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与黑/世界经典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出身平民的青年于连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奋斗。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并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内容推荐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试读章节

弗朗什·孔泰地区最美丽的小城应算维里业了。一幢幢白墙、红瓦、尖顶的房子,坐落在一座小山坡上。茁壮的栗树郁郁葱葱,勾勒出小山蜿蜒的轮廓。静静的杜河在数百步以外的城墙下流淌着。西班牙人建造的城墙,现在已是惨不忍睹。维里业北面是高山,此山是汝拉山的支脉。每逢十月,纵横交错的威拉峰顶便已被雪覆盖,来自山顶的一股激流,穿过维里业汇人杜河,使许多的木锯转动起来。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行业,小城的居民更像乡民,多数家庭的生活于是有了几分安逸。可是,使小城富裕起来的并非锯木业,他们靠的是生产一种被称为米鲁兹的印花布。自拿破仑下台后,维里业差不多家家都把房屋的门面重新修过。外地人一进城,就会被一台声音嘈杂、样子吓人的机器弄得头昏脑涨。二十个沉重的铁锤,全凭急促的水流带动轮子,升起,落下,震得路面直发抖。

一个铁锤一天能生产几千枚铁钉。起落之间,灵巧美丽的姑娘把小铁块送到大铁锤下面,铁块立刻变成了钉子。看起来这样笨重的劳动,却让第一次进入法国和瑞士之间这片山区的外地人啧啧称奇。如果来到维里业的外地人问起谁是那座漂亮的制钉厂的厂主,有人就会拉长着声音说:“那个呀,市长先生的呗!”

维里业大街从杜河岸一直延伸到山顶。外地人只要稍一停留,大都会碰到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精神饱满,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行人只要看见他,都立刻脱帽致意。这位多枚骑士勋章的获得者身着一套灰色的衣服,头发已花白,宽额头,鹰勾鼻,五官还称得上比较端正。冷眼一看,人们甚至还会觉得这张脸兼有小城市长的庄重和尚存于四五十岁男人身上的那种魅力。

可是,巴黎来的人转眼间便会感到不高兴,因为他那志得意满的神态中还夹带着思想的狭隘和创造力的匮乏。人们最终会认识到,这个人的才干仅止于让欠账的人如期偿还,可如果是他欠了账,却要拖得不能再拖。这就是维里业的市长德·雷纳先生。他庄重地走着,穿过大街,进入市政厅,在行人的眼前消失了。

如果你再向前逛上一百步,就会看到一座外观精美的房子,从周围的铁栅栏望去,还可以看见一座美丽的花园。再远处是勃艮第的丘陵形成的地平线,错落有致,赏心悦目,让人一饱眼福。这景色能使过路人忘却那令人窒息的铜臭气。听人说,这房子刚刚竣工,主人是德·雷纳先生。这所方石砌成的漂亮住宅正是维里业市长靠他那座大制钉厂赚来的。

据说他祖上是西班牙人,家族古老,好像在路易十四征服此地之前就已在此居住。从1815年起,他就不愿再做工厂主了,他当上了维里业的市长。

市长先生的美丽花园有好多层,一直延伸到杜河岸边,每层都有护墙,这也是对德·雷纳先生在铁器生意中的精明而给予的酬报。在法国,您很难看见德国的莱比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工业城市附近那种精致的花园。在弗朗什·孔泰,人们越是砌高墙,越是在自己产业上堆起一层层的石头,就越发受到邻人的尊敬。  

德·雷纳先生的花园里便是高墙纵横,特别是里面的几块圈进来的地,是他花了很多的钱才买下的,这花园就更加让人艳羡了。

就拿那个锯木厂来说,它在杜河岸边的特殊位置,一进城就会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屋顶一块大木板上用极大的字写着索莱尔这个姓氏。在这块土地上,六年前还是锯木厂,现在却正在修建花园第四层平台的护墙。市长先生虽然傲慢,却不得不劳心费力地央求老索莱尔那个冷酷且顽固的农民,不得不付给他闪闪发光的金路易,才使他把工厂搬到别处。至于那条带动锯子转动的公共水流,则是他借助自己在巴黎的影响让它改了道。这也是在一八二几年选举之后获得恩准的。

P8-9

序言

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司汤达本名马利·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七岁丧母,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他很早便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波旁王朝复辟后,司汤达开始了在意大利的旅居生活,并开始从事写作,他最早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创作了一系列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红与白》、《巴马修道院》,其中以《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最负盛名。司汤达善于从政治角度分析现实,其作品深刻揭露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和神圣同盟统治下的欧洲的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在社会上追求、奋斗和失败的历程,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红与黑》的发表,确立了司汤达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小说原名《于连》,1830年5月,在校印期间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

作者擅长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对“于连”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与黑/世界经典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司汤达
译者 王丽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0282
开本 16开
页数 38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5
155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