 老北京的“内城”、“外城”和十六座城门/10

第三章 京城的九座城门/13

 一 京城九座城门,相当讲究对称/14

 二 京城九座城门中的五座城门更名的由来/15

 三 京城九座城门各自趣味性的说法/17

 四 京城的九门城楼始建于何时/22

 五 正阳门城楼匾,其“门”字为什么没有钩/23

第四章 北京著名的天地日月坛/25

 一 自古始,天地日月,从未间断过对人类做贡献/26

 二 北京为什么会出现南有天坛/28

 三 内斋宫和外斋宫的由来/31

 四 从蓝黄绿黑四色琉璃瓦的应用说起/33

 五 北京为什么会出现北有地坛/35

 六 北京为什么会出现东有日坛、西有月坛/37

第五章 北京中轴线上的万春亭和钟鼓楼/41

 一 中轴线/42

 二 中轴线上的万春亭/43

 三 中轴线上的钟鼓楼/47

 四 北京著名的大钟寺和永乐大钟/51

第六章 北京著名的天安门/55

 一 承天门/56

 二 清顺治八年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58

 三 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是有一定的讲究的/59

 四 因为出于统治者的需要,所以承天门需要改名/60

 五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建筑,其设计者究竟是谁/61

第七章 天安门前点缀性的精美建筑/63

 一 说古探幽寻“桥”踪/64

 二 北京天安门前著名的金水桥/65

 三 金水桥杰作,是出自能工巧匠杨琼之手/67

 四 金水桥前面东西两侧,左右对称的华表和石狮子/67

第八章 天安门南面原有的建筑和著名的棋盘街厂71

 一 天安门南面原有的建筑/72

 二 千步廊、龙门、虎门与进士题名碑/72

 三 棋与北京著名的棋盘街/75

第九章“真龙天子”·皇帝·龙袍·皇后与妃嫔/79

 一 “真龙天子”的由来/80

 二 皇帝·龙袍/82

 三 皇后与妃嫔/85

第十章 北京皇宫紫禁城的概况/87

 一 紫禁城的建筑范围和基本特征/88

 二 外朝和内廷/90

 三 紫禁城的角楼和护城河/91

 四 紫禁城里点缀性的鎏金铜狮子和门海/93

第十一章 紫禁城外朝的主要建筑/97

 一 金銮殿/98

 二 午门和太和门/104

 三 紫禁城中和殿与严嵩/108

 四 紫禁城保和殿与国宝云龙阶石/109

 五 紫禁城文华殿和武英殿/111

第十二章 后宫·孝庄文皇后·铜壶滴漏/115

 一 后宫的主要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116

 二 慈宁宫与孝庄文皇后/117

 三 古代计时仪器——铜壶滴漏/119

第十三章 皇家禁苑中南海/123

 一 中南海溯源/124

 二 中南海瀛台与三神山/126

 三 北京的先农坛与中南海的丰泽园/127

第十四章 北海公园的造园装景/131

 一 北海公园的永安桥/132

 二 北海公园里的装景,其重点在白塔山/133

 三 白塔山南面的装景/135

 四 白塔山西面的装景/139

 五 白塔山北面的装景/141

 六 白塔山东面的装景/145

第十五章 颐和园的基本概况、装景艺术及前身的演变/147

 一 颐和园的基本概况/148

 二 颐和园的装景艺术/149

 三 万寿山和昆明湖前身的演变/152

 四 颐和园的前身,名为清漪园/153

第十六章 颐和园内著名的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听鹂馆、宜芸馆/157

 一 颐和园内著名的仁寿殿/158

 二 颐和园乐寿堂与庭院内的怪石“青芝岫”趣闻/161

 三 颐和园玉澜堂与百日维新/164

 四 颐和园的绮丽和宜芸馆、听鹂馆/166

第十七章 昆明湖北岸的精美建筑——长廊/169

 一 颐和园著名的长廊/170

 二 长廊彩画故事列举/176

第十八章 颐和园的中心建筑和万寿山的主体建筑及两侧的装景/187

 一 颐和园全园的中心建筑——排云殿/188

 二 颐和园万寿山的主体建筑——佛香阁/191

 三 万寿山东西两侧装景点缀性建筑/193

第十九章 景福阁与重阳节及谐趣园趣谈/195

 一 景福阁与九月重阳节趣谈/196

 二 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198

第二十章 昆明湖与其东侧及西堤的造园装景/203

 一 颐和园十七孔桥/204

 二 昆明湖水上石舫/205

 三 颐和园西堤六桥/207

 四 漫话昆明湖东侧的铜牛和西堤的耕织图/210

 五 颐和园昆明湖中的“三岛”/215

第二十一章 北京与佛教的关系/219

 一 取“大乘”和“小乘”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220

 二 何谓“大乘”和“小乘”/221

 三 大佛寺及以“大佛寺”、“寺”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222

 四 北京的四大金刚、哼哈二将和布袋和尚趣谈/227

 五 北京的佛像/230

第二十二章 北京的古庙,235

 一 庙和祠的演变/236

 二 北京独有的一座皇家祭祖用的太庙/237

 三 北京的文庙——孔庙/239

 四 北京的武庙——关帝庙/241

 五 北京的灶君庙/243

 六 北京著名的药王庙/244

第二十三章 北京的古塔/249

 一 辽代天宁寺塔/250

 二 辽代良乡塔/251

 三 元代妙应寺白塔/252

 四 明代真觉寺金刚宝座塔/254

 五 北京著名的银山塔林/256

第二十四章 北京的古碑刻、古牌坊、牌楼/261

 一 北京的古碑刻/262

 二 谈谈北京的古碑坊、牌楼/265

第二十五章 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275

 一 北京“燕京八景”的由来/276

 二 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277

第二十六章 北京的白龙潭和妙峰山/299

 一 北京的白龙潭/300

 二 北京的妙峰山与“爬山虎”/303

试读章节

三 金水桥杰作,是出自能工巧匠杨琼之手

赵先生问:

人们说: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是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并且是以元代时的周桥为蓝本建造起来的,说是出自能工巧匠杨琼之手。那么他的基本情形怎样呢?您能不能给我说说呢?

钱先生答:

据老北京相传:杨琼这个石局大总管,他亲自率领五千多石工,精雕细琢每一方石料。元大都城内金水河上的周桥,就是出自杨琼这位能工巧匠之手的杰作。桥上,皆雕琢龙凤云,明莹如豆。桥下有四石白龙,擎戴水中,……。

当然,元大都宫城内的金水桥,虽然已经不复存了,但是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1690年)皇城南面的正门——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则完全是以元代时的周桥为蓝本而建造起来的。

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既然是出白杨琼这位能工巧匠之手的杰作,那么他的基本情形究竟怎样呢?据老北京人相传说,杨琼,还有他的父亲杨德、哥哥杨进、叔父杨荣。以及同乡王道、王浩兄弟等人的雕琢技艺都是很高超的。可以说,这些民间石刻艺术大师们,为北京城的建设,为中国建筑工程上的石雕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精美的古建筑物多种多样,当然亦包括古桥在内,自然亦包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在内:而金水桥前面的东西两侧,点缀性的建筑小品——华表和石狮子,按照笔者的认识和理解,亦是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紧密配合体现出了精美的古建筑——金水桥,亦是相当讲究对称的,同时,由华表和石狮子点缀在金水桥前面的东西两侧,将金水桥和天安门装饰打扮得更加雄伟壮观、华贵精美。

四 金水桥前面东西两侧,左右对称的华表和石狮子

赵先生问:

人们说:北京天安门金水桥的前面,有点缀性的建筑小品——华表和石狮子。那么华表和石狮子,其各自的历史发展演变的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您能否给我讲一讲呢?

钱先生答:

好。我先跟您说说华表,然后再说石狮子。

·天安门金水桥前面的点缀性的建筑小品——华表·

今日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面的一对华表,以及天安门内的一对华表,这两对华表,可以说是属于我国各地保留下来的许多点缀性建筑物,或日点缀性的建筑小品——华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亦是最优秀的。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华表起源相当早。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以前,原始社会末期,尧舜时,就已经开始在交通要道上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日诽谤木,或简称为谤木,也叫做华表木。例如《淮南子·主木训》里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从历史发展来看,到了汉代,其所谓华表木,就已经发展演变成为通衢大道的标志了。并且因为这种标志的特征是远看好似花朵。所以,古时人们将华表木称之为华表。古时“华”字通“花”字。

华表亦称之为桓表,例如汉代,还讲究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其作用就是可使送信人不致迷失方向。对此,《说文·木部》里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指出:“桓,亭邮表也。”并且古人徐锴又作了进一步说明:“亭邮立木为表……表双立为桓。”所以说,华表又称之为桓表。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后来“华表”就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桥头和墓地等地方设置的装饰性的建筑小品。如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唐著名的大诗人杜甫有诗日:“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再例如,始建于金大都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的石造联拱桥,即北京著名的卢沟桥,其两头也有华表四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为石桥增添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装饰。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装饰的石柱华表,其雕刻工艺精巧,其造型相当美观。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华表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属于点缀性的建筑小品:其中最突出最典型的莫过于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面竖立的一对华表,因为它恰到好处地点缀了紫禁城正门——天安门,使天安门显得更加雄伟、美丽壮观,增强了天安门古老建筑艺术性的整体感。

那么,天安门内外的两对华表,其基本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简要说来,其突出的特征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雕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天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栩栩如生。

华表,其顶上的异兽,是古时候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其特性善吼叫,所以被名为“吼”,亦作“犼”。天安门内的华表,其特征是:顶端上的兽,面向北吼,所以被誉名为望君出,意思希望帝王出宫去体察民情;而天安门外面,即金水桥前面的一对华表,上面的兽,面向南吼,名日望君归,意思希望帝王出宫在外。其时间不宜太长,应赶快回宫。以免耽误国事。

·天安门前的石狮子·

游览我国的古建筑,人们常常可以在宫、庙、墓、桥头、门口或栏杆、立柱上看到石狮子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些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已成为我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这些石狮子雕刻艺术起源于何地、何时?又如何来到我国的建筑物中“落户”?颇值得追溯一番。

先从真狮子说起,它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我国古代没有野生的狮子。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见有狮子的立体形象。东汉时,章帝(刘恒)章和元年,亚洲西部的一个古国(伊朗高原东北部)——安息国王阿萨息斯一世,就曾把狮子作为贡品献给章帝刘恒。

随着佛教的传人和盛行,狮子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为高贵尊严的“灵兽”,这是由于佛教很推崇狮子并对狮子大加宣扬。我国亦很快从印度等地传进雕刻石狮子艺术,并且出现陈列于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属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

到唐代时,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使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可举一实例,如陕西咸阳市东的唐顺陵的石狮子,雕刻艺术大师将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显得盛气凌人……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是比唐代更加提高,而且人们生活中,对于石狮子雕刻这种精神艺术美的享受,其范围亦比以前广泛了。不仅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些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其姿态有各种各样,或坐或卧,最小的仅有几厘米,但却雕刻得活灵活现。

狮子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读者熟知的狮子舞至迟在唐代已风靡各地,至今不衰。电影《少林小子》、电视剧《陈真传》等影片中的舞狮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各有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威武雄健,使人感到它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金水桥头右侧石狮子的腹部,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这样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了误伤。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P67-70

序言

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不仅是毫不逊色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而且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北京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数百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一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燕国的都城,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留下了无数令人神往的动人传说。自元代至今,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逐步成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大都城,“京城方六十里……分十一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又下旨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基本形成今日北京城的格局规模。北京城的修建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特色。这集中表现在:城建格局相当完整对称,且具有城套城的突出特征,既有重城即外城(亦称外罗城,或日帽子城),又有内城(亦称京城);京城内又有皇城,皇城又套着紫禁城(亦称大内,俗称皇宫)。

整体上看,北京城是一个以紫禁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贯通全城南北一条中轴线:南到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以紫禁城为中心,城的东面,朝阳门外,有日坛(亦称朝日坛);城的西面j阜成门外,有月坛(亦称夕月坛);城的南面,有天坛;城的北面,有地坛。天安门的两侧,为“左祖右社”,即东为太庙(今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为社稷坛(今日北京中山公园)。中轴线的北端,建有向全城报时用的钟楼和鼓楼等。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建筑格局,无处不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皇宫紫禁城,以及中南海、北海、景山、颐和园等皇家禁苑,更是封建社会皇权文化的极端体现。此外,老北京的城门、古庙、古塔、古碑刻、古牌坊牌楼、“燕京八景”……无数的人文名胜和自然景观,则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趣味和深邃的民族精神。

对于近代以前的国人来说,京城尤其是皇宫,以其森严的权威,而最为神秘和令人敬畏,也以其无尚的光华荣耀而成为最令人向往和梦寐以求的所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让古老、神秘、威严的北京城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同时不断地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北京将更加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了让更多的国人和全世界人民全面了解认识历史文化古都——老北京,本书采用了赵先生、钱先生两位“北京通”一问一答聊侃的方式撰写,让读者在通俗风趣的语言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相信这本书对人们了解、认识和研究古都北京,多少能够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资料,亦相信本书会受到各方面人士的欢迎和喜爱。老北京,恰如一本大百科全书,它既能给人们提供丰富有益的宝贵知识,又能让人们体验到香醇味厚的文化享受。正因如此,谁也无法完全地描述与表达她的方方面面。由于笔者知识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敬希读者朋友们帮助指正。

施边芳 高桂莲

2007年12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施连芳//高桂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52212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