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年吴昌硕
内容
编辑推荐

吴昌硕1844年生于浙江安吉,1927年卒于上海,是中国近代书法、绘画、篆刻巨匠,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艺术大师潘天寿、沙孟海等人均出于他门下。

这是反映一代书画大师生平的长篇纪实小说《青年吴昌硕》。以“古今对话”形式,让吴昌硕、刘海粟等已故艺术大师跨越时代,直接与当下青年进行对话,不仅重现了吴昌硕年轻时学艺经历,在时代变迁下承受的种种打击和磨难,并生动细腻地描述了他独特的个性,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怀。本书由赵遵生著。

内容推荐

这是反映一代书画大师生平的长篇纪实小说《青年吴昌硕》。

《青年吴昌硕》以“古今对话”形式,让吴昌硕、刘海粟等已故艺术大师跨越时代,直接与当下青年进行对话,不仅重现了吴昌硕年轻时学艺经历,在时代变迁下承受的种种打击和磨难,并生动细腻地描述了他独特的个性,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告别新婚——游学、酸寒中——苦涩的煎熬、酸寒中——命运的邂逅、酸寒中——痛苦的挣扎、战乱一刻刀下的初恋与死神等。本书由赵遵生著。

目录

咬定青山为哪般(代序)梁晓声

引子

第一篇 战乱一刻刀下的初恋与死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二篇 告别新婚——游学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三篇 酸寒中——苦涩的煎熬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四篇 酸寒中——命运的邂逅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五篇 酸寒中——痛苦的挣扎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西子湖畔东方吴昌硕艺术博览会磐石间,巨梅下,一尊平实的吴昌硕石雕。一个个中外学子、考生、游客、路人,也不乏新潮美女与帅哥,不期而然地收声屏息,至多悄声兴叹几句什么,显得少有的新奇、敬重,又不无疑惑。

“石雕”人,椭圆脸,光脑袋——正面见不到后脑勺的小块盘发,其貌不扬,身胚短矮。

“就这么个糟老……”

这“头”字刚嘀咕出一半,见众人侧目横扫过来,那小帅哥不得不立马收声。

复活的“石雕”人吴昌硕自嘲地一笑道:“这位小兄弟说得也没错。唉,生来就是这么一付人见人嫌的‘尊容’,跟你们这班帅哥、美女比起来,我这糟老头可就无地自容啦!”

刘海粟被昌硕先生的幽默逗笑了。反倒是嘀咕的小帅哥尴尬了:

“不不,我是瞎说!……”他还没“检讨”了,已被女伴狠狠捅了一拳。

“哎唷!……”

“石雕”人——吴昌硕宽容地笑了。刘海粟也笑了。一些个差不多的同龄人很有些幸灾乐祸!一位掮着画夹的学子紧瞄着久仰的前辈,欲疑又信地问:“先生就是那么多大师心目中的大师呀?”

“那是大大师啦!”

“太伟大了!”

吴昌硕又自嘲开了:“‘伟大’?呵呵,我既不大,更不伟,小糟老头一个。”

人丛里乐开了,气氛顿时松快不少。

刘海粟着即破题道:“你们不是一直催着要见见昌硕先生吗?现在见了,可以当面讨教。”

一阵兴奋的缄默。竟是那个嘀咕的帅哥冷不丁冒出一句:

“怎么才能做你这样的‘大大师’?”

女伴又是一拳,揶揄着:“你还‘大大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人丛里发出一阵友善的讪笑。雀跃的各式年轻人按纳不住了,终于蹦出一个声音:

“怎么才能像前辈一样,名扬天下?”

一语惊众。一围哗然!

“名气倒无所谓,创造财富最重要!像潘天寿先生的《春堂水暖》,拍出2072万!咳,那……”

“你不要太‘同’啦!”

“给力‘也不是这么个’给法。”

“是想‘雷’翻我们哇?”

刘海粟暗下摆首,歉意地一睃吴昌硕先生。吴昌硕不禁有些困惑,还是笑以置之。

“前辈的人生一定不平凡,你是怎么成为‘大大师’的?”

“人生的奋斗之路该怎么走?”

“我们很想知道前辈的‘另一半’。”  ……

一阵争先恐后的提问,都满怀着各自的企盼。

刘海粟乐了,环顾着道:“你们这是‘拷问’大师呀?”

一个声音从纷争中冒将出来:“前辈你一生中遭遇最严酷的是什么?”

几乎不期而然,熙攘的纷争骤然间安静下来。

刘海粟收住了笑容道:“同学的这个‘拷问’,可是有点严酷哇!”

众目睽睽,汇注到“石雕”人——吴昌硕身上。但见吴昌硕神情慢慢变得凝重……

“严酷?……是太严酷了!……你们也险险见不到今天的吴昌硕了。”

芸芸听众不由得抽紧了心,一个个屏息凝神。

“那还是我十六岁的时候……”

那是在吴昌硕家乡安吉县鄣吴村。久来秀丽的金鸡岭溪头,而今火烟冲天,厮杀声声。没头苍蝇似的逃难人流四下乱窜。有从木桥上跌落水里的,有岔路中被挤倒的;小儿啼号,失散亲人四下寻呼……一派不忍目睹的混乱!不时有败阵的清军与民团,神慌慌气喘喘,血迹斑驳地横插进来,更增添了逃难人流的恐惧。

这是咸丰十年,即1860年,为解天京被朝廷清军围袭之困,太平天国新提拔的陈玉成、李秀成和李世贤等核心大将临危受命,终于击灭江南大营。二月初八(2月29日),忠王李秀成由广德,侍王李世贤由宁国会师安吉,遭遇清军和地方民团拼力阻击,引发了一场残酷的血战。一村、一乡、一城的生民纷纷弃家逃命……

十六岁的吴昌硕紧攥着父亲吴辛甲,惟恐被难民潮冲散。吴昌硕挎着小包袱,依稀的头发扎着条小长辫,似乎有些木纳的椭圆脸上透出无所适从的张皇。

“跟紧了,当心冲散。”做父亲的一面从入丛里开着道,一面叮咛着。吴昌硕的父亲吴辛甲,号如川。举人,虽已被取为知县,且钦加同知衔却不为官,还是以耕读为生。时年三十八。

“嗯。”吴昌硕很听话,可仍止不住回首探望着谁人,眼角泛出泪花。要不是冷不丁杀出的这场战乱,他怎么舍得下刚进家门的聘妻章月梅呢?她不啻有月下梅花的风姿,更有雪中梅花的情韵。听,此刻那甜美的声音又从耳际冒将出来:

“这是我刚赶做的‘百纳鞋’,你带上。外婆、妈有我照看,你跟爸快逃,我……等着你!”P8-10

序言

读罢这部即将付印的书稿,郑板桥的两句诗在头脑中久久挥之不去,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大约是咏叹古松生命力之坚韧的。除了松,别的一概植物种子,虽也有能在岩石裂缝间扎下根须,长成株棵的,但居然能长成挺拔虬苍的大树,而且数百年不倒的,似乎只有松。松的根须是那么的有力,其顽强生长的前提是必得将岩石撕裂,使土壤和水份饱合于岩石的裂缝之间。

于是眼前就出现黄山的松客松了。

吴昌硕如同近代书画印三界的迎客松,是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众所周知,书画印三界密不可分,界中人士每精一而通三。但能在三方面都达到极高艺术境地的人士,委实又不是很多。

吴昌硕在书、画、印三方面都自成一家,风格卓越,对界中后代人们影响深远,当然备受尊崇。

我觉得他的命运,接近米开朗基罗、贝多芬,都曾生活于乱世,时代之疼都曾危害过他们的人生和艺术道路。然而,他们似乎又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都具有为艺术的高境界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说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我几乎是情不自禁地要说说本书的作者赵遵生了。

他是我的复旦校友,与我都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的毕业生,高我两届。

在我记忆中,他那一届有十二三人。他们毕业后,半数左右的人并没从事与文学创作相关的职业,另半数人当了出版社的编辑。如今,所有他们那一届当年的同学,都已先后退休。真正从毕业后一直孜孜不倦从事创作的人,唯遵生而已。

从本书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创作激情可以断定,他是会继续孜孜不倦地写下去的。

于是我忽然对他的名字产生了一种具有宿命意味的领悟一难道他也是一个遵文学创作之命而生的人吗?

此前我对他的名字并没有产生过以上领悟。是看了这一部书稿,特别是看了《后记》,油然地便产生了。

他的《后记》令我感动。

在《后记》中,他坦率承认,支持他写这一部书的人是不太多的,善意地泼冷水的朋友倒是不少。

如果他预先征求我的意见,我也将是后者们中的一分子。

原因他在《后记》中已写到,不赘述。  他却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创作。我读这部付印前的书稿,时时能感受到他澎湃的激情,那激情源于他对吴昌硕的敬仰。进言之,源于他对中国历史上一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物的敬仰。那激情,不仅促使他完成了此书,还促使他完成过《苏东坡》、《天下知音一欧阳修》、《水火吟》(苏东坡与王安石系列小说)、《无悔的狂澜——张澜传》等一系列作品。

赵遵生是有人文情怀的作家,是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

而这一部书的创作,与他以上几部书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以上几部书,采取的皆是很传统的传记式的创作方法,虽然目的是为了施加影响与现实,但内容并不与现实发生直接的关照。而此书却采取了一种让历史人物的雕像“复活”,是与参观者——当代青年的直接对话,在对话中进行历史人物的命运叙述,表明历史人物的人生观、艺术观的方法。而那既是吴昌硕的人生观、艺术观,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

为中国当代青年写吴昌硕,希望吴昌硕成为中国当代青年人生和事业两方面的良师益友;赵遵生的这一种创作意图极为明确。而此点足可证明,他对中国当代青年也是多么的关爱!

正如我是我们那一届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唯一创作至今的毕业生,赵遵生是他那一届创作专业毕业生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者。他我二人,每每互相勉励。

现在,他的此部书即将出版了。他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又迈出了无怨无悔的一步,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成果。我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心生出一种敬意来。

因为我觉得,他还通过此书证明,他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迈出了极为年轻的一步。

他所采取的创作方法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

他的文字每每激情四射,没有年轻的创作心态,断不会写出那等年轻的文字。

而他这一部书,也几乎可以说是为了献给中国当代青年们而创作的,他希望当代青年喜欢这一部书的创作初衷那么执着,那么显然。

不再年轻,而又能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迈出极为年轻的一步,这是可喜可贺的。

我衷心地祝遵生兄心想事成!  2012年12月15日

于北京

后记

自西泠印社朋友提议我写写该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已经有年头了,一直念念于心。提醒、甚而反对与看好者并重。一则是不太好写,二则是不讨好,写书画界——尤其是近、现代的大师、高人,为读者、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确不多见。影视圈中人,更是多半反对,认为这种主旋律,除了政府支持,一般公司都不乐意接手;一个可以理解的担心:卖不出手,亏本。回看文化大家的影视剧,乃至文学作品,亦大略如此。何以“如此”?我琢磨,写书画中人,倘若能超越书画,着眼于人生轨迹的跌宕起伏,生死浮沉;着眼于他的爱与恨、他的悲与欢、他的灵与肉,或许能从书画中别开出生面?

可以试试?

起步,始于去上海拜会吴昌硕后人吴超、昊越、吴有雯、吴有斐等几位,后来又拜谒了当时已九十高龄的吴昌硕孙子吴长邺老先生(前面几位的父亲);在安吉采访时,又约谈了吴昌硕的曾孙吴民先。得助于亲属后裔的热忱勉励,我得以一心沉入浩繁的各类史料,跋涉、寻觅、求索……

写故人——一代诗书印画的文化宗师,除了纪念,乃是为了今天的国家、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书画第一人,“绝艺飞行全世界”(于右任语),甚而被东南亚,尤其是日本誉为书画圣人。

若还原吴昌硕的“原生态”,走下神坛,看看这位圣人的人生轨迹,相信今天的青年朋友定会有大的共鸣!大的惊奇!大的启迪!

他出身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一个闭塞而贫困的山乡。虽有昔日家属为官的荣耀,到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务农、举债,吴昌硕只是一个寻常不过的卑贱者,无钱、无财、无势,一个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青少年,跟当今的弱势群体——打工者、求学者、打拼者并无二致。

要命的是他偏偏还性格内向,且懦弱,村里人戏称他为“乡阿姐”,实在有点糟糕!受委屈了,遇挫折了,哭鼻子,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生闷气,抑或干脆一个人溜进山坞里发泄、嚎啕一番!

他能成才?能出息?似乎没有什么人看好。

然而,谁人不察中,兴许是“遗传因子”的作用,他喜欢一个人悄悄啃读史书,尤其是在身为秀才父亲的点拨之下,他渐渐爱上习书、刻章,而且心中有了唐朝大呼狂走出草书的“张颠”(张旭)、酒后狂草驰名的怀素和尚,及至北宋“石痴”米芾……生性懦弱的“乡阿姐”,在与心理、性格矛盾的撞击下,潜移默化中萌发出朦胧的“剑侯”之气——当然是这位“乡阿姐”埋藏在心底的、不为人知的,大略只有父亲、初恋的聘妻与后来的爱妻知晓一二。

——这是不可小觑的心火,后来的燃烧、进发,就源于此间。

要说吴昌硕人生真正跨出的第一步——他自己也并不知晓这极不寻常的启程:游学,而且是新婚燕尔之际!由于走出山乡,接触了现实的冷暖世道,他吃了苦、遭了罪,触碰到种种小人;然而也更让他结交了他这一生实在不可或缺的好人、友人、贵人。沈石友的诗情与“先知”、任伯年的画感与灵动、蒲华的生世与画品、杨岘的功力与傲骨……凡此,无不深深陶冶、影响、塑造了他的性情与人格、书风与画品。

——那心底的“剑侯”之气于不觉中,已在未必为人知晓地默默燃烧。

进发,是在五十天命之期——挥笔从军,投身中国近代史中留下悲壮一幕的甲午战争。中国的文人墨客,亲自投身如此酷烈的殊死大战的,能有几人?狂猛的炮火虽震伤了他的双耳,而大战的惨败,却震碎了他曾寄予希望的心,也震醒了他久久追逐仕途的大梦:晚清是没救了!无心的“一月安东令”之后,他从此就诀别仕途,一心探入从不曾离分的诗书印画;于是,走出了如“张颠”(张旭)、如怀素、如“米痴”(米芾)们一意攀登“绝艺”巅峰的吴昌硕。

这是吴昌硕从一个青年迷茫者的挣扎,到东方吴昌硕崛起的蜕变,从潜移默化的量到质的飞跃;不如此,造就不出近代书画“第一人”的吴昌硕,“绝艺飞行全世界”的一代宗师。

吴昌硕能从一个寻常不过的卑贱者,崛起为让东方引为骄傲的艺坛人杰,我们今天求索、打拼中的年轻朋友,又有什么不能的呢?不甘沉沦,相信自己,就是希望,就能奋起,就会有所作为——既为自己和家庭,也为自己的国家和社会。

鉴于原书稿较长,五六十万字;出书会太厚,对广大读者认购与阅读,多有不便。社长张仲煜先生提议出两册,独立成篇,一拍即合。于是有了献诸于读者跟前的《青年吴昌硕》与《东方吴昌硕》。书名如人,前者着眼于一个青年迷茫者的痛苦求索与挣扎;后者乃是根植于求索与挣扎之后的悲壮崛起。前后独立成篇,又一脉相承。

吴昌硕生于晚清战乱,殁于民国战乱,一生几乎就在魔咒般的大战争、大动荡、大逃亡里浮沉,他挣扎——崛起的一生,有一个与“剑侯”之气相共存的强烈渴望——

“老眼只盼天下平”!

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老人深深、深深的渴望。我想,这也是21世纪崛起的中国和动荡的世界相共的渴望。这也是长篇历史小说《青年吴昌硕》与《东方吴昌硕》一以贯之的题旨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年吴昌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遵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13102
开本 18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3107484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