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子不仅对人生全力以赴,也戮力参透其中义理。他希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而不倦,对陶铸完美人格的渴望,以及积极在此世实践自我,正是这三项特质造就了孔子的卓然不群。

本书作者金安平克服万难,使我们得以理解圣人的人生、作品与话语。如同苏格拉底与耶稣,孔子留下许多语录,句句蕴含深奥微妙的智慧。金安平协助我们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内容推荐

孔子不仅对人生全力以赴,也戮力参透其中义理。他希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而不倦,对陶铸完美人格的渴望,以及积极在此世实践自我,正是这三项特质造就了孔子的卓然不群。本书作者试图以人生历程的方式展现孔子思想的永恒价值。

目录

致谢

中国朝代表

孔子时代各国形势图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去鲁

第二章 世卿与国政

第三章 弟子

第四章 周游列国

第五章 返鲁

第六章 教学

第七章 生死之礼

第八章 捍卫者

后记

关于资料来源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正当孔子的政治事业达到巅峰,他突然辞去官职,带着绝望的心情与少许盘缠启程周游列国。那年是公元前497年,孔子54岁,在故乡鲁国担任司寇。辞官的决定就此结束孔子的公职生涯,但当时的他未能预见。

长久以来,孔子一直想取得接近高层的职位,但他的理由非同一般。孔子追求的并非更多的俸禄或更大的权力,而是实现高尚目的,但为了达成目标,他需要更大的政治力量。司寇只是中级官员,担任该职的孔子偶有机会觐见国君与参加朝会。然而真正与他往来密切的是直属长官上卿。孔子必须借由上卿的引荐,才能受到国君重视与参预朝政。公元前497年,定公为鲁国国君,季桓子为上卿,而孔子是季桓子下属。

没有人确知孔子为何在那年辞官。他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爬上当时的官位:从在季桓子封地管理粮仓与牲口开始,一路努力,先晋升为中都宰,然后成为司空,最后被任命为司寇。在中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领有俸禄的职位并不罕见,但令人垂涎的职缺多半掌握在以世禄维生的贵族手里。孔子虽然勉强跻身贵族之列,然而他的出身使他难以打进特权团体。《史记》提到,孔子祖先是宋国孔氏,这个家族拥有荣衔,出过几位杰出的宋国卿士。但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宋国孔氏遭受政敌痛击,此后一蹶不振。影响所及,有些孔氏家族成员移居鲁国,其中包括孔子的曾祖父。孔子出生时,长久定居鲁国的孔氏已经以鲁人自居,但他们也因此丧失祖先在宋国享有的世袭荣衔与特权。此时的孔氏只是比庶民高一个阶层的“士”。

春秋时代这类人物很多,他们位居贵族底层,却以身为精英及受过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自豪。这些人知道自己具有优越家世,但家道中落,留给他们的资产仅存教育。他们获得任用与收入的唯一方法,是运用既有的知识与技能。正因如此,他们的生活充满不安情绪,如果未能精通任何一艺或六艺俱备,可能沦落到贵族阶层之外。孔子时代的士既勤奋又有弹性,他们可以担任战士或官员: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既是鲁国的战士,也担任过邑大夫。

孔子的母亲在公元前552年或公元前551年怀了孔子,此时叔梁纥年事已高,除了元配为他生的九个女儿,小妾还生了个足部有缺陷的儿子。尽管如此,叔梁纥仍设法说服颜氏家长把十几岁的女儿嫁给他,为他生子。司马迁写道:“[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然而,早期没有任何文献解释为什么这对夫妻要“野合”。有人认为,叔梁纥向颜氏提亲之前已经结束第一段婚姻,因为元配未能生下男性继承人,此外,他也赶走了小妾,因为她生下身体残障的儿子。如果颜氏女真是他的合法妻子,为什么婚礼会在如此不自然的地方举行?难道就某方面来说,他们的关系被认定为不正当?结束野外的婚礼后,司马迁又说:

[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才3岁,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去世时,孔子还很年幼。孔子18岁娶并官氏之女,妻子很快为他生下一子,之后又生下一女。

孔子的身高超乎常人,据说他“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高大的身材意味着引人侧目。然而孔子从未试图夸耀自己的形象或能力。他不介意告诉别人自己“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第六章)。孔子不认为君子需要如此精通于卑贱之事,但他别无选择,因为他“少也贱”,无法如显赫家族的年轻人那样轻松觅得官职,也无法光凭自身努力就获得任用[“吾不试”(《论语·子罕》第七章)]。因此,孔子继续工作并且耐心劳动,也逐渐从管理粮仓与照顾牲口的小官晋升到比较重要的政府位阶。P37-39

序言

我的双亲为子女创造了一个世界,从我出生的台湾台南,到后来移居的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奇蒙,所有子女中以我亏欠他们最多。从他们身上,我得到对古典文献的热情以及独立面对世事的力量。

过去五年来,我结识了一些大陆与台湾的学者,他们跟几个世代之前的学者一样,对我帮助甚多。而他们对本书的贡献亦难以尽述。光是与他们见面就足以给我莫大的冲击,督促我努力完成写作。我的学生也鞭策着我,他们对孔子的浓厚兴趣催促我全心投入。我特别感谢鲁乐汉(John Delury)多次与我讨论先秦诸子,而他也与我同游曲阜。在浓雾笼罩下,我们的旅程虽危机四伏,却不乏欢笑。如果没有乐汉,我可能找不到返家的路。

安德鲁·怀利(Andrew Wylie)一如以往,始终支持本书的写作。南恩·格雷厄姆(Nan Graham)与莎曼珊·马丁(Samantha Martin)的宝贵意见使本书的条理更为明晰。珍娜·弗莱彻(Janet Fletcher)的编辑工作还是一样仔细彻底。李峰与梁涛的评论使我获益良多。杨涛、许雅惠与长谷川雅人(Masato Hasegawa,音译)协助我完成本书的最后阶段。我很幸运能得到耶鲁大学图书馆地图管理员亚伯拉罕·帕里施(Abraham ParTish)的协助,他慷慨付出时间与耐心,协助我完成写作。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丈夫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以及我的一对儿女Meimei与Yar。因为他们,我感到富足,但也因为他们,我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未能达到他们的期望。谨将本书献给他们。

后记

曲阜孔庙则是另一段故事。我在最棒的时节来到这座鲁国古都,当时本书的写作已近尾声,时值初冬,游客极为稀少——巴士上除了加拿大人与几名中国人外,就只剩下我和我的朋友。曲阜笼罩着云层般的厚重雾气,连当地人脸上也充满阴霾。淡季时,这座观光城镇的居民几乎无事可做,只能在郊区农地种植韭葱、青葱、冬麦与番薯为生。然而,雾气与冷冽正好提供我思索孔子的良好气候,协助我看穿自己所创作出来的孔子迷雾。当我沿着通往神龛的石板路走去,我问自己:我看到什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是什么模样?

那天我所发现的孔子是《论语》中周游列国的孔子,是与庄子笔下的颜回偕游的孔子,是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作《春秋》以俟后世圣人君子的孔子。然而,孔子还有另一个样貌,出现在《史记》之后数世纪的文献中。作者与庄子有着精神上的亲缘性,在他的故事中,孔子再次在弟子们的衬托下益显出色。这次负责帮衬的角色是温和而难以捉摸的颜回。在这个场景中,颜回称颂“不忧”之“乐天知命”。要实现此一境界,必须“修一身,任穷达”,方能“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然而,孔子告诉颜回还有另一种境界,即“有忧”之“乐天知命”。孔子说:

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遣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虽然,吾得之矣。

而他“得之”的道理是:“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

孔子长眠之地,距离孔庙2公里远,人们可以在古柏与银色刺柏林中寻得踪迹。坟茔之上,是年复一年吹而又生的青草地——“坟上美丽而未曾修剪的头发”。;坟茔之下,哲人的精神鼓舞了渴望、乐观与疲惫的人们,使其能继续热爱人类的形式与命运。

书评(媒体评论)

金安平克服万难,使我们得以理解圣人的人生、作品与话语。如同苏格拉底与耶稣,孔子留下许多语录,句句蕴含深奥微妙的智慧。金安平协助我们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虽然作者惊叹于孔子思想的永恒价值,但她仍试图以人生历程的方式展现。本书阐述的虽然不是永恒而唯一的“真实”孔子,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以及我们心中的真实孔子。

——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金安平
译者 黄煜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02271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6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