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秋灯忆语--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战时绝恋
内容
试读章节

四姐是个曲迷,在上海时就打听到以前替我们拍曲子的沈传芷也在青岛替人拍曲,且抄得有他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别墅里也有电话,我们马上打了个电话找他,他果然马上就赶来了,于是我们就谈到青岛曲界的情形,他告诉我们路秘书是唱冠生的,孙主任是唱老旦的,某科长唱得最不好,路小姐孙小姐是初学,但全唱得好,又说他们听到曲友来了,自然马上会来接你们的。说着说着他有拍期就走了。

果然,到晚上,有路秘书的汽车来接我们了,同学刁君虽然不会唱昆曲,也跟了我们去凑热闹。四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们坐在汽车上都好笑,一个人也不认得,糊糊涂涂地就去赶人家的曲会,假如这辆汽车不是路家派来的,我们不是都要被绑去了吗?车子在一所小洋房前停了下来,传芷先出来接我们,也只有他和我们熟。一间大客厅坐满了人,全都穿得很考究。路家是主人,自然他家的人最多,而会唱曲子的人也多,路秘书自己不用说是老曲家,老太太也不反对+且喜听曲子,少爷路仲宽夫妇也会唱,小孙女凤兮才七八岁也会唱《小春香》,路家三,四,五,六四位小姐都会唱,此外孙家父女连我们一房也有十几个人了。

因为全都陌生,而且女客多,使我有些窘,我只好和老秘书谈话,原来老秘书是贵州人,老住在四川,知道我们祖父,祖父曾经在前清时做过一任川东道,老秘书说他德政很好,使我感到光荣,我虽然没有见过我的祖父,但常听人说起,父亲八岁时,祖父就逝世了。

我们觉得他们的曲会还不够正式,因为大家都还唱清曲,也不嵌白,有的还要带铺盖。因为我们在苏州所参加的大曲会都不看本子的。但我们总留心昕别人唱。我们唱完了,他们也都拍手。他们招待得很好,大客厅也叫人非常舒适。四姐和那些小姐们不久也就熟了。夜已很深了,他们才又用车子送我们回静寄庐。

睡觉之前,我和四姐自然在批评他们,四姐说孙小姐不错,唱也唱得好,人虽不十分漂亮,却很charming,我也同意她这句话。我们还谈到她牙齿太稀,缝太大,年纪仿佛在许多人中也最小,不打扮,短头发,是个中学生的样子。

此后我们在青岛反是到海水浴场的时间少,而唱曲子的时候多了。同学刁君因为职业关系,叉到济南去了,只剩我们姐弟二人。我们游过崂山,青岛又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了。湛山汇泉我们都常去,我记得下水一共不过五六次,孙小姐游得很好,她教我们,我们也都勉强会了。我的姿势最不好,他们说我是狗划水。孙老伯最好玩,穿了游泳衣,套了救命圈,在海水浴场两头走,也算是游水。沙滩上的确很好玩,可以做种种游戏,我常常把身体埋在沙里,在海边的人,都晒得很黑,就是我一个人白,身体又肥,一点也不好看。孙小姐有一次说,她的同学问她,你那位朋友怎么那么自?在海水浴场,白是一件丢人的事。她的身体倒是不错,黑黑的,圆圆的,丰润而不肥壮,很玲珑。可惜她那件游泳衣太大了点,一沾上水更松。常常背心会掉下来,露出小部分丰满的胸部来,我常叫四姐替她挂好,但有时她游得正上劲,却讨厌人去惹她。而海水浴场就很少有这种伤风化的思想,我们太顽固了。

每次曲会总有人请客,我们吃了人家不少顿,很不好意思,于是我们也请人一顿,一切请孙老伯办理,因为他是曲会里的总务主任,常常贴钱,而事总办得十分令人满意。所以我们这次请客,也请他主办。地点就在他家客厅里。他家的客厅很大,长长的玻璃门,很透气。那晚上的酒席也非常丰盛,我不能吃酒,孙小姐在我玻璃杯中倒上很多汽水,一小点啤洒,别人都暗笑她帮我忙。在青岛短短的一个月中,我和孙小姐见面晟多不过十次,她也到我们住处来过几次,但总是我们到她家的时候多。我们一同看过电影,吃过小馆子,在海边散过步。虽然是暑假,但她们(圣功女学里)还有什么劳动服务,日里总不很有空。四姐已和她很熟,而且很要好,她告诉我们,第一次见我们印象很不好,尤其是四,她还擦了口红,而事先传芷义说我们刚从上海唱了戏来,她们还以为我们足戏子,及至四姐唱完了,大家拍手,她又站起来拱拱手,这一点她们的印象最坏了。心想到底是戏子,怎么女人还拱手。其实苏州唱曲子的老规矩,大家都拱手,也不以为怪了。她告诉我们,我们都很好笑。一个月中我对她已很注意,觉得她活泼,大方,聪明,有趣,会说话。、我还曾经很冒昧地问她几岁,她也答我才十七岁。真还是小孩子呢。以为我对她还好,四姐便常常开我的玩笑,她也很赞成她,但我知道她那时对我的印象,只是还不坏而已,却一点没想到要嫁我的话。

父亲从家里发来一份电报,要我赶快回到苏州去,在自己家里办的学校里(乐益女中)教书。我于是不得不走了,我没有让这一般新曲友知道,因为怕他们又要饯行。但仅仅只有孙小姐一个人知道。我第一天就买了船票,第二天一早开船,头一天晚上虽说好请她不必来送,但我心里却很想她会来送我。果然,天刚亮,她一个人便来了,我们一同坐汽车到船码头。送我上船的还有四姐(她不回去,还要在青岛住住,我真羡慕她。)和一位宋汉篪君。我们一同先上了船,是个日本船,好像叫青岛丸,很干净。快开船的时候,他们都下去了,买了三卷纸带,我站在船沿上,他们站在岸上,我和孙小姐拉的是一根紫色的,船开了,我眼睛老望着她,她也望着我,远了,纸带断了,人也看不见了,我收了三根纸带的断头,怀着十分喜悦、三分惆怅的心情进了舱。P9-11

后记

先父宗和公遗著《秋灯忆语》,于抗战后的一九四五年,在安徽立煌印过一版。草粉纸,字迹模糊,装帧简陋,典型的“抗战版”书籍。这本书是孙风竹(大姐以靖的生母)病逝后,父亲对这段爱情、婚姻生活的回忆录。父亲在后记中说,原想等打完仗,条件好了,再好好印出来,但看来一时无望,只好先因陋就简印一批,赠送亲友,纪念死者。这以后,就一直没有正式出版过。父亲和孙,结合在战乱中,诀别在战乱中,这本书从它的内容、写作、出版到保存,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同时,它也承载着半个多世纪深厚的亲情和爱情。

一九八五年春节前,在美国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四姑充和,终于回国来探亲了。四姑是我父亲的小姐姐,只大他一岁,小时候一起游戏读书,长大一起到北平上清华,在众多的兄弟姊妹中,感情最深。但四姑回国时,我父亲已去世近十年了。她为了要看看她挚爱的大弟生活和离去的城市,特地到贵阳来,与我母亲相聚了一个月。记得我们去飞机场接她,她一下飞机,就抱着我妈失声痛哭,那种疼爱伤心无以言表。在筑小住期间,她每天夜不成寐,翻看我父亲的日记信件。这时候,家里那本《秋灯忆语》早已被抄家抄没了,大姐以靖好不容易从云南一位亲友处访得一个孤本,四姑看后,准备把它重新印刷出版。她带了此书回到美国,手抄了一遍。并让三姑兆和(沈从文夫人)转求巴金先生为书作序,可是巴金先生当时已患帕金森症,不能执笔了。但他写了两封情深意切的信给三姑,信中说:“宗和的《秋灯忆语》寄来了,读着它我好像又在广州开始逃难了,我又在挖掘自己前半生的坟墓。我还想到从文想到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许多事情是忘不掉的。”“翻开稿子我便想起三八年我和宗和同船逃出广州的情景。”巴金先生和三姑二姑夫妇都是好朋友,曾经一起度过艰苦的抗战岁月。三姑把巴金先生的信和四姑抄件的复印件寄还以靖,我母亲(刘文思)就以四姑手抄《秋灯忆语》复印件为底本,动手用毛笔抄在稿纸上,说是要抄三份,留给我们姐妹三人作纪念。

一九九八年六月,我到深圳参加全国藏书票大会,开会期间结识了《香港笔荟》的编辑胡志伟先生。他听到有关《秋灯忆语》的故事后,非常愿意为此书出版提供帮助。我回贵阳后,把母亲的抄稿复印件寄给他,经过他的努力,《秋灯忆语》得以在《香港笔会》复刊号(1999年12月),千禧(2000年3月)、第十五(2000年6月)、十六(2000年9月)、十七(2000年12月)期上全文连载。胡先生逐期寄给我,我又寄往北京、苏州等地,亲友们收到后都非常高兴。衷心感谢胡志伟先生!后来此书又在我们的家庭杂志《水》上连载过。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十几年。四位姑母中,硕果仅存的四姑快奔百岁了。我母亲也日渐衰迈。我退休后,把全部精力用来整理父亲的文稿、书信、日记。在仔细辨识手迹模糊的陈年手泽时,父亲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无比亲切。四姑给我大姐的信说:“你爸爸原意是要好好印一本,加上照片同日记以及你妈妈的亲笔字迹,《秋灯忆语》写得真情实意,你爸爸做人真率坦白,文章也是,从不天花乱坠,花言巧语。你爸爸一辈子做教书匠,抗战中颠沛流离,解放后又没有好日子过,文革中更是受尽苦难,他的著作并无一本留世,我想把这本东西好好印出,第一是他的希望,第二也给你们子孙看看爸爸这个时代的辛苦。”四姑的这几句话,说过又是多年。逝者已矣,生者还在盼望。我父亲的同辈亲人们,现在除了四姑和我母亲,就只有北京的周有光(二姑爹)、苏州的张寰和(五爷)夫妇、南京的四妈(周孝棣)、比利时的七妈(吉兰),尽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

而今,此书终于得到了正式出版的机会。我和母亲、姐姐感到无比的欣慰,解开了一个多年的心结,也了了四姑她们老一辈的宿愿。这是所有亲人对父亲的最好的怀念方式。

由于年龄和时代的原因,作为父亲的女儿,我虽受他特别的宠惯,却全然没有真正了解他。近几年在整理他的数量浩大的遗稿过程中,才真切地、深刻地体会到四姑对父亲的评价:坦诚、真率、善良。我也才知道了他走过的人生之路是多么艰辛痛苦,从他留下的这些文字里,我领悟了爱情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家庭的担当,以及许多许多……

目录

前言:为《秋灯忆语》而写的几句话

秋灯忆语

附录一:战时两地书

附录二:月色

附录三:烽火

附录四:关于《秋灯忆语》的通信

巴金致张兆和(二封)

张充和致刘文思(一封)

张充和致张以靖(二封)

张兆和致刘文思(二封)

附录五:合肥张家谱系

《秋灯忆语》的故事(代后记)

序言

早在六十八年前,我还不懂得什么是“死”的时候,我的妈咪就溘然离开了我们。一年后,爸爸在安徽立煌古碑冲教书,课余闲暇时,写了这本小册子,取名《秋灯忆语》,以此纪念我二十五岁就离世的亲以及他俩在一起的那段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日子。书写好后。由于当时地方小,印刷条件和纸张都很差,用草粉纸印了约百本,分送给各地亲朋好友,也没有发表。

“文革”把我家造得天翻地覆,所有的文字及相片均被抄走,劫后还回一部分,但大部分业已荡然无存,其中就包括《秋灯忆语》。

等到了八十年代,一切走上正轨,在亲朋的点拨下,我猛然醒悟这本书的意义,想:“一定要找回这本书!”为了我不久前去世的父亲和已去世多年的母亲。我四处打听,所有的长辈、亲友同样遭洗劫,像这样的“四旧”谁还敢保存?最后打听到昆明一家姓周的亲戚,名字不记得了,他说他家还有一本,世上仅存的一本。我万分感激地到昆明去拿了回来,已经很旧了。

后来,我四姑回国时带到美国去抄写。几经辗转寄同来时已经很破旧,快散架了。我的高班学友、贵州作家书法家戴明贤先生爱书如命。他借去后细心加上封面,亲手用针线缝合,写上书名。在他的引荐下,热心肠的小妹以氓结识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杜丽编辑,她对书中记录的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人生活很感兴趣,认为具有珍贵的社会学意义。同时,书中涉及的一些现代文化名人及父母通信中的闲谈也是难得的野史素材。

在我有生之年终于得以见到该书面世,我感到十分慰藉。

在此之前,《香港笔荟》在小妹的努力奔走下也曾连载过四期。感谢所有帮助、支持过我们的人,尤其是戴明贤先生。我和我的妹妹们都感念在心。

很老的“小以靖”

内容推荐

在逃难和战乱中,也有文人相轻,也有儿女情长;也有柴米油盐,也有飞短流长。

《秋灯忆语--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战时绝恋》(作者张宗和)是著名的合肥张家——“合肥四姐妹”的大弟张宗和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为纪念亡妻孙凤竹而写的一本小册子,占《秋灯忆语--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战时绝恋》内容的四分之一。其余是宗和凤竹的战时两地书、宗和的一些散文和一部未完的自传体小说及巴金等人的信件。书中谈论最多的家人是宗和最亲密的四姐张充和,三姐张兆和和三姐夫沈从文因在云南住得近,多次提及;二姐张允和和二姐夫周有光、大姐张元和和大姐夫顾传玠的名字也时常出现。此外,一些现代文化名人如巴金、萧珊、卞之琳、罗隆基、杨振声、邓宛生、冰心、吴文藻、梅贻琦、杨荫浏等等都屡次谈到。因为是书信,全无禁忌,虽然有的人只涉及一言半语,但情感色彩跃然纸上。这对我们读到的正电是可贵的补充,对关心现代文化名人私生活的读者也是难得一见的资料。

编辑推荐

《张充和致刘文思(一封)》;《张充和致张以靖(二封)》;《张兆和致刘文思(二封)》……《秋灯忆语--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战时绝恋》(作者张宗和)是著名的合肥张家——“合肥四姐妹”的大弟张宗和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为纪念亡妻孙凤竹而写的一本小册子。这对我们读到的正电是可贵的补充,对关心现代文化名人私生活的读者也是难得一见的资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秋灯忆语--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战时绝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宗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7630
开本 32开
页数 3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3047176
中图分类号 K825.4=73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