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儿太孤单?游于网络的人,其实不尽然有正经的事情做,游移的鼠标不停地在点击,直到不知要移向哪个链接。夜已经很深了,你还醒着,这个世界安宁了,你内心躁动起来。于是你开始反思自己,深深内疚:我们每天都在干什么?我也是如此——新时代的一条网虫,爬着爬着觉得累了,开始想停下来,转向新的方向。
“朋友,当我发出这条短信之时,我已经醒了。假期第一次这么早起床,前些日子却是常常在这样的时间才上床睡觉。我对自己的颓废深恶痛绝。我要改变!我等下要去操场跑步,坚持以后每天跑步。大概,这会是我这学期跑的第一次吧!我懒于锻炼,这样不好。然后回宿舍洗个澡,再去食堂吃早餐,回来写小说……啊!我的述说是为了坚定我的信念,为了明志,也为了得到你隐约的回声,看看你是否也在这个时候醒着……”
凌晨4点50,选择了48个好友,群发这条消息,十几分钟才全部发出去。烧水的时候,连续听到三声短信铃声,我很惊喜,此时是4点54。
Z第一个回信:“我是五分钟前醒来的,因为大雨。”
S:“锻炼也不用这么早起吧?”
L:“我被你的信念惊醒了,接着睡……”
总结一下,L是被惊醒,s是惊讶,z也是被惊醒。
刷牙的时候,Y来了短信:“你不是真正的颓废,你是在反省自己,完善自己的生活,我们都支持你,做好自己,我才颓废了……”
洗脸的时候,w回我:“我醒了,很突然很轻易,但是为什么,我很莫名地想哭,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5点09,C恍惚地问:“你是谁啊?”我笑了一下。
5点19,H说:“你牛!希望你能说到做到。早安!”
过了一会儿,w又回了我:“刚刚是很恍惚地看了你的信息,也很恍惚地发了回复。你知道,我会一直站在为你加油的位置……”
此时水早已烧开了,我开始想写一些东西。
我倒了一杯白开水,打开电脑,开始写这些文字。 “总有人在黑夜里回应你”是我脑海瞬间闪现的句子,噼里啪啦就打下来了。我真想不到,在深夜里人该熟睡的时候,在短短的时间里,还有人,回应我。原来我的黑夜也是别人的黑夜,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在夜里醒着。这样印证了我开头所说的黑夜里的抒情和情感。w的回信,让我想到了黑夜里的人。
有的人在夜里醒着,是忙于工作;有的人无端醒来,不知为何;有的人醒着,是在狂欢;有的人为某人醒着;有的人醒着想哭;有的人,就这么醒着,没什么特别之处。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在同一时刻发生着。你在忙碌,也有人在忙碌;你无端醒来,也有人无端醒来;你不知为何醒着,也有人不知为何;你在狂欢,也有人在狂欢;你为某人醒着,也有人同你一样;你醒着时想哭,也有人这样……由此,无论你做什么、想什么,黑夜里总有人同你一样。或许在你自己的时空里,你是唯一一个这样做、这样想的人:你繁忙不已,你悲伤,你难过,你狂欢,你迷茫,你思念……但在另一个时空里,亦有人同你一样。这样,在黑夜里,你就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你是很多人中同病相怜的一个。因此,你我都不必悲伤,也不必难过,黑夜为我们制造低落的情绪,也为我们找寻别处的慰藉。所谓上帝关了一扇窗,又打开了另一扇窗,即是如此……
写到这里,宿舍外有清脆的鸟呜,天已经快亮了。陆续还收到了朋友们的回信,很感动。摘录最后一个朋友的话以勉励自己,也勉励你——醒着的你,睡梦中的你。
“……既然选择了调整自己,就要坚持,给自己拟定一个灵活的作息表,坚持下去。比如晨练,每天都要进行,直到你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下你晨练时间的长短,我现在每天就保持晚跑的习惯……一个人的内心很重要,它是你坚持的动力,因此,试着让自己开心地度过每一天。颓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你试着把你的颓废状态看成你成功的必需品或者……
P4-5
这是一本会让同龄人感觉亲切的书,字里行间带着这一代人鲜明的特质。无论是所思所想,还是嬉笑怒骂,都是春风徐徐,透着太阳的明亮能量。其实,这本书的意义,还在于他们自己写、自己编选,如同在其他各个方面的表现,这说明一点,“90后”在行动,你知道或者不知道,“90后”都一直在行动!——一如既往地看好他们,包括这本集子。
——阿里歌歌(作家,原榕树下副总编)
“90后”尚且年轻,作品肯定也有不足,但我相信“这个世界到处都有小精灵,都有可爱的星星”。我更相信这群年轻的孩子在未来一定能写出如星星般动人的作品。
——安武林(著名作家,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家)
散文的书写是一个层层剥削的过程。在去掉华美的文字外壳后,你所看到的便是写作者那颗炽热而滚烫的心。作为文坛的新晋势力,“90后”作者无疑受着众多的压力。但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他们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写作的严肃态度。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世界中,他们用扎实的文字功底去诠释青春的内核,创造梦想的彼岸。
——邓思远(青年作家)
我本身就是“90后”,一直以来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90后”正名。这一次,本书的年轻作家们做到了。
——陈炳强(青年演员,《西游·降魔篇》猪刚鬣扮演者)
叛逆、浮躁、不懂事甚至是垮掉的一代,这些看似言辞凿凿的关键词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群体——“90后”,可这些词语在我看来不过是捕风捉影,就好像是世间的良辰美景。
我们好像总是喜欢道貌岸然地去评价和判断比我们小的那一个时代的人,乐此不疲。我们把我们的主观情绪强加在他们身上,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我也曾经这样,对他们所泛衍出来的所有东西都不屑一顾,眼里面只看到了新闻上、流言中的那些负面信息,然后加以雕琢和自己仿佛义正词严的评论。我忘记具体是什么时候,约摸是半年前,我在一个文学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大致内容是对一个2002年出生的孩子的文章进行批判,跟帖大概有上百页。我一直看到凌晨两点才看到最后一句话,那是所有跟帖中唯一的一句没有带着色彩去评论这篇文章的话:“这些被你们践踏的东西叫做梦想、叫做青春,也是我们曾经拥有的东西,也是我们曾经被践踏过的东西。”我愣了很久,直到眼睛干涩得难受才合上电脑。那个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曾经被另一个时代的人们不屑,我们才会这样对比我们小的那代人呢?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朋友,她回我:不是曾经,是当下。
七个字。彻夜难眠。
我一直都在想,梦想到底有多重要,这一年来,我越来越少提到这个词语,更多的是因为我不太知道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了,比如我曾经非常喜欢说走就走的青春,总是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逃离现实的方法和值得炫耀的谈资。可是我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和一个朋友聊天,我告诉她,我突然后悔了大学中仅有的两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给她的理由是我本来可以更努力,却把时间花在了任性上面。她告诉我说不认可我的说法,因为青春本来就是一种游离在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东西,而我眼中的任性是我们在时光中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我没有告诉她,因为那个时候我一个很重要的朋友的家人因病逝世,而一直叫嚣着无所不能的我却毫无办法;另一个很重要的朋友一直很想和我一起坐在高大的落地窗前看外面圣诞夜的飘雪、喝着最爱的饮料,而我却毫无办法;一个把梦想交予我的兄弟需要和我一起打出一片未来,而那时的我毫无办法,所以我把这些怪在了青春上,怪在了时光中。青春和梦想打了照面,我就像一只鸵鸟把头埋在了沙子中,假装无事。
我喜欢文学或者说文字,我着迷的是在文字的世界里构建另一个人间,我并不擅长散文,所以在培亮和博宇把这本书交给我来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无所适从,专门去买了很多散文集回家“攻读”,大多是一些名家的作品,看过也就是看过。过年那段时间因为回老家,无事可做,我把这本书的所有文章都放在iPad里面,本想着闲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两篇,结果在拿出来打发时间的第一个晚上就通宵看完了所有的作品,我想是因为都是同处于这个时代的缘故,所以并不会有原来猜想的晦涩难懂的感觉,反而有一种余音袅绕的回味。我把这些文章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了五个文件夹,以便再读。
我要感谢这71位作者,感谢他们带给我一个不一样的假期和冬天,也带给我关于散文不一样的感悟。他们是青春洋溢的,是怀着梦想和对文字的执着在书写的一群人,我和他们一样都有着华丽而锋利的青春。
也要感谢为了这本书付出了太多太多东西的信念人,不只是时间、不只是精力。他们为了这本书熬夜通宵,在那个时候,我们的黑夜就是他们的白天;他们为了这本书能够达到最满意的效果,绞尽脑汁地思考,激烈地争吵。我和他们一样都有着踌躇满志的梦想。
孙晨帆编著的《春风吹过90后(散文集)》不是一本“90后”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参考书,《春风吹过90后(散文集)》只是70名“90后”小作者为了梦想、为了文字发出的呐喊。他们想用他们的力量、想用他们手中的笔改变这个世界对他们的偏见。这里面有他们的酸甜苦辣,有他们的爱恨情愁,有他们献给读者在霓虹交错的时候打开家门翻开此书时的温暖,更多的是他们全部的爱。
《春风吹过90后(散文集)》由青年作家孙晨帆担任主编,青年作家张培亮、谢博宇担任副主编,孟祥宁、苏笑嫣、后博寒、李军洋、潘云贵、唐雪飞等青年作家担任编委,面向全体“90后”征稿,是全球华人“90后”作家最强的一次散文大联合。本书由众多知名作家联合推荐,是广大读者了解和走进“90后”必看的一本书。作品都为散文和随笔,其文字水平可以说代表了“90后”文坛的崛起。80篇作品涉及了亲情、友情、爱情、生活、思乡、怀念故人等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