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识。是在120救护车或医务专业人员到来前的自救、互救常识,是疾病突发或灾难来临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状况”,可能是切菜时伤到手指,可能是家里老人摔跤、晕厥等。紧急情况发生时,处理得好,能在第一时间化解危机,处理得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正确,则会延误救治的最佳时机,导致不良后果。在人口众多、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的今天,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技能有必要成为每个人的义务,这些知识和技能一定能够帮助到你的家人、朋友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这是一本与生命质量息息相关的工具书,是一本家庭必备书。
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降临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是一种品质,也是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所必需的心理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急救知识的人才有可能具备这种心理基础。
书中所涉及的急救常识,其实是在120救护车或医务专业人员到来前的自救、互救常识,在医学上它是院前急救的一部分,是疾病突发或灾难来临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这种处理是救命的。心脏骤停的死亡率极高,但如果在一个人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就开始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就很有可能挽回这个人的生命。脑梗塞是导致死亡和残废的重要原因,但如果在病人发作后的6小时内作及时处理并送往医院,他就有可能被救活并不留后遗症,因为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溶栓药物的窗口期是3小时,过了这个时间,药效就会大打折扣。一个人突发脑溢血,如果采取不正确的搬运方式,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如果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抢救和搬运,病人就会得到有效救治。面对陷入意外伤害和疾病突发的人,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以及对疾病作出准确判断的基本知识。
这是一种技能,技能需要学习。在欧美发达国家,人群中约有13%的stand-by。stand-by可以译作“旁观者”,但从他们的作用来看,译作“急救员”更合适。他们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农民,可能是职员,也可能是政府官员、大学生,但其共同点就是接受过急救培训。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发现有人倒下,他们就会自觉、迅速地加入抢救病人的行列中,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我们目前的国情还达不到这一点,但我们却完全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易学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危急时刻一定能够帮助你的家人、朋友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出发点。本书所介绍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人人都能掌握,非常实用。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
①原发性心脏骤停。
②心绞痛。
③心肌梗塞。
④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⑤心律失常。
其中最常见的为前三类。
原发性心脏骤停:是突然事件,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硬化和心脏供血不足的基础上,突然发生心脏骤停的结果。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会导致猝死。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和(或)痉挛,心肌发生急剧而短暂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塞: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冠心病急性发作常见于以下情况: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发怒、过度兴奋、焦虑等;饱餐后或在寒冷气候下急促走路;提取重物;上楼上坡;用力排便;吸烟以及夜间睡眠等。一般安静时发作的病例多较严重。
心绞痛如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演变成心肌梗塞,最终还有可能会导致心脏骤停。
一、这样来救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人
1.就地休息。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让患者处于舒适体位,不要惊慌。尽量减少搬动患者,并保持镇定,安静,避免刺激患者。
2.“救心药”。立即服用硝酸甘油(1片,0.5毫克)等“救心药”,放于病人舌下含化,2~3分钟即可见效。若效果不明显,可继续服用,每5分钟一次。若15分钟后,也就是服用3片硝酸甘油后依然没有缓解,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
3.改善呼吸。解开患者的衣领、胸罩等,保持气道通畅,同时注意保暖。有条件时可给予吸氧,无条件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
4.如发现病人已经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若自行转运,应用担架,动作要轻缓、平稳,途中防止颠簸。
5.严密监护。出现病情变化时要及时处理,拨打120急救电话。
二、千万不能这样做
1.千万不要随意搬动病人,以防止因搬动加重心脏负担。
2.服用硝酸甘油,千万不要超过3片。
3.如果本身血压较低或对硝酸甘油过敏,千万不要服用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0粒速效救心丸。
三、这样做可以防冠心病急性发作
1.对于已经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要求其禁烟禁酒,避免熬夜和大负荷剧烈运动,保持适中的体重,大便通畅,心情愉快。另外,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的聚集及黏附,随身携带缓解心绞痛药硝酸甘油含服片。
2.警惕不典型的发病表现。有时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症状很不典型,如有的病人会出现反射性牙痛,也有的心肌梗塞先发生胃痛。遇到这种情况,应提高警惕,凡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均不可忽视,应尽早就医诊治。
3.对于未明确是否有心脏病史的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避免肥胖、高盐饮食、疲劳等易发因素。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主要有两类:
1.生理性呼吸困难。
环境: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
情绪:过于激动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
活动:运动过度。
气压:处于气压偏低的环境中。
生理性呼吸困难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一般不必紧张,也不需治疗。
2.病理性呼吸困难。
呼吸道受阻: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
肺部疾病:支气管炎、哮喘、气胸等。
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其他疾病:神经麻痹、电解质失衡等。
病理性呼吸困难会导致缺氧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停止,危及生命,所以需要及时就医,特别是对于急性发作的呼吸困难。
一、这样来救呼吸困难的人
1.识别原因。询问病人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是否老毛病发作,判断室内空气是否太闷或病人情绪是否过度异常等。
2.检查口腔。检查口腔内有无明显异物或水肿等。
3.半靠卧位或坐位。病人取半靠卧位(见图74)或坐位休息。
4.安慰病人。安慰病人,以缓和其紧张不安的情绪,让其做深而慢的呼吸。
5.药物。如果是老毛病发作,有相应急救药物,可立即给予药物急救。
6.改善呼吸。疏散围观人员,保持室内适宜的空气流通和温湿度,注意保暖,有条件还可给予吸氧。
7.及时送医。如症状无好转或加重,特别是出现胸痛或全身大汗,及时送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二、千万不能这样做
千万不能背呼吸困难的伤病员,因为背着时会使伤病员的呼吸困难加重。P109-113
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降临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是一种品质,也是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所必需的心理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急救知识的人才有可能具备这种心理基础。
书中所涉及的急救常识,其实是在120救护车或医务专业人员到来前的自救、互救常识,在医学上它是院前急救的一部分,是疾病突发或灾难来临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这种处理是救命的。心脏骤停的死亡率极高,但如果在一个人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就开始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就很有可能挽回这个人的生命。脑梗塞是导致死亡和残废的重要原因,但如果在病人发作后的6小时内作及时处理并送往医院,他就有可能被救活并不留后遗症,因为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溶栓药物的窗口期是3小时,过了这个时间,药效就会大打折扣。一个人突发脑溢血,如果采取不正确的搬运方式,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如果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抢救和搬运,病人就会得到有效救治。面对陷入意外伤害和疾病突发的人,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以及对疾病作出准确判断的基本知识。
这是一种技能,技能需要学习。在欧美发达国家,人群中约有13%的stand-by。stand-by可以译作“旁观者”,但从他们的作用来看,译作“急救员”更合适。他们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农民,可能是职员,也可能是政府官员、大学生,但其共同点就是接受过急救培训。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发现有人倒下,他们就会自觉、迅速地加入抢救病人的行列中,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我们目前的国情还达不到这一点,但我们却完全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易学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危急时刻一定能够帮助你的家人、朋友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出发点。本书所介绍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人人都能掌握,非常实用。
田巧萍
2008年11月,武汉晚报联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武汉仁爱医院开展了“送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1个月内,共有1万多人自觉参加学习。广大民众对急救知识的缺乏和对急救知识的渴求超出了举办者的意料。
本书是应武汉大学出版社之邀编写的,编写之初,就确定了通俗易懂、一学就会、会了就能用的写作原则。
感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的各位专家。中心主任赵剡是一位法籍教授,自从来到中国工作后,一直致力于将欧美国家先进的急救理念和技术引入中国,也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大众中普及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他对本书的编写不仅大力支持,还给予了精心指导。
感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的医生陈志桥、卢章洪、江城、刘伟和王彬,他们直接参与了本书的写作工作。卢章洪还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
感谢救护之翼组织的志愿者邱春芳、张宁宁、孔芳芳、王宏虹、郭凯,他们是本书图例的模特,为拍摄这些照片付出了大量努力。
感谢我的同事蔡晓智、李少文,他们是专业的摄影记者。他们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对急救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热爱,承担了本书图例的拍摄任务。
因版面的限制,本书的内容难免会有部分简化和不全,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田巧萍