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莎士比亚喜剧选(莎士比亚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喜剧选(莎士比亚集)(精)》收录了著名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七部喜剧,其中包括了《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驯悍记》,《无事烦恼》(今译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们》。所采用的都是最原汁原味的朱生豪译本。

内容推荐

《莎士比亚喜剧选(莎士比亚集)(精)》这本朱生豪翻译的威廉·莎士比亚喜剧集,所选的剧目包括《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驯悍记》《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等篇目,围绕爱情、友谊和婚姻的主题,语言诙谐生动,情节生动丰富、离奇、有趣,故事一波三折,具有永恒的魅力。

目录

《莎士比亚喜剧选》序 方平

仲夏夜之梦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威尼斯商人

驯悍记

无事烦恼

温莎的风流娘们

试读章节

第一幕

第一场 公爵府中一室

公爵 邱里奥,众臣同上;乐工随侍。

公爵 假如音乐是爱情的食粮,那么奏下去吧;尽量地奏下去,好让爱情因过饱而噎塞而死。又奏起这个调子来了!它有一种渐渐消沉下去的节奏。啊!它经过我的耳畔,就像吹在一丛蔷薇上的微风的轻柔的声音,一面把花香偷走,一面又把花香分送。够了!别再奏下去了!现在已经不像原来那样甜蜜了。爱情的精灵呀!你是多么敏感而活泼;虽然你有海一样的容量,可是无论怎样高贵超越的事物,一进了你的范围,便会在顷刻间失去了它的价值。爱情是这样充满了意像,在一切事物中是最富于幻想的。

邱里奥 殿下,您要不要去打猎?

公爵 什么,邱里奥?

邱里奥 去打鹿。

公爵 啊,一点不错,我的心就像是一头鹿呢。唉!当我第一眼瞧见奥丽薇霞的时候,我觉得好像空气给她澄清了。那时我就变成了一头鹿;我的情欲像凶暴残酷的猎犬一样,永远追逐着我。

伐伦泰因上。

公爵 怎样!她那边有什么消息带来?

伐伦泰因 禀殿下,他们不给我进去,只从她的侍女嘴里传来了这一个答复:在七个寒暑不曾过去之前,就是青天也不能窥见她的全面;她要像一个尼姑一样,蒙着面幕而行,每天用辛酸的眼泪浇洒她的卧室:这一切都是为着纪念对于一个死去的兄长的爱,她要永远活生生地保留在她的悲伤的记忆里。

公爵 唉!她有这么一颗优美的心,对于她的哥哥也会挚爱到这等地步。假如爱神那枝富丽的金箭把她心里一切其他的感情一齐射死;假如只有一个唯一的君王占据着她的心肝头脑,这些尊严的御座,只有他充满在她的一切可爱的品性之中,  那时她将要怎样恋爱着啊!

给我引道到芬芳的花丛;

相思在花荫下格外情浓。(同下)

第二场 海滨

薇蛾拉,船长,及水手等上。

薇珴拉 朋友们,这儿是什么国土?

船长 这儿是伊利里亚,姑娘。

薇珴拉 我在伊利里亚干什么呢?我的哥哥已经到极乐世界里去了。也许他侥幸没有淹死。水手们,你们以为怎样?

船长 您也是侥幸才保全了性命的。

薇珴拉 唉,我的可怜的哥哥!但愿他也侥幸无恙!

船长 不错,姑娘,您可以用侥幸的希望来宽慰您自己。我告诉您,当我们的船撞破了之后,您和那几个跟您一同脱险的人坐在我们那只给风涛所颠摇的小船上,那时我瞧见您的哥哥很有急智地把他自己捆在一根浮在海面的桅樯上,胆勇和希望教给了他这个计策;我见他像阿赖温。骑在海豚背上似的,浮沉在波浪之间,直到我的眼睛望不见他。

薇珴拉 这样的话赛过黄金。我自己的脱险使我抱着他也能够同样脱险的希望;你的话更把我的希望证实了几分。你知道这国土吗?

船长 是的,姑娘,很熟悉;因为我就是在离这儿不到三小时旅程的地方生长的。

薇珴拉 谁统治着这地方?

船长 一位名实相副的高贵的公爵。

薇珴拉 他叫什么名字?

船长 鄂西诺。

薇珴拉 鄂西诺!我曾经听见我父亲说起过他;那时他还没有娶亲。

船长 现在他还是这样,至少在最近我还不曾听见他娶亲的消息;因为只一个月之前我从这儿出发,那时刚刚有一种新鲜的风传,——您知道大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一般人纷纷议论着的,——说他在向美貌的奥丽薇霞求爱。

薇珴拉 她是谁呀?

船长 她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姑娘;她的父亲是位伯爵,约摸在一年前死去,把她交给他的儿子,她的哥哥,照顾,可是他不久又死了。他们说为了对于她哥哥的深切的友爱,她已经发誓不再跟男人们在一起或是见他们的面。

薇珴拉 唉!要是我能够侍候这位小姐,就可以不用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隐瞒我的身份了。

船长 那很难办到,因为她不肯接纳无论那一种请求,就是公爵的请求她也是拒绝的。

薇珴拉 船长,你瞧上去是个好人;虽然造物常常用一层美丽的墙来围蔽住内中的污秽,但是我可以相信你的心地跟你的外表一样好。请你把我的真相保守秘密,我以后会重重答谢你……

……

P161-163

序言

《莎士比亚喜剧选》序

方 平

一剧作家生平

歌德曾经感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确是这样,将近四个世纪过去了,这位戏剧大师所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学遗产,以及他所塑造的那一系列不朽的典型人物,至今仍然是莎翁的爱好者、崇拜者、专家们津津乐道的讨论和研究的题材,看来即使再过四个世纪,莎学将仍然是一门宏大、活跃的显学,说不完,道不尽,永不枯竭。

可是对于这位和我们相隔已是四个世纪的戏剧大师本人,我们有什么可说的呢?要是只限于我们已掌握的有关他的确凿的生平资料来谈他老人家,那么只能勾勒出一个最简单的轮廓:他的生老病死、成家立业和生儿育女。莎士比亚不再是说不尽的,而是几乎一下子就谈完了,没什么可有声有色、娓娓道来的。有关他活动及在当时伦敦戏剧界的种种情况我们是多么想知道,而知道得那么少!

以下介绍的只能是和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很不相称的小传。

威廉·莎士比亚诞生于英国内地约有一千五百人口的小市镇“艾冯河畔斯特拉福特”(straford-upon-Avon),1564年4月26日在当地教堂受洗。根据习俗,婴儿诞生后三天领受洗礼,因此后世确定他的诞辰为4月23日。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当地一位殷实、体面的商人,经营皮手套和皮革业,兼营羊毛等业务;曾当选为镇参议(1565),并担任过镇长(1568),1577年家道突然中落。威廉是他的长子,当时只十三岁。

1582年11月27日,莎士比亚十八岁那年,和一个比他大八岁的邻近小地主家的姑娘在教堂登记结婚。当时新娘已有三个月身孕,第二年5月产下一女。这段婚姻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但是对于有幸作为莎士比亚夫人的安妮‘哈撒韦(Anne Hathaway)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1585年初,安妮·哈撒韦又生下一对孪生子女,二十一岁的莎士比亚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这些就是莎士比亚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有案可查的资料了。

幼年的莎士比亚到了学龄时期(七八岁),想必曾进入当地的“文法学校”就读。在此之前,孩童启蒙,先进小学认识英文字母,学习拼写。

拉丁文是“文法学校”的主要课程,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四幕第一景,有老师考问学童拉丁文变格的场景。这需要死记硬背,内容枯燥,回答不出考问还得挨教鞭。无怪乎在《皆大欢喜》中这样描写小孩子怕上学的情景:“满脸透着朝气的小学生,像蜗牛在爬行,含着泪水,硬起头皮上学去。”(第四幕一景)

此外,高班学生还得读修辞学、古典文学,其中包括古罗马奥维德的诗集《变形记》,普劳图斯的喜剧,塞内加的悲剧等。我们可以从日后成为诗人、剧作家的这些作品中,像叙事诗《维纳斯与阿董尼》,早期喜剧《错尽错绝》,早期罗马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等中看出,这三位古罗马诗人和戏剧家所给予的影响。

在文法学校读到十四五岁就结业了。这是莎士比亚所受的全部的正规教育。他从没有跨入过大学的门槛,而是闯进了更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为此他却受到了当时的大学才子们的尖刻讥嘲。

从他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到投奔伦敦、在戏剧班子里初露头角,从他二十一岁到二十八岁,这七年间(1585一1592)的经历,我们一无所知,成为他生平中的一段空白,莎学家们无可奈何地称之为“失落的年代”(the lost years)。

为什么年轻的莎士比亚忽然告别故乡和亲人,去到人地生疏的伦敦?他又怎样搭上了戏班子?这是莎士比亚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为他写传,应该有一个圆满的交代,可是年代久远,无从查考,对于社会上产生的种种传说,也许可以填补这段空白。  流传最广、最富于浪漫色彩的一种传说是:邻邑的贵族地主有一座大林苑,镇上一些不安分的小伙子们带着莎士比亚一起闯进去猎鹿和野兔。当时偷猎的罪名很重,要受鞭刑、坐牢房,莎士比亚因而曾受到不轻的处分。他狠狠地回敬那位地主老爷的只是一首讽刺歌谣,这把地主气坏了,非要拿他归案不可。莎士比亚身负重案,只得背井离乡出走。

如果接受了这个在十七世纪晚期才产生的传说(那时莎翁去世已七八十年了)——十八世纪初,第一位莎剧编纂者尼古拉·罗(Nicholas Rowe,1674—1718)又把它写进了莎士比亚的第一篇传记(1709)中,把传说当成了史实——那么他是万不得已才离开故乡,日后搭上戏班子,只是偶然的机缘罢了。

如果作另一种设想呢?——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追求,莎士比亚才投奔伦敦:为了追求他从小就爱上了的那个迷人的戏剧世界。当代美国莎学家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很可能巡回演出剧团来到莎翁故乡,他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跟随演员们一起来到伦敦。

在尼古拉‘罗的传记中只简单地提到,莎士比亚“最初在剧团的地位十分低下”。到了1765年,约翰孙为莎士比亚写传,就有了详细的记叙:莎士比亚最初只是站在剧场门口为骑马来看戏的绅士们牵马,他干得十分出色,得到顾客们的信任,个个都要喊他看马,忙得他应……新的诗意表达出来。

“这个新世界多棒呀!”这一声天真无邪、充满信任感的惊叹,直到今天听来,并没有失去那一股直扑心灵的力量。它那清新的诗意取得了一种高出于现实的象征意义,使我们不过多地停留在蜜兰达眼前的近景,其实只是展列了一些来自污浊的旧社会的人物;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瞩目于一片美好的远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将为它的诞生而终生奋斗的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当蜜兰达站在海岸边,遥遥地望见海船在惊涛骇浪中翻滚,危船上的人们正在狂风暴雨中绝望地挣扎,此时她忍不住痛苦地绞着双手,嚷道:

唉,看那些人受难,我跟着在受难!

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这一隔绝在人类社会之外,“闻足音跫跫然则喜”的蜜兰达的形象;她多么渴望处身于正在遭难的人们中间,和他们共呼吸、同命运啊。在蜜兰达的无限深情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剧作家本人的心声。而一叶危舟在怒海中挣扎,在诗人的形象思维里,也许已和无数的人们在苦难的现实生活中颠扑翻滚的情景融合在一起了。

蜜兰达一上场和最后下场前的那两段充满激情,富于诗意的表白,我认为是《暴风雨》中最难使人忘怀的部分。也许我们很可以选取这首尾呼应的两段话当作铭文,镂刻在莎士比亚的纪念碑上吧。一个人文主义者热爱人生、歌颂人世的精神,充分体现在这里了。

在创作了一系列喜剧、悲剧、历史剧的杰作后,又写下了传奇剧《暴风雨》,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二十年辉煌的艺术生涯将就此落下幕帷。在这最后一部杰作的最后一幕里,主人公普洛斯帕罗在仙岛上施展了兴风作浪、种种惊心动魄的魔法后,自表决心道:

我就折断我的魔杖,把它埋进在地底深处;我那魔法书,抛

进海心,由着它沉到不可测量的万丈深处。

那脱下法衣、折断魔杖,决心离开仙岛,回归故乡终老的米兰公爵,让人在一瞥之间,仿佛看到了从此搁笔的剧作家本人——他那支彩笔,同样具有魔法似的曾经创造出那么多栩栩如生的男男女女啊。这是当时伦敦最受欢迎的剧作家在退出舞台之前,向亲爱的观众作最后的告别啊。我们只觉得伟大的莎士比亚从没有离得我们这么贴近,仿佛听到了他的内心独白——绿波上悠悠地飘扬起一曲“天鹅之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莎士比亚喜剧选(莎士比亚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朱生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9089
开本 16开
页数 56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1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58
CIP核字 2014161302
中图分类号 I561.33
丛书名
印张 3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6
155
3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