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一书为邓散木先生讲授金石篆刻课程时的讲义。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知识性的内容,清晰、详细地介绍了文字的由来,篆书的演变,印章的种类、流派等。下编为技法性的内容,包括篆体字的书法,印章的章法、刀法、印石材料的分类以及其他辅材料和工具。为了更好地还原印章的色彩,本书采用双色印刷,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图书 | 篆刻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篆刻学》一书为邓散木先生讲授金石篆刻课程时的讲义。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知识性的内容,清晰、详细地介绍了文字的由来,篆书的演变,印章的种类、流派等。下编为技法性的内容,包括篆体字的书法,印章的章法、刀法、印石材料的分类以及其他辅材料和工具。为了更好地还原印章的色彩,本书采用双色印刷,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述篆 第一节 文字之由来 第二节 文字构成之因素 第三节 篆书之演变 一 古文 二 大篆 三 小篆 四 八体书 五 六体书 六 汉代及以后之篆书 第二章 述印 第一节 官印 一 秦印 二 汉印 三 魏晋六朝印 四 唐印 五 宋印 六 金元印 七 明印 八 清印 第二节 私印 一 姓名印 二 字印 三 多面印 四 朱白相闻印 五 肖形印 六 署押印 七 书简印 八 斋馆别号印 九 收藏鉴赏印 十 吉语印 十一 成语印 十二 厌胜印 第三节 印式 第四节 印纽 第三章 别派 第四章 款识 下篇 第一章 篆法 第一节 执笔 第二节 运笔 第三节 结体 第四节 练习阶段 第五节 工具 第二章 章法 第一节 临古 第二节 疏密 第三节 轻重 第四节 增损 第五节 屈伸 第六节 挪让 第七节 承应 第八节 巧拙 第九节 宜忌 第十节 变化 第十一节 盘错 第十二节 离合 第十三节 界画 第十四节 边缘 第三章 刀法 第一节 执刀 第二节 运刀 第三节 辟谬 第四节 款识 第四章 杂识 第一节 刻刀(印床附) 第二节 印材 一 青田石 二 寿山石 三 昌化石 四 杂石 五 玉印 六 金印 七 象牙犀骨印 八 水晶玛瑙等印 九 竹木印 十 瓷印紫砂印 第三节 印泥 第四节 拓款 第五节 腊言 一 印文 二 上石 三 钤印 四 磨刀 五 平印 六 石屑 七 饰印 第五章 参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篆刻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邓散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293193 |
开本 | 18开 |
页数 | 2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2 |
CIP核字 | 2014290297 |
中图分类号 | J292.4 |
丛书名 | |
印张 | 12.6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50 |
宽 | 17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