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改革与个人主体
内容
目录

导论

一 关键概念:个人主体、个人主体性

二 研究个人主体性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 解读和研究中国改革的理论范式

第一章 人学查审:中国改革的深刻背景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人的压制

一 压抑个人的传统社会结构

二 压抑个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三 压抑个人的传统文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理论对个人主体性的压制和贬抑

一 苏联哲学对个人主体性的贬抑

二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对个人主体性的压抑

三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对个入主体性的压抑

 第三节 本章延展:障碍重重却顽强生长的个人主体

第二章 经济改革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

 第一节 改革: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个人主体的生成

一 历史回放: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探寻过程

二 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个人主体的生成

 第三节 农村改革与农民个人主体的生成

一 农村改革的兴起过程:以安徽为案例

二 农村改革促进农民个人主体的生成

三 充分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国企改革与个人主体的生成

一 国企改革历程概述

二 国企改革促进个人主体的生成

 第五节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促进个人主体生成发展

一 产权的人文意蕴

二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三 克服产权改革的误区,保障职工个人的主体地位

第三章 “政府—社会”关系重构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

 第一节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

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

二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民主要求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民主的社会性

 第二节 构建“小而有效的政府、大而有序的社会”

一 现代社会个人、社会与国家的一般关系

二 大力发育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改革的突破口

三 构建“小而有效的政府、大而有序的社会”的艰难改革

第四章 文化观念嬗变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促进思想的不断解放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增强

一 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历史与现状

二 唤醒和增强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意义

三 唤醒和增强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措施

 第三节 文化重构:个人主体论与能力本位论

一 个人主体论是文化重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个人主体论的发展:能力本位论

 第四节 教育理念革新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

一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及其反思

二 中国教育的艰难转型

第五章 个人主体发展遭遇的困境

 第一节 夹缝中的个人主体

一 我国个人主体面临的复杂环境

二 我国个人主体面临的双重挑战

三 进退维谷:我国个人主体发展的“过”与“不及”

 第二节 个人主体发展悖论及其在中国的出现

一 先行现代化国家出现过的个人主体性悖论

二 个人主体发展悖论在中国的上演

 第三节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悖反

一 个体与集体及其相互关系

二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节 追寻个人主体性陷入危机的根源

第六章 个人主体性危机的化解

 第一节 化解危机的总思路:设定个人主体性区间

 第二节 实现个人主体的转型升级

一 从绝对权利型转向权利一责任平衡型

二 传统个人主体的交往转向

三 推动个人主体性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以公平正义原则协调自我与他者间的利益冲突

一 自我与他者间矛盾的协调原则——公平正义

二 促进公平正义的改革

 第四节 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和谐

一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和谐的真义

二 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和解的路径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第五节 中西文化价值互补与个人主体健康发展

一 中西文化价值的优缺点

二 中西文化价值的互补、融合

 第六节 科学发展观与个人主体健康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个人主体论蕴含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和谐主体际关系构建

总结:中国改革及个人主体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个人主体论”反对蔑视和压抑个人的整体主义和虚假的集体主义,主张确立和尊重个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但绝不能将其与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相等同,也不能将其混同于“个人本位论”。实际上,它强调的是,个人应该在与客体和他者的相互关系中摆脱依附性,确立主体地位,形成独立人格;个人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即个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及他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詹宏伟编著的《中国改革与个人主体》从个人主体生成发展的角度解读马克思社会三形态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联,揭示了个人主体生成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揭示了落后国家发展迟缓的症结——个人长期处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中,个人主体一直难以发育和成长起来;这一理论启示后发国家必须大力推动个人主体的发育成长,着力革除羁绊个人主体性发挥的制度设施和文化价值;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发展第二阶段和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的历史局限性,既肯定个人主体性的合法性又指出其历史局限性,为我们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理论警示和鉴戒。

运用马克思社会三形态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改革,本书着力研究了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认识中国改革的实质与意义?中国改革就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是改革和转型的实质,也是其伟大历史意义所在。本书具体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刻揭示中国改革的这种本质和意义;第二,如何认识和化解现代性危机?观察现代性危机的视野是多样的,本书以马克思个人主体视野下的社会历史理论(即马克思社会三形态理论)为指导,认为现代性危机本质上是个人主体片面发展和个人主体性过度发挥引起的自我与他者和自然的剧烈冲突,具体地分析了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代性危机,并提出了促进个人主体健康发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理论方案。

编辑推荐

《中国改革与个人主体》的重要特点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从而使其理论观念更具有鲜活的色彩。本书梳理和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出发创新理论,然后用新理论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风格,也是问题导向方法的具体运用。正是遵循这种研究思路,作者詹宏伟能够对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本书运用马克思个人主体视野下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社会三形态理论),深入分析中国改革的背景、实质、意义、问题和走向,揭示了中国改革与人的发展(个人主体的生成和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的、客观的联系,并由此提出中国改革和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改革与个人主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詹宏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51761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4289768
中图分类号 D61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