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
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
“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些都是萧冬连所著《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所试图说明的。
图书 |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 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 “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些都是萧冬连所著《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所试图说明的。 内容推荐 萧冬连所著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作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正途大道。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实行新民主主义 一 “新民主主义”的源流 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构想 三 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实行 四 理想与政策之间的张力 五 酝酿放弃新民主主义 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 统购统销的深远影响 三 高潮是如何出现的 四 “举国体制”的形成 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 一 苏共二十大引出的改革思考 二 1957年的“大转弯” 三 赶超模式的大实验 四 滑向大饥荒 五 思想和体制透视 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一 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 二 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三 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四 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 五 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 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 一 中国改革的缘起 二 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 三 超越传统社会主义 附录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艰难转向 王海光 关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陈东林 历史的逻辑反映历史的继承性 李向前 历次转向都有国际背景的影响 牛大勇 用人性和常识理解中国改革的初始动力 韩钢 路径选择受多重因素制约 章百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萧冬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632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5 |
出版时间 | 2014-10-01 |
首版时间 | 2014-10-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6 |
CIP核字 | 2014178760 |
中图分类号 | D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