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悼亡者,批四凶,奠英雄,怀故人,这是全民族长期压抑、沉默、彻悟后的情感大爆发,大宣泄。这些散文诉真情,去虚饰,不雕凿,有力地召唤散文中的真情实感,摒弃“瞒和骗”,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一类散文中的佼佼者,已经跃过政治层面,进入审美层面,执着追求鲜明个人性和醇关人性,激活了“五四散文”的心。《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作者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是忆悼散文名篇,也是“五四散文”的人和心潜入当代散文的先声。斯亮写出的《我最初一段人生道路上的“渡船”》,道出她与“杨叔叔”之间的朴素、纯真、善良的人性之爱的感情,荡涤人魂。

内容推荐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系《我和我的父亲母亲》系列丛书之第一本。

1978年,陶铸的女儿陶斯亮所写《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以泣血的文字和深挚的情感,引起全国无数读者的共鸣,掀起平反冤假错案的一个高峰。35年过去,在父亲陶铸逝世近半个世纪,母亲曾志也已离世多年后,陶斯亮重拾情思,追忆双亲,带读者走进陶铸一家的亲情世界。

在《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中,作者回首往昔,以深情的笔调,叙述了她与父母坎坷的生活历程,特别是他们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际,不仅将我们重新带回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展示了陶铸松树般忠贞不屈的品格。而曾志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晚年生活,也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简朴、不循私情的高尚节操,令人感动和敬佩。

目录

松树的风格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陶铸在最后的岁月里

合肥行

竹庄草青青

陶铸与孩子

淡定的秋色

陪床记事

曾志的最后时刻

致母亲

思绪如柳

曾志与夏明震

永远的怀念

我与干爸爸王鹤寿

我最初一段人生道路上的渡船

淡定的秋色

战士、信徒、女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陶斯亮

爸,我在给您写信。

人们一定会奇怪:“你的爸爸不是早就离开人间了吗?”是的,早在九年前,您就化成灰烬了,可是对我来说,您却从来没有死,我绝不相信像您这样的人会死!您只是躯体离开了我们,您的精神却一直紧紧地结合在我的生命中。您过去常说我们是相依为命的父女,现在我们依然如此。爸爸呀!你我虽然隔着两个世界,永无再见面的那一天,但我却铭心刻骨,昼夜思念,与您从未有片刻分离……爸,九年前,您含冤死去;九年来,我饮恨活着。是“四人帮”害得我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我简直无法想象您这么一条硬铮铮的汉子,是如何咽下最后的一口气;同样,您也想象不到在您印象中如此脆弱的女儿,又是怎样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爸,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67年1月4日,半夜里有几个同学猛然把我从睡梦中叫醒,递给我一张《打倒陶铸》的传单,上面印着江青、陈伯达等人1月4日对一些群众组织的讲话,说您“背着中央文革小组独断专行”,是“中国最大的保皇派”,他们要“发动群众”把您“揪出来”。记得1966年11月我离开北京回上海时,妈妈曾对我说:爸爸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弄不好就会粉身碎骨,你要事事谨慎……当时,我以为妈妈只是一般的叮咛,没有在意。可是,现在竟然真的大祸临头。同学们劝我赶快给家里打电话。电话是妈妈接的。她讲:“情况就是这样,可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爸爸也不知道,他当时还在接见群众组织的代表呢!”听了妈妈的话,我惊奇极了,也伤心极了。您知道女儿是单纯的,我不敢想,可无情的现实却逼得我不能不想:为什么江青他们要这样从背后捅您一刀?这难道光明磊落吗?可怜的爸爸,在您被抛出来的最后一瞬间还被蒙在鼓里,成了一个可耻的政治骗局的无辜牺牲者。党中央政治局的一个常委,政府的一个副总理,没有经过党的任何会议,党也没有做过任何决议,以后也没有追发过任何补充文件,就这样任凭几个人的信口雌黄,莫名其妙地被赶出政治舞台,横遭囚禁,我想不通,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许多朦胧的往事一下子涌到眼前。我想起:不久前,有些叔叔、阿姨悄悄告诉我:“亮亮,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搬出钓鱼台吗?那是因为你爸爸到中央工作后,江青他们想拉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带头向小平同志发难,被你爸爸拒绝了。”“亮亮,因为保一些干部,你爸爸跟江青、陈伯达他们顶得很厉害,听说江青对他发了好几次脾气,这样下去可要吃亏的。”“亮亮,你该提醒爸爸,江青不好惹,能退让就退让点吧!”这些叔叔、阿姨的劝告当然都是一片好心,可我知道:违心的事爸爸是不会干的。当时,我虽然摸不清政治斗争的深浅,可心里一直为您不安,我万万没有想到大难临头得如此迅速,如此猛烈。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打得头晕目眩……

8月,我们想尽了办法才得到允许去北京看您。那时,您和病中的妈妈被软禁在(近似纳粹符号的万字)字廊的住所里。一路上,我不停地设想即将相逢的情景,当我兴冲冲而又心神不安地走进家门时,一眼就看到出来接我的您,您像孩子一样的高兴,但我却愣住了:一个声音嘶哑、头发花白、驼背的老人出现在我面前。这哪像我那生龙活虎的爸爸呀!爸,仅仅几个月的工夫,您怎么就被折磨成这个样子了呢?我心酸地仔细看着您:深感内疚的痛苦,茫然不解的思索,强捺着心里的愤怒,都汇集在您那皱起的眉峰和额头上,但您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就像两团燃烧的火。看着您,我心酸,我心痛。我怕您看出我的悲痛,就假装着去洗脸,可是任凭怎样擦,也擦不尽唰唰下落的泪水;怎么忍,也忍不住喉头的哽噎。过了一会儿,妈妈进来找我,轻轻地对我说:“亮亮,你要坚强些,父亲和我都不喜欢你这样子。”爸爸,从那时起到现在十一年过去了,可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P2-4

序言

顾骧

我结识斯亮是先睹其文,再闻其声,后见其人。那一首《荒原夜祭》,对亲人生离死别的哀痛,感人至深,无法不使人泣下多,青衫湿。敉平内乱,经历了大动乱、大劫难出现的“伤痕文学”,实际上是批判封建法西斯主义的先锋文学。像钱江秋潮,奔涌而来。“忆悼散文”是其中最早一支,是散文复苏的序幕。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悼亡者,批四凶,奠英雄,怀故人,这是全民族长期压抑、沉默、彻悟后的情感大爆发,大宣泄。这些散文诉真情,去虚饰,不雕凿,有力地召唤散文中的真情实感,摒弃“瞒和骗”,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一类散文中的佼佼者,已经跃过政治层面,进入审美层面,执着追求鲜明个人性和醇关人性,激活了“五四散文”的心。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是忆悼散文名篇,也是“五四散文”的人和心潜入当代散文的先声。斯亮写出的《我最初一段人生道路上的“渡船”》,道出她与“杨叔叔”之间的朴素、纯真、善良的人性之爱的感情,荡涤人魂。

回忆录、史传之类纪实性文字,真实是它的生命。在我国历来有着正负两种传统。既有太史公的“不虚关,不隐恶”的正传统,也有着儒家“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负传统。斯亮的书,写双亲真挚朴实,亲切自然。文品出自人品。她曾有着“红色公主”之称,但她只认为她是一名拿听诊器的内科大夫、悬壶济世的医生,低调为人,内心平和。难以从她身上找到令人侧目的“红二代”、“太子党”的种种陋习。后来虽然做了“官”,但登龙乏术,无袖可舞,如此而已。略说一点,斯亮曾担任过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上千份提案中,我在网上发现她有一份极有价值和重大意义的提案——选择某些中小城市进行公民直选的试验。这是一份政改提案,二千多年的专制主义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痼疾、自由、民主是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提案有理论深意焉。

斯亮书成,嘱余作序,略陈读后点滴所得,遵命为文,就教于斯亮并海内方家,时在癸巳初春。

后记

一年多前,顾骧同志给我来电话,说他打算主编一套反映两代人人生经历与亲情的丛书,特地向我约稿。顾兄的事当然要支持。再说自1978年写了《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以来,三十多年来我又陆续写了不少回忆和纪念父母的文章,但一直没敢结集出书,怕有拿父母为自己沽名钓誉之嫌。这次刚好有个名正言顺的机会,混在丛书中出版,目标较小,正合我意。

于是开始翻箱倒柜,到各种报刊上去搜罗我的文章,这才发现自己太马虎了,平常不注意保存资料,一份草稿都没留下。好在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的周明,帮助找到几篇我早期写的东西,也幸亏我的所有文章都发表过,其中几篇还被多次转载过,所以这才凑了十多篇写父母的文章,基本保障了出书的需要。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认为骨子里我就是名医生,人道主义是我终身不悔的信仰,所以不必抱着作家出书的心态,也没有精挑细选的资本,把自己写过的文章老老实实地奉献给读者就行了。

读者看过第一篇也就是《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以下简称《信》)后,再看后面的那几篇会有一个落差,那是由于著名诗人柯岩,流着泪为我修改润色了这篇文章,所以才有飞扬的文采。但通篇感情是我的,我那积压了十年像火山喷发一样的悲愤,加上她的生花妙笔,特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使这篇文章得以横空出世。

1978年,刚刚走出“文革”浩劫,中国人那冰冻了十年的心渴望人性,渴望温暖,渴望至真至美的情,渴望本属人类的基本感情需求。在这样乍暖还寒的大背景下,《信》在《人民日报》的发表,无疑起了报春鸟的作用。这样的文章若晚两年发表,一定不会有1978年的效应。当时,《信》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是我绝对没预料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法正常上班了。读者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每封信都是一份感情的爆发、一颗心的融化。几千个来自全国各地、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人在《信》上汇集的能量,发出了中国春回大地的最初前奏。

《信》这样的文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注定我日后的文章会平淡下来。早期的几篇文章如《合肥行》、《竹庄草青青》,虽显稚嫩,但用情很深。后来再写父母就越来越平实。再后来,则深入到父母的精神层面如信仰情操上,来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一代人,如《思绪如柳》就是这样的一篇。

我对写作一直抱着从心所欲的态度,并不认为自己有写作的天赋和义务,也无功利所图,所以只会在心有触动时动动笔。我也从不在意技巧,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深厚的功底,又守着个大作家(我先生是作家),玩技巧那是自讨没趣。但我也有我的优势,那就是感觉好,有悟性,而且勤奋,很多被一般人忽略的细微末节,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情,我往往会心有灵犀,并且不厌其烦地把它记录下来,所以有了像《陪床记事》这样的文章。细节的真实生动,是我文章的骨架,而感情则是我文章的灵魂,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心得。

该书还收录了我写干爸爸王鹤寿及杨叔叔的两篇文章,因为他们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

先生理由及儿子女儿写的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母亲美好丰富而完整的形象。《淡定的秋色》是理由写的最好的散文。小亮虽是生平第一次写文章,但写得何等好啊!居然让我泪流满面。阿妹用她第三代人的视角,对老一代有那么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对姥姥的一生概括得那么到位,不是长期的耳濡目染是写不出来的,所以我有幸出书,一定不会落下他们。

感谢顾骧、唐明星和当代中国出版社。

陶斯亮

2013年5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斯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2543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3061429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