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超越复仇
内容
试读章节

对于人性的重大问题,人们争论的兴味似乎永不消退。人类有自由意志吗?抑或其实是无依无助地受着无法控制之力的摆布?我们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文化的产物?又在何种程度上源自人类在本源性的存在状态下的生物学事实?如果没有诸如父母的教养、宗教、文化、政府等教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将如何行为?我们仅仅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抑或还有别的某种东西将我们造就成独特的人类?其中最首要的是:从根本上讲,人类是善的还是恶的?

围绕“我们根本上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的争论无休无止,而1996年出版的两本书让我对此问题重燃兴趣。它们之所以激起我的好奇心,部分原因在于,其提出问题的方式不是通过考察人类,而是通过研究某些与我们最具亲缘关系的灵长类动物。在其著作《天性善良》 (GoodNatured)中,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下观点:人类从其早已灭绝的始祖那里所继承的,不只是贪婪、欺诈和对权力的渴求,还有各种道德水平很高的行为方式,比如:建立并施行有益于群体的规则,让贫困者分享其财物,同情不幸者,安慰受苦者,并对慷慨者感恩图报。从德·瓦尔的观点看,作为生物遗传的结果,我们的人性既“天生野蛮”,又“天生高贵”。

 这就是答案吗?别忙着定论。对于这一古老的争论来说,德·瓦尔的叙述确实是一项重要而新颖的成果。但在我的书架上,就在《天性善良》旁边放着另一本书。它指出,还得讲讲人性的道德清单上“天生野蛮”的一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东西有待说明。在其著作《雄性暴力》(DemonicMales)中,哈佛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及其合著者戴尔·彼得森(Dale Peterson)承认,黑猩猩拥有德·瓦尔所描述的协作与道德特征,但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黑猩猩的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内群体”性质的。它们似乎有某套对待本族群内部成员的规则,对待其他族群的黑猩猩则大为不同,采取的是另一套冷酷得多的规则。

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黑猩猩大多爱好和平且温顺(不会做出诸如此类的事:为琐事争吵,因遭受不公而抗议,为争夺族群内的领导权而展开暴力竞争等)。然而其后自然科学家开始公开一个个这样的案例:一个族群的黑猩猩想方设法捕住另一族群的黑猩猩,然后将之残害。此类冲突的血腥后果比如说黑猩猩的尸体,为灵长类动物学家提供了研究线索。他们着手将之汇集,并逐渐得出结论:雄性的青壮年黑猩猩会不时聚集在一起,结成某种类似于“战斗团体”的队伍,其目的是在其领地边境巡逻,杀死其他族群的黑猩猩。谋杀通常似乎是碰巧的,即一旦发现依靠己方成员的力量即可制服的陌生黑猩猩,就将之俘虏;但在某些情况下,袭击似乎经过策划,显得更邪恶。

可能发生怎样的恐怖事件呢?以下即是其中一例。20世纪60年代初,简·古多尔(Jane Goodall)开始研究居于坦桑尼亚的凯瑟克拉地区的一个黑猩猩族群。这个族群有15头凶猛的成年雄性黑猩猩,作为单个族群已过于庞大而难以妥善管理。终于,凯瑟克拉族群分离出一个新族群即卡哈马族群,两个族群的雄性数目大致相当。当然,这两个新族群中的个体一度是亲密的伙伴。但分离之后,凯瑟克拉族群与新的卡哈马族群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和紧张,最终完全敌对,而后成为死敌。在之后几年里二者问充斥着劫掠和随机的攻击。卡哈马的雄性以及不少雌性逐一消失,终于在某一天卡哈马族群不再存在。它们被来自凯瑟克拉的旧友灭绝了。

兰厄姆和彼得森将之归因于雄性同盟。他们认为,在黑猩猩的进化历……

P1-2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罪过,我们易于复仇而难以宽恕。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迈克尔·E·麦卡洛对思维的进化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可行的解决途径。

——马特·里德利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侵略性非常引人注目,以致我们有时会忘记人类也爱好和平。迈克尔·E·麦卡洛研究人类的宽恕,是解释宽恕的进化过程的上佳人选。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论域。

——弗兰斯·德·瓦尔

关于宽恕的通俗读物之中最重要的著作。

——马丁·E·P·塞利格曼

目录

第一章 让复仇与宽恕复归于人性0

 复仇是种传染病?宽恕是其疗方?0

 作为“疾病”的复仇与作为“疗方”的宽恕: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反思0

 复仇与宽恕向人性的复归0

 可以促使人性去做“不自然的”事情

 新玩意儿与旧套路:创建适于宽恕的环境

第二章 复仇是个问题:算算代价

 刮开宽恕即见血仇

 复仇欲是一回事,由之而产生的行动则是另一回事

 计算复仇的代价

 复仇与日常侵犯

 查查谋杀的资料

 复仇欲会导致战争吗?

 复仇与恐怖主义

 复仇欲是对痛苦的疏导

第三章 复仇是一种解决方案——三个进化论假设

 人性特征及其形成

 什么是适应?

 如此不利于适应的复仇欲如何可能是一种适应?

 复仇解决何种适应性问题?

 复仇:作为解决之道的问题

第四章 复仇的解决之道——适应的论据

 复仇欲是对经验切片的一种回应吗?

 复仇欲是人类普遍共有的吗?

 我们是唯一的复仇物种吗?

 复仇的数字计算

第五章 家庭、友谊以及宽恕的功能

 与亲属共处

 与非亲属合作

 孔雀鱼博弈

 困境到处存在

 再做一次

 从重复博弈到进化博弈

 是什么让“一报还一报”如此成功?

 引出杂音

 “事不过三”的进化规则

 进入闲聊

 宽恕是伴娘,合作是新娘

第六章 宽恕的本能

 认清现实

 和解与宽恕

 沃尔夫冈?苛勒的小责罚

 接吻

 吸引力法则

 人类的和解倾向

 宽恕与和解:人类的普遍特征?

 为什么群居动物会宽恕与和解?

 急于宽恕

 再论有价值关系

 由装配玩具和血肉之躯造成的知识爆炸

 打开工具包

第七章 宽恕的大脑

 搜寻系统与狂怒线路

 从受害者到捕食者

 渴望复仇

 复仇的策划

 当复仇的策划受挫时

 “这里所有人都乐在其中”:复仇的回报

 进入宽恕的本能

 启动宽恕本能

第八章 “促进并维持友好的关系”——促生宽恕

 宽恕的信号

 信号1:道歉

 信号2:自我贬低的表现及姿态

 信号3:补偿

 恢复性司法

 安抚的风险

第九章 从神经元到国家

 强国能够控制复仇

 宽恕可能要求大量的真相

 国家之间的和解

 非零的扩展圈

 罗伯斯山洞实验

 合作带来的三点益处

 播下和平的种子

第十章 神圣的宽恕与正义的复仇

 宗教是干什么的?

 基督教与宽恕、复仇之间的不稳定关系

 宽恕拯救了瓦阿尼

 作为复仇机器的宗教

 伊斯兰教与复仇、宽恕之间的不稳定关系

 宗教是活生生的体系

第十一章 宽恕的人类

 我们是敏感于背景的生物

 我们是文化的生物

 我们是合作的生物

 橄榄枝抑或多面之一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迈克尔·E·麦卡洛编著的《超越复仇》讲述了:复仇为何无处不在而又极具破坏性?

复仇的欲望为何如此诱人?

宽恕为何如此困难?

这些反复出现的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心理学家迈克尔·E·麦卡洛通过挑战几世纪以来对复仇与宽恕的误解,解答了这些问题。

麦卡洛指出:

复仇不是“疾病”或“毒药”!是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的复仇心态,复仇是我们的祖先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宽恕也不是复仇的“解毒剂”或“疗方”。人类之所以进化出宽恕的潜能,是因为宽恕有助于我们的祖先维持关系。人们身处激发“宽恕潜能”的社会环境时,就会自然而自然地倾向于宽恕。

《超越复仇》中麦卡洛揭示:

要让世界宽恕较多而复仇较少,不要试图改变人性,而要改变世界。努力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制度,以激发人的宽恕本能。

编辑推荐

为什么复仇是自古以来持续具有破坏性的问题?为什么复仇的欲望如此诱人?而宽恕这么难?我们怎样做才成是这个世界少一些复仇之心,多一些宽容?迈克尔·E·麦卡洛编著的《超越复仇》要让世界宽恕较多而复仇较少,不要试图改变人性,而要改变世界。努力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制度,以激发人的宽恕本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超越复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迈克尔·E·麦卡洛
译者 陈燕//阮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77571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3155252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