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弟弟最后的日子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们赞美生命,渴望生命,而往往惧怕死亡。这也情有可原。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宇宙长河中,只是瞬间的闪现。周国忠的长篇散文新著《弟弟最后的日子》,记录了他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经历——陪伴弟弟走向生命的终结。

弟弟三十八岁时被查出患上晚期多发性肝癌,从此他开始了走向死亡的最后三年人生旅程。

内容推荐

作者38岁的弟弟患上了多发性晚期肝癌,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弟弟没有沮丧和恐惧,而是回归本我,全心全意为自己长期漂泊的灵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由此,最后的生命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充实的日子。面向死亡,他走得从容、坦然、坚强,显现出人性中最美丽的尊严和高贵。《弟弟最后的日子》以沉静而质朴的语言,真实记述了这个沐浴于大爱之中的平凡人物生命中最后一段绚丽夺目的不平凡经历。

《弟弟最后的日子》由周国忠编著。

目录

序一 信仰的奇迹

序二 触摸灵魂的一次跋涉

第一章 游子归来

第二章 厄运降临

第三章 走上圣坛

第四章 苦难中的亲情

第五章 遗留在小河边的歌声

第六章 爱是永不止息

第七章 天国近了

第八章 长巷中的灯火

第九章 重担卸下了

第十章 游子归去

后记 烟消云散不是无

附记 寄给弟弟的信

试读章节

弟弟家忠离世已快五年了。我作为他的兄长、作为他短暂人生的目击者、作为他生命后期的重要见证人之一,难抑心中的伤感和怀想,深深陷入寸弟弟的无尽思念,如烟的往事似幅幅图画,在脑海中萦回浮现,挥之不去。

弟弟出生于1964年2月26日。那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时期。尽管父亲在苏北一家工厂工作,按月往家里寄来生活费,这在当时净农户的眼中已是很值得羡慕的事了。但父亲微薄的工资要支撑起一个七口之家则难免捉襟见肘,常常也是缺衣少食。尤为困窘的是,全家只有一间长七米、宽三点六米的破屋,其中五分之二用作客厅,五分之二用作房间,五分之一用作厨房。除此之外,就是破屋后面搭有一间不足五米长的茅草屋,用以养猪和养兔。住屋逼仄难以容身的结果,就是两个姐姐以及我与祖母不得不寄宿在邻居家里。而来到贫寒家庭的弟弟,似乎又是幸福的。他和母亲同住在自己的家里,上有祖母、父母的怜爱,下有大他十五岁的大姐和大他十岁的二姐的呵护,还有大他九岁的我与之玩耍。因而,弟弟的童年、少年是在温暖的亲情的包围中度过的,倒并没吃过什么苦头。

天性善良的弟弟,皮肤白皙,脸庞方整,长得帅气,双眼皮下的大眼睛忽闪闪地透着灵气,很是惹人喜爱。与我和两个姐姐一样,父母对弟弟的教育也很简单: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与人为善,上进出息。弟弟在这种家庭熏陶中成长着,忠厚淳朴,腼腆内向,不顽皮,不贪玩,从不与别人家的孩子吵架或打架,偶尔受了委屈也不吭不响,村上人都夸他是乖孩子好孩子。只是弟弟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倔强劲,快三岁时“接种”疫苗后,因无意中吃了几块羊肉,致使左臂接种处糜烂,皮肉迟迟难以愈合,母亲抱着他到城里问医,医生给他清理腐肉,母亲心疼得眼泪直掉,而弟弟只是哭了几声就止住了。母亲说当时的弟弟咬牙龇嘴还真刚强。平时遇上感冒发烧打针时,弟弟从不哭闹。有一年春天,弟弟在玩耍中把一件刚刚穿上的新衣弄破了,生气的母亲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而弟弟始终不哭。母亲打累了,叹口气说:这孩子太犟。

也许是出身农家的因素,弟弟很懂事,从小就懂得分担。母亲、两个姐姐和我在田间劳作,他放学回家后经常会做些家务活,给兔子喂青草,往猪圈里撒“水葫芦”、“水花生”。碰上下雨天,他会帮着大人一起抢运场上的晾晒之物。暑寒假期间,他则当起了伙夫,在家里烧午饭。当我们回家看到他稚气的脸上粘满锅烟灰时,忍俊不禁地笑过之后,内心充满喜悦:弟弟长大了。

弟弟天资聪颖,念书用功,积极向上,顺利读完了小学、初中课程。优异的成绩,文静的举止,朴实的行为,善良的性格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誉。进入高中后,弟弟更加奋发,成绩和各项表现出色。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啻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线读书出头的希望。全家为之宽慰,为之高兴!要知道,我与两个姐姐迫于生存、迫于环境,都是小学一毕业就种田务农了,根本没有进过中学的大门。而弟弟的境遇无疑是幸运的,他发展着的人生轨迹,令人鼓舞,引人遐想,更使全家充满希冀和期待。

“弟弟,珍惜!加油!”在遥远的北方的军营,我发出了内心的欢呼。

命运往往难以捉摸。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弟弟的人生走向。

那是1978年的下半年,已调至苏州民丰锅厂工作多年的父亲来信说,国家有了政策,允许老职工提前病退,让自己的子女顶替。他和母亲商量后,决定让我复员去顶替。面对父母的要求,我在犹豫中拖了一阵。而父亲则反复来信催促,口气渐趋强硬。感念于父亲的威严和父母的良苦用心,我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递交了复员申请,并详细说明了原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的复员请求才获得了部队首长的理解,在当时中越边境战事吃紧的情况下,破例批准了我的请求。我于次年3月正式退伍,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故乡。

然而,回家后我所作出的决定,却让父母大出意料。

“我不去苏州顶替!”我平静地说。

“为什么?”

“我有开汽车的技术,完全可以谋生自立。”

“那也不行!我与你母亲反复商量过,必须你去!”父亲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

“为什么?”

“你是长子,这个机会应该给你!当初没坚持让你上初中,我们已后悔不及,这次不能再错了。”母亲插话说。

“那不是你们的错,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差,没学上。即使上学也是乱糟糟,学不到什么东西,何况是我自愿务农的。”P2-4

序言

信仰的奇迹

——《弟弟最后的日子》序

周国平

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稿。六个小时,我几乎没有离座。读到第九章,我再也克制不住眼泪,痛哭失声了。我痛哭,不只是悲伤,更是感动,崇敬,为生命能够如此尊严地面对死亡而自豪。

国忠啊,你的弟弟有一个多么高贵的灵魂,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生命。

周国忠的弟弟周家忠,三十八岁被查出晚期肝癌,四十一岁未世。在本书中,国忠记述了弟弟最后三年的生死历程。他只是如实地记述,从病到死,一幕幕场景,弟弟是怎样表现的,他和亲属们是怎样表现的,不加任何修饰,正因此而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读到的绝不是一个通常的悲情故事,自始至终,我们的心被血浓于水的亲情所温暖,也被灵超乎肉的信仰所提升。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人患了绝症,全家便会陷入惊慌和忙乱,病人则会陷入恐惧和绝望。在本书中,我们看不到这种情景。我们看到的是,作为长兄的国忠,虽然手足情深,无比悲痛,但是,在竭尽全力挽救弟弟生命的同时,他一开始就将病情据实相告,兄弟间围绕生死问题经常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们还看到,生病的家忠,始终坚毅地忍受病痛,从容地面对死亡,他的坚毅和从容中充满神性。

信仰是会产生奇迹的。这奇迹,完全不是俗众所祈求的肉体不死,而是灵魂的觉醒。大病不死当然不是不可能,但是,倘若灵魂不觉醒,躲过了一劫的人迟早仍会在必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崩溃,这算什么奇迹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留得下,医生也一样,都是一茬茬地走,这就是人类的总体结局。其实,想透了,活三年与活三百年也没有什么区别,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得长短,而是在于活得有无意义、有无尊严,是否有内心的平安和永恒的生命。”这是家忠在去世前两个月对同室病友说的话。  ‘《传道书》里说过,‘凡事都有定数,生有时,死有时’,一切听凭神意,我相信我已得救并已永生。所以,你不要哭,也不要再为我担心。”这是家忠生命垂危、最后一次住院前对妻子的嘱咐,距去世十三天。

临终那一天,在最后清醒的时刻,家忠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大哥,好了,我的重担卸下了。”

我还要继续摘引。家忠的彻悟是全面的,不限于看明白生死之理。请听他谈信仰:

“圣经不为你的人生提供地图,它只为你提供一个罗盘,让你用它修正方位,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

“爱的对象对了,人的前途就稳妥;爱的对象错了,人的前途就一定危险。如果爱世界,那么,短暂的人生只能是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永远无法满足欲望,最后死亡而归于虚空。”

“宗教要我们‘信而见’,而现实的人们却要‘见而信’。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总以为科学是万能的,一切都要看得见摸得着才相信,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行为武断地扼杀了灵魂深处无限的感知感应潜力,既是十分局限的,也是十分功利的。科学永远无法发现、求证创造的全部奥秘,这里面存在着创造与被造之间的极度不对称,就像一台机器永远无法知道是谁造了它,为什么要造它,造了它派什么用场一样。”

请听他针砭当今的世态人心:

“人生如浮萍,人们活着却争天夺地,甚至你死我活,好像赢得了一切,又似乎一无所获。稀里糊涂结了账,实在是愚昧!人生一无所有而来,空空如也而去,还是要活得明白,要有信仰的追求,灵魂才有去处啊。”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胖子,看上去很壮实,心脏却有毛病。就像我,表面上看起来很健康,内里却有绝症,不知道哪天说没就没了。人类真的要自省,要化恨为爱,珍惜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其实,地球在宇宙中也只是一粒微尘,人类就更渺小。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等灾难且不说,一个小小的‘非典’病毒,就已搅得世界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强大是相对的,人的渺小、脆弱和人生的短暂却是带有绝对性的。”

这些充满真知的话语,岂是我说得出来的,岂是一般学者说得出来的,和文化程度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它们只能直接出自一个完全觉醒了的灵魂,是一个灵魂已在真理之中的人的言说。我在家忠身上看到的真正是信仰的奇迹。这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中学毕业后一直当电工,经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因为信仰,在死亡面前显出了哲人和圣徒的真形。

在生命最后三年里,家忠勤奋地研读圣经,写了大量心得,并在家庭聚会上演讲。这个家里最小的弟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亲人们面前,令亲人们肃然起敬。如同国忠所说:“他不但更新了自己,也改变了我们大家,使亲人们明白了爱的真实含义。”国忠对此含义的领悟是:“思考现实的苦难仅是爱的现实关怀,思考生命的不朽才是爱的终极关怀。”厄运的降临不但没有使这个家庭陷入无边的哀怨之中,反而成了全家人最有意义的精神交流和灵魂升华的一个契机。

我没有见过家忠,和国忠是老朋友了,曾经去过他家。这个江南小镇上的普通农家,老小三代,每个人给我的感觉都是善良、朴实,家庭的氛围则是和睦、安静。国忠曾多年在当地任乡镇主要领导,后来调到区里,先后在不同部门任一把手,一度让他当财政局长,这个别人眼中的肥差,他硬是躲掉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误入官场,对于仕途一向淡漠。因为外婆的家传,这个家庭是信基督的,但只是全家人在一起读圣经、谈心得,他们信得非常朴实、安静。原本是天性极为善良的人,因此对基督的信与爱的教导能有自然的感应,他们信得也非常真实、本质。这个家庭里哺育出家忠,真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信仰是可以有、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同的形式的,不只是基督教一种。然而,形式可以不同,但人必须有信仰,而一切信仰的共同点是把灵魂看得比肉体更重要,唯有如此,人在活着时才有方向,在临死时才会安详。我相信,本书将会给每个读者以这个启示。

后记

烟消云散不是无

地壳下的浆液从未停止过运动,总在寻找着释放的机会。

这是一本迟早要写、非写不可的书,除非我不复存在。因为,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生命经历之一,也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情感中最宝贵的部分。

冥冥之中自有奇妙之事发生,我将其归于神的美意和安排。2010年初,“因机构改革、部门重组、不能兼任职务”的原因,代表组织的领导关心并开恩:让我这个老同志提前一年多时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我微笑着走出别人诧异和善意的目光,提前进入了所谓的“适应期”。让人难以意料的是,组织上颇令常人费解的行为,恰洽成了我提前进入写这本书的重要契机。否则,这本书因这种或那种因素,真还不排除有拖着拖着或许就拖没了的可能。我仿佛觉得,当初组织和领导让我早退还真不失是一种远见卓识。

因此,我扪心触思:周遭尽皆可亲可怀。

这是一本写给在天堂里的弟弟看的书,也是一本写给陪同弟弟走完人生最后岁月——我的那些亲人们以及主内弟兄姊妹们看的书,还是一本写给所有在弟弟生前曾给他诸多关心和帮助的人们看的书。当然,这本书也是敞开的。它被阅读的范围似乎还可以宽一点,譬如作者本人,以及他自己的后代子孙。不过,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我还想将卢梭“我学习是为了认识自我,而不是教育别人”的那句话稍稍改造一下: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加深认识弟弟和自己,而不是教育别人。并借用蒙田说的那句话:“你不应该把闲暇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这些话儿当然同样适用于我自己的儿女子孙。如此,则善莫大焉。

这本书的初稿完成于2010年9月5日。如果要倒数,那么,这本书酝酿于同年1月中旬,动笔于4月30日。期间因种种俗事纷扰,多有停顿。尤其是进入6月,我几乎完全搁笔,将精力集中在弟弟生前二十多万字的福音讲稿的整理上。因弟弟的字迹潦草,加上内容大多涉及《圣经》经文,就很难用一般文字材料的处理方法来对待。辨认笔迹已很吃力,对照经文更费工夫。打印、校对、勘误足足花去一个月时间。幸有妻女和D女士等数友鼎力相助,总算在设定时间内整理完毕,并将其编好目录,装订成册,方告一段落。虽说这一过程很累,却多有斩获,前后三次校阅,等于三次精读。使我重读了弟弟末后岁月的生命轨迹,重温了弟弟由一个身患绝症的普通人转变成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不凡者的心路历程,重闻了弟弟超越生死依然勃发的精神气息,也使我重过了一遍与弟弟那段艰辛与欢乐并存、苦难与美好相叠的特殊生活。这些都无疑为我接下来续写和写成这本书提供了难以言喻的动力和源泉。

我在心里对弟弟说:虽是霄壤相隔,但灵魂息息相通。我又在心里对弟弟说:无论我在哪里或身处何方,也不管我是俯首还是仰望,来自你居所高处的光,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并始终照耀在我的心头和案头,牵引我用诚实——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直到写完这本书,甚至写尽人生,与你欢聚相融。说来羞愧,我是个“电盲”,既不上网也不打字,可怜得像只与世隔绝的蚂蚁,仍旧只会在孤单中笨拙地爬格子。但我相信:弟弟不会讥笑我,就像我并没讥笑弟弟潦草的笔迹一样。果然,我听到了弟弟从碧空蓝天传来的声音:不要自卑要谦卑,愚拙的人有福了。

对于这本书的体裁,我没有能力对它下准确的定义。如果非要下定义的话,那我就只能片面地认定它决不是小说,因它缺乏情节的虚构。如要往其他类别归,似乎也都勉强。在这种困惑中,我对自己说:我只是服从自己的心灵,忠实地记录和再现了弟弟末后时光的种种情景。我又在心里安慰自己:文无定法,由它去吧。我还想,实在不行,自己看还不行吗?

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殷勤服侍我的妻子,和为我打字的女儿,不止一次对这本稚嫩之书的质量持疑问态度。而我坦然地回答:这本书不存在质量,因为我根本没有考虑质量。  如果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的话,我宽慰自己说:没有功利。

说没有功利,你却在书中啰啰嗦嗦,一会说你这么美,一会又说我这么好,与耶稣“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教诲相去甚远,岂不成了矫情和伪善?说得有道理,但耶稣也教导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人。”我与自己交换了意见,得出的结论是:灯如放在灯台下,会给虚妄者更多的联想。

一本书要完整地呈现面貌,作者的功效仅仅是一半,另一半则是由出版机构完成的。这是一种事实存在于我内心的体认。由此,对那些与我素昧平生、为这本书得以顺利面世付出辛勤劳动的作家出版社、责编冯京丽老师及相关人士,我深怀敬意和感激。同时,对给予本书以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的贾宝泉、叶橹、储福金、庄晓明、黑陶、林宕、袁桂余、林涵若等老师,我谨致诚挚的谢}尢。

陶若美女士,一如她的姓名,有着陶土般的质朴,有着大器般的庄重,有着清泉般的纯美,有着星空般的深刻,也有着古道般的热肠。与以前我涂鸦并出版几本小书一样,她对这本书的写成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常使我想起那句:汤汤乎,流水。

与周国平先生多次深入的畅谈,使我受益匪浅,成了我写作此书的最初动因之一,也使我进一步增添了写成本书的信心和动力,尽管他当时并不知道我在写这本书。当我将此书的文稿呈递、请他批评指点时,他礼贤下士的气度和随后所给予我一系列的真诚助掖令人难以忘怀。周先生的博学深邃和厚重超拔,在我心里深有分量,常使我默吟那句:巍巍乎,高山。

这本书基本定稿,已是2010年深秋。我祈愿这深秋的长风,将我内心无比的感恩,揉入空气,捎给天底下每一位爱我或恨我的人,并使之抵达上苍。

因为我知道,身居天堂的弟弟是不会反对我写这本书的。我相信弟弟已透视了我写这本书的动机和目的。我也坚信,弟弟早已目睹了我写这本书的全过程,并已在微笑中津津有味地读着第二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弟弟最后的日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国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9442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3139151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