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萧红文学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采用最新披露的萧红史料和萧红研究成果的才女传记;

这是国内唯一一本配有精美手绘萧红文化地图的有趣传记;

这是一本与萧红身世性情相近的女记者近距离逼近萧红的感性之作。

青青所著《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萧红文学馆丛书》为我们细细解读萧红的青春往事。

内容推荐

萧红,一个寂寞热烈的生命,一个天才悲情的女性,她一直在等一个真正懂得她的人,写出她的天真烂漫和真情任性,写出她骨子里的寂寞与荒凉。青青所著《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萧红文学馆丛书》以一个女性的心体味着另一个天才女性的心灵,以自由饱满的笔触,带我们一起回顾萧红短短的生命中的漂泊与写作历程,那些终将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岁月苍茫,文字不朽,在流水一样的时光里,萧红和我们一样年轻。

目录

绿 万物荣华

 河流

 端午

 斯城

 荒园

 祖父

 祖母

 母亲

 父亲

 女生

 风波

白 璞玉遁莹

 哈尔滨

 订婚

 祖父之死

 出走

 北平

 娜拉

 幽禁

 汪恩甲

 我想飞

红 冰城风月

 火柴

 如果

 激情

 生产

 萧军

 饥饿

 重生

 赵一曼

 流浪

 静秋

 书信

橙 海上流金

 初见

 鲁迅

 相遇

 举荐

 宠爱

 厮守

 恩慈

 萧红

 相契

 许先生

 伤悼

灰 异乡苍茫

 流亡

 鸿雁

 苦杯

 李洁吾

 新生活

 小金龙巷

 三人行

 灵犀

 载明月

 女性

黛 珠分钗折

 歧路

 两个人的车站

 丁玲

 妻性

 端木蕻良

 在西安

 离殇

 尴尬

 婚礼

 独行

金 海涛闲话

 孤立

 谜团

 主妇

 回忆

 香港

 呼兰河

 柳亚子

 病困

 骆宾基

 香港的端木蕻良

 倾城

 玉殒

附录

 圣士提反女中里的萧红

 浅水湾里的萧红

 银河公墓里的萧红

 我知道你会来 我一直在等

 “萧红地图”的制作方式

后记

插图 萧红地图

试读章节

我坐着机场的大巴,晃晃悠悠地驰向哈尔滨。我身边坐了一个极瘦极瘦的女人,头发剃得光秃秃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好像一个幽灵,又好像一个缥缈的影子。她哑着嗓子给哈尔滨的一个亲戚打电话,说她在北京化疗了一个月,现在到哈尔滨了,要在亲戚家里寄宿。我突然想,我在哈尔滨什么地方下车呢?

突然中央大街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知道那是哈尔滨的一个风情街,好像距离松花江也不远。汽车像一头大象一样向着万家灯火的哈尔滨驰去,我陷入独自旅行的激动与惶恐中。在中央大街的十字路口下了车,我站在街口张望了一会儿,决定到右手边那个汉庭酒店去住。还好,有房间,但很贵,接近300元,比我的心理预期价高出很多,但天黑路生,我不知道还能到哪里,只好住下。现在我手里只有一个电话是与这个城市发生联系的通道,那是朋友告诉我的黑龙江省萧红文学院院长李琦的电话。天已晚,我决定第二天再与她联系。

天还没亮,我就在巨大的城市喧嚣中醒来。像任何一个大都市一样,这个正在快速成长的都市哈尔滨,有着无穷无尽的热情,好像每一天都是新的。我在网上查了一会儿资料,发现自己住的这个地方与萧红在哈尔滨生活过的地方都很近。中央公园、欧罗巴旅馆就在中央大街一侧,商市街(现在叫红霞街)也与中央大街邻近。这就是她1927年至1934年6月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半径。回想起来,好像冥冥之中她归乡的灵魂引导我进入这个她从23岁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的城市,沿着她青春的生命暖热的地方再走一遍。

看看时间已经近9点,我试着给李琦打了一个电话。她正在安排作家活动,但是给了我一个号码,并且告诉我说,这个人是国内目前萧红研究者中占据资料最全的,叫章海宁。我如获至宝,赶忙拨打电话。电话通了,一个缓慢的男声,有着软糯的江南声调。我们一见面就相熟,谈起了萧红,忘记了时间。章海宁是苏北人,父母早年都在黑龙江工作,他则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他常常一个人凝望着北方,不知道黑龙江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背井离乡的父亲在遥远的东北是如何的伤悲与流离,在有月亮的夜晚,少年凝望月亮,总是要流下思念的泪水。一次,在书店里,章海宁看到一本书,是黑龙江一家出版社出的。“黑龙江”这三个字是那样熟稔,好像隐藏着无数秘密。章海宁把它买了下来,揣进怀里,就好像和亲人相拥在一起。这本书就是《萧红散文集》,从此,萧红走进了一个少年的心。她的忧伤,她的泪水,她的叛逆,都安慰着孤独少年寂寞的心,一路读来,萧红也成了少年不曾谋面的亲人。大学毕业,他选择来哈尔滨,还是为了亲近萧红。哈尔滨的每一条街道,松花江的每朵浪花,都有萧红的身影、萧红的叹息。在这样的城市生活着,他备感亲切。

他自年轻时就四处搜寻萧红早年的书籍,走遍了北京、青岛、上海、香港的每个图书馆,自费大约15万元,他是目前国内保存萧红各个时期出版的书籍版本最全的研究者。我和章海宁先生因为对萧红共同的热爱,相遇了。

我到哈尔滨的第二天,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强台风布拉万。这股台风自朝鲜半岛西部沿海集结后,气势汹汹,大举北上。章海宁在电话里叮嘱我,预报的强风很厉害,让我就在宾馆待着,哪里也不要去。一夜无梦。第二天早晨,我被淅沥的雨声惊醒,楼下水深盈尺,少有行人,悬铃木在狂风中好像要随风而起,公路上到处是树的枝叶,好像狂风与大树们刚刚结束了一场激战。我被台风布拉万困在酒店里,就像当年萧红被饥饿困在欧罗巴旅馆一样,好在我带了几本书,在哈尔滨漫天的风雨中,我安静地读着。

在我自己的感觉里,萧红就是我的亲人与姐妹,她一直住在我的血液里,就像另一个隐秘的自己。她单纯、倔强、敏感、有才华,最重要的她热爱自由,热爱爱情,热爱写作。我在她那里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就像水里的倒影。我替她活的这半生,少了她的惊心动魄,当然也就没有了天才,但她的困境在我身上并没有多少改变,我不免时时像萧红一样感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呼兰城,那样的一个小城,现已成为哈尔滨的一个区。她安静寂寞,连皇帝与革命都常常把她忘记。萧红说这里一年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她藏在中国的北端,年轻肥沃的黑土地上随便种点什么,都茂盛得出奇。好像那黑色里全是肥料,肥得都要冒出油来了。那些野花撒野一样顺着呼兰河一路奔跑到这个小小的地方,看到那青色的炊烟缭绕着,就停下来了,集结在张家的大院子里。

P12-P14

序言

壬辰年十一月初一,天降大雪,开始如沙,然后如絮,如落花,如蝶狂舞。我站在窗前,凝望风中漫天飞舞的雪,好像看到一个北方女子年轻而漂泊的身影。她心地纯洁,才华横溢,却像这飞雪一样命运不定,漂泊天涯,直到31岁那年,突然从这个世界上消逝。她出生在一年有四个月落雪的北国,消融在绿草盈眼的南国。她就是民国才女萧红。

萧红的命运就像雪花的命运,她一生渴望自由与爱情,为此,几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但最后,她还是被尘世杂乱的脚步所踩碎,终是怀着一腔不甘,在似水年华中孤寂一生。她的生命如雪花一样脆弱,半生多愁多病,英年早逝,徒使爱她的人怅然叹息。

天地苍茫,尘世安静。雪仍然从容地落着,世界突然如童话,如梦境。在洁净的雪地上走着,一路心痛。这样的路,走起来惊心动魄,每走一步都觉得辜负了这份洁白纯真。这样的路不是让人走的,而是让风走的;这样梦境一样的路,只配让群鸟在其上觅食飞翔,嬉戏玩耍,人只要走上去就完全破坏了雪的洁净。路边有一丛月季,入冬了还一直顽强地开着花朵。我专门寻去,但见那琉璃世界里点点艳红,雪中红花,美得让人不得靠近。

这丛雪地月季,艳红衬着雪白,呈现出夺目的光芒,好像她们就是要等着寒冷到来的时候才肯开放,好像她们也是专门等着入冬的第一场雪到来时才露出红颜。这种越冷越美丽的倔强多么像我爱着的萧红啊,她的性格与才华分明就是这寒冷中怒放的花朵,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光芒与质地。

萧红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是奇怪地寂寞着的。她和张爱玲、林徽因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但相对于其他两位才女来说,她更寂寞,就像这雪地月季一样,没有温暖的春风扑面,没有云涌一样赏花的人群,也没有嗡嗡作响的蜜蜂,更没有艳丽妖娆的蝴蝶。她因鲁迅而出名,但她也因鲁迅而寂寞,人们把对左翼文学的偏见不加说明地盖在她的身上。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给予了沈从文和张爱玲特别高的评价,但却没有给萧红以应有的位置。他后来看到了《呼兰河传》,很受震动,说萧红的作品看得太晚了。因失去了这个时机,萧红在20世纪80年代并没有引起像张爱玲那样的阅读热浪。她被大家重新认识是因为美国人葛浩文(葛浩文是柳亚子先生哲嗣柳无忌的学生),他的《萧红评传》在海外流传甚广,从这本书开始,才激起了一片萧红阅读热和研究热。

萧红那北国玫瑰般的倔强与美丽,她对弱势群体无法言说的悲悯与同情,她那视文字为宗教的纯洁情怀,她那天才般的写作才情,都是需要重新认识的。

现在距离萧红出生已经过去100多年了,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所有有理想、有才华的女性,仍然被这个男权社会挤压着,她们在理想与现实问奋力挣扎,她们在爱情与面包中苦苦徘徊。女性因为薪水、工作、孩子,付出着比男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却经常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女性被看重的除了外貌之外,仍然是家世。如果说一个女人是因为才华而被爱,那一定是个奇迹。

人的一生,最好的时光到底是什么时候?大多数人都说是青春年华,我倒觉得35岁之后才是好日子,彼时妄念渐消,心静意安。曾经爱过的花,做过的事,识得的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皆已枯落,就像这萧瑟枯寒的冬天。但萧红没有活到最好的时候就已经凋谢,她还没有在时光中练就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就不甘地倒下了。如果假以时日,再给她十年好时光,那么她的光芒又该是何等灿烂,她的内心又该是何等丰沛,她也许就有足够的力量穿越爱情与生活的伤害,毫发无损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实是死寂而枯燥的,我经常会沉默不语,一个人埋头梦境。好在有萧红的呼兰河,好在有雪,像梦境一样装饰了枯燥的日子。我仍然逢雪必喜,笑意满怀,好像有什么好事情藏在雪的后面,好像萧红的灵魂就藏身在大雪下面。苏子云:“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雪中半日,竟然想到的是,那逝去的爱人、偷换的容颜、无法挽留的好日子皆如雪一样,虽美却靠不住,总要消融无痕,就像萧红一样。

我回到屋子里,飞快地打开电脑,写下了“落红记”三个字。我要在这样飞舞、旋转、迷乱的雪中开笔写萧红了。

后记

从壬辰那个飘雪的冬日到甲午雨水节气前,《落红记》的写作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忘不了壬辰年第一场雪,我在雪中狂走不停,好像体验萧红那漂泊无定的人生,雪地里的玫瑰红得像是火焰,真正暗合了“萧红”二字的寂寞与明丽。

早晨落笔时,今年的第二场雪纷纷扬扬,雪中开始,雪中结束。外面是灰暗寂静的,一如这个世界的原初与结束。萧红死了吗?我看了看天空,灰蓝苍茫,她仍然在,她随着她的文字在读者的心中一次次地复活,我现在又在文字里打捞着她的影子: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天边一缕霞。我其实无法写出真正的萧红,但我只是又一次无限地接近了她,她的爱情,她的心灵,她的不甘。我写着她,其实是写着无数的女性,女性的桎梏,女性的弱点,女性的牺牲。时间过去了70多年,但女性的生活与心灵没有改变,萧红所遇到的困境仍然在困惑着无数的女性。我们通过萧红好像回望了自己的半生,终于从萧红这里获得了勇敢与平静——开阔,从容,热爱爱过、伤害过我们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此,我要记下在《落红记》这本书写作前后发生的一些特别有趣的事情,这也是写作中的意外收获。2012年去哈尔滨,是农历的七月十四,离中元节还有一天,哈尔滨的街头已经到处是烧纸钱的人群。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烟味,好像是这样的烟味能引导亡人的灵魂回到家乡。在黑龙江大学院内,我看到了无数片绯红的云彩,在西天静静地泊着,像是天庭里撒下的花瓣,又像是仙女的衣袂,一轮明月停在红云中间,好像就是在等待萧红的归来。我想萧红一定回来了,也许她的灵魂就藏在红云后面,在俯视着我们。她仍然那样年轻,就像照片上那个小女孩一样,她的脸上因为快乐而飞上了红云,嘴上却唱着: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在哈尔滨最奇的是赶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台风布拉万,我困在旅馆一天出不了门。近晚时,我到中央大街上逛,再一次(在此前我已经跟着章海宁先生去过了)走进了红霞街,也就是活在萧红笔下的商市街,步出汪家的院子,一缕强烈的红光突然打在商市街的楼上。这条街瞬间光彩夺目,一切都涂了金粉,就是那些从街道上走过的人,也像是从20世纪的老电影里来的,头发都成了金色,使人恍惚不定,夕阳的红光使这条街像是获得了超常的力量,好像长了金色的翅膀飞起来了,或者是萧红跟随着我回到了她的青春时光。我一边感慨一边走向松花江,远远的,那奇幻的江水吸引我快步走向她。雨过天晴,萧红笔下的火烧云正在江上翻滚,那西天上充满了红黄紫橙各种奇妙的颜色,江水也不是蓝色的,而是成了红色,远处波浪上有橙色还有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等无数种颜色,云水相接,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着了火,也好像这江水里也着了火,水天一色,让人窒息。我几乎目不交睫地看着,但云彩不断地变化着,一会红通通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我好像中了魔咒,怔在江边,良久。

2013年春节,我决定要去香港寻萧红,朋友热心地为我手绘了一张香港寻红路线图,还迈开长腿带着我们坐完地铁坐公交,从香港大学到玛丽医院,从圣士提反女中到乐道,最后又到浅水湾。回到深圳后又派车送我到广州银河公墓,在银河公墓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手里托着一大束白玫瑰,走进了北边的侧门,一位40多岁的清洁工正在收拾东西。“请问萧红墓如何走?”她伸手一指,近视眼的我只好硬着头皮顺半坡上小路向山上走去,一排排公墓密密麻麻地排列,我开始犯愁了。这时不知什么力量牵引着我,我顺小路向右走了十几步,停下来把手捧的花挪动一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一眼发现自己就停在萧红的墓前,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蹲下看了看,是的,一点也没有错。我把花放在她的墓前,从内心谢过了萧红,一定是她为我引的路,我这个小迷糊才免了辛苦找寻。

2013年年末,《落红记》的写作也进行了大半,我几乎是梦魇一般,梦里是萧红,吃饭是萧红,走路时想的也是萧红。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干脆思考起萧红。过往的一幕幕就在眼前,不知为什么当我想到自己在银河公墓的奇遇时,我所住公寓玄关处那个已经坏了几个月的灯泡在暗夜里突然亮了,我吓了一跳,迷迷糊糊地坐起来,灯瞬间又熄灭了,屋子重新陷人黑暗中。这一惊,让我好长时间睡不着,我盯着那个灯泡,希望它再亮一次,但是从此,再也没有亮过。过了几天,我让工人换下了这个诡异的灯泡。我几乎是相信,萧红的灵魂那天就在灯里面,向我示现,嘱托我写出她的真实与痛切。

写作《落红记》也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文字是医我的药,是我们灵魂的隐秘出口,通过文字走过的千山万水才是明澈而广阔的。萧红死后两年,诗人戴望舒拜谒萧红墓,1944年11月20日写下了著名的《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的墓有三个:香港圣士提反女中的树下有一个,广东银河公墓有一个,呼兰有一个。萧红依旧在流浪。

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角上有一座大桥。人们管这桥叫“东大桥”。

那桥下有些冤魂枉鬼,每当阴天下雨,从那桥上经过的人,往往听到鬼哭的声音。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地就到桥下来哭。

有人问她哭什么?

她说她要回家。  那人若说:

“明天,我送你回去……”

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就不见了。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到鸡叫天明。

1992年,呼兰县政府决定重修萧红墓,从端木蕻良那收集了他珍藏的萧红的一缕青丝,葬在萧红故居附近的西岗公园。

所以,呼兰的“萧红墓”只是萧红的青丝冢。

青丝冢被钢筋水泥铁丝网围护着,大门常年锁着,大锁上锈迹斑斑,四周树木成荫,古旧苍凉。

萧红的家在呼兰龙王庙前,家东的胡同而今已改为萧红东胡同,但依旧是一条清静至极的短街,家北一条路称为萧红北路,家南的路则命名为萧红大道。萧红故居西边建起了萧红纪念馆。

这次写作,一路似有神灵相助,不断地发生着奇迹。动念寻找萧红,到了哈尔滨,通过热心的黑龙江省萧红文学院院长李琦巧遇萧红研究者章海宁,然后又认识了学者叶君,在网络上又认识了西安的萧红研究者袁培力,他们都在本书的写作中给了我强劲的支持与帮助。本书成稿后,关于插图,在袁培力和同城作家冯杰的帮助下,由冯杰手绘了十六幅萧红地图,这也成了本书最可爱的看点,对萧红共同的爱,牵起了我们的缘分,在此深谢铭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萧红文学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青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97126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3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2
CIP核字 2014197361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6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