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砖王叶德林
内容
编辑推荐

新明珠的创始人叶德林,被众人尊称为“德叔”的人,集中了珠江三角洲人的特质和中国企业家的优秀本色,“低调而不低志,务实而又创新”,在中国陶瓷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传统领域,开创了代表一个国家建陶行业的“新时代”,以其特有的“魔法经营”及带来的超常规发展,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的纪录,成为德高望重的“中国瓷砖制造业王者”之一,被评为“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陶业十年经济领袖”、“全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代表人物”、“十大新粤商”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农家孩子走向成功企业家的典范。

叶德林以其出色的管理风格和人格魅力,赢得了新明珠成员的尊重,是众人敬重的英雄和偶像;同时还感染着每个与其接触过的人,让你见过面便会亲切地叫一声“德叔”,并认作终身朋友。

内容推荐

叶德林是新明珠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新明珠,在短短的10多年中,从一家集体性质的小厂“蝶变”为中国建陶行业的“航母”;经济发展实力从2003年广东省“百强企业”的第37位,到2006年的第15位,再到2008年的第9位,如此快速成长的历史“个案”,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

凭借在行业内的实力和美誉,叶德林被同行中人所敬仰、所拥戴,并被推举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的会长。他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首先让自己的企业从“标准”走向“标杆”。他高屋建瓴,一举手、一投足都以“国际标准”作为企业的行动准则,甚至用2000万元“种树”优化环境,创建出一个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建陶王国”,成为中国建陶行业目前最杰出的一个榜样,让传统意义上“烟尘滚滚”的工厂,嬗变为国家指定的工业旅游示范景点,赢得了世人一致的好评和追捧,也让同行趋之若鹜,纷纷仿效。

目录

第一篇 自善高度

第一章 夹缝中的经商天分/3

第二章 有天空,就能腾飞/6

第三章 认准目标与用心专一/9

第四章 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131

第二篇 起跑之时已跨越

第五章 服从也是一种美德/19

第六章 起跑在棋高一着/22

第七章 非常道/25

第八章 独门武器/30

第九章 以结果论英雄/35

第三篇 中国砖王

第十章 嬗变,还我本色/43

第十一章 新招式:走国际标准/48

第十二章 扩张:并购“休克鱼”/53

第十三章 胸怀决定规模/58

第十四章 名牌与多品牌并举/63

第十五章 揭开建陶行业大展厅时代/68

第十六章 创新才能领先/73

第四篇 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十七章 开启中国建陶生产新纪元/81

第十八章 居高声自远/89

第十九章 走“专、大、新、全、强”之路/96

第二十章 出新无疆,大道无形/101

第二十一章 高瞻远瞩,主动转移/106

第二十二章 布局全国,决胜千里(一)/112

第二十三章 布局全国,决胜千里(二)/118

第五篇 新营销之威

第二十四章 新明珠“多子多福”/127

第二十五章 团队的力量(一)/134

第二十六章 团队的力量(二)/140

第二十七章 渠道,渠道,渠道/145

第二十八章 大家赢才是真的赢/152

第六篇 践行标准与新明珠特色

第二十九章 从标准到标杆(一)/159

第三十章 从标准到标杆(二)/164

第三十一章 新明珠特色之:领导有情/171

第三十二章 新明珠特色之:管理无情/176

第三十三章 新明珠特色之:制度绝情/181

第七篇 造砖先造人

第三十四章 儿子·拾砖工·副总裁(一)/189

第三十五章 儿子·拾砖工·副总裁(二)/195

第三十六章 培养中国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1

第三十七章 让员工为新明珠自豪(一)/206

第三十八章 让员工为新明珠自豪(二)/212

第八篇 从商如水

第三十九章 无畏起伏,有容乃大/219

第四十章 润物无声,信水长流/224

第四十一章 定向而行,利众而立/230

后记

试读章节

成功并不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起五更,睡半夜”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利用好别人的经验,然后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行了。

——叶德林

1972年叶德林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按当时政策的规定,回乡高中生必须在基层实践两年后,才有条件报读大学,之所以说是“报读”,是因为够条件后才能报名,报名后不是按个人考试成绩而是依据“政治表现”,由组织推荐上大学。

上进心强烈的叶德林,不甘心于在祖辈们刨食的乡间过日子。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学大寨,战天斗地,南庄公社也成立了一支农田基本建设兵团,以“兵团”作战的形式,开展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叶德林认为这是一条出路,立即报名参加兵团。这一方面可以过上青年人的集体生活——新鲜、热闹;另一方面希望在兵团做出成绩,争取获得上级的推荐,以圆自己一个大学梦。

所以,作为“兵团战士”的叶德林,事事处处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其间,他还学会了建筑、电焊、机修等方面的多项技能。

不曾想,另一个“幸运”的机遇,却改变了他人生的初衷。

1975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叶德林印象中最深刻、最兴奋的一个节日,尽管这天没有放假,但他成为了一名正式工人——领国家工资的劳动者。他享受“顶班”的待遇,接替了父亲在南庄水利所的工作。按当时上级政策规定,父母退休,其子女可以“顶班”。这样,叶德林便顺理成章地有了一份令同代人羡慕的职业。

这让争取做出成绩,希望两年后获得推荐读大学的叶德林,多少弥补了一点遗憾,毕竟,这是当时一种法定的“子承父业”,无需附加什么额外条件就可以拥有一份正式职业,自然是幸运的。但叶德林内心深处却是十分清醒的,在到水利所报到的那天,他起得特别早,临别,叶德林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诚恳地对父母说:“爸妈放心,我会接好这个班,为你们争面子、为自己争前途的。”

这年19岁的叶德林,牢记父亲“做人要有目标,做事要用心专一”的教导,掀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也就是从1975年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实行十年农田基建规划,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在南庄,则在大搞桑基鱼塘建设,推广“六水四基”、“五水五基”或“七水三基”,筑桑基,挖鱼塘,而这正是水利所的主要业务,政府在这个时期也把水利所的工作当做重中之重。作为新人的叶德林,第一天到水利所上班,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单位领导来不及对他“岗前培训”,就让他跟着一位早他工作两年的“师傅”到工地跟班,以干代学,负责指挥工地的施工、测量、验收土方等工作。

初出茅庐的叶德林,好学的劲头却让师傅大吃一惊。头一天上工地,他带着本子,跟着师傅转,不懂的就问,很快就记满了大半个本子。收工后师傅们走了,他仍留下来观察工地,对照记录,直到天完全黑了才一个人迟迟返回。晚上接着挑灯夜读,学习有关水利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很快就掌握了业务要领。他平日能做到处处留心观察,事事虚心追问,勤于动手尝试,勤于思考总结,从而练就了水利施工员的基本功,一个月后,就可以离开师傅“单飞”了。

叶德林这样忆述自己的这段经历:

当时南庄水利所的人手不多,但任务又重又多,我刚进去就感到有压力。没有人手把手教你,关键全在于个人勤学苦练。在几十个员工中,包括我在内有三个是高中生,比我大10多岁的,也只是“农中”毕业的,我在其中算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了,加上我勤奋好学、敬业,因而业务上手比较快,单位领导也看到我有能力,从第二年起,就让我担任施工组组长。

建桑基鱼塘,全靠人工掘、挖、担挑,开挖鱼塘,修筑桑基,为的是鱼塘养鱼,桑基种桑。一般建一个60m×90m、1:2坡度的鱼塘,要搬掉14000多立方米土,从平地挖下去,用人工挑土要一个多月才能建成。鱼塘有“六水四基”、“五水五基”等一个个方格塘规格,根据不同的地方,测量出来,组织施工、监督、检查,完工后验收。我那时才是一个20岁的施工员呀,要下到各个大队去指挥施工,有些人甚至连那些大队干部也不把你这么个“后生仔”的指挥放在眼里,有人还故意刁难或捉弄你。但我一概不去理会,我坚持耐心说服,同时还动手做。有一次在场的一名退伍军人可能看不惯我指挥施工,便指着斜坡说:“你有本事做个示范来看看。”我知道对方的用意,但我不计较,我抓起锄头就修整起来,很快就做出了一个“样板”来,这让对方尴尬地站在一边,旁边的社员都齐声叫好。

很快,各个大队的群众都知道了我做事的风格,也乐于接受我,对我工作给予好评。其实,做什么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学习、体验,就能掌握到要领,再加上一个责任心,要对自己和社会负责,就能做好。

叶德林的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很快就为自己争得了提高知识水平的机会——一年半后,也就是1977年春,南庄水利所把仅有的一个脱产进修学习的名额给了他,让他到佛山地区水利学校学习半年,领导们指望这位年轻人日后学有所成,能提高本所的技术和管理力量。叶德林深知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十分珍惜。他如饥似渴、系统地学习了与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课程,例如,堤围、道路、桥梁、涵闸等建设与维修工程知识。半年的时间内,他没有回过一次家,星期六、日,也留在宿舍学习,别人结伴去看电影了,他却拿着设计出来的图纸找老师指点,利用所有的时间来读书。在别人看来,他只是个“书虫”,没别的情趣。但叶德林却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他爱上了这行,他认为能学到知识,这比得到什么都宝贵。

学习回来后,这个在水乡长大的小伙子,更加热爱水利事业,决心要在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来。他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几年前掌握的土木建筑技术,利用工余时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尝试。

千百年来,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堤围涵闸,采用的都是直板式“一”字形闸门,后来改用了“人”字形的,但在水位落差巨大时,这两种闸门常常难以开启,还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成了水利建设部门多年来攻关不下的一个难题。叶德林选择从这儿下手,偏要踩这个“雷”。他会木工,便找来材料,根据力学原理,独创了一种“弧形闸门”,经过试验,效果很好,既方便又安全,并且获得了上级水利专家的重视和肯定。南海市水利部门立即召开现场会议,在全县进行推广,弧形闸门很快风靡开来,成了珠江三角洲闸门的新宠。南海市水利部门负责人说:“叶德林同志大胆革新,创造出一种弧形闸门,改写了传统闸门技术的历史,是我社‘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技术标兵,值得我们学习和看齐……”

南庄公社的广播、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水利所有个21岁的技术标兵,名字叫做叶德林”,叶德林的事迹一时广为传扬。P6-8

序言

中国陶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现代建筑陶瓷工业,却是追随欧美国家的脚步,才走过短短20多年岁月。可喜的是,虽然我们起步晚,但今日的中国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产量,已达到全球第一。

素有陶都之称的佛山,在我国建陶业的兴起和发展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佛山众多的建筑陶瓷企业中,由叶德林总裁统领的新明珠陶瓷集团,成为其中一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成就为我国建陶行业的一艘“航母”,扬名海内外,不仅赢得了世人的拥戴,还赢得了同行的尊重,这的确是一件令我们民族产业感到欣慰和自豪的事情。

目前,国内外建筑陶瓷大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燃料价格上涨、新劳动法实施等因素影响下,国内20%~30%中小陶瓷企业已经关停或倒闭,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然而,新明珠陶瓷却是个“另类”,每年仍能保持30%左右的增长幅度,且稳中有升,一路向好。该集团坚持以科技兴企,自主创新,通过并购“休克鱼”,自建工业园、布局全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多品牌并进的“新明珠经营模式”,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并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同行,向国际先进陶瓷企业看齐。这让我们充满深深的敬意和期待。

感谢作家黄康俊的努力,感谢他为我们揭开了叶德林及其领导下的新明珠集团的“神秘面纱”,向我们提供了一份真实、详尽的建筑陶瓷王国的“经营宝典”,展示了一个富有奋斗目标、敢于创新领先、具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的珠江三角洲民营企业家的真正风貌,为我们这个行业留下了一个新时代的典型和范例。

很长时间以来,佛山的瓷砖生产稳占全国的一半,现在所占比例在下降,因为佛山陶瓷企业正在进行适应性集体外迁,从2008年开始,它的生产比重已下降到30%~40%。以前是相对比较集中在那么两三个地方,其他地方比较少,如果进行迁移,中国陶瓷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一个地区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会发生改变。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个转移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从国际上来讲,陶瓷产业都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资源欠缺的地区向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原来最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国,是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时日本的产量是世界第一,后来产量慢慢下降,到1974年我国的产量就变成了世界第一。在瓷砖这方面,意大利和西班牙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占世界第一了。都是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也是这样的,并不是这两年,而是这么多年来的一个规律。原来瓷砖是以广东佛山、山东和福建等几个地方为主,现在除了传统生产瓷砖的这几个地方外,几乎全国各省都有。但是,毫无疑问,这次迁移会改变中国陶瓷行业的布局。前两年,我就认为在未来的3~5年,我们这个产业将进入一个调整时期,产业要经历大洗牌,会从原来的以量为主的模式,寻找更加科学、合理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来发展,也就是向质的方面转变。这也是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国家现在并不鼓励高耗能产业,在很多政策的制定上都在“逼”着我们转型。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也“怕”这种以量取胜的方式,相应地做出限制措施。所以,目前这种情况有些企业会倒掉,有些实力强的会生存,如果能熬过这段时间,再过一两年又将是一个艳阳天,能留下来的就是相当不错的。现在不像前些年那样,随便买台压机就能赚钱,产业的发展已经处在拐点上,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不仅仅是在国内,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需求还是有的,但是将来我们的发展也可能向国外转移,也可能在相对稳定一段时间后慢慢萎缩。这样,就更加要求我们研究,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建陶产品的品质,如何做到以质取胜,如何以优质品牌树立自己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地位。我们高兴地看到,以叶德林为首的新明珠集团,正在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地实践着、努力着,从书中我们已分享了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样也感受到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而最让我们鼓舞的是——从叶德林和新明珠事业的奋起中,我们找到了代表一个民族产业崛起的发展路径,看到了代表一个民族产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希望所在!

我相信,叶德林领导下的新明珠陶瓷集团成长、壮大的成功之道,将为我国正在成长的建筑陶瓷企业给出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最好启示。同时我也相信,叶德林总裁和他从事的陶瓷事业的明天,将会更上一层楼,更加灿烂辉煌!

是为序。

2009年12月28日

后记

我与佛山南庄特别有缘。我在南庄完成了对兴发集团及其主帅罗苏的探讨后,随之便投入了《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的采写工作。其原因在于南庄镇的两大企业——国家两大行业的巨头企业:一个是中国铝型材十强企业第一名;另一个是中国建陶“航母”,其产销量全国第一。我近年来对中国民营企业创新与发展的课题研究颇有兴致,因此,结缘南庄、结缘这两大优秀民营企业和她的主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南庄,这个中国近代工业意识最早发育的地方——1872年简村人陈启源兴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的工厂,成为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第一人,这也是南庄人以及佛山人130多年来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荣的事。时至今日,作为陈启源的乡人,不仅沿承了这一良好的“乡风”,而且已将其更好地发扬光大,正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和企业。据资料显示,南庄镇企业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21个,以及广东省著名商标和广东名牌产品数十个,成为全国获取以上荣誉最多的一个镇。南庄镇被评为“广东省乡镇企业十强镇”。

2003年,方圆76平方公里的南庄镇,云集了70多家上规模的陶瓷厂,年生产能力近6亿平方米。其中最为瞩目的龙头企业,则是拥有三大子集团的新明珠陶瓷集团,其董事长叶德林,更是当地企业家的“群龙之首”——禅城区总商会会长、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陶业十年经济领袖、全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30年代表人物、十大新粤商、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因此,在“中国建陶第一镇”——南庄,让人们“认识”一下该镇建陶第一号企业和第一号人物,我想应该会显示出不一般的意义。

或者,这就是本人写作《中国砖王叶德林》的初衷;或者,这本来就是水到渠成、无法回避的一种必然。所以,眼下才得以留下了这么一份朴素纯真的心灵记录,一个同样体现天时、地利、人和之“缘”的心灵记录。我是这么认为的。

说实话,作为平民的叶德林,该是我心目中没人可以替代的一位平民“巨人”;而作为企业家的叶德林,则是我众多企业家朋友中最“大器”的一位好朋友,我如同他的所有朋友一样对他充满敬重和爱意。随着我们频繁的交往。我尤其对他“做企业”的同时如何“做人”这一命题更感兴趣,也更加关注。这是一个用“心”而不是靠“力”去行走人生的人,这个“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心,而是“平常心”、“专心”、“诚心”、“热心”、“爱心”等诸如此类的“心”,所以,如此用“心”去做人、做事的叶德林,在社会上留下的履痕。必定是不同凡响、独出心裁、自成一派的。

我也试着用心去体察叶德林,曾自作聪明地对叶德林以“水”的性格而谓之——水一样的叶德林!

其实这个评价出自五千年的《道德经》,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先哲是这样告诫我们: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却安身于大家都不喜欢的低洼之所,水的这种品格,才是最接近于道的。水总是随遇而安,居于不争之地;容纳人所不容纳的东西而博大深沉;对别人奉献出真诚、仁爱;言而有信,如河水的汛期一样应时而至,恪守信用;乐于依据“平”与“正”的原则清净行事;能够根据环境的差异有效发挥功能;随天时机遇,动静有时,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就不会出现过失与偏差。把水的不争、处下、无我、柔顺、奋进、宽容、平静、随和等特性全部涵盖其中,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必然能无往而不胜。  而我也觉得,叶德林做人的参照物应该是“水”,这兴许与他所处的人文环境有关。他出生于珠江三角洲水乡,傍水而居,开门见水,喜欢弄水——每天早上坚持游泳,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他经常用最平常的“水”来比喻做人,认为水是最有“德”的——“为人如水,而不应是山,山必有形,保守不变,固定一方;水似无形,遇圆则圆,逢方则方,随机应变。水利万物而不争功,能伸能屈、定向而行,容得别人宽阔自己,水能向下方成大海。”这是叶德林崇尚的水的品德。也就是说,他是从水的这些高尚品德中学着做人的。

“做人如水,从商如水,水一样的叶德林!”

我竟然也为自己这一蹩脚的比喻偷偷乐了一阵子。

事实是,叶德林是不需要我们这些廉价评议的。叶德林就是叶德林。叶德林就如珠江三角洲随处可见可触的“水”一样,普通、平常、清净、透彻。

中国是世界上建陶产量第一的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建陶第一强国,我们与欧美产业强国如意大利、西班牙等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正视自己,但同时也需要爱惜自己,做回自己,千万别在学习别人、追赶别人时轻易将自己“丢”了。正如叶德林所说的,“先进文明的东西是属于全人类的,学习、拿来,为我所用,是最好不过的,也是有利于全人类的,关键是立足自己,不能丢失自己。”叶德林率领他的新明珠团队,在拿来国际建陶先进武器、引进国际先进经营理念的同时,却坚持自己和本民族独有的“特色”,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因而,他成就了他自己,成就了中国砖的王者。

假如本人这次不遗余力地探讨一个人与一个企业成长的实录,能为那些正在成长和迅速成长的个人与企业提供一点借鉴或启示,那将是我最欣慰的,也正是我最期待的。

同时,我们有信心期待,在我们这个泱泱陶瓷大国,一个陶业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代表华夏文明之一的陶瓷文明,将在古老而又年轻的华夏大地重放异彩,重振国威。

末了,我要在此答谢:

《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的采写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佛山市禅城区总商会副会长黄坚先生的关心和支持,是他的拳拳诚意和提供的诸多方便,从此把我和叶德林总裁以及新明珠的事业连在一起。他在禅城总商会工作的创新上,开了许多先河,是当地企业家们一致喜爱的有心人,他与会长叶德林更是一对绝配的好搭档,我从他身上获得许多人生的“真经”,我衷心感谢他。

佛山市高明区总商会会长杨升先生,对《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的写作寄予很大的热情,提供了很多有关素材,他与叶德林总裁是中共中央党校同届同学,又同时担任当地一个区的总商会会长,有着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都是我们这个经济建设时代的英雄,我衷心感谢他。

当然,我最应该感谢的是叶德林董事长,因为是有了他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本书的写作才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还有他的无私奉献,愿意把自己人生中的种种甜酸苦辣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衷心感谢他。

在深入新明珠集团生活体验和采访中,得到了全体成员的协作和帮助,他们以新明珠人训练有素的服务态度和办事风格,为本书的采写做了大量的服务性工作,他们是可敬可爱的,我十分尊重他们,在此一并致谢。

在《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先生的关心和重视,并欣然为本书作序,本人对此表示感谢。

《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在出版过程中,承蒙经济管理出版社同仁的错爱,尤其是责任编辑勇生主任为之耗费了大量心力,特此表示感谢。  谨以此书献给叶德林先生和叶氏家族所有成员!

谨以此书献给新明珠陶瓷集团所有成员!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和爱护中国建陶事业的有心人!

黄康俊

2009年1 2月29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中国新明珠产业基地看到了世界陶瓷砖生产的新前景,我的另一个身份告诉我,与叶德林先生合作是最佳的选择。

——国际ISO/TCl89陶瓷砖技术委员会主席 Svend Hovmand

新明珠已成为陶瓷行业当之无愧的清洁生产标杆企业,叶德林总裁主动承担环保责任,是一个真正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 张人为

新明珠是一个很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很多成果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很多做法都得到了具体落实。

————镛山市市长 陈云贤

叶德林总裁在行业里带了个好头,他管理的新明珠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其在清洁生产方面规模之大为业内之最;其清洁生产流程设计之科学、各环节规划之细也堪称业内之最;其清洁生产的设施、设备及技术也居业内领先地位。

——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 陈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砖王叶德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康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609125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4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