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孝经(彩图珍藏版无障碍阅读)(精)/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纪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谏诤章第十五、感应章第十六……欧锋编写的《孝经(彩图珍藏版无障碍阅读)(精)》不仅收录了《孝经》原文,并辅有注释、译文、导读、解析等。

内容推荐

《孝经》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的一本。《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我国古代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一部关于“孝道”的专著,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欧锋编写的《孝经(彩图珍藏版无障碍阅读)(精)》不仅收录了《孝经》原文,并辅有注释、译文、导读、解析等。

目录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附录

试读章节

胃于说:“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问题,圣人的德行中,难道就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吗?”孔子说:“天地之间的物生灵,只有人最为尊贵。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的了。孝行之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加重要的了。对父亲的尊敬,没有比在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更加重要的了。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始于周公。从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在国都郊外圜丘上祭天时,以周族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聚族进行明堂祭祀时,以父亲文王配祀上帝。所以,四海之内各地的诸侯都恪尽职守,贡纳各地的特产,协助天子祭祀先王。圣人的德行,又还有哪一种能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呢!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心,产生于幼年时期;待到长大成人,奉养父母,便日益懂得了对父母的尊敬。圣人根据子女对父母的尊崇的天性,引导他们敬父母;根据子女对父母的亲近的天性,教导他们爱父母。圣人教化人民,不需要采取严厉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他对人民的统治,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管理得很好。这正是由于他能根据人的本性,以孝道去引导人民。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天生的本性,同时也体现了君臣关系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子得以上继祖宗,下续子孙,这就是父母对子-最大恩情。父亲对于儿子,兼具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既有为父的亲情,又有为君的尊严,父子关系的厚重,没有任何关系能够超过。如果做儿子的不爱自己的双亲而去爱其他什么别的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如果做儿子的不尊敬自己的双亲而去尊敬其他什么别的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如果有人用违背道德和违背礼法去教化人民,让人民顺从,那就会是非颠倒;人民将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效法什么。如果不能用善行带头行孝,教化天下,而用违背道德的手段统治天下,虽然也有可能一时得志,君子也鄙夷不屑,不会赞赏。君子就不是那样的,他们说话,要考虑说的话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被人民称道;他们做事,要考虑行为举动能使人民高兴;他们的道德和品行,要考虑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他们从事制作或建造,要考虑能成为人民的典范;他们的仪态容貌,要考虑得到人民的称赞;他们的动静进退,要考虑合乎规矩法度。如果君王能够像这样来统领人民,管理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敬畏他,爱戴他;就会以他为榜样,仿效他,学习他。因此,就能够顺利地推行道德教育,使政令顺畅地得到贯彻执行。《诗经》里说:‘善人君子,最讲礼仪;容貌举止,毫无差池。’”

圣治,圣人之治,即圣人对天下的治理。此处所说明的堂祭祀制度,与其他儒家经典不全相合,在各朝制定礼仪制度时或依据《孝经》之说,如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就颁诏按《孝经》制定祭祀天地及配祀制度(《宋书·礼志》三)。《孝经》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P78-79

序言

《孝经》是十三经之一。十三经是经过长期传承后沉淀下来的儒学经典。除“五经”外,包括了《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三经”在儒学中能够获得至高地位,源于清乾隆年间十三经被刻于石上,后阮元又刻了《十三经注疏》。《孝经》一书共十八章,是儒学伦理践履经典。儒学以主张“仁、义、礼、智、信”著称,而这五种主张的前提就是“孝”。

自汉代以后,《孝经》被历朝历代奉为治国教民的普及读本。在汉文帝时被列为儿童的启蒙教材,随后被列入官学,成为学生必学课目。随着对《孝经》的不断研究,到了南北朝时期,《孝经》有超过《论语》成为显学的趋势。所以,到了北魏时期,孝文帝出于对汉文化的认同,就把《孝经》翻译为鲜卑语,用以教化民众。到了唐代,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序,为《孝经》披上了王权的外衣。这样,《孝经》便从一个普通的案头书跃升为皇家读物,其中的政治原因不言而明。自唐以后, 《孝经》的地位稍逊于《论语》,这可能是与朱熹本人特别推崇“四书”有关。宋代的朱熹是中国皇权时代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有力地推广了《论语》《孟子》等,使“四书”获得了空前的政治地位。到了清代,清廷更是把《孝经》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孝经》一书以“孝”作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并且认为“孝”就是上天所定下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本书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家的君主可以用孝治来治理国家,臣民当然也能用孝立身来辅助打理国家。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当中,首次将孝亲和忠君相互联系,认为“忠”就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同时将“孝”的社会作用神秘化,并且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大多引用《诗经》和《论语》中的道理来论述。

《孝经》主张将“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之始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终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经》将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和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相互联系,并且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同时要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的过程来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同时,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要求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一千七百七十八个字。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由于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伦理关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从人伦亲情中引出孝治的观念,更是把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孝道和孝治,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产儿。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把孝当做重要的品德修养,并且有一本《孝经》来加以规范。《孝经》当中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落伍,相信现代人所有的烦恼、痛苦、恐惧和困惑,都和孝道密切相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孝经(彩图珍藏版无障碍阅读)(精)/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欧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41520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4258017
中图分类号 B823.1-49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