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血脉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帕蒂古丽刚刚获得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与严歌苓、刘醒龙等一批中生代优秀作家同时获奖,奖项含金量十足。

《百年血脉》荣获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奖。是十年来首次获得这一重要奖项的少数民族作品。

《百年血脉》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成为继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阿来(《尘埃落定》)后,30年来最具民族意义的经典长篇小说作品。

内容推荐

《百年血脉》是著名少数民族女作家帕蒂古丽的新作,也是代表作。

《百年血脉》用半自传的形式描写了家族五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祖国西部的百年兴衰,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宗教神话与民间传说等神秘元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难以言表的世界,作品情节紧凑、时而张狂时而柔软,时而振奋人心时而催人泪下,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之一。

帕蒂古丽在2014年获得人民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她对西部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细致描写。

目录

第一章 逃离 1993—2003

第二章 融合 2003—2013

第三章 定居 1965—1985

第四章 血缘 1960—1985

第五章 迁徙 1910—1960

尾声:追忆 2014

后记 人类在融合中进步和幸福

试读章节

傍晚,昏沉沉地坐在苏风黑色车里的副驾驶座上,跟着车身颠簸摇晃,一股困意席卷了我。晚饭是跟苏风的那帮战友吃的,席间喝了不少格瓦斯,起初觉得那格瓦斯里有种古怪的马尿味,但一想到马上就要离开生活了十年的寂寥边陲小城,忍不住猛灌了几杯。上车前,苏风和他战友的影子都变得模模糊糊,被他们推上车后,无法控制地沉入了昏睡中。

醒来觉得眼皮很沉,我记起了一些梦里的细节:有一只粗糙的手,在我的上身和下身摸索,我想推开却没有力气,隐隐感觉那手指在有节奏地动。我弄不清这到底是梦境,还是真的发生过。

苏风跟在饭桌上一样,沉默少语,半天才从驾驶座上传过来一声:“你发烧了,一直说胡话,吓死人。”苏风是杂志《今日边城》的编外摄影师,在边城退伍后,开了一家照相馆,平时没事,就四处开车随文字记者配点照片。他说话满口老家浙江的口音,黏糊糊的,像他的性格。

“有点感冒。”我往车窗外甩了一把鼻涕,摸摸自己被冷汗湿透的衣服,苏风的声音和我甩出去的鼻涕一起,被风打过来,粘在湿淋淋的衣服上。

苏风伸过来一只手,贴在我额头上:“退了,刚才浑身火烫。”

我抹了把额头,想抹掉他潮乎乎的手印。我让苏风停车,车嘎一声斜在了路边。

我扑到车下弓着身子抱住车轮,两条腿软软地抵住地面,大口大口的酸水往外涌。被大漠初夏的夜风吹得清醒了一些后,腰酸腿软,头昏眼花。我忍着恶心和晕眩感重新爬进车里,苏风扔过来一件外衣让我披上。

我无数次设想过有个人把我带出窒息的边城,我更愿意把这个旅途,想象成被某个传奇英雄用大卡车载着逃离边城。这样一想,似乎前面的旅程变得没有那么难捱了。车窗外面,仍被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路边白杨树在风里弓着背,像要随风拔地而逃。

“看你这副身板,弱不禁风的,还想出去闯江湖。”苏风侧着脸从观后镜里看过来,言语中透着关切。

“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出门走十步路能碰见二十个熟人,一点新鲜感都没了。全城就一条街,上一次街,就能遇见全城的人。男人们白天解闷的方式就是喝酒,晚上再去舞厅找女人跳舞。生活多没意思。”

“你说得一点没错。全城的男人基本上都在酒桌前碰过杯,全城的男女基本上都在舞厅搂在一起跳过舞,今天我抱你,明天他抱你,哈哈哈。大家对彼此的相貌都熟悉,舞厅里大街上只要出现一张陌生的脸,一下子就能看得出。但这些舞厅,我从来都不去。”

“我也不去,我不跳舞。”

“孤男寡女,又在异地他乡。找到你哥哥,是不是就不打算回来了?”苏风的话让我有点吃惊,又觉得不该对他的话太在意。

“找不到哥哥,我也不会回来了。”我闭上眼睛,切断了与他的闲聊。

就在晚饭前,我还稳稳地坐在《今日边城》编辑部里,交出跟苏风一起采的社会特写,一个村长对村里的回族姑娘强奸未遂。总编不想惹出民族矛盾,把稿子扣压了。苏风跟我在乡下采访时,在我查看事发现场羊圈、草垛、大炕的间隙,目光从观察受害者,转移到观察我细微的反应,而且他的这种观察方式毫不掩饰,连那个受害的姑娘都有所察觉,她故意时不时地以抱柴禾烧水为托词离场。为了逃避与苏风单独面对,我只好不动声色地紧随着女孩去帮她抱柴禾、烧水,苏风一直端着照相机不知趣地跟着我,让我很不自在。

好不容易捱到在苏风目不转睛的观察中结束了尴尬的采访,坐苏风的车回来的路上,我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

对方劈头就问:“你猜我是谁?”

我听那年轻男子的口气,像是故意骚扰,冷冷地说:“猜不出来。”P3-5

后记

一个家族的百年往事,就像裂叶榆在成长中不断翘起树皮,生出浅浅的裂痕,薄薄的一片又一片从树干上剥落的过程。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剥离的痛楚,就像感受到细胞从自己身上脱落。被迫割裂,而又不愿割裂的哀恸从内心深处发出,折断的声音清晰可辨。文化的、习俗的、生命的印记,被时光和环境撞击,甩下一条失魂落魄的尾巴,然后惊慌失措地逃走。这是文化的命,也是人类的命,是文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这样的疼痛,我们的祖先或轻或重地经历过。

我相信人类是同一个相互联接的肢体,每一个器官的疼痛,都是人类共同的疼痛。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人类这个巨大身躯上的一个分子,彼此相连,牵动一个便会影响到另一个。生命就像花粉,随着命运的风飘荡,你无法预料,有一天,你的子孙会和哪一支血脉交融,碰撞杂糅出什么样的文化来。不同的文化就像正电荷与负电荷,撞击时会发出刺耳的噪声,也会产生耀眼的火花。暖湿气团与于冷气团的交锋会带来雷鸣,也会带来一场激情的雨,这种撞击与交锋,也许就是人类进步的前奏。

不同亚文化缝隙总是越来越窄的,身份认同指向中华民族这个更具包容性的巨大符号。小说中太外公逃荒路上捡来的汉族孩子本是仇人之子,我把这看作一种超越种族的人性。人类不会因为疼痛,就停止前行,就丢失了人性。生命是建立在同一种尊严基础上的,善良和美德没有隔离网,人类的天性是向善的。神的光环下庇佑的是所有的生命。

人类在本能地前进的同时,层层叠叠地沉淀了许多文化,这些文化像粘在一起的泥土,已经分不出哪一粒来自哪个文化土壤。它们被时间紧紧地挤压在一起,石化,拥有新的属性。人类的汪洋大海拥有共同的盐分,在海水中也已然分辨不出一滴水是来自黄河、恒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还是底格里斯河……我希望自己是站在人类进步的角度看待命运,跳出界限,用更广阔、更包容的语言,来客观、冷静地写一部家族史,体现一个家族在历史、在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因为这是浩繁人类史中小小的一笔。小说中所展现的心理冲突只是来自于客观真实的一部分,但那不是全部。包容才是这部小说的主旨,分歧消减后,更多的是虔诚的祈祷。

感谢这本书的编辑,我们职业、民族不同,这并没有妨碍我们之间跨越地域、宗教、文化的心灵交流,这部作品就产生于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包容吧。

2014年11月5日于姚城河姆渡畔

书评(媒体评论)

帕蒂古丽的作品,通过个体民族语言记忆记录一个时代的文化选择。过去记忆与当下经验互为映象,透露着民族身份在语言选择中的无辜、焦虑、不安与痛楚。作品呈现出语言选择与文化精神传承间隐秘而悠远的勾连,在飞逝的时光中体认语言是灵魂的阐释者,从而赋予文字宏阔的文化意蕴。

——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评委会

古丽的父亲是维吾尔族,母亲是回族,她从小上汉语学校。在她充满维吾尔族味道的独特文字里……那些只能跟羊儿分享的秘密,或许永远不会说给人。生活之美之丰富需要一颗宽柔的心灵去呈现。

——作家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作者)

今天无意看帕蒂古丽的文章……更坚信思维是比技巧更致命的利器——她的思维和我们不一样。……多少年后,人届中年的她,仍然用母语式的思维说出她的汉语表达。厉害。我再也没见过写维吾尔族作者及他们的这个时代,有她那么贴心贴肺。除了思维,更重要的也许还是她还原事物的耐心和才能……

——评论家 何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血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帕蒂古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99231
开本 32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4256563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